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硅谷风险投资

2022-08-26

第一篇:斯坦福硅谷风险投资

天堂硅谷

杭州“天堂硅谷”计划

OVERVIEW

1990年10月,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了杭州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天堂硅谷”。

杭州国家高新区创业10周年,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形成规模;而在经过22年的创新发展后,它成功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创造了以“两网一城”为平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

以世界的思维谋变,以战略的眼光布局,以服务的理念创新,杭州高新区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竞争力,从“自主”到“世界”的创新之路。

22年后的今天,“天堂硅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成为天堂硅谷,不仅要在良好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创造“类硅谷”的创业创新环境,更要以世界的眼光,以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世界,成为硅谷的天堂,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首选的战略高地。

Policies & Support

全球配置:在世界范围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5050计划”:从2010年起,将在五年内,引进50名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达到50家。对入选“5050计划”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三年5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场所租金补贴;两年内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的全额贴息;项目还可申报最高100万元的留学人员在杭创业资助资金;留学人员及其创业团队可申请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租金补贴,特别突出的创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政策。同时,杭州高新区每年支持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 通过一系列引才聚才工程、构建创业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优化人才服务

环境。特别是在海外引才方面,从“5050计划”到市“521计划”、省“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杭州高新区形成了一整套引进、培育、鼓励、扶持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类硅谷”:创造吸引世界的创新创业环境

着力营造吸引海归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对失败的宽容,对冒险的推崇,这是杭州高新区形成的一种创新文化。杭州高新区在加大政策支持力的同时,注重对硅谷创新模式的模仿和借鉴,把创新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驱动力,不断培育、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营造适宜企业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创新服务环境和支持条件。

在杭州高新区会展中心四楼,有全省首个公共云计算中心——杭州高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能同时为区内2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开发工具超市和软件测试环境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为企业省下大笔费用。

杭州高新区逐步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建立了创投服务中心,引进了各类创业投资机构150余家。还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运作机制,引进了浙江省首家专门服务科技中小企业的杭州科技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努力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大手笔出台了“1+X”一揽子新政,鼓励企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鼓励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

注重创新主体孵化和培育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全力引进科研“国家队”和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机构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创新企业,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研发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Leading Enterprise

杭州高新区,已然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互联网经济产业区。阿里巴巴,作为杭州高新区

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形象代言人,已经从前年的全球行业前三位,发展到当今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企业。因为阿里巴巴落户杭州高新开发区,快递物流、网店推广、网页设计等关联企业也纷至沓来。在阿里巴巴、网易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带动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产业成为了杭州高新区近几年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集聚了40余家企业,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为主流发展态势,基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服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标准建设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初具规模。

今后,杭州高新区四桥南岸将建设成“繁荣之都·不夜之城”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

Results

经过20多年的创新建设,杭州高新区综合创新能力跃居国家高新区前列,产业形态由原来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向服务经济、新兴产业并重转变,社会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分配结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杭州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6年170.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00亿元。论总量,并不大,但重要的是形成了在世界有影响力的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后五年,杭州高新区将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产并举”,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区。

Risk Management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工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自今年初起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送温暖活动。主要是送政策,送服务,送资金。市、区、县以及乡镇各级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都要深入到工业企业了解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企业负担。如停止了150项行政收费,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实施了补助、资助政策,明年还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当前严峻形势下要努力保市场,保现金流,保稳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

调整结构。目前企业面临困境,既有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同企业内在竞争力有很大关系的,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是雪上加霜,是内外矛盾的叠加。

在危机当中寻求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现有市场基础上,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用高新技术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利用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二是适度发展新型重型工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逐步改造提升。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信息港、医药港和通信产业,致力于打造“天堂硅谷”。与此同时,还要抓骨干企业,抓名牌产品,抓重点行业,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努力突出重围,使杭州工业经济获得平稳较快发展。

Best Practice

杭州高新开发区在为海归人才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鼓励他们与高校联合,使他们了解学术最前沿的动态。这样既培养潜在创业者,也可以为海归创业者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引才

