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应用

2022-10-28

氧气雾化吸人是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常用方法之一[1], COPD是一种以气道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2]。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对收住我科的56例COPD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8例, 女18例, 年龄58~84岁, 平均68岁;病程15~30年, 平均3年;住院时间10~48d。治疗组在COPD急性加重期行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6例COPD患者, 临床除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脉搏氧饱和度 (SP02) <90%外, 还伴烦燥、紫绀、血压降低等临床表现。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8例行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 对照组28例行低流量氧气雾化吸入。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在常规抗感染、平喘、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根据医嘱选择雾化液, 加入到斯莱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医用雾化器成人面罩中。雾化前解释雾化的意义及方法, 鼓励患者有效咳痰, 雾化氧流量:治疗组4~8L/min, 对照组1~3L/min, 待雾量稳定后, 将面罩置于口鼻处, 嘱其缓慢深呼吸, 吸人时间l0~20min。雾化后均予低流量吸氧并翻身、拍背、鼓励咳痰。观察雾化后患者神志、呼吸情况、排痰情况、动脉血气分析等。2组均做好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准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肺部干啰音基本消失, SP02显著改善 (≥95%) 。有效:临床症状较明显改善, 肺部有散在干啰音, SP02明显好转 (≥90%) 。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 SP02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间PH与Pa CO2雾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神志

好转情况、呼吸困难缓解程度、排痰率、总有效率、Pa O2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与分析

一般的观点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时, 高浓度氧疗会使血氧提高太快减弱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的作用, 抑制呼吸, 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故而过分限制给氧浓度, 但严重缺氧对重要器官的危害比二氧化碳潴留的危害要严重的多[3]。本结果表明对呼吸中枢驱动能力尚可的患者, 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 较之传统的持续低流量给氧能迅速提高肺心病患者Pa O2, 改善脏器功能, 而不显著增加二氧化碳分压, 尽快将SPO2提升到>90%是十分有效而必要的。长期低流量 (1~3L/min) 吸氧>12h, 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4]。与本研究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后Pa O2、Sa O2明显升高, Pa CO2差异无显著意义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为高流量氧雾化吸入药物后扩张了气管、支气管, 痰液被稀释更利于排出, 改善了通气功能, 在Pa O2上升的同时也促使Pa CO2排出, 不会引起CO2潴留和肺性脑病。因此, 短期高流量氧雾化吸入安全可靠, 不良反应小。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的关系, 还是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心率等变化, 监测动脉血气。

摘要:目的 探讨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加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6例COPD患者,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 (28例) 行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 对照组 (28例) 行低流量氧气雾化吸入。结果 治疗组的各观察项目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短期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短期高流量吸氧,氧气雾化,COPD

参考文献

[1] Laude E A, Ahmedzai S H.Oxygen and Helium Gas Mixtures for Dyspnoea[J].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 2007, 1 (2) :91~95.

[2] 张晓斌, 杨京会.喘乐宁、异丙托溴铵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21) :8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4] 张莲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8 (1) :70~72.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下一篇:十堰市猕猴桃栽培技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