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一高校教学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存在着失衡现象,即偏重行政管理轻视学术管理,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泛化,使教学管理的丰富内涵变成惟一的日常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等低水平上。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复苏的当下,其弊端日益显现。

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教学管理专业化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则是规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制约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于这种境况我们有必要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教学管理专业化。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专业化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三大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其它两个职能是教学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延伸。教学是(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高校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这就确立了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而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学管理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它是规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化和官僚化倾向日益严重,这种倾向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进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确立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新理念。

一、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内涵

提到“专业”一词,我们就不得不首先将它与“职业”进行区分。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是指“①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者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②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从这两个概念来看,职业的概念比专业的概念要广,它们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是它们又有很大的差别,职业着重强调的是它是某一行业中的一个具体职位上的工作(即职业=行业+职位),而从事这个具体工作岗位所获得的收入是工作者的主要生活来源,即人们常说养家糊口的来源。相对来说,这是一种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而专业强调的是一种规范的职业要求、职业条件和制度,它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个层面,它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们可以说高校教学管理是一种职业,但是又不能停留于职业这个层面上。因为教学管理职业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它还具有一定的学科性。职业社会学专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布朗德士对职业和专业的论述与《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和职业的定义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布朗德士的观点更详细,也更经典。他不仅指出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即专业源于职业而高于职业。专业的基本属性有三个:一是专业应该是正式的全日制的职业;二是专业应该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三是专业应该向它的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和无私的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教学管理专业化界定为:教学管理专业化是指教学管理这个正式的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职业要求(如必须具备一定核心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并且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对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学管理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这个职业的报酬是其从业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业者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应该超脱于这种低层次的需求,着重于在其所属领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丰富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2、教学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职业要求和学科专业性。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高等学校是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因此,对于高等教学管理的从业者来说,其进入壁垒比一般的行政管理从业者要高得多,它具有行政性和学术性双重属性。高等教学管理的双重属性要求从业者不仅具有一般管理者的素质,还要求他们掌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备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3、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从业人员应该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对高校教学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精心培养和全面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度。目前,各院校对其教学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度,这对促进其教学管理专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1、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工作的内容上和难度上。从内容上来讲,高校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从难度上来讲,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运行及质量评价的管理,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组织,从学科建设到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等等,这些工作的圆满完成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育部教高司[1998]33号文件明确规定:“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学管理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有效运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更需要有一支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2、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07年达到23%。根据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理论,我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就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教师、教学和试验设备设施等硬软件规模的激增使得高校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组织系统,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加深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更加突出。

3、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上世纪末提出的一个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专业化从现代哲学的高度概括了教师发展的全过程:教师从一个用以养家户口的职业发展成为一个为追求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的专业,教师从被动的个体转变成一个主动的个体,强调教师的责任心和主体性。高校教师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两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属于后者,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客观上要求教学管理的专业化。

4、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学术生产力、人才生产力、管理力和文化力。其中,管理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系统。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专业化是提高其从业人员整合校内资源的能力、优化高校管理力,继而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目前是采取一种大学(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的二级管理模式。教务处

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并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拟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起草教学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协助领导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编制教学经费预算、协调和监督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和教材的征订和发放等工作。而二级学院的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则是负责具体落实教务处的教学管理政策、方针、规划和计划,主要包括协助院领导和系主任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教学文件和档案和学生报到注册等规律性的日常管理以及随机性的突发事件处理。

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比较整齐划一,对于保持教学管理这个组织系统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日益凸现出它不合理的方面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行政化,官本位严重。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科层制组织,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官僚制”组织。这种组织的主要缺点是分工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出现条块分割、部门主义、职能交叉或不清、权力冲突、职责模糊、程序复杂、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消极现象。具体体现在教学管理中有教学事务行政化、官僚主义、部门主义、权责不清、缺乏创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从业务上来说,他们的从业人员是隶属于教务处,而从管理上来说,他们又属于各二级学院。这就使得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陷入一个被双重管理的境地,这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些事情很谨慎,缺乏创新精神。