杭州高新开发区此次大力度引才,目的是希望能够集聚一批创业模式新、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形成一股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有效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以,杭州高新开发区对入选“5050计划”的创业人员和团队,政府将给予最高“三个500、两个100”的重点扶持。

选才

“5050计划”在选才上非常注重创新和项目的产业化前景。杭州高新开发区将重点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对于审核通过的企业,杭州高新开发区还将给予创业基地、人才激励、生活保障、技术平台、法制环境等全方位的政策优惠和服务保障,积极搭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扶持创业”的良好平台。

留才

在留住人才方面,杭州高新开发区积极营造海归人才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倡导“人人都是创业环境”的服务理念,设立了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办事大厅,各职能部门俱全,并有专职人员为留学人员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杭州高新开发区让留学人员在创业园内既能享受到高科技、信息化建设成果,又能享受到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高新区还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凝聚人气,激发人才活力。比如杭州高新开发区与杭州市人事局联合成立了“硅谷精英沙龙”,为创业者打造交流平台。

Third Party Cooperation

截至目前,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累计为杭州的IT企业培养了2000名具备较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IT人才,为杭州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人力支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为进一步加强与高校、企业的紧密合作,从2010年7月开始,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实施“政府出资培养软件及服务外包工程师计划”,为高校大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IT软件高级人才培养、交流和储备的平台,一站式解决实训、就业服务,为杭州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输送高质实用的技术人才。企业每通过此平台招进一名员工,便可申请获得4500元的实训基金,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培养。因此,最终通过这种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员,全部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企业上岗工作,实现“100%就业”神话。

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实践的“政府指导,资源扶持;机构实施,专业服务;高校联动,基础培养;企业需求,技术引导”四位一体的实训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企业发展、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大大推动杭州打造“天堂硅谷”的步伐。

第二篇:硅谷活力之源:仙童

老去仙童:风中散去硅谷蒲公英

“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就像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这是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早年满怀敬意地对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评价。

八个天才的叛逆

“叛逆!你们这群叛逆!”

1957年的一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姆•肖克利在接到包括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等八位年轻学者的辞职信时,勃然大怒,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年轻人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曾经的“伯乐”,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怒气未平的肖克利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口气稍微改了一下,把此事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对包括诺伊斯、摩尔在内的这八位年轻学者有知遇之恩,这些年轻学者也确实个个才华横溢,他们的共同努力成就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辉煌。正所谓“同患难易,共富贵难”。1956年12月,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局面发生了变化,肖克利曾说他接受诺贝尔奖时感觉自己是丘吉尔。实验室里的年轻学者们以为这是肖克利的玩笑话,但实际上这是肖克利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诺伊斯眼里,肖克利开始变得自大和行为古怪。诺伊斯此时已成名,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而肖克利却请求贝尔实验室重新检测诺伊斯所做的实验资料,这让诺伊斯无地自容,他说:“这里真的需要我吗?如果他可以让贝尔实验室解决我目前所要解答的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是否无足轻重呢?”

而在年轻学者最在意的专利署名事宜上,肖克利曾说:“专利只能署一位发明者的名字,灯泡只能顶在一个人的头上。”但是,在下属重大专利申报时,肖克利总将自己列为共同发明人。

肖克利对年轻学者们的态度,有时让人无法承受,譬如他有一次责问一个年轻学者:“你在哪所学校读书?你确定自己真的上过学吗?这么简单的东西你竟然不懂?!”

