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业岗位调研报告

2023-03-14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未来就业岗位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未来就业岗位调研报告

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2013年12月20日

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二、调查地点(对象):钟桂云老师、陈焕明老师、黄元盛老师

三、调查方法:人物访谈,组织讨论,网上查资料

四、调查目的:

(一)为了对精细化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有更多的了解,学习如何在将来的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

(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五)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校教育建设指明方向。

五、调查内容:

钟桂云老师

学生:老师,您对我们现在所学的行业有什么看法?

老师:你们现在学的这个行业还好吧!在本校每年的就业率还是挺高的。但是比较担心招生情况,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这必然会造成整体质量下降,若停止扩招,又会对生源造成一定影响。

学生:在您教学时,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老师:最喜欢的是学生能够认真听课,还有和学生沟通交流,最不喜欢的是学生上课不听讲,以及玩手机、睡觉等行为。

学生:您是从事教师这一专业的,请问一下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老师:因为跟学生在一起心态会得到鼓舞,还有自由时间比较多。 学生:你认为当老师最大成就的是什么?

老师:能够培养优秀的学生和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重要的是一些毕业的学生还保持着联系,他们会咨询一些有关专业前景的问题。 陈焕明老师

学生: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工作的?职位是什么?

老师:我08年1月份左右因工作上的需要而被调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担任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学生: 那您以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老师:我以前在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和厂长助理,长期主管工艺技术管理工作。 学生:老师,请问我们的所学的专业有哪些核心课程?

老师: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树脂合成、胶黏剂技术、涂料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等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怎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主要从事涂料胶黏剂及日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工作;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等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表面电镀与涂料工艺操作、技术开发与生产技术管理,镀液及助剂的分析、应用于开发等工作。 黄元盛老师

学生:老师,您觉得我们的专业怎么样?

老师:你们这个专业比较重视实践,强化职业性和开放性;本专业校内拥有省级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齐全。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9%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学生:请问老师,在校期间我们应该着重掌握哪些技能?

老师:比如胶黏剂生产和涂料生产工艺控制、 胶黏剂和涂料生产原料分析与检验等。

学生:我们这个学期要考高级化工证,请问老师这个主要考哪些内容

的?通过率怎么样?

老师:这个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两个部分,主要上课认真听讲,做实验时步骤规范,考试是没什么问题的。

学生:老师,我们读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待遇一般怎么样?

老师:按以往的来看,一开始的时候工资方面的待遇一般比较低,等你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会慢慢的根据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所提高,你们的上班时间一般都是八小时制的。

1.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自80年代确定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目标以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发展较为迅速。“八五”期间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年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品种约万种,年产值达900亿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仅就电子工业一项就需精细化学品

1.6万种,彩电需7000多种,国内产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余靠进口。其它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更为短缺。另外从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来看,都不能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摘要)

2. 就业岗位根据调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面向医药行业、日用化学品、食品行业及化工行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毕业后可按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事制药业,化工业,自来水,环保业,塑料业,农药业,或油漆涂料胶粘剂等待业的工作,在这些单位可从事技术操作、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检验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3.就业去向及工资待遇

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

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外资企业、全国各大、中型国有和民营化工企业,工资待遇好,月薪多在2000元左右。

六、调查总结

总的来说,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运行、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本专业培养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化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分析和正确选择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生产控制指标、操作要点等,能运用工具书进行化工工艺计算,能在化工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与管理等。因此我们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都希望有一份轻松而满意的工作。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要从长远来看,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然

到最后只会一无所获!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不仅要能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别人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所以我们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这次的就业岗位需求调查,我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就业中处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报告撰写人:XXX

2013年 11 月 14 日—2013年 12 月 20 日

第二篇: 岗位就业实习报告日志20天

实 习 日 志

系(部)名 称 信息工程系

学 生 姓 名

实 习 名 称校外实习

实 习 时 间 指 导 教 师 专漫091 二○一二 年 四 月 六 日 姓名 2012 年 3 月 12 日 星期 一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13 日 星期 二

姓名 2012 年 3 月 14 日 星期 三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15 日 星期 四

姓名 2012 年 3 月 16 日 星期 五

班 业 级动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一

姓名 2012 年 3 月 20 日 星期 二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21 日 星期 三

姓名 2012 年 3 月 22 日 星期 四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五

姓名 2012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一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27 日 星期 二

姓名 2012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三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3 月 29 日 星期

