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22-12-08

第一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汇报(共)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党的报告明确提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八大任务之一。报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体制和新的举措,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目标和总体框架。××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从××××年下半年开始

,审时度势,对这个较小山区县的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场重大变革。到目前止,95%以上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和已改制企业的国有经营性资产,实行了由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集中管理和营运,共接管了这些单位的酒店、店面和改制企业剩余资产面积(含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本)共计4.7万多平方米,价值2亿多元。一年来,通过运作,筹集资金95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县里的各项事业建设,积极参加企业改制资产处置,帮助筹集资金505万元,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县级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改革探索了一条可取的道路。也很好地从源头上防止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流失,防止干部的腐败。

一、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改革不放松

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经过两年反复多次调查研究,发现县直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十分严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改制时国有经营性资产严重流失。有的企业不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或者不经评估,随意定价转让变卖,个别人受益。2000年8月国有企业改制前,全县经济管理部门国有资产有2亿多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有1亿多元,由于监管不到位,这些国有资产随意低价变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人从中获利;甚至还出现个别留守人员有“监守自盗”现象。

二是国有经营性资产拍卖或出租后的资金缺乏监督。有的将国有经营性资产拍卖或出租后的资金自用;有的部门或企业在国有经营性资产拍卖中存在“自卖自买”的现象;还有的部门和企业以职工安置不足为由,自行组织资产变现,脱离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是拍卖国有经营性资产的专项资金,不是用于安置职工。有的用于购买小车;有的用于装修办公楼;还有的以各种名义给自己发福利。而把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推给政府。

四是转移国有经营性资产。有的单位将国有经营性资产以“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国有资产经营性资产转移到其下属单位,制造本单位无经营性资产的假象;还有的单位将临街店面分给本单位职工,集体私分国有资产。

五是监管不到位。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出资人出现“空位”和“缺位”,致使国有股本不能保值增值。

六是重债务轻债权。有的企业改制后,对企业销售人员的货款和社会上的债权不闻不问,致使企业债权“躺在帐上无人问津”。

通过调查、分析和论证,县委、县政府常委会和常务会认为:上述种种问题和现象的产生,是1998年机构改革后,政府部门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错位、越位问题,已演变成出资人“空位”“缺位”,它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对国有经营性资产只有权利,没有责任,更没有人或机构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真正负责。这也正如群众称这些问题是一种“群龙戏水”现象,有的人借这种体制的机制的漏洞和弊端,想方设法将国有经营性资产挖空。就在笔者此次调研之时,××县纪委正在查处某单位几个领导,从1998年到2003年(此次改革前)的几年间,将卖公家店面、公房的收入,采取开虚假工程款发票等手段,集体私分、贪污和挪用公款80多万元的重大案件。事实表明,原有的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将国有经营性资产分散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自经营,难以确保资产国有经营性经营资产的公开、公平、公正;难以堵塞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跑、冒、滴、漏”。对国有经营性资产既无保值增值的机制,又无任何监管的措施和手段,他只会成为国有经营性资产流失的一个又一个的“黑洞”,甚至诱导有的干部“下水”,成为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蛀虫”。为此,改革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实行全县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势在必行。这不仅是防止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继续流失、保值增值,而且是从源头上构筑和治理腐败,防止干部走向反面的一道重要的防线,只有从源头上堵住它,才能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本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做出决定,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改革不放松。全县的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和已改制企业的国有经营性资产,一场实行重大改革的序幕在××县拉开了。

二、不管难度有多大,强力推进实施它

心动更要行动。

(一)建立机构。县委、县政府在2003年9月,立即组建了××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与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正科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定编8人。并且明

确了他是全县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的主体。

(二)制定方案。2004年3月5日,县委、县政府随即制定并下发了《××县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营运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县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原则、范围、权限、接管方式、营运办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纪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组织发动。2004年

3月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直属单位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大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部署了全县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的总体方案,并强调要做到“四个到位”,即:端正态度,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大会上要求,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形势,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营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求真务实,确保资产监管到位。要坚持彻底性、公开性和稳步推进性原则;凝聚合力,确保接收工作到位,确保监管营运、债权债务和市场运作要规范;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到位。