实验室里气氛异常压抑,知情人后来回忆说,肖克利获奖后的数月内,实验室像一个精神病院。不满情绪在酝酿,包括摩尔在内的七个人串联出走,自行创业,后来成为这个“叛逆”小组领头羊的诺伊斯是最后一个加入的,这埋下了下一场“叛逆”的伏笔。

这个小组向一家投资公司发去一封信,称“我们这个团队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精通物理学、电子学、工程学、冶金学和化学领域”,并表示他们会在半导体领域开展业务。这封信辗转到了仙童照相和仪器公司的老板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手中。同时也是IBM当时最大股东的费尔柴尔德慧眼识珠,决定投资。1957年9月19日,仙童半导体公司(下称仙童公司)成立。

冷战背景下的仙童快车

1958年1月,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建造B-70轰炸机,这种飞机当时被称作“有人驾驶导弹”。IBM负责为飞机生产一台导航计算机,但是IBM缺少用于计算机制造的硅芯片。仙童公司知道这个消息后,说服与IBM关系密切的费尔柴尔德,让IBM给他们一个机会。

IBM的工程师起初对仙童公司有疑虑,但是他们被告知:“你们最大的股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投资了100多万美元,所以应该信任他们。”2月,仙童公司

得到了IBM公司金额为1.5万美元的第一份合同。

合同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来自蓝色巨人的!仙童公司一炮打响,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喜欢搞科研的诺伊斯,起初婉拒了担任公司领导之职,但母公司也没有安排其他人来担任领导,诺伊斯就成为事实上的公司领导。仙童公司在诺伊斯的运筹下,公司业务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公司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

公司里的科学家赫尔尼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并形成仙童公司制造晶体管的独特的平面处理技术,这让硅晶体管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几

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个呢?”1959年1月23日,诺伊斯在日记里兴奋地记录了这一切。仙童公司的半导体流水线开始成型。

一切都有条不紊,但随后发生了一件让诺伊斯恼怒的事。1959年2月,得克萨斯仪器公司(TI)工程师基尔比申请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消息传来,自认为在集成电路发明上领先的诺伊斯十分震惊,诺伊斯认为基尔比的方法“更像是一种用蛮力的方法,它只是把一块半导体做成某种形状,让它产生一些电阻区域,然后再用导线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这仍然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随后,仙童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基尔比后来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伊斯则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诺伊斯后来说:“我发明集成电路,那是因为我是一个‘懒汉’。当时,我考虑,用导线连接电子零件太费事,希望越简单越好。而且,我开始设计的集成电路规模很小,工作也容易开展。”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原先占地170多平方米的庞大计算机,可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一块微处理器代替。集成电路诞生初期,价格昂贵。在1961年春天,一块集成电路市面价格高达120美元,这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但当时,美苏两国正展开太空角逐,肯尼迪总统要求美国宇航局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承载宇航员的阿波罗飞船上的计算机上采用了仙童公司上百万块集成电路,这让仙童公司财源滚滚。军用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1964年,集成电路有了第一次民间应用:Zenith公司的助听器。

在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早期,公司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八人小组在技术研发上继续保持着实验室般的严谨与深入,学术造诣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

1965年的一天,摩尔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画了个草图,并以此为核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刊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的文章后来被浓缩归纳为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以上。

到1967年,仙童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来说成绩辉煌。据那一年进入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后来曾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滋生的不满导致决裂

“如果诺伊斯爬到船上,他一定会成为船长。”

创业八人组的一位成员曾这样不无嫉妒地评价作为公司管理者的诺伊斯。一位成员在打印公司员工名单时,将另外七名创始人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唯独诺伊斯例外,把他放在最后面,暗示诺伊斯是最后一位加入他们“叛逆”团队

的。

这种心结自公司成立时就出现了,但初期暂无大碍,因为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经营业绩暂时掩盖了这一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诺伊斯崇尚简单和效率,对另外七名创始人的管理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办法,如果某人需要做大额采购,都不必事先获得批准。而且诺伊斯没有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没有司机,没有专门的停车处。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管理毫无章法,为了满足公司精致产品生产的需要,公司大规模招聘女工。她们穿着仙童公司发的绿色尼龙服装工作,除了两次短暂的休息和午餐时间外,中间不允许站起来,要去洗手间,也必须获得批准。有的女工为了中间能休息一下,只好谎称头疼。但当时这些女工认为在仙童公司工作很体面,薪酬和福利也非常优厚。当时仙童公司订单饱满,只好周末加班,仙童公司开出一倍半的薪水,女工们加班踊跃。

