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社区发展

2022-07-15

第一篇:社区建设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

二、城市社区建设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我市在200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整合工作的意见》并在榆阳区神木县进行了社区整合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开始起步。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无办公用房、无活动场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其中80%以上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市级建成一座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县区级建成一座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有条件的街道办建成一座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我市部署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工作

李新永副调研员传达了全省政权科长会议精神,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县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汇报了社区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萧县介绍了创建村民自治新机制经验,砀山县介绍了社区“一站式”服务经验。最后杨厚文副局长做了会议小结发言,他先回顾了近年来的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方面:一是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二是社区服务有所推进,三是社区文明创建不断加强,四是社区“四有“问题正在努力解决;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圆满成功,三是基层民主管理日趋规范,四是积极探索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他还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就全市而言,这两项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社区建设方面:一是财力投入不足,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后劲不足,社区工作乏力。社区基础设施的滞后,仍是我市社区建设的“瓶颈”。二是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高,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社区工作人员民政意识不强,社区内民政氛围不浓。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一是个别乡村干部对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

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意义认识不够、理解不透,民主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淡化。三是一些地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群众不知道自己的代表,代表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对于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社区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省委、省政府6号文件的学习、宣传、贯彻,二是狠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区工作平台,三是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四是认真绘制社区发展规划,五是做好城乡图书室援建工作,六是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七是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方面: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加强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四是认真开展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五是搞好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六是做好第七届村委会换届的准备工作。最后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二是注意方法,有序工作,三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四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全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7年全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基政工作任务,全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工作会议于1月23至24日在镇海区召开。各县(市、区)民政局分管局长和基层政权社区建设科(社会事务科)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各县(区)民政局2007年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了2008年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同时讨论修改了《现代化和谐社区指导标准》和《农村社区指导标准》,为今年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和农村社区打下基础。市民政局副局长许义平出席会议并讲话。许局长充分肯定了2007年各地在推进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许多工作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部城市社区直选、中心城区社区布局规划、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化管理、农村新社区建设、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省、市两级试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等等。许局长还就2008年全市的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主要围绕七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实施群众满意评估工作,把和谐社区建设引向深入。研究制定《宁波市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宁波市现代化和谐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评估办法》,群众满意度评估既是方向,也是改革,要慎重做好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和谐社区评估活动。二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生命力,要研究制定《居民委员会职责和工作制度》等社区民主自治相关规范性意见,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十好、百佳评优活动,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三是探索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加快建设高素质的社区社会工作队伍。研究制定社区推行社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召开全市社区工作培训成果交流汇报会,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安排4-6期约120-180名社区书记、主任能力、素质专项培训,组织做好社区工作者考前培训和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推进海曙、江东两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建设理论研究,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召开宁波市社区建设研究会学术年会,评比表彰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开展15至20个课题研究,总结提炼5-10个典型经验。五是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出台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加大福彩公益金资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推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代理制,力争有10%以上的村实质性开展社区建设。六是扎实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民

主选举权利。组织召开全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制定换届选举政策文件,举办换届选举业务培训班和新任村委会主任示范培训班。七是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实践。继续深化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强化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规范民主程序,努力形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1、指导社区的服务和管理;研究提出加强和推动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制订社区建设发展规划;起草社区建设有关政策、法规,并指导实施;指导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3、接受有关社区建设的政策咨询;对群众反映的社区建设等问题,与相关市(县)、区进行研究后,及时提出处理意

第二篇:社区教育推动和谐社区的发展

[摘要]我市百步亭花园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教育方面作了很好的实践探索。从百步亭花园社区教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区教育 和谐社区

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还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却已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我市百步亭花园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对社区教育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实践探索。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教育不仅拥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还能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巨大的推动力量。

一、百步亭社区教育的特点及其创新

百步亭社区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价值取向的居民采取了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从百步亭社区教育的构成体系来说,大致可分为建设性教育和非建设性教育两种。

1.建设性教育

所谓建设性教育就是社区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系统的训练和培养。社区建成3所幼儿园、3所小学和1所中学。引进武汉市名牌学校“育才一小”,汉口铁中,育才小学国际部及曙光幼儿园、珞珈山幼儿园等。这可以消除因区域、家庭经济条件等状况所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情况发生,让普通居民的孩子免交择校费即可享受高水平的教育。

2.非建设性教育

所谓非建设性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年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该社区的非建设性教育又可分为教学教育、宣传教育、仪式教育、群众活动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引导居民学习,提高居民素质。

