贵州发展与十二五

2022-07-02

第一篇:贵州发展与十二五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也是我县能否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发展期。至今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执行到了期末阶段。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打牢农业、交通、教育三个基础,加快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城镇活县、特色富县”五大战略。不断克服旱、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安全生产、就业、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迈进的良好局面。

现根据《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牟字[]66号)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一)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以上,至达13.8亿元。据初步核算(下同),至,全县gdp达17.71亿元,比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可实现20.2亿元,比增长10%;比(“十一五”期末,下同)增长71.8%。五年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额完成6.55亿元 ,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4%。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

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增长13.5%。预计可实现3.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4%,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27亿元,比增长16%;预计可达6.3亿元,比增长14%;比增长1.22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比增长14.0%;预计可达7.2亿元,比增长13%,比增长97.1%,五年年均增长14.3%。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67亿元,比增长13.6%,预计可达10.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

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的43.1:24.6:32.3发展优化到的35.5:29.8:34.7,预计到更加优化到33.2:31.2: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的55.7:44.3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gdp)比翻一番。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增加1080元,增长11.1%;预计可达9850万元,比增加5560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1%,比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1.5番(按当年价计算,未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3.全县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至达7.4亿元。至,全县工农业增加值达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增长7.4%;预计可达10.2亿元,比增长8.5%;比增长51%,五年年均增长8.6%。

第二篇:“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的目标。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民族制药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强省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以每年高于20%速度递增,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贵州民族制药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大好时机。

贵州苗药是全国六大民族药之一。“十一五”期间,贵州民族药业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凸显较好发展势头。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足本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促进民族药业发展,提升了药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目前,贵州省已有150家药品生产企业500多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认证,其中,民族药制药企业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70%以上。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31个,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有81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处方发明专利权116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已有15家民族制药企业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产业链,其中,有4个药材品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据统计,2000年~2009年,贵州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平均每5年翻一番。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医药行业仍逆势而上,保持了较大增幅。特别是在2009年,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贵州民族制药产业仍然以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发展速度速度快速发展,在众多工业类别中位于四位,仅次于电力烟草和饮料工业,产值达到151.3亿元。

日前出台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打造民族制药贵州品牌,做强做大现有“益佰神奇百灵同济堂”四个著名企业品牌,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企业15家,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个。全省还将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材药品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医药销售网络。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该局将努力通过监管手段促进民族药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继续推进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走资产重组兼并联合道路。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基本思路,力争实现贵州省“十二五”医药工业发展目标。

第三篇: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旅游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四篇:贵州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之我见

邹定斌博士《贵州省建设黔中经济圈内直接金融试验区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邹定斌

黔中经济区是指贵阳市全部,包括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以贵阳市为主要区域建设起来的黔中经济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本文建议区内直接金融先行。在建设黔中经济圈内直接金融试验区的过程中,倡导黔中经济圈金融模式改革和金融业结构比例合理化。在保持目前非直接金融发展迅猛的态势下,黔中经济圈需要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建设成为直接金融试验区,试行优惠配套直接投资模式的直接金融鼓励政策,大力发展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要形式的直接投资和直接金融产业。

一.贵州省建设黔中经济圈必须解决直接金融问题的必然性

2010年7月2日,《贵阳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获得了国务院最终核准。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形地貌特殊的贵州省来说,道路交通所需的庞大建设资金无疑是个巨大的金融难题。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 修路资本要依靠投资基金管理和投资银行的直接投资、保险公司的直接投资和资本证券市场的直接投资。大力改革贵州省的金融体制,解决黔中经济圈内工业化和城市组团梯次梯度城市群体系建设的投资增长模式。在2010年7月 5日到6日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黔中经济圈内建设直接金融试验区可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一)黔中地区需要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直接金融 贵州省建设黔中经济圈,关键是形成统一的区域物流市场和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黔中经济圈内的各类工商业企业物流分割等于经济圈内血流不畅。贵州物流不能货畅其流。假如没有形成发达统一的区域经融市场和四通八达的区域物流网络,黔中经济圈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区域经济学新词汇而已。贵州直接金融业比较落后,直接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过去以来集中在贵阳地区。