(四)资产接管。县委、县政府紧接着组织了由县委办、政府办主要领导为组长,由纪检监察、国有资产营运心、审计、财政、国土、房管等部门骨干参加的两个工作组,历时三个多月,对59个县直部门(单位)的国有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核实登记和产权交接。在产权交接过程中,县委办、县府办、组织部、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带头做出表率,在开会第二天,就将本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全部移交到县营运中心,其他的太多数单位是支持和配合的,但也有少数单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以各种方式来阻挠。其表现:

一是有的领导在认识上有差距。站在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利益上,以强调要改善办公条件和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等借口为由,对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接管,不理解、不支持、不上交。

二是变换各种花样来抵挡上交国有经营性资产。有的部门和单位将其国有经营性资产化整为零,全部转移到下属单位,制造无经营资产的假象;有的单位以做办公场所、车库、打字室为由,不移交资产;有的单位虽然企业已改制,职工已安置,但仍以留守人员需要发工资为由,不同意移交资产;有的部门干脆不提供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合同,现场清查时指鹿为马,拒绝接管;有的单位和企业联手,以资产抵押为名,借企业破产之机,将属于企业本身的部分资产或资金转移到特殊机构隐蔽起来;有的对工作组避而不见,硬顶不交;有的故意制造矛盾,以本单位的国有经营性资产被县接管而无钱发本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为由,要这些老同志到县里上访,干扰移交资产;有的单位抱着“只要平,不要赢”的思想等待观望;有的将店面上交后,故意停店面的水电,利用承租户来阻挠接管;还有的向县主要领导打小报告,说县营运中心出租店面的钱比他们出租的钱少,来干预和阻止接管工作。

对此,县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已进入攻关阶段,不能“九十九头牛下水了,因一头牛不下水”而影响整个接管工作的大局。要不管难度有多大,强力推进实施它。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大会上指出:国有经营性资产实行集中管理营运,牵涉到部门利益的调整,牵涉到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并强调,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认真对待,排除干扰,积极配合,协调动作,强力推进。做到“三个一”,即:一个调子唱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鼓劲要抓到底。要以坚定的信心、过硬的措施、务实的作风,确保国有经营性资产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要求接管,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视情节轻重,要给予相关人党纪、政纪处分。由于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工作稳步推进,通过上下努力,在三个月内,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县直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接管工作,而且未发生一起集体越级访。

三、不管工作多艰辛,继续朝前劲不松

开弓没有回头箭。国有经营性资产交接后,这只是改革的开局,县委、县政府要求国资营运中心,代表政府依法行使职权,切实履行全面监管职能,不允许出现“错位、缺位、漏位”现象,要按照制定的改革规则和实施方案,精心筹划,规范动作,要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国资营运中心迅速进入角色,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加强对国有(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变现处置的监管。除县城范围内的国有经营性土地以外的国有(集体)资产处置,全部由国资营运中心统一公开拍卖,变现收入首先进国资营运中心专户,根据该单位财务情况进行核拨,国资营运中心全过程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国资营运中心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因银行贷款而被法院冻结或已抵押给银行的资产的监管。

三是国资营运中心要加强对于县政府以土地等国有资产入股的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本的监管。按“收支两条线”原则,把企业股权红利全额上缴国资专户管理。

四是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先后制定了《××县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营运实施方案》、《××县国有(集体)资产集中监管、处置实施方案》、《××县国有经营性房产租赁合同》、《关于理顺店面管理关系的紧急通知》等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

五是为免除原产权单位的后顾之忧,又能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转。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较为科学和合理的返还比例。

六是县委、政府加强了对国有资产营运中心的领导。县纪检监察部门加大了对国有资产营运中心工作的监督力度。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为提高本身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国资干部队伍,也制定了较为健全和科学的制度及考核办法,并加强了对国资干部的监督。

××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不管今后的工作难度有多大,不管面临将要开展的工作有多艰辛,将一无反顾地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其他的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地将国有资产的改革推向前进。

四、几点启示:

一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保值增值。

二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营运,通过投资导向、股权流动的调控作用,实现“无中生有”、“小中聚大”,最大限度地集中县财力办大事。实践表明,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营运,对政府集约资金,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是一个最现实、最可靠、最稳定的筹资平台。

三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堵塞国有经营性资产流失的“黑洞”,有利于从源头上构筑起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防线”。

四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有利于解决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缩小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促进社会的公平。

五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减少了有的干部调动、提拔时,想去有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单位,而四处找县领导和组织部门的情况。

六是实行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营运,可激活监管企业的运行机制,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得到落实。

第二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路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现状,思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的新形势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是防止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发展、维护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国有有资产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概述

国有资产是属于全民所有及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国有资产,指的是国家基于自身权益依法取得,或由各种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以及通过财政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一系列的财产权利。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资产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创造利润或带来效益,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价值。但就当前我国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职责,找出问题的根源,以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及改革的现实意义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的。我国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对促进国有资产实现战略性重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满足变革后的经济环境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能够推动国有资产实现战略性重组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通过体制改革、改进、资产重组等举措,促进各项资产配置优化、资源充分利用的实现。从宏观上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

1善能够有效地推动促进资产重组的进程。资产重组就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资本为连接纽带,避免政企不分或一切由政府包办。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行政命令下资产管理混乱的被动局面。也能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融入世界经济与贸易。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需要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建立与社会生产、自身经营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管理体制制度,即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经过多年的制度改革及努力探究,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仍有不少国有企业对此认识不足,领导说了算导致投资失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为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项产权关系,实现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以及政资分开等,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容可适应经济环境变革需求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将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生存发展环境,只有建立灵活

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才能使国有资产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应对自如,进而保证国有资产的流动始终在监管之下,避免无谓的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防力量的

壮大,还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国有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现阶段对于我国实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国有企

业管理体制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同世界很多知名的国外跨国大企业集团,如微软、松下等相比,我国的国有大企业的管理体制明显要弱得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激励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国有大企业中,由于原来计划经济时长期保持“吃大锅饭”,造成竞争激励缺失的惯性思维。二是员工的绩效考察机制不完善,即使有既定的制度却不能很好地落实。国有企业的责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覆盖的范围较窄,涉及的层面较低,存在着片面性、公平性、客观性,权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考核评价机制、薪酬分配机制等都具有平均化的倾向。在薪资待遇方面通常存在的公开现象是: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也一个样。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三是投资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机制具

有短暂性、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等弊端,没有把贡献大小与效益分配很好地挂钩。

(二)“政企分开”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

缺失,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这种体制,很显然不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积极的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从实质上落实政企分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政府部门仍然

习惯凭着双重管理职能的特殊权利,随意对企业进行干预,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受到种种阻碍。其次,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国有资产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各部门分割管理,权力责任不清。这就导致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方面则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

(三)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

虽然在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

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

失。

(四)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相对缺乏。多年来我

国的改革一直处于政策推动再辅助以法律的阶段。因此,时至今日法律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从当前局面来看,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已十分突出,并相应表现出了制度缺乏执行力、法规空泛缺乏可操作性等多种弊端。

(五)管理者的不到位

在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部署方面选择方法的不科学,选择范围不够宽泛,选择

标准也不够科学全面。与此同时,选择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没有实现对等。此外,资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这对于我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挑战,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与决策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出现新状况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国有资产的潜在风险就此加大。

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激励体制

正因为国有大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国有大企业当

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是国有大企业必须对激励机制的完善给予高度重视。在国有企业中切实建

立健全投资大小与收益多少成正比,管理者、员工贡献大小与薪资待遇、职务晋升相挂钩,保证德才兼备出众的能人受到重用,让其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的激励机制。

二是应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国有企业,应将长期激励机

制同短期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作用很多,其主要目的是激励他们长期致力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留住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约束其企业行为。不可忽略的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盈利性组织,它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扩大就业、节能环保、科研技术等。因此如果仅仅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与国有企业的本质是相违背的。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在保障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尽量平衡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相关者的利益。