上个世纪60年代,半导体制造工业不仅需要工程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流水在线工人的熟练操作,诺伊斯认为拿着低薪的流水线工人比公司精密的设备更重要,所以他力图在公司打破有形的等级差别,比如共享一个食堂。他还在周末举办经理与员工同时参加的咖啡座谈会,努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仙童公司的这些举措在当时的美国企业中也是比较超前的。

看起来一切完美,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仙童公司开始面临危机。首先是外部市场的机遇,让仙童公司的创始八人组成员和核心骨干面临着做一个普通员工和做自己公司创始人的选择,大量的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称前者“乏味”,后者充满着“鲜血的味道”。

其次是仙童母公司对仙童公司事务插手越来越多,而且把仙童公司的利润大量调走,而诺伊斯他们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电子半导体领域,这与母公司形成了矛盾。

1968年8月,诺伊斯与负责研发的摩尔、工艺开发专家格鲁夫一起辞职,他们是仙童创建八人组中最后离去的。

三人首先去拜访风险投资家阿瑟•罗克,带着几页简陋的业务计划书,罗克很快就答应为他们投资250万美元,因为计划书中有含金量极高的几个字: “鲍勃•诺伊斯”。

后来,罗克回忆道:“正式檔?其实一点也没用。光凭诺伊斯的声誉就足够了。我们发出了仅有的一页半的简单通知,不过在人们看到它之前,我早就筹集到那笔钱了。”

诺伊斯、摩尔、格鲁夫这次创办的就是英特尔公司。

散落种子后 蒲公英风华不再

“将AMD当作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创始人杰瑞•桑德斯的授意下,AMD公司推出了这样一个饱含争议的动画片广告,对于仙童公司,桑德斯一直怀恨在心。

“我想成为演员,赚许多钱,还有漂亮女人。”这是年轻的桑德斯的梦想,但早年打架留下的歪鼻子使这个梦想成为泡影。桑德斯转而做推销员,在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时脱颖而出,被业界认为是一等一的推销高手,于是他很快被挖进了仙童公司。

仙童公司是桑德斯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升迁很快,收入大增,但是生活仍入不敷出,因为他花钱如流水。在诺伊斯、摩尔离开仙童公司去创办英特尔公司时,桑德斯的处境也比较艰难,但作为仙童公司销售高管的他仍不想走,他的销售团

队也很稳定。可是不久莱斯特•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桑德斯被作为异己分子清洗。桑德斯愤恨地说:“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为公司辛勤工作了5年的受人爱戴的人,如今成了障碍,不再是‘宝’了。”

突如其来的解聘,让桑德斯措手不及,由于平时大手大脚,积蓄花完,两个孩子嗷嗷待哺,还要支付昂贵的房租。“老朋友突然不认识我了。我的自尊心被人践踏了,我也仔细考虑过自杀。”他说。

但桑德斯最后振作起来,准备筹措资金成立新公司,但他的声望、运气没有诺伊斯那样好,“诺伊斯总是说英特尔只花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我花了500万分钟只筹集了5万美元。这简直是残忍,但我坚持不懈”。1969年6月20日,AMD公司成立。

桑德斯怀着对仙童公司的敌意,雇佣了许多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人,包括被仙童公司解雇的人,他说:“我不再去衡量他们的忠诚,我主要想让他们别害怕,因为我尝过害怕的滋味。”

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除了有“八个天才的叛逆”在仙童公司再次上演,主动离开仙童创业的,也有桑德斯这样因遭解聘革职离开而被动创业的。仙童公司虽然不像桑德斯形容的那样像“枯枝”,但也每况愈下。大家都清晰地意识到,它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莱斯特•霍根博士接替了诺伊斯的工作,为了显示仙童公司的求贤若渴,他被给予硅谷历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霍根亡羊补牢,在执政仙童半导体公司6年期限内,他竭尽全力,让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两倍。但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开,在他们成立的新公司的挤压下,仙童公司的崩溃已在所难免。