贵州省山高沟深,石灰石山区现象严重,卡斯特地貌日益石漠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历史上因自然条件恶劣而一直贫穷落后的贵州省的生动写照。加快贵州省交通运输物流中心的金融体制改革和物流投资体制改革是加快贵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贵州省发展旅游服务业、发展老龄休闲家政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物流服务业和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等三次产业,实现贵州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贵州省物流服务业由间接投资方式转变为直接投资模式,建设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是最佳途径。

在黔中经济区内迅速降交通运输低物流成本。在直接金融先行的情况下,建设直接金融市场的诚信机制,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包括大众诚信教育,提高直接金融试验区的诚信水平。黔中经济圈内的直接金融有一个过渡,就是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和贵州省的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债券的发行,要求中央在大贵阳市直接金融试验区给特殊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政策,在直接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优先发展债券市场。

(二)贵州直接融资总量偏小

贵州省在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1350.98亿元,在证券市场累计筹资约为50多亿元。直接金融只占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3.56%。然而,美国直接金融占非常大的比例。世界金融产业的发展,美国是最为和谐的金融产业结构。美国股票市值是GDP的1.9倍,香港就更大了,香港是GDP的三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GDP的67.3%,全球的平均水平是GDP的95%,中国只有证券市场总值只占GDP的29%。

从长远观点来看,直接金融要逐步发展,要占更大的比例。加快贵州省证券市场培育和 1

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使得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在黔中经济圈内的发展能够比较和谐,建设贵州省金融产业结构的和谐社会,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截至2006年末,贵州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有17家,累计募集资金54.42亿元,平均每家募集资金3.20亿元。贵州上市公司尽管规模较小,但总体经营情况及盈利状况较好。据沪深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按每股收益,贵州的上市公司在全国排名均居前位,辖内没有停牌及退市的公司。贵州省在证券市场上市企业数量少,上市企业平均募集资金较多。截至2006年末,全省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有17家,在西部地区排倒数第3位,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1.3%和6.6%;累计募集资金54.42亿元,在西部地区排第4位,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0.5%和11.9%,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和西部比重低0.6个和高6.1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上市企业募集资金3.20亿元,在西部地区排第2位,分别是全国和西部地区的0.38倍和1.79倍。到2007年上半年,贵州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部顺利完成,反映了在贵州省建设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黔中经济圈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比重不合理

目前黔中经济圈内主要是间接金融,超过70%。间接金融的缺点是银行信贷资金贷款期限短。美国间接金融的比例在25%以下。黔中经济圈内建设直接金融试验区现有金融政策阻碍和现有金融路径的困扰。按照相关规定,项目投资自筹资本金一般为30%,其余方式可采取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贵州直接融资模式发展不足,的确对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影响。目前中国各省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都采取政府融资平台的方式进行,贵州也不例外。在2009年的天量贷款支持下,全国新建很多道路。不管是贵州省还是其他省份,高速公路融资还是比较容易的。进入2010年,贷款规模控制,银行融资平台不再风光,政府不能为贷款项目担保。无论采用BT(Build-Transfer)、BOT(Build-Own-Transfer)等方式都不如2009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融资。银行在高速公路贷款中也选择自偿性较好的项目,对纯粹的融资平台限制很多了,无论贷款、信托还是其他融资方式,都不容易获得间接金融机构如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对于自偿性较好的融资平台和还款预期好的交通运输物流中心等贷款项目,在2010年下半年也有所松动。对于贵州来说,高速公路贷款是各家银行必争的贷款项目,是各省商业银行所谓传统三大好领域“铁(路)、公(路)、机(场)”之一。尽管在2010年上半年对融资平台的打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银行贷款控制,但下半年对自偿性较好的项目有所好转。总体来说,高速公路在贵州省还是相对比较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项目。所以,过来几年,贵州省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建设的间接金融模式耽误了贵州省金融业结构改革的进程。据估算,仅贵阳轻轨建设所需投资就高达246亿元,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大、建设期长,不仅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更要探索出一种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确保轻轨投入运营后能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改善贵州金融结构,改变贵州省依靠财政投资增加金融总量的投资增长方式,实现资金良性循环与金融公司的财务平衡,改变交通运输物流中心投资亏损现状和低效率投资的粗放投资方式,避免黔中经济圈的金融困境需要崭新的金融模式,加快贵州金融产业的结构改革避免黔中经济圈的投资亏损转变成为贵州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四)在直接金融领域发展贵州交通运输物流业的直接金融比例不协调 贵州省黔中经济圈内目前还没有设立物流高新科技产业直接投资基金公司。贵州没有成立投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也没有债券发行与债券营销公司。

