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优劣分析和融合构思

2022-09-10

自1993年9月美国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后, 我国很快形成了一个研究与宣传“数字图书馆”的高潮。结合我国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有必要分析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利弊, 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使整个图书馆系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1 传统图书馆及其优劣分析

1.1 传统图书馆的定义

德国人施莱廷格早在1808年就认为“我所说的图书馆, 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 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 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美国《图书馆学与情报科学词典——英汉汉英对照》指出:“图书馆是藏书楼、藏书室及其他文献资料收藏的地方, 并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大众阅读、参考, 以及研究学术的地方, 它是传播情报知识的工具, 同时亦是一个服务机构, 它的主要任务是使藏书发挥作用为广大读者服务。”由此可知,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介质馆藏为中心, 利用文摘和索引等图书馆馆藏目录和各种检索工具来指导读者, 使读者们利用馆藏文献资料来实现所需信息的获取。

1.2 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1.2.1 国内外纸介质信息传播载体的用量增加

自1 9 7 8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提出“走向无纸信息社会”至今, 纸张的用量不减反增。加拿大森林产品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来全球对纸张的需求增长了1倍, 预计在2 0 1 0年内, 纸张的需求量将再增加1倍。由此可知, 纸质印刷文献也将随之增加。

1.2.2 传统图书馆是人们系统学习和研究的中心

传统图书馆全面系统保存了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创造的各种出版物, 并且由于保存时间长, 因此能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是人们赖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 尽管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传统图书馆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1.2.3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修心养性的公共场所

读者们不仅可以在传统图书馆里系统地查询、学习和研究, 还能够在这里休闲、娱乐和社交。换言之, 传统图书馆不仅为读者们的学习研究、共同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而且还能成为读者们互动交流、修身养性的和谐场所。

此外,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利用便利, 读者们既可以到图书馆翻阅浏览, 又可以把所需资料借回家中仔细阅读,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更重要的是, 传统图书馆不存在版权保护问题, 不易产生内容失真。

1.3 传统图书馆不足之处

1.3.1 国内传统图书馆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小型图书馆和基层图书馆在实际运行中, 传统的读者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手段还在继续沿袭旧制。据统计, 我国目前只有大约1/3的市级以上图书馆开始使用计算机, 其中少数省市实现了图书馆地区联网, 并且, 有些地区甚至连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都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数字化运作。

1.3.2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实务存在局限

首先,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信息知识载体存储密度小、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保管费用比较高, 需要图书馆不断新建和扩建书库, 以保存这些文献, 同时还要考虑工作人员的数量增减;其次, 服务对象的范围有限, 即使实现了多个图书馆的联合, 例如为用户提供通用借阅证, 其信息共享程度也非常有限, 同时还受到时空、文献资料数量的限制;再次, 服务手段较为落后,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最新和急需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2 传统图书馆及其优劣分析

2.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业内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定义是, 数字图书馆是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分布式超大规模、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它主要利用高速宽带网络进行信息传递, 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及规范性加工、高质量保存和管理, 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 此外还包括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2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作为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衍生物,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已经在上述定义中得到充分表达, 因此此处仅作简要概括。

一是技术先进, 引领着信息化社会的潮流。二是知识信息载体存储密度大, 体积小, 占用空间少,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数字图书馆不需要考虑大量投入资金新建、扩建书库硬件设施。三是网络信息传递快, 一些最新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四是网络服务面广, 覆盖区域宽, 不受时空和读者群的数量限制, 只要拥有计算机和上网条件, 读者们就可以忽略空间1 9 6亿份距离的远近, 并且使用是不受时间限制, 白天黑夜都可以利用。五是服务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小, 人力服务成本较低。

2.3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障碍

2.3.1 信息获取的障碍

一是由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 许多著作的内容不经原著者的同意, 不能转换, 更不能随意上网传播。

二是因特网并非处处都完全真实, 网络上数量早已超过1 0亿个网页, 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浏览来辨别其信息的真假和质量的高低。

三是网上检索犹如大海捞针, 因特网就像一间拥有海量馆藏却未经分类编目的图书馆藏。尽管可以借助许多高效率的搜索引擎, 但仍然不可能搜尽整个因特网的相关资料。

2.3.2 信息存储和更新的障碍

从信息存储的角度来看, 经过转换的电子数据信息容易失真。并且, 数字信息载体与纸质印刷品比较, 其保存期短, 例如光盘寿命20~30年, 磁盘寿命为15年~20年, 同时存在病毒侵袭等安全隐患。同时, 尽管因特网在我国日趋普及, 但书本却更方便随身携带和阅读。国内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 购买电子图书的人当中, 超过8 0%的人认为他们更喜欢通过网络来购买纸质型图书而非网络版。

再从信息更新的角度来看, 网上的大部分信息保持时间都超不过1 5年, 通常情况下, 供应商只会在新的一年里加入新的期刊以供访阅, 同时不再提供往期期刊, 想要获取过去的资料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3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理念

3.1 传统和先进的融合

原始文献信息是数字化信息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原始文献信息资源, 也就没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来源。一些例如甲骨文、古代线装本等传统文献的原版就更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要求必须保留原始文献。对于学术性、科研性数字信息, 为使更多的研究型读者能够细心研读, 要将数字化信息资源转换成书本文献信息资源保存, 而诸如实践经验、使用方法、说明、案例等文献资料则可转换成数字信息, 让更多的人网上浏览。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广泛, 传递文献信息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检索知识的用户。传统图书馆只为上门来的读者进行服务, 具有保守性。对于那些价值大、保密性强、受到知识产权等法律保护的权威信息, 为防止遭到“黑客”的攻击或甄别读者身份的需要, 往往采用传统的书本式服务。由此可见, 两者结合后, 在资料的扩充方面, 更加相得益彰。

3.2 人性化和程序化的融合

数字图书馆是人机对话的程序化服务, 虽然科学高效, 但近乎刻板。它往往因为专业软件的具体运行和读者的预想不一致, 或系统故障等技术原因扰乱了读者群的阅读计划。另外, 那些缺乏计算机知识的读者们也会被自然而然地拒之于门外。所以, 传统的人性化与现代的程序化各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两者可以在互助互补的理念下融合发展。

摘要:针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分别做出概念的界定, 以此为基础, 分别分析两者的优势和劣势, 由此对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有效融合提出设想。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融合

参考文献

[1] 阮冈纳赞, 著.夏云, 王先林, 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337.

[2] 黄宗忠.论新世纪虚拟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2 (1) :35~37.

上一篇:如何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下一篇:项目经理对现场管理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