三是把绩效管理与薪资待遇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做到目标分明、责权分明、

职责分明、赏罚分明。对一些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国有企业要把绩效考核评价与薪资待遇和职务晋升、任免直接挂钩。在绩效考核时,倡导科学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360度反馈评价等先进的考核方法。

(二)针对各类型的国有资产运用不同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包括很多方面,这些资产由于在来源、基本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上存

在差异性,所需要的资产管理体制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不能教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各类型的国有资产运用不同的管理体制。

(三)政企分开,政府加快退出

针对现存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政府仍需加大、加快退出的步伐。在

对资产的管理中首先应该以经济性为目标,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更是应该如此。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社会和政治目标。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淡化行政的干预,仅仅是以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应该是管理者的身份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减少行政的干预行为。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问题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以前的行政任命制,不断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

(四)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组织单位落实监督职责

针对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国

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强化国有资产所有权,就要改进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与负责不到位的被动局面。因此,可以考虑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建立人权、财权、事权进行统筹管理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行政职能机构。

另外,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营,也要明确国有企业营运主体的工作职

责,具体则可考虑培育一支职业的非执行董事队伍,代表股东行使职责。

(五)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反馈效率

财务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务必要重

点加强财务信息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促使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整合,努力形成包括收集、筛选、整理与反馈在内的完整系统,从而规范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处理的效率化。定期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呈报财务分析报告,推动财务分析系统建设;最后是财务预警系统,用以把握和反映资产动态,审时度势地发出预警信号,拟定财务建议。

五﹑结语

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有效利用,对于增强国有

经济的整体控制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不断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应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立足于具体管理实际,借鉴上述解决对策,科学合理地开展实施,从而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

六、参考文献

[1] 薛方明. 刍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 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 张夏准. 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的公共投资和国企改革[J]. 商务周刊,2010(01).

[3] 韩旭红. 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位与选择[J]. 经济师,2010(05).

[4] 王红玲. 重组整合,助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强引擎[J]. 国有资产管理,2010(05).

[5] 季晓南,郭毅.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 郭复初. 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制研究[M]. 立信会计出版,2002.

[7] 张镅,王娴静. 关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1).

[8] 唐未兵. 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1).

[9] 刘柏林. 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J]. 科技创业月刊,2010(01).

第三篇:浙江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省级营运机构组建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国有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弊病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对企业的约束和监督还没有完全到位,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还存在体制障碍,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为加快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浙江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提出如下方案。

一、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的总的要求和总体框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根据“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与健全出资人制度和资产责任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党管干部和管人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关系,避免多头管理。要根据以上总的要求,抓紧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有效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

1

运体系,明确权责,规范管理,推进全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全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实行“三层次”构架,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以下简称国资营运机构)是经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出资主体,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依照产权关系隶属于某一资产营运机构,同时又是自主经营的独立的企业法人。

国资委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对国资营运机构实施管理、监督,与国资营运机构之间是授权——代理关系;国资营运机构经授权,依据产权关系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对所投资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与所投资企业是资产纽带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建立“三层次”构架后,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管理职能分开,国有资产出资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政府职能部门将与国资营运机构及企业彻底脱钩,不再行使直接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职能,而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包括从行业的角度,对国资营运机构及企业的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省国资委及其办公室的设置和职责

根据机构变动和工作需要,调整充实省国资委。省国资委由省政府领导以及组织、人事、计划、经贸、财政、国资、体改、劳动保障、审

2

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成员名单另行通知)。

省国资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全省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国有资产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

(二)指导全省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工作;

(三)研究并决定全省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中的重大事项;

(四)决定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五)审查批准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长远发展规划、年度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六)确定省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审计、考核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奖惩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领导班子;

(七)在省级国资营运机构设置监事会或派驻财务总监;

(八)省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省国资委下设省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资办),承担省国资委的日常工作。省国资办设在省财政厅,编制单列,工作相对独立。

省国资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具体办理省国资委决定的事项;

(二)负责准备提交省国资委审议事项的前期工作;

(三)配合省经贸委等有关政府部门指导省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四)省国资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类型和职责

3

根据省属国有企业规模、行业等不同情况,省级国资营运机构按两种类型组建:

