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

2022-11-05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 很多常见疾病越来越多的发生在人们的身边 , 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血管再狭窄则是糖尿病进行下肢血管成形术后所需面临的最大问题 , 除髂动脉外约三分之一到半数的下肢血管均会在1年内发生再狭窄 , 且长段狭窄膝下动脉的再狭窄比例更高。虽然已有诸多药物学及非药物学的方法试图改善下肢缺血介入术的疗效 , 但现有方法均仍需进一步改善[1]。为就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干预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 现分析2011年2月—2013年月间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 ,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2型患者90例 , 其中男49例 , 女41例 , 所有目标患者均为症状性血管闭塞糖尿病患者 , 以每组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分别为 (50.12±8.92) 岁和 (51.36±7.67) 岁;两组患者病程分别为 (4.15±1.23) 年和 (3.96±1.87) 年。

1.2 方法

观察组每隔1 d静脉滴注6次巴曲酶 ,5 U/d, 血管成形术前进行2次 , 术后进行4次;对照组则给予等剂量的安慰剂:浓度为0.9% 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组每次使用巴曲酶后第2天 , 对照组每次使用安慰剂后第2天 , 均需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发现纤维蛋白原值低于1 g/L后马上停止使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另 , 所有患者在血管成形术后每隔12 h均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5 000 U/d, 共注射6次。

于介入术后第1天 , 第1、3、6及12个月后跟踪检查患者的术后状况。以血管超声或MRA来评估血管再狭窄及再闭塞的程度。认定术后血管再狭窄 <50% 为血管开通 , 但若需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术则认定为治疗失败;认定跖骨保留为保肢成功但所有踝关节以上均截肢认定为治疗失败。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 , 计数资料以X2进行比较检验 ,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血管再狭窄及再闭塞

12 个月后 MRA 及血管超声显示 , 观察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8.89%, 而对照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4.44%,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截肢及死亡情况

12个月后 , 一共有3例患者死亡 , 均为非直接相关性因素:观察组出现1例心力衰竭死亡;对照组出现1例脑梗死及1例腹膜后血肿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观察组保肢率及生存率于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膝下血管成形术是当今对于下肢缺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膝下血管成形术成功后 , 巴曲酶的介入临床对于降低血管再狭窄或再闭塞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根据近些年的相关临床研究资料 , 巴曲酶能够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 , 进而有效降低成形术的术后炎症反应 , 达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内膜增生的目的[2]。

该次实验中血管成形术多应用在长段血管闭塞病例中 , 因长段病变术远期再通率差 , 故再狭窄发生几率较高。因而 , 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干预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 , 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 值得临床推广[3]。

摘要:目的 就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干预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2型患者90例,所有目标患者均为症状性血管闭塞糖尿病患者。以每组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巴曲酶治疗:阿司匹林每天口服100 mg,巴曲酶每隔1 d进行静脉滴注,6次/d;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年后对目标患者均以血管超声或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来评估血管再狭窄及再闭塞的状况。统计踝部以上截肢和死亡的人数,计算截肢及死亡累积发生几率,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保肢率及存活率。结果 统计发现观察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8.89%,而对照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4.4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在预防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术后再狭窄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临床干预,综合性预防

上一篇:合并后的学校档案管理探讨下一篇:“互联网+”会展:创新发展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