贵州省在直接金融市场上,过去的主要手段是股份制改造,把股票上市融资,过去以来利用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重点产业是机械设备产业、石化产业、电力电器产业和制药产业。贵州发展直接投资没有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投资重点。例如,贵州省发行股票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机械设备产业的代表公司有: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的石化产业的代表性公司有:贵州盘江精煤股 2

份有限公司,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贵州省的电力电器产业具备代表性的公司有: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长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制药产业的代表性公司有信邦制药和贵州百灵等股票上市公司等。贵州省直接股票融资的股份上市公司,至今没有一家专注专心于投资贵州省的交通运输物流中心等投资项目的。贵州省没有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类别的股票上市公司。没有优势的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股份上市公司,物流企业就没有领头羊,就不可能拥有实现物流信息化的足够资本。

二.黔中经济圈内建成直接金融实验区的重大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把物流领域的潜力比如为“经济界最后一块黑色大陆”。作为中国森林覆盖的喀斯特山区地貌的典型地区,贵阳市处于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通物流中心位置上,贵州贵阳市也处在印度洋加尔各答-泰国曼谷-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广西南宁-越南河内-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国际物流枢纽线上。贵州省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业资本金短缺普遍规模小,物流技术差,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物联网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妨碍了中国西南地区商品的便利流通和国际物流的便利流通。贵州省作为全国避暑之都需要运输大量流动人口,贵州省全省都像个花园城市,发展旅游业需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便利。大贵阳市直接金融试验区必须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为贵州省最大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对贵州省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和火车头的带动作用。贵州省建设黔中经济圈是贵州金融体制改革最佳试验区。贵州省黔中经济圈内建设直接金融试验区,是把贵州金融逼入优化贵州金融产业结构新时代,在贵州省区域金融市场内,让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通过实践实现,这是一个最优良机。

(一) 直接金融实验区有利于确保黔中地区的金融安全

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在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本金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是实现贵州省快速跨入服务业社会的关键。直接金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最高端的服务业。债券还本期限一般是三至五年的长期资本。通过直接金融筹集的资金,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企业使用资本的期限较长。例如,企业债券持有人往往只能在企业债券的期限到达后才能向发行者兑取本金,利息支付也是按季或按月进行。股票一经购买则不能向发行者退股,这样,发行债券和股票的筹资者就可获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债券的营销和管理,特别是公司债和企业债券的营销、结算、统计和发行是需要经济技术的服务业。企业债券的发行营销结算等服务业可以给贵州省创造大约50万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债券市场也是贵州长期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短腿。

(二)黔中经济圈内建设直接金融试验区有利于提高资本金配置效益 黔中经济圈内建设直接金融实验区有利于发展大贵阳市的市场经济,提高资金在区域金融市场中的使用效益。直接金融主要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金供求双方都直接受制于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按金融市场确定的价格进行资金交易,由市场机制将资金盈余者的资金引向效益好、实力强、出价最高的资金需求者。筹资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同时也使自身的经营管理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间接金融中,由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供求双方隔离开,资金流动主要以金融中介机构对客户信誉的判断为导向,资金的使用只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对客户进行监督,缺乏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建设直接金融试验区有利于提高物流业资本金质量 迅速筹集巨量长期资本规模,有利于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贵州的气候优势和物流区位是得天独厚的。人员流动和旅游服务,本质上也是物流服务。贵州省贵阳市兴办各种教育培训服务产业和老年休闲家政服务产业,可以让黔中地区成为全国甚至全 3

球教育培训服务业基地。旅游业和教育培训业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包括各类学生、旅游人员运输服务和行李物流服务。直接金融可以使筹资者的资本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直接金融通过资本市场的资产重组机制可以使筹资者的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进而使其产品经营转变为资本经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接金融试验区的建成,不仅从数量上迅速扩大了投资规模,而且资本的逐利性会自动提升资本运用的质量,确保投资的安全和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提升资本运作的质量。