1974年,精疲力竭的霍根,把职位让给了36岁的科里根,科里根带仙童度过了一段蹉跎时光。上世纪70年代末,科里根认为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最后经营石油服务业的法国施拉姆伯格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虽然仙童在诺伊斯他们离开后,已淡出人们视线近10年,但获悉它被法资企业收购时,还是让当时的硅谷人唏嘘不已。

施拉姆伯格公司入主后,仙童曾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却因各种原因错失机遇。在继续亏损后,仙童又被以原价的三分之一转卖回一家美国公司,买主正是曾任仙童总经理的斯波克管理的国家半导体公司,在这里,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

硅谷热源

“硅谷70家半导体公司中约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快捷方式。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不到24人。”这是作家埃弗雷特.M.罗杰斯在《硅谷热》中对仙童公司的描写。

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对硅谷的贡献最大,他被作家莱斯利•柏林誉为“硅谷之父”,诺伊斯对硅谷的一些后起之秀非常提携,譬如热心指导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知情人安•鲍尔斯曾说诺伊斯对待乔布斯就像是“对待一个孩子,但并非一种施舍的方式。他可以让乔布斯进进出出,或者躲藏在角落里”。上世纪70年代末,乔布斯会定期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前往诺伊斯家中,与诺伊斯一起在地下室畅谈。

随后,苹果热浪喷薄而出。

《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

黄金年代里的狮子群

“好团队是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坏团队是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这是管理学课堂上常被引用的一句话。那么“一头狮王带领的狮群”应该算是什么样的团队?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姆•肖克利麾下的肖克利实验室和随后鲍伯•诺伊斯领导下的仙童半导体公司,都是人才济济的超豪华版的天才团队。

如果有区别的话,威廉姆•肖克利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变为一个“自大和行为古怪”的狮子王,导致狮群的分裂和叛逆出走。而鲍伯•诺伊斯性格较为平和,同时他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前者的经验教训,对作为公司创始团体的天才们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仙童公司早期的成功。

可是,仙童公司成立不到十年,就再次上演了天才们“叛逆”出走的一幕,原因何在?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美苏太空竞赛,引发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新成立的公司只要提出个较新颖的点子就能募集到资金成立自己的公司。当时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狂热的投资者“发行和销售这些太空时代的股票可能存在的问题”。

狮子王鲍伯•诺伊斯麾下的狮群成员个个是一等一的高手,都有独立领导一群“绵羊”的能力,而且市场的前景又是这样清晰可辨。虽然在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是股东了,待遇优渥,可独立做大老板的诱惑太大了,而当时风险又是那样小。

即使没有后期的母公司管理上的掣肘,这些天才们夺门而出也不可避免。而狮子王鲍伯•诺伊斯最后离职,去创办英特尔公司,除了时代的背景外,还可能与仙童半导体母公司的傲慢有关。当年,鲍伯•诺伊斯坐飞机到母公司参加一场会议,当时下大雪,住在旅馆的鲍伯•诺伊斯找不到车,只好徒步顶风冒雪去赴会,当他精疲力竭地赶到会场,却发现会议室内空无一人。鲍伯•诺伊斯多年以后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千里迢迢而来,母公司住在当地的人却不肯迈出家门。和AMD创始人桑德斯深怀对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敌意不同的是,鲍伯•诺伊斯虽对仙童半导体公司心存不满,但创立英特尔公司后,却不愿生产与仙童半导体公司竞争的产品。也许此举体现了狮子王与狮子的分野。

第三篇:梦断硅谷(读书笔记)

南京财经大学假期读书笔记

读《梦断硅谷》有感

金融1111牛冰

我们都知道,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然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非只有我国,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便开创了西方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先河。在许多国家面对流动性枯竭和债务危机的威胁,政府的反应是对陷入麻烦的企业进行庞大的投资,而这样的措施又往往颇具非议。