2、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教育部曾经在多个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实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目前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是很到位,这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证明:一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不高。普遍的认识是教学管理人员是也只是服务于教学人员的,他们的待遇也不及教学人员。二是教学管理人员的进入壁垒相对教学人员来说要低。这个可以从各院校招聘教师的要求中就可以看出来。三是对教学管理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有些教学管理岗位是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兼任,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

3、缺乏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无非也只是岗前培训,而且培训时间短暂,收效甚微。上岗之后也基本上很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做事全凭自身习得的经验和前辈和领导的指示。

4、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既有其历史的原因,更有对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的因素。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是应有尽有:教育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学、音乐、外语、化学、物理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甚至有些是从教学岗位和其他行政岗位转过来的,真正教育学专业的很少,也没有系统学过与教育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和学术训练。专业背景的参差不齐和知识水平的低下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2)服务意识不强。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化和官僚化倾向使得有些教学管理人员把自己当成“管教师的教师”,经常以一种领导的姿态,官话连篇,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对学生则态度更加蛮横,动不动就训斥。

(3)缺乏创新意识。高校教学管理既具有行政性又具有学术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完成教学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又要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进行学术性思考和研究。目前的教学管理没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仍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依赖于上级领导的安排和指示;难以做到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缺乏对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等等。

四、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教学管理专业化水平对高校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忽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

(1)从思想观念上端正认识。要积极转变那种认为教学管理只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的简单操作过程,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思想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意识。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莫曾经说过:“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对于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曾经有人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加以阐述,就好比高水平的师资是一颗颗在其各自教授课程内闪闪发光的珍珠,而教学管理人员则是一根丝线,把那些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组成光彩夺目、价值更高的整体,使得人才培养流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2)提高教学管理从业人员的进入壁垒。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首先要把好教学管理队伍的源头关,提高进入壁垒,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不仅要从学历上严格把关,还要从其进入人员自身具备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察。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我国高校以往的政策是重师资队伍建设而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这种政策倾向必然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不到认可,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没有成就感,而且在地位和待遇上又低教学和科研人员一等,这必然会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更不要说热情工作和刻苦钻研了。

2、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在内部交进行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共享,还与其他系统(职能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了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3、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来实现:一是加强对教学管理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这种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二是实现岗后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操作,定期举办管理人员计算机培训班、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兼职进修提高、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取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培养制度不仅要针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更应当要面向主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层,因为只有主管教学管理的领导层自身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4、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熟悉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还要精通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知识。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学习哲学史、高等教育思想史、教育管理思想史、心理学理论,学习的方式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培训,并将习得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改变过去的经验主义做法。

(2)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学管理具有行政性和学术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务性阶段,事务性管理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的产物,因为精英化阶段学校规模小,教育环境好,学生的学风、自我管理和学习总体水平都比较高。但是我国从2002年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使得学校规模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管理能力差,再加上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污染着教育环境,各种教育问题逐渐凸现,这使得教育管理日益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结合科研成果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3)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强调管理是一种沟通,是一种服务。把教学管理人员看作是“管教师的教师”是典型的官僚化管理意识,是无益于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管理不仅仅是监督和促进,更多的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和便利。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88.

[3]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 2000,(5):33.

[4]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 2000,(5):33.

[5]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教育部教高司[1998]33号

[6]成长春. 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洪茹燕. 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与高校竞争优势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5,(5):72.

[8]洪茹燕. 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与高校竞争优势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5,(5):72.