一是授权经营的集体(控股)公司。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通过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以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方式运作。

二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对授权范围内的省属企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者权利的特殊的国有独资公司,按照与国资委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以资本经营为主要方式运作。

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省国资委的授权经营要求,承担授权经营的国资保值增值责任;

(二)通过向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委派产权代表、董事、监事或财务总监,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监管国有资产;

(三)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依权重对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合并、分立、歇业和破产等重大产权重组和处置事项作出决策;

(四)负责确定所投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建立出资人代表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五)组织、协调重大经营活动,发挥整体优势。

四、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组建方案

组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着眼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增值,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出发,坚持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布局的方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

4

本为纽带,以资产重组为途径,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实力和资本经营能力的营运机构。营运机构的数量,按既有利于加强管理,又兼顾操作的可行性确定。为使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组建工作平稳起步,先将政府部门所属生产经营性企业纳入资产重组、授权经营的范围,党委、人大、政协及群众团体所属的生产经营性企业逐步纳入。

鉴于宣传系统的特殊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所属企业,暂不列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范围,方案另行研究。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企业也另行单独研究重组方案。

根据省属国有企业的布局状况,组建以下省级国资营运机构:

(一)已授权经营的集团(控股)公司为:杭钢集团公司、巨化集团公司、物产集团公司、中大集团公司、建工集团公司、商业集团公司、煤炭集团公司、轻纺集团公司、三狮集团公司、东联集团公司。

(二)已批准授权经营的集体(控股)公司为:粮食集团公司、旅游集团公司、国信集团公司、机电集团公司、石化集团公司、建材集团公司。

(三)按外经贸类、农林水利类、基础设施类和工贸类分别组建:

1.外经贸类国资营运机构。分别以中大控股、东方控股、土畜产和粮油进出口公司为主体组建(其中中大已经授权),将省外经贸厅管理的其他外经贸类企业分别归入。

2.农林水利类国资营运机构。分别以农发集团公司、水利投资公司为主体,吸收省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等部门所属企业组建,营运机构以农口类投资为主要业务。

5

3.基础设施类国资营运机构。计委系统以经济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归并铁路投资等所属企业,组建省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公司;交通系统以省高等级公路投资公司为主体,吸收交通系统其他企业组建省交通建设资产经营公司;组建能源建设资产经营公司。

4.工贸类国资营运机构。省机械厅、石化厅、建材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已分别成建制转为集团公司,并将实行国资授权经营。另外,拟对浙江长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丝绸公司改组为国资营运机构,实行授权经营。

按照以上方案,省级政府直属部门所属企业将分别划归具有行业类同关系的营运机构。今后,视营运机构的发展情况和竞争需要再作逐步调整归并;有的可继续保留为授权经营机构,有的则可通过重组联合建立新的营运机构。

五、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监督机制

在营运机构设置监事会或派驻财务总监。监事会由熟悉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组成,人数一般为3人,一个监事会可兼管若干家营运机构。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资产运行实施监督,并定期作出监督评价意见。

财务总监通过对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经营决策活动的监督,强化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过程中监控作用,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财务总监通过定向选拔或公开竞聘等方式选聘,工资福利等待遇由省国资办负责管理。财务总监向省国资委实行定期报告制度。

省国资委定期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省国资营运

6

机构进行审计、考核。国资营运机构对投资企业实行内部审计、考核制度。

六、省级国资营运机构的干部管理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省级国资营运机构领导干部实行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相结合,在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干部管理的具体工作由省委组织部承担,在省委组织部内设企业干部管理处(编制另行安排)。省级国资营运机构领导人员按如下方式产生和任免:

(一)党委书记、董事长(未设董事会的总经理)由省委管理。党委书记由省委任免;董事长(未设董事会的总经理)由省政府任免。

(二)已设董事会的总经理由省委委托省委组织部为主管理,营运机构党委协助管理。经省委组织部提名,由董事会办理聘任或解聘手续。

(三)党委副书记、经委书记、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副董事长、董事由省委组织部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省委任免,党委委员由省委组织部任免;监事会主席、副董事长、董事由国资委任免。其中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四)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营运机构党委审核,报省委组织部批复,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

