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高效课堂

2024-05-22

成就高效课堂(共8篇)

篇1:成就高效课堂

“快乐”教学成就高效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

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 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 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 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初中,不亦乐乎!

篇2: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篇3:优化课堂提问 成就高效课堂

一、引导式提问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的学科,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当今教学整体结构中, 学生已不是被动的客体, 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求课堂中引导式的提问必不可少, 让学生明确思维指向, 远离不必要非数学因素的干扰,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抓住要点, 思维呈现明显的倾向性, 让有限的课堂呈现出最大的张力。

用数对确定位置中, 当已经明确学生甲具体位置并用数对表示是 (2, 3) 后, 请同小组的学生全部起立, 要求每个人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前一个数都是2, 后一个数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他们同在一小组, 在同一列) 如果要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组, 应该怎么表示? (2, a) (2, x) ……你是怎样想到的?以后看到这样的数对说明什么? (他们同处在第2列) 。请和数对 (2, 3) 在同一横排的学生起立。你们能用一个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 (a, 3) ……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通过一个个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不断完善学生对数对的认识理解甚至运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指向明确的引导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还能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疑式提问

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堂课的引导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孩子思维的完整性, 考虑问题是否周到, 而忽视了他们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同样学生也更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 而忽视对每一种可能性存在的再次判断。比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长6厘米和3厘米, 你能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吗?学生很自然会知道:这里并没有明确告诉6厘米和3厘米分别是三角形的什么, 由于惯性思维, 马上考虑到两种情况:6、6、3和3、3、6, 当学生正得意于自己审题仔细考虑完整时, 老师不必很快判断, 只需轻轻一点:“这样的三角形都存在吗?”学生的思维会马上活跃起来, 继而邀请学生进行分析甚至“争辩”, 让不同思维进行碰撞产生火花, 让他们经历肯定—再分析—否定—纠错的过程。教师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将错误转化为资源, 将疑惑抛给孩子, 促发再思考, 在思考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自我否定, 自我纠错, 更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三、开放式提问

提问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早在1912年, 美国的史蒂文斯在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 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 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具体事实做回答, 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课堂上开放式问题的提出, 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调动认知内驱力, 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 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上, 而是深入挖掘, 跳出刻板的思维方式。如:张大爷用40米长的篱笆准备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样围呢?你能帮助张大爷找到面积最大的那种围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在自主探索排列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算法, 同时也感受到周长相同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差异性, 并在问题的引导下, 探究比较出最优化的方案, 初步感受到隐藏的规律,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 使得课堂这一思维舞台变得更加绚烂精彩。

四、延伸式提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但学生获得新知, 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所以, 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纯数学知识, 而应该适当延伸, 与学生的提问交流不能完全孤立于生活之外。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 老师出示5的乘法口诀儿歌后, 提出:你能找到藏在生活中的5的口诀吗?学生指出“正”字, 梅花还有古诗都有数学发现。通过这样的提问将所学的知识与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为学生架起了数学与生活沟通的桥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彰显了课堂活力,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篇4:依托课堂管理 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管理在实际的课堂上,因教师的脾气性格、教学风格、知识储备、语言技巧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堂管理意识

只有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管理能力排在教师四大职业素养的第一位。两眼死盯课堂教学这个“目标要素”,终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甚至会带来课堂的混乱,发生安全事故。对于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由于在学生面前“先天地缺失威望”,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往往十分困难,因此对科任教师强调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显得意义更大。

建立标准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属于班级管理的范畴,有效的课堂管理,有赖于有效的班级管理——良好的班风、班纪。建立标准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一体化、全学科课堂管理一体化,是实现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途径。

建立标准化的班级管理结构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对事物的有效关注范围在5个左右,太多则顾不过来,太少则没有管理激情。由此,教师可以在一个班设立班、组、队、队员四级管理结构,班级设立班长1名、副班长2名;每班设5-6个组,每组10人左右,每组设组长1名;每组设2个队,每队5人左右。这样形成管理的主要单位组、队的数量都在有效关注范围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能。

建立标准化班级管理规则 按照班级事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将班内事务进行切分细化,考虑小组、小队的人员,将细化的班级事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分配给所有学生,形成一个个班内事务管理小岗位,以便对岗位实行自主管理。实现自主管理的要点是岗位明确,职责明确,考核明确,评价明确的四明确。

