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体育器材发展趋势

2022-10-15

第一篇:操场体育器材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模式 1.什么是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当时以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更新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些学者着手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到90年代涌现出大量的研究结果。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模式研究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结构和原理等进行理论研究,二是根据已提出的教学模式和假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性的运用,即论证其可行性和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层面。有与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中合体,它涉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程序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要素,他可以解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上带来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概念: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体育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

1.1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

乔伊斯和韦尔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教学模式伦》

因特、埃斯特斯、施瓦布等则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地程序。”《教学:一种模式观》 李兼德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教学论》

吴志超、刘绍增、曲宗湖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方建新)。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毛振明)。

“所谓体育教学模式,是蕴涵特定体育教学思想,针对特定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结构和框架。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李杰凯)。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他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樊林虎)。 1.2体育教学模式特点 (1)独特性

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表达特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要求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适用于特定的教学对象和范围,因此,选择和移植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教学模式的特定性能,不能盲目地照搬。 (2)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模式是抽象体育教学理论向教学时间转换的中介,因此它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冲向理论的具体化,教学过程内在本质的表面化。 (3)开放性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他必须随时接受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由于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理论,技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4)优效性

体育教学模式是从众多体育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提出模式的过程就是教学的优选过程。模式提出的较多,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教学证明,优中选优,选出一套合理的体育教育模式来推广、实行。 (5)多样性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有其特定的使用目标、条件和范围。

(6)整体性

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组合,而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的结构。 (7)稳定性

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实际上标志着新型的体育教学过程结构的确立,既然是结构就必然有相当的稳定性。 (8)简明性

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体系是以精炼的语言、象征的图像、明确的符号来概括和表达体育教学过程的。

二、体育教学模式分类

1.增进体质健康的体育锻炼教学模式

体育锻炼教学模式是根据学校体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目的任务来划分的。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体育教学增进学生的体质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受人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体育教学在不同的年龄段应采用不同的模式。 一般分为:(1)兴趣培养教学模式【小学、初中低年级】

(2)动作发张教学模式【初中高年级、高中(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3)体育观念教学模式【大学】

2.一般体育技能传授的技能教学模式

体育技能教学模式是从运动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体育技能形成规律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划分。 一般分为:(1)初步学习阶段教学模式

(2)改进提高阶段教学模式【传统、程序、发现、合作】

(3)熟练运用阶段教学模式 3.专门运动技能提高的运动教学模式

运动教学模式是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区累的学习特点来划分的。 一般分为:(1)体能性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跑、跳、投掷等】

(2)表现性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体操、武术等技巧类】

(3)是影响运动技的能教学模式【球类、游泳】

三、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1.国内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被大家认可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形式,下面介绍我国现阶段几种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 1.1系统学习体育教学模式

系统学习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系统讲授、学生系统练习——复现知识技能的一中教学活动体系。常被称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或“传授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该模式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其教学程序: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完整练习 1.2程序学习体育教学模式 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编制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该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

四、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五、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

参考书籍

《即兴展现体育教学模式》

曲宗湖2003.2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毛振明2001.9 《运动文化研究与体育教学论》

李杰凯2001.12 《体育教学模式》

孙长林

杨继钢等1999.5 《体育教学论》

张志勇 2005.1

第二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经济的腾飞, 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 只有把握经济形势, 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 才能取得发展。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指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战略思想, 结合高校体育的特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发展特点; 发展趋势; 建议

体育的繁荣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体育活动, 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 符合人类娱乐活动的规律, 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成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化活动之一。因此, 探讨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变化, 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 意义重大。

一、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特点

1.国际化。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 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 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 国际竞赛竞争加剧,实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导致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些主要学科, 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际组织。一方面, 体育国际化表现为大众体育的国际化。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发达国家, 大众体育已成为国际潮流, 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并驾齐驱之势, 国际上已成立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另一方面, 体育全球化成为主流。

2. 社会化———未来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 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 作为社会的缩影, 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 除健身强体外, 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 在运动中结交朋友, 融洽关系, 商谈业务, 显示社会地位; 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 激发活力, 颐享天年。

3. 科学化———体育科学化是未来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未来体育必然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利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 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可以认为, 在当今竞技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 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 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 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 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 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 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体育的方案, 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4. 素质化———高校体育教育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学校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生长发育, 培养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物质基础; 同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创造前提和培养兴趣。