(四)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的建成有助于打破企业债和公司债市场的禁锢

在国外,企业债券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融资工具,美国1970-1985年的企业外部融资中,股票融资仅占2.1%,债券融资平均约是股票融资的10倍。2008年末,记账式国债余额约4.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约4.3万亿元,证券交易所市场托管量约0.2万亿元。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记账式国债交易量约3.6万亿元,证券交易所市场约0.2万亿元。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也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进行托管和交易,其托管、交易状况与记账式国债相同,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尚不及股票市值的十五分之一;同时,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又明显落后于国债市场,仅为同期国债发行规模的11.5%。可见,黔中直接金融试验区成立企业债券发行与营销公司,向社会大众销售长期企业债券和长期公司债券应该是当前贵州黔中经济圈内直接金融试验区债券市场发展的重点。

三.对贵州省发展直接融资问题的建议

贵州省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小,2006年末,通过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额仅占年末贷款余额2.0%。贵州省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滞后,直接融资结构比例不足,直接融资比重小。近两三年来,贵阳至广州、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南宁等多条快速铁路陆续立项或开工建设,贵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将于2011年年底前竣工。这些交通运输物流设施,大多数资金来源于间接金融机构。目前,贵州全省仅有一家经纪类券商(华创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等几家证券分支机构,贵州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分所。贵州直接金融比重小,而且直接融资没有抓住降低物流成本这个的关键问题。为了让贵州省直接融资适应黔中经济圈发展和贵州省经济腾飞的需要,有如下建议。

(一)建议设立多种类型的物流科技投资基金与旅游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体的直接金融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受政府政策引导的各朝阳产业的直接投融资机制;通过构建创业投资优惠政策、创建风险投资基金、组建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等多种直接融资企业组织,投资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证券以及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减少资金在产业体系和金融体系之间的流动盲目性,直接投资直接金融试验区的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自负盈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组合并贵州省黔中经济圈内各省市区国资委管理的投资公司,统筹管理和使用政府可调控的投资资金,力争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最大化。

(二)建议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为贵州物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邮路建设和邮政物流业历来属于物流服务业。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银行。目前只有单一传统的存贷款金融功能,邮政流通投融资服务专业性不强,对邮政物流业投资的专注性不足。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建议坚决消除贵州邮政储蓄银行收取小额账户每季3元的小额账户管理费。这是贵州邮政储蓄银行凭借寡头垄断的金融地位乱收费,不是通过优选邮政物流贷款项目增加收入,不是一种依靠提高邮政储蓄银行投资效益的行为,而是一种依靠对小额资金的储户零敲碎打,增加银行收入的腐败行为。贵州邮政储蓄银行是懒惰企业的乱作为。保安人员势利无德,对无钱无权的顾客出言侮辱,素质差。强烈建议贵州邮政储蓄银行不要任人唯亲因而乱聘低素质邮政所保安员工。贵州省物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股份上市公司,接受规范的上市辅导和公众股份投资者的 4

监督管理。

(三)建议更多的小型金融机构组成股份制金融公司尽快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

贵州交通运输业务流金融问题的解决,是高举跨越式发展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旗帜,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和第三产业质量的重大问题。力争贵阳市商业银行早日组成股份制银行发行股票上市筹集资本,扩大资本金规模,可以解决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资金瓶颈。力争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改制为规范的贵州省物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早日在特定的资本市场上市,打造物流服务业的金融航母。今后绩效良好的投资银行和物流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只要是治理完善的,都应力争利用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源,力争股份直接上市,贵州省黔中经济圈内直接金融实验区可以在全球证券市场大显身手,充分利用全球资本市场。

(四)建议黔中经济圈内交通运输物流中心等项目采用ABS 模式直接融资

ABS(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意为资产证券化,是指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目前,ABS资产证券化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已在许多国家的大型项目中采用,该方式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在于:变现能力强,可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在运作中只涉及到原始权益人、特设信托机构,无需政府许可、授权及外汇担保等环节,融资过程相对简单,融资成本较低;对在建项目和已建成项目均适用,不受项目局限。但是,目前ABS融资在我国的推广需要克服诸多制约因素:学习相关的操作经验,完善ABS融资市场环境;健全ABS融资法律、法规,完善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的会计和税收政策;营造ABS融资项目获取相对稳定预期收益的市场环境。