[9]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作者:陈时高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应强化学术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存在着失衡现象,即偏重行政管理轻视学术管理,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泛化,使教学管理的丰富内涵变成惟一的日常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等低水平上。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复苏的当下,其弊端日益显现。

1.由于教学过分依赖行政管理或科层化管理,类似政府机构的教学行政管理,条条框框限制多,统得死,管得严,压得重,使得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常被压抑,学生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常遭封闭,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在这种约束机制下,师生有一种被“管束”的感觉和失落情绪,多数人实际上采取了谨慎、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使管理效果明显打了折扣。毫无疑问,教学活动必须有规范,管理必须有制度。规范作为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对个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一种约束。在任何一个集体中,个人行为若不受到一定约束,意味着对集体和其他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侵犯;反之,个人行为若不造成对集体与他人自由的侵犯,这种个人行为就不该受到约束。这,就是规范的合理限度。如果教学管理的条条框框过多,则可能意味着对师生限制过多。有道是“强人之所不能,虽令不劝;禁人之所必犯,虽罚必违”。过于琐细、过于密集的“规矩”,不啻是对规范管理本身的自我否定。

2.教学管理者疲于奔命,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常常就事论事,很少依据教学规律从全局的高度研究、改革教学管理,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认真而科学的思考、研究和论证,从而很难做出符合规律、顺应趋势的科学决策,教学管理在低水平上徘徊。管理者们疲于抓“小”而无暇抓“大”,管理变得愈加繁琐,条例越来越“军规划”,而在涉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激励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上却显得无能为力。什么都为,什么都没有为。管理者与师生的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管理措施不断呈现“疲劳症”迹象。对此,高校教学管理枢纽部门——教务处的处长们深有感言:教务处的活“不好干、干不好、好不干”。

3.内部结构错置。偏重行政的教学管理,没有正确把握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滥用物的生产方式及其质量监控模式来建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及其质量保障体系,致使本该占据支配地位的人文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之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与运用没有真正触及教学主体的文化价值和心理需要,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相反,行政人员成了支配教学的核心,教师的行为价值,不取决于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与行政权力的顺应度。这样,教师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表面的教学环节上,为备课而备课、为上课而上课,满足于按时上下课,满足于教材、教辅提供的内容,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去顾及学生的需求和对知识更新的渴望,也不追寻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身心疲惫,教书苦、教书累,教苦与苦教实实在在、教乐与乐教难以体现;学生厌学情绪潜滋暗长,内在的学习动机难以激活,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发挥。

4.教学管理校、系(院)职责不分,导致管理混乱无序、重心错位。由于偏重行政的教学管理,行政命令气氛很浓,系(院)级管理对学校管理过于依赖,结果使处于教学管理中心的系级管理成为管理的边缘,学校有关部门常常视系级教学管理的职能主要为执行和落实学校相关教学计划和文件。系(院)级教学管理者自身也往往认为,其管理功能无非是按学校的要求上传下达,填填表格、整理档案、应付检查,往往是照着文件办,凭着感觉走,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次上,年年岁岁,日复一日,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境地。

可见,高校教学管理不能过于依赖行政管理,也不能没有学术管理。学术管理主要是指学术事务的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理论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有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位授予等。学术权力不同于行政权力的“权力”,它的存在与否,依赖于专家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是学术组织及学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这种权力扎根于学科专业,具有自主性和松散性,权力的核心是“力”(学术地位)而不是“权”(行政职位),力大权大。学术组织不同于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科层式结构,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学术组织一般处于松散的状态,上级对下级往往是指导性意见。行政管理、学术管理,这两者是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不可偏废。但由于目前行政管理过于强化,学术管理过于弱化,因此,必须“矫枉过正”,强化学术管理,切实以人为本。

1.充分认识学术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学术组织在教学管理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体制改革,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教学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明确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应逐步消除“官本位”思想,牢固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为教育服务,为学习服务,为师生服务。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建立一支高效的学术与行政相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

2.高校是学术组织,不同于政府机构,高校更多的是需要自由讨论、自由交流。行政管理自上而下,绝对服从,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宝塔形的结构;学术组织与此不同,既有行政力量、党的力量,更有学术力量,高校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术、是事业,而不是权术、“位子”。高校的管理应当遵循自己的逻辑,而非套用行政化的机关模式。所以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扁平结构,重心在院系级,而不在学校。只有每一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负责任的精神体现了,才能真正培养合格的人才。当年,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破除其官场性质、官僚习气和读书做官的价值观;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自由。创新不仅需要外在的自由,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更需要教师内心自由,不唯上,不唯书,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对社会的终极关怀为己任,有求异、超越的品质。因而,教学管理不能模式化、一律化,用规范化统死,否则主体本末倒置、价值系统倒错,学校就会陷于僵局。作为学校领导者,要调整好心态,不攀比,不急于求成,什么都统死,要千方