二、未来社会体育战略思想及发展趋势

1 未来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 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按照这个要求, 未来体育的发展呈现如下六大趋势: 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健心健脑的新型运动项目出现;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 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 体脑倒置。为弥补这种偏差, 缓解脑力紧张,“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人们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 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 增强心力, 消除心脑紧张。因此, 体育的趣味性增加, 体育的艺术性提高, 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 享受身体的愉悦; 体育的自然性增强, 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人们渴望回归自然, 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 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 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 既享受自然的旖旎风光, 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 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 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三、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及建议

我国高校体育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 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 在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和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要求下, 高校体育发展有以下趋势。 ①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终身体育是目标的最大归宿。教学大纲的科学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对高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研究, 主要围绕培养体育能力、体质教育、整体效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观点进行探讨。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开发研究, 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应向多元化、多目标方向发展。

②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更为合理、科学, 向课内外的一体化、整体结构化方向发展。高校体育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 促进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③高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娱乐化及健身性、兴趣性与文化性等特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被广泛采用。如“发现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引进体育教学领域, 打破了以往主要以特殊认识过程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及三段式常规结构, 深化了人们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多种认识。 ④高校体育科研将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并带动指导实践的进步, 突破口将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焦点, 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高校体育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 在继续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开始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 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

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呈现新趋势。体育教学思想提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 以知识技能为主导, 培养能力为重点, 身心发展相协调, 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教材内容向竞技、娱乐、健身等方向转变, 并重视发挥高校体育的文化价值作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验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 重视教师的“导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 关注整体化教学方法手段。体育教学评价的突起并逐步规范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教师质量有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并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全面积极的影响。 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 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学生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生体育为方向, 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学生人格的健康教育,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 发展高校体育的具体措施是: 2 适应形势, 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意识。 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形势, 学校体育必须与时俱进,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 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②加强并实施系统体育学习。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 学习人体基础知识, 普修各项体育运动, 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着力培养相关的体育素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并逐步系统学习体育知识, 注重体育的基本技巧, 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 怎样制定运动处方; 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 培养共同兴趣。 ③顺应科技潮流, 加强高校体育的科研工作。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 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是强化学生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基础。一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另一方面, 高校应该把学生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作为高校体育科研重要方向,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三篇: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一个身在北方的学校,天气往往是阻碍体育课教程的客观条件,而学校一些外在的体育器材也是阻碍体育课的发展,例如:在北方学校很少有学校有体育综合馆,而一些偏远的学校就更不会有馆了。针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条件,浅谈一下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学年必修,高

二、高三学年选修,至于各学年上课的内容,由各学年的备课组长定。我们学年教学开展情况,高一,田径、武术、毽球、冰上。高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冰上。高

三、网球、排球、足球、篮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冰上教学,2011年根据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提出的发展黑龙江省冰上体育特色教学,一经提出黑龙江省各个市积极响应,为此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冰上体育教学,这对于北方学校冬天上课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冰上教学,从单脚支撑到弯道滑行共学习了两个学期,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虚心请教,积极练习。冬天教学课程是根据天气情况和外在因素而开展的,东北是典型的冬天长、夏天短,所以开展起来是很方便的,对体育教学还是提供了一门新的教授课程。但是,对于春秋和夏天来说,体育课是进行选修体育项目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切弊端,学校只有一个篮球馆,选修羽毛球与乒乓球的同学是在馆里学习的,但是场地有限制,这样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难度,既要把课上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课上的教学质量与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出示精心编制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课本。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指向针”。把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解题规律都编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究去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对预习的内容要能及时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出的学情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二次备课,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个人调控、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教学的起点;要客观分析冰上教学的技术动作,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要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备课组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协调合作是提高教学的前提。备课要有化解重点难点的“分解”动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能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注重教学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行为,做学生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兵教兵的教学模式。 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合作学习要有实质性问题,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较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无效。)要关注学生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以学论教。要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对弱势的学生多给予一些关照,做到让好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弱势学生也能获得学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实施目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制定或选择明确具体、可行的科学化、行为化的教学目标。(2)亮“标”。在课堂上教师—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达到什么要求。(3)靠“标”。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手段选择的科学性与否等都要依据是否有利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来衡量。如果不利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要及时进行调整。(4)看“标”。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我们一般把85%以上的学生通过85%以上的当堂达标形成性测试题作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否则,则视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目标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创建了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和探索。