总之,股票市场、资本市场是不大希望官员违法干预的,因此,怎样能够发展资本市场,直接金融实验区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体制是相关的,需要不断地修正,才会更有利于黔中经济圈内直接金融的发展。

贵州金融改革发展绝对不能抄袭富裕地区的金融模式。黔中经济圈内大贵阳市直接金融试验区不是抄袭美国的模式。贵州省的发展需要积累自己的投资融资经验,渐进式的,采取试点和逐步推广直接金融实验区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泽涛.交通运输投融资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朱会冲.张 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肖 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朱 巍.PPP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J].综合运输,2004,(10):31-33.

[5] 王 灏.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变革[J].中国投资,2004,(1):23-26.

作者简介:邹定斌(1966-),中国物流信息化专家。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市场与投资管理。

此论文发表于2010年10月《贵州农村金融》总第275期第6-7页

第五篇: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十二五”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规划(初稿)

(2011—2015) 经济发展处 周云飞

前 言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是指接受客户委托为其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是由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而第

一、二方物流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为了参与更为专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贵州省也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我省供销社系统自身物流需求规模较大,系统内物流企业网络健全,加快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的结构重组和升级,有利于提高社有物流企业与我省供销社的竞争力,对于我省供销社优化资源配臵、增强供销社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通知‣(国发„2009‟8号)、•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53号)以及•贵州省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黔府发„2009‟28号),立足当前,远近结合,是全省供销社推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

一、贵州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10到15年历史的新兴行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据UPS环球物流公司的调查资料显示,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3年内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用。一些行业观察家已对市场的规模做出估计,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有相当于4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欧洲最近的潜在物流市场的规模估计约为9500亿美元。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的驱动,近年来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迅速。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崛起,外资企业也纷纷抢摊登陆中国市场,根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大约有1.8万家已注册第三方物流企业;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按照当年全球第三方物流业市场规模占有物流总支出7.89%的平均比例计算,2008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市场规模约4300亿元。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据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物流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以便获得更低成本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加工、代理、营销策略、信息服务等全面物流服务。

(二)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物流业的硬件环境不断改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物流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我省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也开始起步。

1、物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023公里,货运能力和规模有了较大提升。随着我省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以及西南出海大通道、支线机场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将很快形成连接省内外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经济持续增长,物流需求进一步扩大。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89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物流需求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70.29亿元,磷酸铵肥、铁合金、电解铝、化肥、原煤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工业的推动了工业原材料、产成品的内外流动,扩大了工业物流需求的规模;商贸经济快速增长,商贸物流需求开始崭露头角。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展开以及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商贸物流需求逐渐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副产品物流需求稳中有升。2009年,全省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合计约为2560万吨,其中粮食总产量1168.27万吨,油料产量为78.68万吨,蔬菜1077.81万吨,肉类总产量为169.6万吨。

3、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张,物流企业实力逐步壮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009.08亿元,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248.74亿元,占同期生产总值的7.5%,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1%。2009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达到730.48亿吨公里,其中铁路485.90亿吨公里、公路233.21亿吨公里、水路11.37亿吨公里;民航货邮吞吐量达到5.16万吨。

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的基础,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开始出现。截止2007年底仅贵阳地区登记注册并正常开展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已达363家,其中贵州商业储运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穗黔物流有限公司、贵州山水物流有限公司、贵阳宝通物流公司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已成为贵阳市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柱,不少如联邦快递、宅急送、中国外运等中外知名物流公司也纷纷在贵阳成立相应机构不断拓展物流市场。

4、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步伐加快。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逐步发展,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现代物流业已经起步,在一些物流集散地和专业部门,已涌现出一些现代物流的雏形,如药品物流配送、邮政物流配送、大型商场的物流配送等;一些物流企业物流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贵州省物流特征还表现为传统型,现代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贵州省供销社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

