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年来,随着历史教学的发展,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提升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思考的中心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在阐述“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史料阅读兴趣,遵循史料选择多元性原则,指导掌握史料阅读的方法,增强史料阅读探究能力,积极思考“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深化初中历史劳动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    要】劳动和教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活动,这两种活动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完成的一大教学任务,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浅议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  劳动教育  重要性  评价

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以及学习生涯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既是学生学习的过渡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最旺盛的一个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

劳动是人们取得进步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经历辛勤的劳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掀起进步的狂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相关部门开始提倡教师应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一、教师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无论教学何种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初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独特特点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部分教师已经有计划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但纵观其教学过程,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高效地接受劳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革新教学模式。在当今时代,学生并不能明晓劳动这一概念,有些学生甚至从不参与任何劳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班级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做到位,并且也没有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很多学生都没有形成劳动的意识,并且也没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有些学生甚至不珍惜劳动成果。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先重视劳动教育,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竭尽全力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意识决定行动”,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则不会煞费苦心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只有教师重视劳动教育,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以随意的态度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则很多学生都会对劳动教育内容置之不理。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很多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选择性学习的倾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重视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还应该落实在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劳动教育,并且给学生讲解劳动的重要性,由于初中生已接触过多年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感化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改变对劳动的看法。当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内容给学生讲解劳动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学生体会到缺乏劳动的后果,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劳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育人这一环节,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他们才能在学习领域有所成就。基于此,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生活给学生一一列举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之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的意识,便于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二、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历史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中国历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现今阶段的学生对历史较为陌生,很多学生都无法站在新时代的角度理解过往的历史,很多学生都不能明晓历史发展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的支撑,并且劳动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某一时期的历史有所不同,只有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接受劳动教育的最佳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历史内容时不宜给学生呈现零星的历史内容,而应该为学生呈现系统的历史内容,即教师应基于时间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置入历史环境中体会中国历史在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历史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很多学生都会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形成劳动的意识,并逐渐养成乐于劳动的好习惯。

三、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劳动情况对其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反馈,也能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客观的建议,使得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避免学生陷入盲目学习的状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劳动情况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还能避免教师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评价。然而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部分教师会完全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进行评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且热爱劳动的人,教师应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参照其劳动情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只有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他们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才能促进学生锤炼美好的品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其他内容。

总而言之,虽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确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但只有教师采用妥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才能体现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

参考文献

[1]曾治国.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劳动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13(11):178.

[2]滕明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劳动教育理念[C].2017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2017.

作者:季宗静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论文 篇2:

“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历史教学的发展,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提升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思考的中心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在阐述“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史料阅读兴趣,遵循史料选择多元性原则,指导掌握史料阅读的方法,增强史料阅读探究能力,积极思考“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生本”理念;史料阅读素养;提升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于是“生本”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并得到广泛的重视。学习历史学科,应通过阅读史料来建构知识体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初中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获取史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达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效果。

一、“生本”教育理念阐述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观意愿和学习水平,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所围绕的中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本着“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就是要打破学生被动参与的怪圈,教师也不会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情况,采取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性被突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而是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充当引导者与启发者,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更高效地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

1.激发兴趣,调动史料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初中生进行史料阅读的推动力,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历史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善于激发学生的史料阅读兴趣,使学生愿意阅读,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分析史料,从而提升学生史料的阅读能力。

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历史阅读材料,比如文言文史料,应注重各材料之间的梯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会更浓厚。

第二,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是不同的,班级学生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能力层次,对此,教师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史料阅读群,让学生对应自己的能力状况进行选择,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和信心,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充满兴趣地继续探究难度更高的史料。

第三,教师应善于创设史料阅读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多媒体元素的运用、朗读分析等方式,再现史料对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在一种历史氛围中,感受特殊境遇下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

2.遵循原则,把握史料选择多元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习的最难之处并不是记忆知识点,而是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知识,在阅读史料时,梳理、提炼和归纳知识要点,并进行历史事件的评论,这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科学地选择史料,依托“生本”理念,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史料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原则:

一是严谨性原则。选取的史料应真实严谨,文字描述类的史料要以原典为依据,注重史料的典型性,讲求求真求实的精神,如果学生阅读到偏颇、瑕疵、虚构的史料,那么势必对学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提升不利。

二是趣味性原则。史料选取必须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可选用漫画、老照片、故事等丰富性的史料,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更好地分析史料信息。

三是目的性原则。史料阅读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提升学生历史素养而选取的,所以史料选择必须以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为中心,促使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巩固和内化知识,顺利解决学习难点。