(1)教学教育。社区成立了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党校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主要举办经验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居民恳谈会、辅导讲座,为社区群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育培训中心下设市民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全方位进行教育,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就业技术培训,以学习促就业,以学习求发展。老年大学开办有舞蹈、书画、英语等20多个教学班,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宣传教育。社区充分利用中心广场、文化长廊、板报廊、社区广播站、多功能会议厅等文化场所和设施,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举办禁毒、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国防知识,科普性展览,文明礼仪讲座,妇女知识讲座,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

(3)仪式教育。百步亭花园社区在每月第一个周一上午8点整举行升旗仪式,全体员工,全校师生和小区居民都汇集国旗下,聆听国旗下讲话,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仪式教育极大地社区居民爱党、爱国、爱社区的意识,从而更加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社区的发展。

(4)群众活动。社区利用文化艺术中心开展读书看报、书法绘画、摄影写作等活动;利用体育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强身健体活动与比赛活动;利用娱乐休闲中心开展以棋会友、少儿文艺表演、中老年舞蹈表演等活动。群众活动促进了居民的相互交流,营造了一种大家庭式的温馨、和谐的气氛。

在社区内还设立了“党员之家”,把社区内无主管单位的党员,如流动人口中的党员、下岗职工中的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组织起来,让他们在社区找到“家”;请在职的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在社区再“安”一个“家”。社区做到了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凡是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和活动。

百步亭花园社区的非建设性教育是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通过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形成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学校教育是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即使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如果学校不与社会或社区联系、结合、互动,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封闭在学校的围墙内进行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形成学生素质的。因此,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形成,需要教育与社会、社区沟通、互动,需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关于这一点百步亭花园社区教育有独创之处。百步亭花园社区教育在对社区居民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重视,构建了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习教育网络。不仅在建设性教育方面,引进了名校,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在非建设性教育方面更显突出。社区开设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家教站,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教育和活动场所。活动站在每个寒暑假集中青少年组织学习、娱乐,同时组织他们爱树、护树,维护社区的卫生、交通和绿化,组建了“小小护绿队”、“卫生小卫士”、“小小宣传员”、“交通小卫士”、“小小民兵连”等青少年活动队伍,让孩子们参与社区文明共建活动,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课题组将社区文明创建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编写成教材,用身边的案例为学生上德育课,使他们适应社区需求,了解社会脉动。社区还全面推行“小小楼栋长”制度,让孩子们担任社区的一些职务,树立他们的责任感。

二、社区教育在和谐社区中的地位及作用

从百步亭花园社区教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使社区全体居民形成“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思想意识,能够把社区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彼此密切配合,形成社区合力,最大限度地解决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和谐社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量。社区教育的作用可从下面4个方面来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1.社区教育对和谐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但社区教育反过来对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破产企业职工、下岗待业人员、流动人口等大量增加,社区教育此刻则担当了重要的责任。社区开设各种以促进再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班,为社区下岗居民创造再教育的条件,使社区居民可以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重新上岗,为社区服务,如社区保洁员,服务员等岗位,为社区节省了在人力资源和社区软件建设上的投入,更多的投放到社区的硬件建设中去;同时解决了社区下岗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缩小了社区居民之间贫富差距,降低了矛盾冲突的产生,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社区教育为和谐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区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

社区党建主要为了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社区内无主管单位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区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同时,改革开放后,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使社会中经济主体、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社会阶层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区教育能以正面的积极地方式加以引导,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社区思想阵地。社区开展的社会主义利义观教育,民主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等等,加强了社区居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社区居民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来改善社区状况。

第三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每当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话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项目上来。其实,和备受关注的这些生产性服务产业一样,社区服务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业工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把过去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性的工作逐步转移到社区,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促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扩大广大居民群众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区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的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要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真正将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二是要积极推进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政府在立项审批、设施保障、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是要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总之,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对于加强城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紧抓好。

一、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从2009年开始在我市组织实施了“家政服务工程”。该项工程通过国家资金支持,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安置就业为目的,以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重点,按照商务部《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开展免费培训,对学员进行职业道德、

法律常识、安全卫生知识、礼仪习俗、家庭清洁、烹调、洗涤、家电使用、花卉宠物养护、老幼家庭护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并组织就业安置工作。当年培训并通过统一考核的家政服务员3500人,其中安置就业3300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0年,在国家资金支持下,市商务局继续组织实施这项工程,将免费培训并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5000人左右,进一步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缓解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用工缺口,对提升我市家政服务质量、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市商务局、财政局委托利群集团承建的我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已经建成通过验收并投入试运行,将于近期正式运行。该网络中心将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在市民和家政服务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供需对接信息平台,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首批加盟的50多家家政服务企业,将主要提供包括保姆、保洁、搬家、维修、陪护、商品代购、网上药店、机票等8大类服务。该网络中心的投入试运行,将逐步解决目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供需衔接不畅、服务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市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规范、放心的家政服务。