《梦断硅谷》这本书是哈佛大学商院教授乔希·那勒关于政府创业扶持功能的论述,本书的5个主题:“

今天,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力求通过各种各样的“布景”和直接措施,来促进创业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发展;

对创新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进行这类干预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支持,因此这些措施是明智的;

但创业扶持工程是有难点的。政府不能左右一个创业市场的演化,自上而下的方式是很难成功的;

有太多太多的工程都败在一些常见的共同缺陷上,而这源于拙劣的工程设计(由于对创业工程缺乏理解)和执行;

政府必须谨慎平衡自己的角色,纪要理解起催化作用的必要性,也要认识到其在创业扶持能力上的局限性。”

首先是关于政府作用的论述,即政府究竟能否帮助企业家。认为政府在创业扶持中很难发挥任何作用的“怀疑论”认为,政府公共基金的投入在创业扶持中的角色带来了令人烦恼的问题,政府的公共投资在成熟市场还是在新兴市场上都没有消除市场的不稳定性,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快速增长的市场变得过热了。但是我们回顾历史来看待这一问题,以硅谷为例,从硅谷早起历史来看,尽管该地区创业活跃度相比当时美国东部地区并不算什么,但是这些企业模式却成为此后数十年中其他公司竞相模仿的楷模。其次,硅谷地区先去企业早期很多都是依靠政府的军事采购合同得意建立和成长,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硅谷成型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私人部门的贡献很重要,我们还是应该注意,“怀疑论”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我们看到的硅谷远远谈不上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相反,公共津贴,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

间对硅谷的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也塑造了硅谷的关键特征。类似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先驱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干预和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打造而成的。政府干预不是唯一的力量,但却是发挥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们已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还证明了诸如信息技术这样的领域中技术进步的积极效果,而这目前已被许多国家政府所认可。政府的公共干预可以促进创新活动,因为创新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已得到公认,其次在于创新活动与新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发现告诉我们,旨在刺激创新和风险投资活动的政府干预可能是有意义的。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干预有效吗?创新活动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尤其是在创业之初风投的支持作用尤为重要,那么政府应顺势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在理想的条件下,政府干预可以开启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即先驱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们为后来者铺平道路。其次,在于政府所发挥的一种验证作用。如果政府的工程能够发现并支持被忽视的企业,它们就能够提供这些潜力无穷却得不到资助的企业获得成功所必须的验证作用。第三,政府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可能产生知识外溢的效果,即惠及其他创业企业,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创业活动具有天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这就意味着犯错是家常便饭。而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也意味着那些想中饱私囊的人可能有机会在缺乏严密监督的情况下动手脚。

我们可将政府这种刺激创业活动的措施比作摆桌子的艺术,并可将其分作三大类,前两类重在为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后一类则是包含以资金支持为目的的直接干预。即前一类干预是在刺激对于风险投资的需求,后者则是刺激对于风险投资的供给。第一类工程以提高创业气候的吸引力为目的,例如新加坡启奥生物医药园,其中有许多涉及对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基金的直接补助。政府可通过完备法律,确保尖端技术的可用,设计税收激励等。第二类工程则是提高风险投资市场的吸引力,为真正的有限合伙制开绿灯,培育本土市场,利用外国人力资本等。最后一类工程即提高风险资本的供给为目的的直接干预。

所有的这些对于政府官员来讲,直接干预所带来的挑战要较前两种要大得多。愚蠢地浪费公共资源的风险总是存在的,例如,对资本利得的税收津贴政策可能并不能激发足以弥补税收损失的经济活动,但当政府从“布景师”的角色转向由

自己直接投资时,隐患变得大了许多。本来旨在刺激创业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公共工程屡屡失败,这说明这类工程存在许多缺陷。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是,不成功的工程要比成功的工程多得多。第一个问题是对创业和风险市场缺乏理解。这些市场很复杂,单凭良好的意愿并不足以克服根本性的缺陷。急功近利,过大或过小的规模,或者是死板的设计等,有许多设计上的拙劣决策可能毁掉整个工程。第二个危险在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官僚武断决定投资而非院子对于市场的倾听。不论这种定向化的投资源于什么初衷,它都可能成为一条通往灾难的道路。如果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们在得到公共资助的同时还必须融到私人部门的配比资金,那么工程会相对容易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可以去鉴别哪些玩家有希望成功,哪些则是前景黯淡。