通过学习现代体育理论的教学中未来域发展趋势而言,了解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范围正在不断地开拓,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应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未来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将是大有益处的。沿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可以将发展趋势发展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

科学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应该是按教学规律办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由于我国体育教学经历自然体育、经验体育思想的影响,所追求的主要是个体水平上的生物学效果,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比较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体育教学思想从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发展到多种体育教学思想互相争鸣和互相借鉴,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围绕教育方针和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主动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等将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体育教学也重视对自身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思想逐渐科学化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这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体育教学应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决定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适应,揭示了体育教学从纯生物学效果向“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维体育发展的趋势。 2.体育教学的教养、发展、教育的职能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的。

体育教学是教学职能的载体,体育教学的教养职能表现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的发展职能表现在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人体各项能力外,还应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以及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等;体育教学的教育职能体现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体育教学具有的教养、发展、教育三种职能都是对提高身体能力以外其他各方面的提升。例如,这种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还要学会如何欣赏体育竞赛,如何发现运动美的一种能力,还可以通过参与比赛运动增强团结意识,培养不认输、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的思想品格。

3.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是代表社会的要求,是社会文明所要达到的内容,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的能力。再者,教师的教又是以学生的学为转移的,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也正是取决于教学内外条件和因素的最佳配合及协调统一上。

(二)体育教学目标日趋综合化

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因此,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着让学生掌握“三基”,注重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形势下,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智能和创造能力,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因此,如何使学生得到统一协调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的目标。

1.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相统一

体育教学是从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一个具体的方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智能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智能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要把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例如,培养学生会观察、多提问、勤练习、善思考的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一种体现,这四种能力也是智能培养的基础。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窗口,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教师、观察自己、观察别人,都会加深动作表象,巩固动作记忆,也利于自己发现问题;多提问是在教学中学生要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疑问应该大胆提出,得到解决之后才会印象深刻;勤练习是指在教师讲解之后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由学生自主练习,养成习惯,并由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指挥学生的练习;善思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所需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以探讨会、评论会等多种形式在课上课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 首先解释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53)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一些心理因素所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当前进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教学改革就十分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变“苦学”为“乐学”,对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仅指身体发展,而且包括心理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够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力。”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智能、情感、思想品德、身体发展等,应始终置于综合培养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塑造健全完美个性的人。

(三)体育教学方法整体优化

确定了体育教学目标,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体育教学系统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示范,强调课的组织严谨,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模仿学习状态,体育课的效益难以提高。因此,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体育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具体表现在:

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提倡启发式

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主动练习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始重视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在课堂中运用“小群体合作教学”的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愉快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再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即可以改善课堂气氛,又可以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是要将众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根据各种方法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划分归属,建立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作用和使用范围,以提供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对于这一点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曾经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分类,通过总结、比较、分析,我国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根据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将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教师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第二类,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将完成某一类教学任务常用的方法相对地分为一类。例如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任务等;第三类,根据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信息传递方式相同的方法性对地分为一类,例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传递等;第四类,主要根据体育教学方法使用对象进行的综合分类。例如普通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练习法、程序教学法等),大纲中各项教材的具体教学方法(短跑教学法、调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如何分类才是最科学、合理、实用的,仍是今后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3.体育教学方法的优选

它是从教学效益的最佳化着眼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最优化结合的方案。因此,应以整体的观点从多方面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原则的标准,教学目标的标准,学生学习锻炼的可能性标准,现有的教学条件标准,教师自身的特点标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单纯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行的,所以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它要提供如何有效地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序。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概念、特点等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理论中的积极意义确已逐步形成共识。

1.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其理论性在于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加以互相组合,以实现某一教学任务的策略体系,是对体育教学规律、原则的反映,其实践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 是对一般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因而易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为教师提供成套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教师明确如何进行教学,成为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指导。这对于解决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和拓展体育教学 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教学模式日益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的观察、讨论、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例如,“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等。

3.体育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和多种并存的方向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由于设计的原理不同,其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在结构和功能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只是一个实践的框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又不断创造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将之付诸实践,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正向着多种模式并存、相得益彰的方向发展,模式开始多样化,互相借鉴、补充,正在形成各自的特色。