二、完善社区商业网络体系,方便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近年来,按照商务部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的一系列要求,市商务局坚持将社区商业建设作为优化调整商业结构、方便居民生活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事来抓,积极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努力推进“8分钟消费圈”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中提出了在社区中建设“8分钟消费圈”的目标。二是制定配套政策,会同市民政、财政、规划等9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社区商业发展的意见》,并协调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资金,支持社区便民连锁网点的建设。三是建立了配置标准,在《青岛市社区商业配置规范》中,明确了社区商业的购物、餐饮、维修、租赁、家政服务和综合服务六大基本功能,提出了在社区重点配置中小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等8种必备性业态和维修店、家庭服务等10种选择性业态,社区每千人拥有商业服务设施要达到800—1000平方米。四是培育示范社区,带动社区商业整体水平提升。据统计,目前市区434个社区中,共配置各类商业网点约3.7万处,

其中:农贸市场86处,平均3.2万人1处农贸市场;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5处、23处和20处,社区商业示范店200处;有83%的社区基本实现了居民在步行8分钟时间内,即可满足日常基本的购物、餐饮和美容美发等消费需求的发展目标,居民生活消费便利程度明显提高。

三、加快推进餐饮业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

餐饮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服务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行业。近年来,市商务局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推进餐饮业发展。坚持每年发布餐饮住宿业发展指导意见,会同相部门制定餐饮业经营、住宿业服务、经济型酒店和油条制作等地方标准,组织举办中国美食节、国际美食博览会和全市烹饪大赛,开展“十个青岛代表菜”、“十大青岛特色小吃”认定,奠定了以青岛地方海鲜为特色的“青岛菜”发展基础;引导各区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在市区共培育云霄路、闽江路、啤酒街等餐饮特色街区11条,打造餐饮消费热点;积极推进“绿色早餐工程”和“楼宇午餐工程”建设,被商务部列入“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500万元,支持建设主食加工配送中心3处、固定门店式早餐网点42处,推进了全市餐饮业快速发展。到2009年未,全市共有餐饮业零售网点3.06万处,实现零售额255.5亿元,同比增长2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6.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成都、深圳、广州、武汉、济南之后列第六位,增幅位居第一位。

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010年,市商务局制定了《青岛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市列为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三年内给予我市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回收网点、分拣中心、拆解中心和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逐步提升我市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和加工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于如何推进我市生活服务业下步的发展,市商务局提出了要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我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沐浴、洗衣、家电维修、生活用品租赁、摄影、婚庆

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提档升级。

第四篇:社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攻略宝典(小编推荐)

社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攻略宝典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拓展中心镇(街道)社区领导干部工作思路,顺利完成各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任务,我们把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一些做法整理出来,提供给大家,作为工作的借鉴,也算抛砖引玉。

一、强化工作部署,形成良好开局

要引起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工作,作出全局工作指示和要求,分管领导亲自参与督办,给予全力支持。建立镇(街道)、社区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和服务中心,先备案再登记。

二、坚持分类指导,发展特色鲜明

各乡镇(街道)组织社区全面分析辖区群体资源,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类型多样、功能丰富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引导其参与社会治理。

(一)顺势引导发展文体类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中文体类占有较大比例,这类组织具有民间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容易吸纳群众,吸引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从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可重点培育发展的文体类社区社会组织如:

社区社会团体:龙舟协会,南拳协会,太极拳协会、木兰拳协会、歌舞协会、广场舞协会、腰鼓协会、老年门球协会、戏曲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摄影协会;

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艺术团、夕阳红合唱团、图书馆、博物馆、社区老年电大、社区母亲学堂、陈氏太极拳队、杨氏太极拳队、中华木兰扇队、锣鼓队、社区未成年人学校、社区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老年门球队(球队或艺术团同类型可备案多支)。

(二)重点扶持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提供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采用免租金提供房产,以及以奖代补、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予以扶持。对这类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按照民办社工机构进行登记。

可重点培育发展的公共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如: 社区社会团体:社区服务业协会、红白理事会协会、老人协会,婆媳和谐协会;

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巢老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工服务中心、家庭护理中心。

(三)扶持发展协同社区管理类社会组织。所有社区均成立了社区调解工作室、老娘舅工作室等调解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调解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区结合森林防火,成立防火队等等。

可重点培育发展的社区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如: 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居民维权协会、居民和谐生活协会; 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调解工作室、社区老娘舅工作室、闲事婆工作室、森林防火队、社区保洁队。