(1)社内经济增长迅速,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近年来,我省供销社系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增长,2009年,全省实现商品购进总值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商品销售总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23.9亿元,增长12.5 %,消费品零售11.3亿元,增长78.7%;全年实现利润2214万元,较上年增长85.6%;化肥销售151万吨,增长12.6%。我省供销社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我省供销社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网络健全,为第三方物流业提供发展空间。我省供销社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简称“新网工程”),不断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四大购销网络,到2009年底,全省已建“新网工程”网点10025个,覆盖全省近6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型市场和配送中心为支撑、基层经营网点为终端,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规模庞大的终端网点为供销社抢占农村市场、服务三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劣势

(1)企业实力薄弱,缺乏规模优势。我省供销社物流企业普遍实力弱、规模小,无法实现物流的规模优势。大多物流企业尚未从各个直属公司剥离,基本上全部为自营物流,大体上仅仅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且基本上都是农用生产资料仓储配送物流,日用消费品的配送物流较少,服务于系统外的第三方物流就更加稀少。全省供销社系统的物流资源包括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据统计,全省供销社系统仓库总数量746个,仓库总面积539912平方米,拥有运输车辆255台,其中最大的省储运公司拥有车辆25台,仓库面积3.7万平方米,2010年1至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仅为196万元,且主要为仓储租赁收入,其余各级供销社物流企业的就更加散乱弱小。

(2)管理体制落后,经营理念陈旧。在管理体制上,我省供销社物流企业均未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多数供销社的物流资源作为供销社的附属部门,仅能为供销社内部处理物流业务,长期以来依附于供销社的主业发展而生存,经营意识落后,管理理念陈旧,竞争意识淡薄,依靠现有的管理和人员很难适应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3)企业服务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低。我省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规模小,设备和技术落后,经营观念落后等因素,造成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综合服务能力差,物流业经营管理低效,缺乏竞争力。目前我省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都没有采用先进的运输和物流装备、技术,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都有待提高。

(4)物流人才匮乏,物流技术水平落后。物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省供销社众多的物流企业中,系统掌握物流知识的管理人才极其缺乏,员工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差,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不能支撑供销社第三方物流高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我省供销社物流企业配送中心设施简单,功能不起,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效益差,企业普遍缺乏信息系统管理,大多还是人工管理,致使企业服务范围受限,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极大的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机遇

(1)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贵州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快速平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产生区域物流需求的最根本原因,贵州省的农产品物流需求、工业品物流需求、消费品物流需求都比较旺盛,带来了良好的物流业发展机遇。

(2)政府出台物流政策,扶持物流企业发展。随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开始注重着力发展物流行业,纷纷出台相应的物流发展政策与规划,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009年9月贵州省政府制定了•贵州省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该方案积极支持与鼓励我省物流业的发展,为我省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4、挑战

(1)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更为突出,物流管理的功能是整合,它除了要协调和优化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意外,还要同时实现物流活动与企业营销、销售、制造、财务和信息技术等其他功能活动的一体化协调。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意识到开展综合物流服务的必要性,从而在保证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整个物流过程中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流通及配送等各个环节服务水平的提高,满足货主对物流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

(2)第三方物流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国内外物流巨头强势进入贵州,我省的物流企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由于我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业尚未起步,且受到资金、技术、管理、规模效应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我省供销社发展第三方物流将面临来自省内外物流企业的巨大挑战。

二、贵州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供销社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有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仓储、运输设施等资源,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转变物流业发展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加快培育现代大型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加快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推进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项目,引导各级供销社及直属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

2、打破分割,整合资源。打破我省供销社系统物流发展的地区分割现状,加强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充分利用供销社现有物流设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各地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和各地供销社物流企业实际,以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整体推动我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业整体协调发展。

4、市场运作,适当扶持。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政府通过编制规划和适度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用市场优化配臵资源。努力探索建设投资多元化,争取国家补助一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一部分,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促进我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5、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继续推进贵州省供销社物流企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促进仓储运输设施服务社会化。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把第三方物流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省供销社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推进我省供销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节点城市培育出较具规模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功能齐备、信息通畅、服务便利的配送中心,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构建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具有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第三方物流网络体系。

2、具体目标。

(1)重点企业培育:到201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培育出3A级物流企业1家;2A级物流企业3家。