良好的设计是极端重要的,但一个工程的执行还有很多复杂的环节。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有助于确保得到补贴的创业者或风险投资者只能与整个社会同时获益,限制假公济私的机会主义行为。严密的评估,可以确保正确的人被吸引到政府工程里来,而且工程本身设计合理。而强烈的全球化意识,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国际经验有效吸收。

最后引用原书作者乔希·那勒的话:对创业活动的激励在政府的诸多责任中看似并不起眼,与战争或是大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这样的要务无法相提并论。当然,每年花在创业工程上的钱(无论从绝对金额上来看有多么庞大)与国防和包间支出相比也不值一提。但如果我们考虑一下那些促进或者阻碍了创业活动发展的政策有什么样的长期后果——也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创业气候对国家繁荣的影响,情况便完全不同了。以长远眼光来看,创业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第四篇:硅谷传奇观后感

管理学

课堂影片观后感

----《硅谷传奇》观后感

孙伟杰10223019经济1001

《硅谷传奇》观后感

《硅谷传奇》通过讲述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苹果和微软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它们的创始人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早期展开的一场延烧至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球电脑大对决的故事。故事内容是以苹果电脑的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为主轴,微软的比尔盖茨在片中只能算是第二男主角,而且还是个奸诈邪恶的大反派。先暂且不去谈影片本身,只其中所渗透的管理思想就让人反思。

在这部电影中,乔布斯是一位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但对人苛刻、有暴君倾向的领导者,这使他失去了人心,迫使别人对他阳奉阴违,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在影片中,乔布斯对待他不满意的应聘者极为不礼貌,甚至是羞辱。而对待他加班的员工也缺乏沟通,没有丝毫的体恤之情,从而导致了苹果公司管理的失控,一度陷入了混乱状态。相比之下,比尔处世则很圆滑,与周围的同事相处得很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比尔的重要筹码,也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文化理念这种无形的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管理形式,已经成为了新生行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管理的根本简而言之,使之服从,激发其创造性,为组织服务。影片中的乔布斯则采用了使之恐惧而加以管理的的方法,是强权管理。这种管理形式的成功是建立在人的服从心理上的,这是对抗服从。当你不再对他有威胁时管理将变得无效,这样的管理是不可靠的,也不稳定的。

管理学中强调的目标管理的本质之一就是强调人的因素。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式、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的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强调由管理者和下属共同制定目标,下属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命令,他们本身就是制定目标的参与者;目标是上下级人员共同协商研究的结晶,这不仅能使员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享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这种制度下,上下级之间是平等、尊重、信赖和支持的关系,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但是在影片中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却违反了这个原则。他对公司实行独裁专治,不听任何人的意见劝告,甚至是他最好的朋友的忠告都充耳不闻。他让员工无休止的加班,使他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使得员工对乔布斯的管理更加排斥和抵触,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时团队内部的关系更加紧张,特别是上下级之间不能达成目标一致性,导致团队缺乏凝聚力。最后的结果是苹果公司分裂成两股势力,并且相互对立,这对苹果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比尔的团队则很团结。可以看到每次的行动几乎都是所有人共同行动的,而且目标一致,最后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IT业的龙头老大。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优秀的人就如一个精密仪器的关键部件,但是光有部件,无论他多么优秀也只是一个部件。一个成功的团队就如同一台功能强大的机器,组成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各部分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效率,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是团队的成功。

下面说一下领导者具有准确的预见性和判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第一手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对于一个公司来讲掌握自己的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十分关键,这样公司未来的方向才会明确。就像影片里有一段当开发小组把鼠标展现给IBM董事会的时候,立刻就把这项伟大的发明给否掉了,但是乔布斯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准确预见了鼠标在未来的重要作用,并且当机立断地拿到了鼠标的产权。现在鼠