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采取考核岗位或评价小组的模式,即在岗位履职考核时,对岗位履职质量进行考核,全小组的岗位履职考核得分平均,算作小组的得分,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用小口令辅助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小口令对于课堂管理有效性很有帮助。比如在训练有素的班级课堂上,当学生集体起立读书或交流时,口令管理员会随口喊一句口令:“小板凳。”全班学生会同声答口令:“放桌下。”随着学生的口令应答,各自的凳子轻轻地放在课桌下。小口令的调整原理在于学生口答与行为的统一,养成习惯以后,随着口令的应答,其口在动,其身体在动,形成了迅速统一声音和姿势的效果。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一些独特的小口令。但是,为了提高小口令的有效性,还是建议了解班主任的小口令设计,然后尽量与班主任的小口令形成统一。总之,设计、训练、使用一些小口令,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堂管理效果,尤其是科任教师的课堂。

用评价保障课堂管理的进行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分工再细,规则再细,劳动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课堂管理的评价,采取考核到人、评价到组的机制。在课堂管理实践中,教师可按照课堂时间进度考核和按照课堂学习项目考核相结合,对课堂考核分值予以汇总,得出本节课的冠军小组,并予以阶段性表彰,以增加学生对评价的关注度。在评价操作时,也可以将课堂管理考核与班级自主管理考核相统一,这样做,使考核变得清晰、简化,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履职、学习积极性。

总的来说,由于课堂管理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实践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课堂评价,犯了“唯教学”的错误,使课堂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笔者希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切实提高认识,以有效的课堂管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幸福小学)

篇5:注重自主学习成就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历史课中建构性预习

垫江第五中学校:游绍中

余登清

在当前规范教学行为、追求课堂高效的教育背景下, 我校大力推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序曲,已经被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强力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统筹安排中。然而,要发挥两者的最大合力,预习就不能仅立足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要侧重思维的创设与建构,要通过“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思维”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先对某些未知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感悟,并形成个性化认知的学习行为。学生根据需用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依据学习目标,对将要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

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要心中有数。变“老师要我做什么”为“我要做什么”。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下一阶段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从而确定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对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有积极的帮助。

我校“45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下的建构性预习已经实行了一年多,然而我在历史教学中发现学生预习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不知怎么预习,盲目应付;预习方式过于简约,多数学生只完成预习评价单的所谓“填空”内容就了事,根本没有认真看历史教科书,或者由于时间短促,采取“快进”式的方式来应付,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了浮光掠影式的了解,对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做恰当的估计和确定;许多老师认为预习只是学生们的事,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落实关注度不够;师生缺乏恒心,不能坚持;有效性差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中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一张好的历史“预习导读评价单”是高效性的前提。教师设的评价单必须体现以下原则:先将知识预习转变成活动探究,再将活动探究转向问题解决,最后将问题解决上升为思维的主动建构。因此,评价单要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等栏目。要设计关键知识回顾,能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设计有围绕重难点的填空题、判断题、知识连连看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变式参与学习,“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评价单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它是整个课前预习尝试的核心,既是老师的指挥棒,也是学生的领路灯,又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张高质量的预习导读评价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建构性预习。

其次,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是关键。要看、思、做结合,三位一体。认真学习,认真思考,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看,首先是把历史教材新课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包括历史事件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等),需要查的要查,需要想的要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要认真做好笔记,包括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有关内容的摘抄,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再次,有着较充裕的预习时间和老师的督导落实是保证。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 2

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即使时间仓促,也要利用课前几分钟来预习。教师要落实历史课代表课前检查,以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能滚入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花少量的时间预习,对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篇6:「情景教学」成就高效的英语课堂

「情景教学」成就高效的英语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

作 者:沈志芬 作者单位:宜兴市宜丰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2007“”(32)分类号:H3关键词:

篇7:精心的教学设计成就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简单的说是教学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教学的预设。具体地讲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孩子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教师们都有同样的感受: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令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要使孩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数学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中怎样将教学方法进行加工,为孩子提供思想素材,让孩子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中使孩子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一、把握教材为首要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1 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课堂教学设计前教师应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本堂课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体验中,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孩子会觉得亲切具体,更容易理解,真正让孩子从生活中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我认为数学教师要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拿着人民币到商店买东西,他会很清楚地算出自己花了多少钱,售货员应该补自己多少钱。但是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用文字叙述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很多孩子就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做了。于是在教学时我就灵机一动,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学习用品拿到学校来模拟超市卖商品,每件物品标上价格。一个孩子扮收银员,一部分孩子拿着学具里的人民币图片扮顾客。整个过程让孩子自己操作,其他的小朋友就当评委,判断顾客付钱正确吗?如果顾客多付了钱,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如:一个洋娃娃12元,小明拿着20元去买洋娃娃,收银员应该找他多少元? 再把这样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解决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教学设计,我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中心,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吸引,每个孩子都想参与。抓住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从而使孩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训练学生发展思维,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课堂练习是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配合完成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巩固思维训练的成果,而且作为学生思维实践的主要形式,练习过程本身对思维训练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此外,练习的结果还具有检验和反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堂情况,灵活安排练习,使学生受到激励,启发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家利用一面墙来围养鸡场。已知用长12.56米的竹篱笆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请你想一想,这个养鸡场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 圆周长的公式进行计算。