姓名 2012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五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4 月 2 日 星期 一

姓名 2012 年 4 月 3 日 星期 二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4 月 4 日 星期 三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4 月 5 日 星期 四

实习日志

姓名 2012 年 4 月 6 日 星期 五

荐市场销售员实习报告(共6荐数控编程实习报告(共6荐酒店服务员实习报告范文(共

6

篇)

)

篇)

篇荐化工原理实习报告(共6篇) 荐质检员顶岗实习报告(共6篇)

第三篇:中国就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劳动力供需正在发生逆转:

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2014年开始,每年减少规模超过100万,2020年以后每年减少超过400万。

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在GDP增速6.5%的假设下,非农就业需求每年增加超过1000万。耕地面积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为1.2-1.4亿,这一规模可能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非农就业与农业就业:

2010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3.5亿,其中3.1亿为非农就业,0.4亿从事农业;乡村就业人员4.1亿,其中1.7亿为非农就业,2.4亿从事农业。从另一个维度看,2010年中国非农就业4.8亿,其中3.1亿为城镇居民,1.7亿来自农村;农业就业共2.8亿,其中0.4亿来自城镇,2.4亿为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中只有0.8-1.0亿从事农业的“有效劳动”,另外的1.4-1.6亿劳动力“被就业”,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仍有待转移到城镇。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以年均2110万的规模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年均70万,城市化人口(农业户口转为非农)年均增加1250万,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年790万。

“就业红线”不存在:

每年新转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约1379万,人口转移规模受客观因素限制难以更大,每年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接近或超过1379万的水平。因此,虽然农村还有较多剩余劳动人口,城镇就业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

即便经济缓慢减速在6.5%左右,人们所担心的“就业红线”可能并不存在。按照当前的人口速度,中国农村“被就业”的1.4-1.6亿农民将在2020年前后被吸收殆尽。届时,中国经济将完全跨入一元经济时代。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面对未来就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科研,理论,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供应有了长足的改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但是,由于投入跟不上以及大学生择业的误区,高校扩招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隐患,造成了新的失业群体。新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工作,出现了所谓的“考研热”、“公务员热”,出现失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个领域专业的大学生都遭遇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就业寒流”。

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去争取和创造机遇。在这里我们就以理工科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包括:

1、 具备“全面素质”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

2、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工科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

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5、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

6、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大学生在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准备和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心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完成自己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提到两种身份和责任的转变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怎样的主体能力素质,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学毕业后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期在毕业后能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其次,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

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最后是对应聘地区的筛选,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等以出口为主的地区的降温,以及全球金融业动荡对上海的波及等,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都要有所顾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只要我们在校期间积极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摆正自己的就业择业心理,提高自己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这个社会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激烈的竞争,还有的就是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自己能够认清自身以及社会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位置,积极刻苦的努力,我相信,我们的未来都很美好,这个社会有竞争就有机遇!

第五篇: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2009-0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调查人:王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我有话说 序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出现负增长。外需萎缩不仅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而且促使就业形势发生扭转,并给2009年的就业形势增添了巨大压力。为了跟踪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我们先后到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辽宁等地,对企业、政府部门和城市家庭进行了深入调研,最终结合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业冲击程度、未来就业形势变化,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场面火爆2009年1月13日,在位于昆明市的云南师范大学龙泉校区,举办了一场主要面向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大型就业洽谈会,共有200多家单位现场招贤,提供就业岗位数千个,吸引昆明及其周边众多毕业生前来求职。图为一名毕业生在同学的背上填写求职申请表。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一、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为外需萎缩或锐减,并透过贸易、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使得就业形势发生改变。

(一)收入效应

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主要来自收入需求效应。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到12月份,进出口增长进一步下滑,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8%,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1.3%。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进出口下降自然带来了企业的开工不足、减产或停产,形成了有别于往年的反常局面。在2009年1月份最新的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降至0.5%,比上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美国、欧盟和日本都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种衰退将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加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二)价格效应

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不容忽视。从2005年7月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升值21.2%。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步伐比较缓慢,为10.9%。然而,从2007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在一年时间里上升了10.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为例,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2.0%以上,但此后一路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2%左右(如图1)。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46和4.7。由于收入弹性绝对值大于出口价格弹性绝对值,金融危机爆发造成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三)投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的投资减少,也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但2008年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6.5%,12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73%。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还带来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四)间接效应

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不同行业就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图1:人民币升值对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对中国的就业影响