四是多样性原则。一般来说,史料形态有文字史料、图表史料、音视频史料这三类,教师应结合考查知识点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史料。

五是适度性原则。在史料选择时,教师应注重史料的长短、数量的合理性,文字史料应短小精悍,每条字数不宜过长,图片史料不宜超过3幅;视频史料不宜超过2段,时长应控制在3分钟

以内。

3.方法指导,掌握史料阅读的门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教会学生会读、读懂、读透史料,指导学生掌握史料阅读方法,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提升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关键。教师可根据史料的特点、知识难易度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有效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史料阅读。

在分析和理解教材史料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做到由浅入深、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阅读史料,发现史料背后的历史知识,如,在讲授《开元盛世》内容时,可先由教材中所提供的杜甫《忆昔》诗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背后的历史现象和问题,通过提问引发学生阅读诗文史料,对开元盛世有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呈现“开元时期和唐朝初年经济、人口数据的对比表”,以及有关“曲辕犁”与“筒车”等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如何?通过史料阅读,学生便会找寻到想要的答案。

在史料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特别是对信息量较大的史料,应注重抓史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将其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全面分析史料内涵,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获取信息和概括归纳能力。如,在讲授《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料,引导学生抓住“江南”“国盛”等关键词,然后通过“地广野丰”“稔”等字词,促使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丰收气象,从而得出“南朝时候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已十分富饶”的结论。

4.鼓励探究,增强史料阅读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也就是说,初中生学会探究知识,便会形成一种自主思考意识,做到深入阅读史料,从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知识建构,从探究学习中达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史料隐含的历史现象和规律以及学生思维水平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引導学生仔细阅读并深入探讨,揭开历史奥秘。如,学习《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内容,当讲授“我们该怎样评价1861年改革”问题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纪念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这两段材料,然后促使学生结合教材“动脑筋”板块对1861年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史料与理论结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便会增强,也能更好地评析历史问题,实现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价值,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实现初中生史料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静.初中学生史料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4(11).

[2]李璠.史料教学与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6(3).

编辑 李琴芳

作者:张敬军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论文 篇3:

试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倡导有效性提升是当前的潮流,有计划地建立起有效性高的初中历史课堂,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热议话题。本研究以初中历史课堂作为探讨的中心,以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为目标集中进行了论述,在说明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基础上,阐述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行为特征,提供了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与要点,希望对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课堂氛围;情境教学;语言艺术;学习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现教育行为的主要场所,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近些年的新课标推广活动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更多教学手段的应用、更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多样教学活动的内容将初中历史课堂推向了丰富多彩的层面,使得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在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正在不断提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变革走到了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阶段,如何建立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应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掌握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技巧,从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等环节入手,探寻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加速初中历史课程向深层次和高层面的发展进程。

1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价值

1.1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学习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这有助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把握,取得深层次地认知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1.2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发展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个潮流,通过有效教学可以挖掘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潜力,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作用。同时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以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核心,能够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学科和教学方面的基础。

1.3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有助于教師主动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对教师技能发展的作用,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形成了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与变革,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改手段得到发展,进而确保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行为特征

2.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开放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灵活性和权变性的特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倡导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采用主动引导的策略,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发展的维护来扩展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发展的可能,以更加开发的系统和态度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2.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适应性和差异性,以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初中历史课堂的内容进行有效发散,以此来适应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这样可以在尊重学生个体需要的同时,使教学资源得到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培养,进而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上实现学生综合的发展。

2.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统一性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将教学内容、教师行为、课堂情境做到最大层面地统一,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历史课堂情境的创立,还有助于师生双方良好地互动,这样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满足学生对初中历史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效果的保障。

3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要点

3.1创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

初中历史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特点,。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含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3.2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外,还应该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不仅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想象力,更会自然而然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这样我们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而体现初情境教学的效果。

3.3提高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应熟练地驾驭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语言,如开始语、讲授语、提问语、演示示范语、结束语等。教师开始讲授新课时开始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扼要,承上启下,富有吸引力,切忌不顾学生的心境,一上讲台就机械地讲。讲授新课时“讲授语”要准确精练,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连贯适中,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在提问时“提问语”要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巧妙设疑,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烘托课堂气氛。

4结语

初中历史是提高初中生人文素质、分析与判断能力的重要课程,特别对于初中生爱国主义和健全的历史观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应该立足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初中生认知和学习为基础,加强初中历史课堂的重构,以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创建有效性高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这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突破的关键,也是全面确保初中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书林.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一)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7).

[2]李伍善,薄存臻.浅谈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

[3]李增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8).

作者:张军

上一篇:物理思想方法管理论文下一篇:云南少数民族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