(2)总营业额:到201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总营业额达到1亿元。

(3)资产总额:到201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亿元。 (4)设备及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物流企业自有车辆达到1000辆,电子单证管理达到50%以上,物流经营业务信息部分网络化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网工程”建设,扩大农村物流市场需求。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农村市场也是供销社的主要阵地。贵州省供销社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必须立足于全省供销社现有的网络和经济基础,是要以现有的物流资源为基础,围绕“新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面向农业农村的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物流配送网络,提高供销社系统四大网络的物流配送水平,在发展壮大供销社自营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的第三方物流。

(二)大力推广现代第三方物流运作方式,培育物流市场。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宣传,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引导社有商贸流通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鼓励供销社配送网络物流业务外包,鼓励企业深化细化专业分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提炼主业,剥离物流业务等辅业,优先支持主辅分离改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企业评级和申请重点项目,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倡导并形成物流外包的氛围,提高物流业务外包水平,促进物流服务需求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培育和扩大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

(三)合理布局物流建设节点,优先发展农业物流。 立足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分类推进,以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等重要物流节点为重点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优化第三方物流发展布局,避免盲目建设。根据我省供销社物流企业现有的网络基础,优先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农村日用消费品等物流配送为主的相关服务。以主要农资和农产品的生产地、集散地为依托,推进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节点及配送通道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方便快速的物流配送网络。

(四)着力壮大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

1、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推进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同省内外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其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借外力增加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力,扩大经营规模,改善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带动我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现代化水平。

2、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鼓励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遵循物流市场规律,优化配臵社会物流资源,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打破我省供销社系统企业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及自我封闭的局面,积极支持我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社有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以整合各方资源,扩大物流服务规模和领域,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联盟各方的共赢、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大力建设并逐步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体系。

3、根据市场需求分类指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引导我省供销社系统传统物流企业依照自身特点明确所要服务的行业和经营范围(如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农业、逆向物流等),树立长期服务意识,以客户至上、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物流功能,延伸服务内容,开展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与客户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系统化、高效化及增值化的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充分释放物流市场需求,做专做精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

(五)努力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1、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鼓励物流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咨询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开展新型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新型物流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运输、库存、装卸技术,普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品电子代码技术(EPC)、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物流技术水平。

2、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认真执行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建设包括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等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公共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积极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采用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统一。

3、推进物流标准化。按照国家制定的物流标准,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支持企业申请国家1A级—3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

4、延伸物流服务功能。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引导企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灵活的延伸物流服务,如组装、返修品维修等售后增值服务,代收货款、垫付货款、质押贷款等物流金融增值服务以及多种个性化增值服务,保持快速市场反应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物流发展管理。

成立贵州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省社领导任组长,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全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配套政策和重点项目,统一规划全省供销社系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强对各市(州、地)供销社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关问题的研究、指导和协调。

(二)改革体制机制,优化物流发展环境。

继续推进社有物流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物流业发展机制。鼓励社有物流企业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推进仓储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支持社有物流企业通过国家物流企业评估认证,积极培育和扶持A级物流企业,对于首次被国家评定为1A—3A级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整合现有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级供销社物流企业要根据当地物流市场发展情况和企业自身实际制定企业发展的规划,第三方物流业发展项目主要依靠企业投资建设,对现有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在立足自身发展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积极支持系统外资金进入我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根据•贵州省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黔府发„2009‟28号)精神,积极争取列入各地政府物流规划项目,对于符合信贷条件的物流项目要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对于符合中央和省有关物流业调整和振兴政策的项目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

(四)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

1、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通过社会招聘和物流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一批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其次鼓励企业中层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物流课程和短期培训,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最后通过聘请国内一流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家参与我省供销社物流人才的培育,加快培育高层次的物流人才。

2、构建全方位物流人才引进政策保障体系。制定高水平物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物流人才发展、创业、工作及居住的优良环境;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薪酬体系,为物流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鼓励人才交流,积极参与物流人才竞争。

(五)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要适时成立现代物流协会,开展第三方物流各项指标的信息统计、市场监测工作,认真分析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为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及企业完善行业规划、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定期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经验交流、互通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企业的呼声,向企业传达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动向,推广第三方物流理论及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以平台促机制、以机制促发展的政企合作新局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及时全面的特点,从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序竞争、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二○一○年九月十七日

上一篇:高职高专说课方法下一篇:高中会考历史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