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城镇就业形势由过去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变为相对宽松,出现了“民工荒”等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正当人们讨论这种积极变化时,国际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逆转,在去年底导致大批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提前返乡。

(一)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估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10月份统计,返乡农民工数量约为485万,占这些省份外出务工人员的5.4%。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返乡数量不断上升。据农业部对11个省份120个村庄统计显示,到2008年10月底,有6.5%的农民工返乡。按照1.3亿农民工总量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 农业部最近组织调查的统计显示,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比人们预想的数量要大。来自15个省、150个村抽样调查的结果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说,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多万人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

(二)沿海比内地受冲击程度严重,但沿海地区内部也有很大差别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最大。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在90%以上。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最容易受到影响。在订单减少、推迟或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或部分企业倒闭,带来了企业减员或岗位消失问题,使得在这些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出口企业的利润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也最早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调研中也发现,沿海地区内部的受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如辽宁等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差异,是造成这三类地区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服装和纺织等产品出口比例大,来料加工多,因而受冲击程度最大。东北地区如辽宁的大企业多,外向程度低,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因而受冲击程度较低。不过,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大企业的计划招工规模有所减少。

(三)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万人,合计有2442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

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就业岗位不足对城镇就业产生挤压效应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2007年是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

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未来就业形势展望

未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走势变化。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冲击,对2009年的城镇就业形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不仅来自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岗位减少,而且还来自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城镇就业形势也面临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利因素。为了促进城镇就业形势向积极方面转化,我们需要在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去消除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通过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增长。

(一)空前的城镇就业压力

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相当于就业岗位减少的数量。长期以来,农业部门扮演就业蓄水池角色,一旦遇到严峻的城市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就通过返乡务农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是构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年龄结构上,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两者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作为新一代移民,他(她)们与老一代移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希望在城市寻求个人发展机会,因此,这些劳动力继续外出的可能性非常大。31-40岁年龄组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劳动力是农户挣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可能性也非常大。40岁以上年龄组的比例不到20%,在不利的就业形势下,这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可能性相对较小。如果按70%的农民工依然外出,那么,粗略地估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缺口接近1400万左右。

城镇的新增劳动力数量非常庞大。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900多万,显然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城镇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二)不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将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实体经济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这次危机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一些审慎的预测分析认为,全球经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大约需要2-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需求下降,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持续的打击。特别是一些出口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对外出口将由高增长转为低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不大,对产品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方式,刺激出口,而人民币压力始终存在,并存在长期升值预期,这使得中国外贸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被部分削弱。这种价格效应,一方面导致部分企业或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下降,降低出口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出口拉动的就业数量;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额价格,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预期,外资流入数量减少或净流出,也造成了外向型经济部门的投资下降,拉动就业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三是中国经济处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会导致拉动就业能力减弱,不利于消除城镇庞大的就业压力。

(三)有利的政策因素

尽管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利外部环境,但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逐步实施到位,它们为我们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传达了坚定的信心。而且,这些政策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将陆续释放出来,不断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随着经济复苏而彻底改变。具体来讲,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

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加大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投资开始逐步到位,就业拉动效应将逐步发挥出来。 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保障。初步预计,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上千万个岗位。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就业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延长时限、提升水平来实现特别功效。

针对农民工就业困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

采取积极的措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四)总体趋势判断

2009年将是城镇就业面临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尽管城镇就业存在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但在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作用下,这种严峻的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复苏而逐步缓解。如图2(下)所示,在多渠道、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城镇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正常状态恢复。 ? 图2:多管齐下化解城镇就业压力

四、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央已经出台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具有针对性。下一步是要注重狠抓落实,提高这些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政策效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纠正地方就业保护问题。

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尽管农民工遭受冲击程度最大,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稳定和促进就业过程中,大多把本地劳动力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对外来劳动力和农民工采取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如就业岗位补贴优先解决本地就业、对企业社保费用减免也限于本地劳动力优先,等等。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与上世纪末不少城市出台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出一辙。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分工、问责机制和利益补偿,地方政策在解决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上,缺乏激励和积极性。这样,即使中央和地方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就业保护虽提高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成本,却削弱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政策措施上,建议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统计体系。同时,采取常住人口的就业统计制度来建立就业问责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就业统计,不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而是按照解决就业数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这样,就能够做到就业优先目标在全国层次和地方层次的相互一致。?

上一篇:网络营销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报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