百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和谐的氛围,在一个团结、奋进、紧张、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中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3.教育过程是一种伴随情感的过程,教师的热情、事业心、良心、奉献精神是管不出来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志趣也是管不出来的。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传授更多的是确定的公共性知识,而更多的是不确定的个体性知识,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人格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教师行为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但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更多地理解、尊重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激发其热情、事业心。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严格的监督和硬性的行政管理上往往会走向反面。人的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职业良心这些都属于观念的东西,是个体人格品质的表现,不可能靠强制的手段来迫使人们接受,而只能靠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感染,只能靠教师本人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升华。加之由于教学劳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管理者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监督能力的局限性,高校教师客观上拥有自主决定教学实际投入的巨大空间。为此,一个高明的学校管理者,其正确选择是: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及和谐的精神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有用武之地”。对学生来说,其肉体的发展要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他“活”,也不能代替他“长”,同样,其精神生命的发展也只能靠自己,别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学校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4.强化学术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形成凝聚力,使个人积极工作,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及人的教育价值。人源于教育,人生成于教育,人又提升于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有生命的本质,又有超生命的本质,精神赋予人以尊严、资格和权力;人是一种自由性存在,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没有自由,人便失去了尊严与人格,自由主要意味着自主、自律、自为;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惟有创造才有人。因而,对人仅依靠行政管理,是难以激发师生创造性的。管理并不是一条刻板、冰冷的规定、制度,而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方方面面,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教学管理。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工作的对象其实是一群并不需要严格控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与其说他们需要规范的引导,倒不如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自由。千万不要忘记,人的创新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创新是对原有规则的挑战与突破,如果师生事事处处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下行动,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建立规范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从规章的出台到执行、监督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学校就会充满活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运用制度约束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潜能,用真诚、民主、平等、公正的态度去触摸心灵、张扬人格、赢得人心。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固有的自主性应该得到尊重,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应有的自由权应该得到承诺,教师的独创性劳动应该得到尊敬与回报;教师与学生的求异和超越意识应该得到爱护;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权力应该得到实现,等等。惟如此,方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术管理的真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丁远坤

第三篇:高校外语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对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外语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进教与学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必须对外语学习资源、外语教学过程、外语网络资源库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外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唐晓华(1969-),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化教育研究。(河南南阳47305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素质教育高校外语教学技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2400430067)

外语教学管理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实现外语教育目标的关键,加强外语教学管理是提高外语教育资源效益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管理存在着对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片面认识和英语教学组织沟通不足等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很难形成立体的监督与指导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功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外语教学管理概述(一)外语教学管理的含义

外语教学管理是外语教学机构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对外语教学过程和外语教学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并对外语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加以全面协调,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包括外语学习资源管理、外语教学过程管理和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三个方面。

(二)外语教学管理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主导性。教育目标不仅要体现齐全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还要能以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作为管理工作考核的依据。

2.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外语教学管理必须与各种教学手段、教育方式、办学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显示它的优越性。

3.服务的广泛性。外语教学管理应着眼于服务的广泛性,发挥其特长,积极搞好服务工作。

4.管理的复杂性。外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但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管理者必须懂得多种业务知识,实施有效教学管理。

5.事业的开拓性。目前,外语教学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外语教学管理者要勇于开拓、敢于改革,不断改善管理方法,尽快提高管理水平。

6.我国外语教学特色。我国有大量的中小城镇和偏远山区,其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欠缺,外语师资水平不理想,外语资料严重缺乏。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抄写背诵,习惯于对新知识进行理性思维。我们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体现不同要求的外语教学大纲,编写不同特色的外语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从静态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成动态的网络管理模式,以大教学观为指导,延续优良传统,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切实做好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为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的服务,以保证质量兴校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外语学习资源管理