(五)专职监事由省国资委管理和任免。

国资营运机构依照《公司法》和有关规定程序对全资、控股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成员进行考核、推荐或任免;对参股公司依照出资权重

7

推荐董事会、经理班子成员。全资、控股公司的党组织由国资营运机构党委管理,参股公司的党组织可由国资营运机构党委管理或实行属地管理。

七、方案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和具体步骤

为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由省国资委牵头负责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工作由各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实施步骤是:

1.加快组建省级国资营运机构。对已批准授权但未办理授权经营手续的6家集团公司,抓紧办理有关手续,签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同时,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提出新建国资营运机构的具体方案,经省国资委批准后开展筹建工作。

2.省政府直属部门按照“全面清理、统筹规划、分类处置、逐步实施”的要求,在抓好直属企业改制、债权债务处置和有关人员分流的前提下,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对于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两年内扭亏无望的企业,一律由原主管部门负责实行停产整顿或者撤销、兼并、破产,并安置好职工;对于国有资产数额不大的一般竞争性企业,通过改制退出国有资本,交由属地管理。对脱钩后能正常运行的企业,则移交给省级国资营运机构。

3.拟移交的企业,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分类移交给国资营运机构,并办理移交手续。

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所办经济实体暂维持现状,待进一步调查摸底

8

后再作研究。各部门所属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科研、设计单位以及培训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暂予保留。

(二)组织实施工作要求

1.严格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各部门及所属各企业必须严守以下纪律:(1)不准隐匿、转移资产;(2)不准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不准逃废欠税,不准弄虚作假、涂改、转移或者销毁账目;(3)不准抽逃企业资金,不准从企业调拨资金向企业摊派各种费用,不准以任何名义私分钱物和侵吞国家资产;(4)不准突击花钱、分钱、分物,不准突击进人、突击提高工资和离退休待遇,暂停提干;(5)有违法违纪嫌疑的人员,一律不准出国(境)。

2.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各部门要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的改革工作,并对本部门推进改革、保持稳定、防范违法违纪行为负全责。如出现问题,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在企业脱钩和移交过程中,必须切实保障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衔接好有关社会保障手续,妥善安置下岗分流人员,确保平稳过渡,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于赤壁市国有资产管理及国企改革中所进行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和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建议。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范围分类

加快本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和投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国资进退,补充机制,全面优化本市国资布局。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包括国资监管机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未与主管部门脱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后拟设立的国有企业。本市对上级上报的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分类:属公共服务类型的企业有:市供水公司、市公汽公司,竞争类型的企业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市小乔米业公司、市食品公司、市饮食服务公司、市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等。还有十几家未完全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的小型国有企业。

二、目前本市国资推进改革所做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公车用车制度改革的日常事务,为公车改制拍卖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按规定分三类情况:对本市进入拍卖程序的公务用车进行摸底排查。对外出租出借公务车借用,占用下层单位及其他单位,接受企业捐赠车辆;领导干部因工作变动借用,占用原单位公务用车;公车私挂。截止2015年7月8日,本市共清理实际上交车辆44辆,其中乡镇上交28辆,部门上交超编公车4辆,人大、政协上交12辆。对上述产权清晰,权属明确的车辆。委托正规鉴定评估机构评估后,按程序委托拍卖公司对处理的车辆进行公开拍卖,分三个批次对上述44车辆进行了拍卖,除3辆流拍卖外,其它41辆全部拍卖成交,拍卖金额280多万元全部上缴国库。经过这三批次的公车拍卖,为本市公车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使本市公务用车改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力地配合省政府刚刚出台车改方案执行,为方案的实施做好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本市的公车改革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运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两房清理整治专项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整改落实工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市各单位三定方案统计人员数2875人,而实际人数3521人,副科以上干部人数1427人。在这次办公用房清理过程中,共清理面积109708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80023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14155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结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和各单位三定方案人数核算本次应腾退43008平方米,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

三、探索新型的国有事业单位经营之路

对本市原血防医院、蒲纺医院进行托管,寻找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合作对象,委托托管经营,对提高服务质量,对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有很大的帮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