(四)合力推进发展公益志愿类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壮大和优化志愿者队伍,帮助建立志愿者组织。

可重点培育发展的公共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如: 社区社会团体:志愿者协会、家电维修协会,保护塘河协会(各地都有大小的“母亲河”),保护大罗山协会(各地都有当地“名山”);譬如抗癌协会,血友病协会等等;

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银发互助队、党员服务队、共青团服务队、居民服务队、家政服务队、家电维修服务队、餐饮服务队、代理服务队、应急服务队、护溪队(高楼寨寮溪)、护鸟队等等。

(五)统筹发展社区专业经济协会。将社区专业经济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重点。围绕社区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牌,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根据特色农产品或者工业产品,成立专业协会,譬如柑桔协会,杨梅协会等等。还有山区有景点,景点的小店业主也可成立景区服务联盟等等。

社区专业经济协会如:粉干协会、圆木协会、餐饮协会、零售业协会。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一)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出来的任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推进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着重要求乡镇(街道)引导社区社会组织选好骨干成员,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县(市、区)本级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依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在每个社区备案登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符合条件的依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主要承担社会组织的主导、统筹、协调、服务和扶持等功能。

第五篇: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二)、秭归模式:“组织再造”。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一4人,共“海选”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互助组生活 - 生态”庭院农业生产循环。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以房前屋后的土地、水面和空间为基础,充分利用庭院设施等优势,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近年,老河口各地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庭园经济模式:一是养殖型庭园经济,因地制宜推广以猪、牛、羊、鸡、兔为主的养殖型庭园经济,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温岗村引导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庭园养兔,每户平均养殖30只种兔,每年为农户增收1000多元;

二是种养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生产。在273户建有沼气池的柴店岗村,推广户平圈养3一5头猪、1个沼气池、70一140平方米菜园的“猪沼菜”庭园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条模式,每年节约农药化肥250元,出栏6一10头肉猪,种3茬蔬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长短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立体农业。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庭园空间,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农户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不仅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良好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增收 2000多元。

(三)、“三位一体”,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归属感。

第一,培植农村中心文化户。老河口文化中心户建设采取“1 + 1”或“1 + X”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或一个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文商互补。让农户自主经营,依托实体发展,赋予了“文化科技屋”和“文化中心户”强大的活力。李楼镇柴店岗村村民王宗岭开的小商店原来只是卖些日用品,生意一般,自从办成了“文化中心户”,在村里的扶持下,他买了很多科技文化书,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隔三岔五就到他那里去,看书、借书,交流各方面知识,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了上千元。如今,老河口农村,像王宗岭这样的“文化中心户”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甚至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未来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路。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平台。2007年来,老河口发展文化科技中心户115个、农家书屋4个,兴建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5个、村级文化体育场7个,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健身器材、报纸杂志在社区扎根、留在农民身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计划到“十一五”末,老河口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载体、文化大舞台将得到有力搭建。

第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老河口积极推进“孝心献老人”、“文明市民”、“星级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美德在农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六进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以及生态文明村、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育了农民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

二、河口社区建设的绩效及经验。

老河口经过两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宝贵的举措与经验,与其他的社区建设模式相比,其成效及其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展社区建设,“等、靠、要”、完全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也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村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 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给村一级一定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村干部的工资和必要的办公支出,几乎没有其他机动的开支。

(二)、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母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

(三)、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而任意活动,那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生态规则是明确无情的: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四)、坚持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具备经济基础的社区文化建设才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行动,否则的话,即使偶尔产生文化建设轰动效应,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际价值甚少。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研究表明,文化贫困及其产生的贫困文化往往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观念,也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充足财力。

老河口农村社区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他们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摒弃抽象的文化建设,结合农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传播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结论:“两型”社区的创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老河口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并建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两型”农村社区,这对于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模式定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型”农村社区是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或“标准的”个案、模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定位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去把握一般事实和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尝试性提出的社区建设模式框架。“两型”农村社区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创新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稀缺、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收入以及农民自身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建设农村社区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并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是指农村社区的发展以人

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健康、环保和谐为主旨,追求一种人的生存、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友好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把二者的内涵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

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对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以及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村庄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都是多元性的现实与实现。因此,我们对模式的理解就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模式就是供模仿、复制的榜样或典型。事实上,从发展模式的定义来看,任何一种被总结出来的模式,都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都是与特定的主体相对应的。对模式的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经验事实中加深对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他人模式来反思和分析自身行动的合理性,以便针对自身的实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笔者通过对老河口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两型”农村社区的意义便在于此。

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社区。

上一篇:社区矫正系统平台下一篇:社区统战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