外语学习资源管理以研究硬件和软件资源管理为主线,有效的管理和应用硬件、软件资源,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外语硬件资源管理

硬件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硬件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对外语教学起着基础的保障性作用。要搞好设备管理,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外语软件资源管理

外语软件资源是指各种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外语软件资源可以分为五类:外语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产品展示库、电子图书库、工具软件库、影片库。

利用音像资料进行外语教学是语言实验室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人员应根据教师要求和教学进度提前将需要的多媒体资料转录入计算机。随着所需保留资料的增加,将多个数字化语言实验室进行联网,共享海量数据是最稳妥也是最便利的方法。

(三)外语学习资源管理的方法

外语学习资源管理是将可得到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外语学习资源的管理有两种方法:开放式管理和集中管理。开放式管理是指外语教学资源中心的图书资料、硬件和软件资源完全开放,任由外语学习者选取;集中管理是指将大部分重要的外语教学图书资料、媒体、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集中于库房统一管理。在外语学习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交流三个原则。学习资源积累是外语学习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习资源才谈得上管理;学习资源共享是使每个学习资源的使用者都能接触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信息;学习资源交流要求每个资源使用者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以建构更大规模的外语学习资源库。

(四)外语学习资源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完成意义建构的两种重要形式,外语资源通过语言实验室提供的大容量、长时间的录音功能,可以让学生本人及教师清晰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随时用呼叫键和对讲键与学生对话,也可以让学生相互对话、讨论,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实现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交互协作,有效地把听和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通过外语学习资源,补充和扩展相关知识,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从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管理外语学习资源可以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一个合理的网状知识结构,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网状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包容度较大的知识图式结构,此后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管理工具进行自主探索,缩短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知识①)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时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良好的学习资源管理可以将大量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通过线性或网状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知识的应用。

三、外语教学过程管理

外语教学过程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外语教学的管理职能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管理有了新内容。

(一)外语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也称为CMI(Computer Managed In? struction)③,它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教育科学、教育技术、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行为目标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关系。个别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来安排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思想的产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调配教学资源和评价其效果,成为外语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也使CMI的实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二)高校外语教学综合信息过程管理

外语教学综合信息过程管理由教务管理、教职工信息管理、学籍管理、总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其中教务管理由教学计划管理、课表编排管理、网上选课管理、教学评估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等模块组成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管理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学,对整个外语教学工作起到了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提高效率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

四、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一)外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1.设计外语网络资源库的模块化结构。外语网络资源库的首要问题是采集学习资源,采集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所需要的资源内容和媒体类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和储存,并按照教学要求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提供相应的管理系统。

2.外语网络资源管理功能。外语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要完成所有类型的资源功能管理,包括外语资源的索引编制、发布、修订、删除、审核和检索等,包括五个模块:试题管理、案例管理、媒体素材管理、外语网络课件管理和文献资源管理⑤。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对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外语网络资源库的开发过程管理

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开发过程的跟踪、管理、质量监控和进度控制是整个项目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交流工作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请专家和用户评审阶段性的成果并及时向项目开发人了解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管理。

(三)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管理的组织

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需成立完整的项目组织机构,建立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小组、项目评审小组和软件产品项目组,依照项目管理制度,管理相关项目,监督、组织、评审、策划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

(四)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的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

随着外语网络资源库项目规模的扩大,质量问题提上日程。因此,在整个开发的各个阶段要进行评审,要制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对风险有所防范,根据风险内容有效地驾驭和监控风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五、素质教育对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

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人员是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规范教学管理的主要人物,教学管理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协调好与职能部门及系(院)的联系,以适应高校外语教育深化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工作是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对整个教学工作起着决策组织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是外语教学的生命线。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外语教学管理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对外语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思,钻研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评估制度,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蔡基刚.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②连纯华.浅谈学校语音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③王敏.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7(4).

④吴鼎民.建立一个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1996(1).

⑤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作者:唐晓华

上一篇:教育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上海财经大学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