(1)继续配合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办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根据上级相关规定,逐步推进本市公务用车改革深入。(2)督促办理行政事业单位出借、出租房屋按落实签订三家协议;对已清理腾退面积2981平方米,统筹调剂15143平方米,已封存面积9354平方米,出租面积15530平方米,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对出租、出借的房屋面积进行监督管理,对签订合同的程序性和合法性进行跟踪问效,出租、出借收益全部进入市财政局非税收入账户。(3)积极探索本市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之路,对本市经营相同的小企业可以进行合并、整改,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本市国有企业资源。例如:本市原粮食局下属6家小型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整合组成1家国有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五篇:王勇: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时间:2012-11-19文章来源:

——摘自《经济日报》11月19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进一步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作出的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深刻认识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含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针对各类国有资产的属性和特点,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保护好、利用好、经营好各类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类国有资产的作用,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国有经济不断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这需要以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国务院、省(区、市)、市(地)三级国资监管机构相继建立,明确了政府层面的出资人代表,大部分经营性非金融国有资产纳入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99件,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发布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2800多件;强化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监事会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产权管理不断加强,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和收益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这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但目前,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机制和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不到位、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国有资产还没有纳入新的监管体制,出资人职能还没有完全落实,国资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各类国有资产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功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这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与延伸,政府很大精力放在管理国有企业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仍然没有从体制上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2000年国家撤销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减少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从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上解决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机构设置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予以分离,明确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机构不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责,有力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但目前很多改革措施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仍然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机构也还承担着一些带有公共管理性质的职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各级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业脱钩,把精力集中到社会公共管理上来。

(三)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产权清晰要求国有企业出资人必须到位,权责明确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落实,政企分开要求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事务,管理科学要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促进了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运营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2002年至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由8.53万亿元增加到39.2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实现利润由3786.3亿元增加到2.58万亿元,年均增长23.8%;上缴税金由6960.4亿元增加到3.45万亿元,年均增长19.5%。2002年至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营业收入由3.36万亿元增加到20.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实现净利润由1622.3亿元增加到9136.1亿元,年均增长21.2%;上缴税金由2926.8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1.8%;资产总额由7.13万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16.4%。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进入2012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70家大陆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64家。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加快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向和原则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我们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使各类国有资产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充分使用,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我们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国家所有、分级代表,就是在坚持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国家所有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所规定的,也是从整体上落实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好地配置国有资产所需要的。分级代表是现实的国有资产形成和管理的延续,也是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要求。按照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执行统一的国资监管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核心。根据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国资监管机构专门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不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从政府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角度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管理,不承担出资人职责。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自觉接受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经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对出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发挥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负责,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和考核。国资监管机构建立以绩效考核、薪酬分配、领导人员管理和财务评价、产权管理、风险管控等为主线的工作闭环体系,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效结合。

三、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继续坚持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大原则,持续推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各项任务。

(一)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职能

进一步明确各类国有资产责任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体制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区、市)、市(地)三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可探索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依法保障其专门性和独立性。明确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不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进一步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将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混同于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多头监管。

(二)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

根据各类国有资产的属性和监管特点,加快制定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规章,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实现国资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要加快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立法,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监管制度,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或单位)的关系。健全完善国家出资企业(或单位)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等各类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完善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指导监督制度,确保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协调一致。

(三)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制度的统一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要坚持已形成并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有明确的出资主体,要落实保值增值责任,要建立考核与薪酬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效能。总结推广部分地方开展集中统一监管的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的专业化监管优势,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防止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条块分割,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有利条件。行政事业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都要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四)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科学把握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性,针对具有不同属性和特点的国有资产,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式方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和重点。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类考核力度,探索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绩效考核模式,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使用和管理责任。加强对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使用重点环节的监管,形成依靠政府、联合部门、协调各界的国资监管大格局,使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各类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功能作用、监管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基本要求应是一致的,必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配置合理、运转顺畅、监管到位、保护严格。要通过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使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使资源性国有资产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节约高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关于运动的英语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员工尽职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