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Q波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8例分析

2022-09-11

我院于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38例, 本文就其梗死后心电图综合分析, 旨在探讨异常Q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38例中, 男33例, 女5例, 年龄43~65岁, 平均55.3岁。均有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病史, 分别于急性心梗后6个月~4年因再次住院或于门诊就诊面作EKG。

1.2 方法

采用日本9020型心电机, 走纸速度为25mm/s, 病人取仰卧位,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测定Q波振幅与时间, Q/R的比例, 观察ST段及T波改变。

2 结果

出现异常Q波者30例 (78.9%) , 均发生于Ⅱ、Ⅲ、a VF导联, 大多为多组性改变, 其中 (1) Ⅱ、Ⅲ、a VF均出现Q波且Q≥0.04s15例, (2) QⅢ≥0.04s+Qa VF≥0.04S, Q/R>1/4 8例, (3) QⅡ≥0.03s+Q/R≥1/32例, (4) QⅢ≥0.04s 5例。参照全国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 (1979年修订) 符合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者 ( (1) (2) (3) 任一项) 共24例, 诊断阳性率为83.1%。无异常Q波者6例 (16.9%) 。

38例STⅡ、Ⅲ、a VF均回至等电线, 无明显抬高或下移。TⅡ、Ⅲ、a VF倒置18例, TⅡ、Ⅲ、a VF、V5直立10例, TⅡ、Ⅲ直立, Ta VF倒置, Tv5直立2例, TⅢ倒置、Tv5直立8例。

3 讨论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通常依据常规12导心电图在Ⅱ、Ⅲ、a 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来诊断, 方法简单、实用, 但部分病人可不出现异常Q波或部分病人在梗死后Q波自行消失, 而某些疾病如预激综合征、肺心病、肺栓塞、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正常横位心等可不同程度地在Ⅱ、Ⅲ、a VF导联上出现伪梗死Q波[1], 降低了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阳性率和特异性, 本组有异常Q波者30例 (78.9%) , 心电图诊断阳性率 (符合诊断标准) 为83.1%, Q波消失6例 (16.9%) , 另有5例, 仅见QⅢ改变, 不能单凭此作出诊断, 需与伪梗塞Q波相鉴别, 本组ST段无特殊变化, 18例47.3%TⅡ、Ⅲ、a VF倒置, 提示缺血未完全恢复, 均无特殊诊断意义。但本组38例均有确切的急性Q波型下壁心肌梗死病史, 因此诊断是肯定的。所以, 在常规12导联Ⅱ、Ⅲ、a VF出现多组异常Q波时诊断是无疑问的, 单一导联特别是仅Ⅲ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病史则显得相当重要, 若有明确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则诊断仍可确立。近来发现在Q波消失后, 二维超声心动图仍可见室壁运动失调, 只是程度轻于有Q波者[1], 当遇Q波消失或病史不清时, 可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故在结合既往急性心梗病史及超声心动图帮助下, 心电图Ⅱ、Ⅲ、a VF导联异常Q波仍不失为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简便、实用、可靠的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异常Q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对38例心肌梗死后心电图进行分析, 采用日本9020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机。结果 本组有异常Q波者30例 (78.9%) , 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3.1%, Q波消失6例 (16.9%) 。结论 既往有急性心梗病史, 结合心脏超声帮助、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仍不失为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简便、实用、可靠指标。

关键词:Q波,心电图,陈旧性下壁心梗,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心电学杂志, 1990, 9 (4) :216.

上一篇:EPC总承包模式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的应用探讨下一篇:论学术资源中心构建中的人力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