又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种:

长方形 长 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 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

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

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24平方厘米

正方形 边长5厘米 面积25平方厘米

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觉得问题解决了,不再深究。如果这样,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你有发现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设计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激励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 趣、情感的需要,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

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而营造出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如2011春期我在蒲吕小学上片区汇报课时,体会很深。上的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教室后面坐着很多听课的老师,学生们就显得非常的拘谨。课前,我自我介绍之后,组织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并向听课老师敬礼,大大消除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在导入新课时以该班级是学校的优秀班级为切入点,对小朋友说:“我了解一年级(2)班是学校最棒的班级,每个小朋友聪明伶俐,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只要上过你们班的课的老师都很喜欢你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当第一个同学发言后,我带头用掌声给予鼓励,接着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这么精彩,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想表现表现!”“你瞧,通过努力,你说得很好嘛,你成功了,祝贺你”„„在我不断地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提高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数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它如同 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去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在小结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提高。

例如,我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结出“多加几就减去几,多减几就加上几。”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我这样小结:“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用甲数除以乙数。”教师语言不多,但能达到思路明、方法对,效果好的目的。

篇8:快乐分享 成就高效课堂

一、教师与学生快乐分享

1. 分享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就语文课文而言,每篇课文都有一种情感基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揭示这种情感主旋律与学生分享:如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同志的关心……分享积极向上的情感,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构造语文课堂的情感家园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有的甚至还有厌烦和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就要时刻保持年轻、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学有时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及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时教材本身看起来很难挖掘出这种因素,这时要教师开动自己智慧的大脑,用教师的激情与智慧演绎课堂的感情乐章。

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在现代社会,小学生普遍存在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等不良倾向。小学语文课堂应适当渗透感恩教育,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会感受亲情永驻,心理会感到满足,情感也就产生了共鸣。又如作家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

2. 分享民主平等的思想。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班级中好学生因成绩优秀受到教师的宠爱,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某些教师的冷落。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失落感。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因教师偏爱好学生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教师的成见转化为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把民主平等的思想分享给每一个学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致,人物“诚实”的美好品质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快要下课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然后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课文中的‘我’撞碎小红车的反光镜,小红车的主人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他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话音刚落,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边捂着嘴巴,边笑他傻;有的索性站起来了,大声喊:“怎么可以这样说呢?”面对突发状况,我赶紧示意全班同学安静,并对这名同学的大胆思维表示肯定,然后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研究。“群言堂”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氛围在课堂上构建起来了。我想,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二、学生与学生快乐分享

1. 分享预习之快乐。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情趣高涨的心境下学习,效率最高。预习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到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要尝试着去查阅相关资料;对难解之处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可以节约许多教学时间,很多教学内容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课上,教师就可以紧扣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效果。我所任教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课前预习的好多内容,往往要上网查找或者阅读相关书籍,但有些学生往往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怎么办呢?只有通过“分享”这个渠道解决和弥补。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变色龙的相关知识。上课伊始,我就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有的同学查阅到的是关于变色龙的文字资料,知道变色龙又名避役,生活在热带丛林中,是一群典型的树栖爬行动物中的怪物;有的从网上下载到了一段变色龙变色的视频;有的找到了一些变色龙的图片……学生们把各自的预习所得交流分享,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大家从课堂交流分享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 分享研究之快乐。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乏身影。“合作学习”为孩子的交流与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得到锻炼机会、人人收获到阅读的快乐提供了机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时常会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可先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常常会受到对方发言的启发而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目标的达成度也就高了。当然,安排好合作交流的时间,也是分享研究之快乐的关键,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适当调整。在研究学习时,也可以就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沟通与共识。当然,教师需要注意处理好自身在研究分享中的作用,要引领、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对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地分享研究探索的快乐。

3. 分享情感之快乐。

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而语言亦具有感染性,它能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受到感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以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上一篇:荷兰留学专升本申请条件下一篇:建筑专业关于实习报告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