标成为了现在电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样比尔盖茨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硅谷传奇》中比尔·盖茨被描述成一个能够敏锐观察到历史前进方向、并不惜任何代价争取站在潮头的商业模式大师。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比尔就能对历史发展方向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20多年前就提出每个人的桌面上都要有一台计算机,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比尔盖茨发现乔布斯的图形界面的时候,自己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去学习,为苹果打工,为了就是能看到图形界面。在那之后微软的山寨版的windows诞生了。当乔布斯发现比尔盖茨抄袭的时候比尔盖茨说了一句话:“就好象咱们都去偷一样东西,当你来到房间的时候,发现我已经先到了,是我先偷盗的,所以它属于我。你只不过是第一个想去偷他的人罢了。”从中不得不佩服比尔的预见性和判断能力。

总的来说,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领导者要具备很多能力和素质。

同样是两个伟大公司的创始者,而对公司的掌控却截然不同。乔布斯个性突出,外向,张扬,比尔盖茨个性内敛,深沉。前者勇于创新、容易树敌,后者低调、踏实做事。乔布斯容易因感情因素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而比尔盖茨却能从容淡定。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都成就了两个十分优秀的IT公司,都有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地方。

第五篇:硅谷传奇观后感

2011054011林嘉荣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观《硅谷传奇》有感

《硅谷传奇》这部电影描述了史蒂芬·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如何从小人物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并创立“苹果”和“微软”两大公司的过程,包括了两大巨头的合作与竞争。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和科技对经济的重大影响作用。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对于新的小公司,要成长起来必须有足够的运转资金,通常没有一个人的财富可以在创业初始便能支持一个公司的发展和运转,即使是一家小公司。这时就需要银行金融业的帮助——贷款和需求入股融资!片中史蒂芬·乔布斯为了让自己在银行面前形象好一些而能顺利申请贷款把自己心爱的胡子剃了,足以看出银行业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片中也描述到了一个商人和乔布斯商谈入股的问题,真幸运他入了苹果的股份,现在肯定赚了不少。新兴的科技产业发展是迅猛的,抓住了机遇,下一秒你可能就是百万富翁。可能现在多了很多天使投资人就是这个原因吧!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总让人蠢蠢欲动。

如果问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技?那科技最重要的又是什么?那应该就是知识以及其产权了。比尔·盖茨花了5万美元买的操作系统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IBM使用权;苹果从乐施盗用了图形操作系统的概念,而微软也千方百计地从苹果盗取了这一技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诉讼,这也是影片的最高潮部分。由此联想到,之前的三星和苹果诉讼案及国内的“3Q大战”、腾讯出了名的抄袭等等。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谁拥有了让用户着迷的体验的技术,谁就获得了成功,反之,其他人就面临着失败的危机。正如盖茨看到苹果的LISA个人电脑出来后竭斯底里大喊:“我们要完了!”正是因为如此,在争夺用户和利益面前,许多人不惜触犯法律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如同印钞机,从微软靠着windows让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就显而易见,这才让许多人铤而走险!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乔布斯利用年轻人们对苹果的追求,极力苛刻的要求员工,每周工作90小时以上,最终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在我看来,经济这两个字就等同于利益,所有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苹果和微软的合作与竞争,充分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和对这部优秀影片的探讨,让我充分认识了经济学的本质内容和经济博弈论,这对于我们的人生经济历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的感想到此结束了,谢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斯坦福硅谷风险投资】相关文章:

中国硅谷范文05-18

硅谷04-21

硅谷科技人才04-28

硅谷传奇经典台词06-30

硅谷传奇观后感05-01

《硅谷传奇读后感》04-21

硅谷之谜范文05-16

硅谷钢铁侠摘抄范文06-10

读硅谷钢铁侠有感06-26

硅谷年薪一般是多少08-10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招新通知下一篇:商务部外商投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