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度创高效课堂

2022-09-25

“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传统课堂。过去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究竟该怎样来改革课堂, 达到既满足学生, 又创造高效呢?在教学中把握好“五度”由为重要。

一、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知识的“度”

现在我们很多数学教师无限制的增加课堂容量, 增加习题的广度和深度, 导致学生雾中看花, 水中望月, 若明若暗。一堂课下来, 学生似懂非懂, 越学越糊涂。一堂好的数学课究竟怎样来达到低起点高落点呢?我认为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知识的“度”由为重要。我在上初二数学《勾股定理》时精选如下习题, 以达到低起点高落点。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 被称之为“满堂灌”, 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 有的教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一堂课老师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 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 分得很细很细, 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 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提问对象随意性大, 提问时机把握不准,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 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 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 学生参与度高, 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 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 远离了我们培养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1、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2、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3、提问的时机要成熟, 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 体验探索的乐趣, 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三、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很多课堂的交流讨论存在很大问题:如讨论的时间过短, 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 无事可做, 游离其外。

究竟怎样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彼此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其次, 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 但不能过于频繁, 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 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 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 教师来个“紧急刹车”, 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 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 教师应适时点拨, 以免浪费时间。最后, 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 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 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 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 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 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把握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数学课堂生动形象, 化枯燥为有趣,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感性为理性, 大大的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 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其一、基本没有板书, 知识的探索过程、例题的分析过程、习题的演练过程都用“电子黑板”打出, 一页一页翻得飞快, 学生看都没看清楚, 更谈不上理解和记忆了。其二、课件演示太多、太细。有些内容学生动手折一折, 用笔画一画就明白, 教师也用课件去演示, 使得学生失去了动手的能力, 却少了空间想象能力, 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五、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温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机智灵敏地把握调控好自身的感情温度, 做到感情充沛, 富有激情, 能始终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地把握好学生的情绪, 防止学生情绪低落, 温度下降。这样, 教师就能及时地把握控制好整个课堂的气氛温度, 做到活而不乱, 稳而不沉, 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 有旋律, 有起伏, 从而既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总之, 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以上几个“度”,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趣味化, 教学内容条理化, 课堂结构合理化, 教学效果优质化。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下一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