(五)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把现代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教学手段对沟通信息,调控教学,加强教师的指导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特殊作用,于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同时现代化的高效率的体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这也成为现代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1.教学场馆与设施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加大了对教育事业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使得学校在硬件方面更加完备。如体育场馆的修建,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的配备,健身器材的增加,以及电子测控手段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水平赛事越来越多,更多的体育明星成了学生们的偶像,随着媒介平台的宣传力度的扩大,电视、录像、音响、计算机、多媒体等光电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例如让学生观看一些重要赛事、了解学生所关注明星的信息,以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析明星的技术动作特点,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提高信息的反馈效果,有利于调控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体育教学器材设备向普适性、多功能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器材设备建设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需求,并朝着新颖、美观、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一物多用、经济、耐用,使用方便、安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各种废旧物资,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家长、群众的积极性的方向发展。

(六)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化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它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过程。教师在预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运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能够随着教学的进展而有所改变,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教学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针对结果实施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想真正达到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化,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重视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体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灵魂。教师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教学评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教学评价为体育教学服务的体系,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观念,将评价做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

2.客观综合地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两个有机联系的基本功能,在实施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意把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的其他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为评价而评价。综合功能有效发挥应是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始终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使体育教学评价走向科学化的基础。一方面,我们应加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课程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理论研究开展体育教学评的价实验改革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评价有益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自己的实验研究,转化、吸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积极学习国外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教师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进行了各种规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研究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的新教学方法。从对现代教学方法特点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当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发展的整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突出健康目标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实际出发,打破一堂课一个标准负荷、一次考试一个尺度“一刀切”的格局,改变传统封闭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多视角、多维度地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提高体能水平与体育的乐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今体育课程提出以教学达标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强调要突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一发展趋势就是要强调突出健康目标。“突出健康目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发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将更多的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深入研究,都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有所启发,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以及前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等人的教学方法理论,无一不是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因此,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必须与现代心理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要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构建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

(三)在体育教学方法中将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体育教学方法更强调将感知、思维与实践这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感观、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运动,来有效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治理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广义上讲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从狭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是由以下五种因素组成,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以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看,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整体,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它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解、强化等一系列密切联系的作用。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且其内部驱力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而现代体育教学法很注意研究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强调激发、利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体育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实验紧密配合

教学实验是建立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源泉,是检验其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教学实验可以验证人们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可以为发现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实践依据,可以对引进和借鉴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检验、改造和发展,最后形成适合本国或本地域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新构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具体化并付诸于教学实施的操作程序,而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发展表明,正是由于教学实验广泛深入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走向现代化,不断丰富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今天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验的紧密结合,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以系统化、组合化、多样化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

现代系统论的科学发展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按照系统论的理论观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体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的要素。依据系统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体系,首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孤立地研究教学方法,而必须从构成整个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着眼,去研究和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效果,并从体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使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以实现整体和最佳功能为指导思想,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自身有效作用。其次,要打破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彼此孤立,缺乏相互联系的讲话、形而上学的状态,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方法,祖健成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体育教学方法作为该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既有其自身特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又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综合化、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创建新的方法,而重在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组合、综合,在于发觉教学方法的潜在功能,构建教学方法整体的最优化理论体系。

结合上诉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对我们现有的体育课也有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与改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未来教学目标与传授的教学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对校本教材的发展也有了理论基础的前提。

第四篇: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李晓锋(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讨论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编订、考评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

1 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指导思想

1.1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1 体育课程改革是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1.1.2 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少弊端,必

须进行改革

1.2.3 现代科技发展客现上促使体育课程的改革1.2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优势,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服务。要以现代科学理论发展成就、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为目标,以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培养有良好健身方式和习惯以及具备丰富体育文化知识的高素质、强体能、广适应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1.2.1 构建快乐体育教育方向1.2.2 构建成功体育的教育方向

综合分析国内外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体育课程发展指导思想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将增强体质放在首位;(2体育课程与课余运动训练各成体系;(3注重体育教学,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4充分让学生自由参与课外体育活动;(5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6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7强调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和

团体精神;(8体育课程评价淡化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9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侧重发展能力。

2 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受现代发展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的共同趋势有: (1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

首要任务。这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是体育课程教育价值的基本体现。 (2重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使

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理论文化素质。体育课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根本职能是向学生提供促进身体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知识,而不是仅限于暂时的体育实践行为。

(3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

锻炼身体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4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各国教育界认为

学生间相互合作和竞争能促进个性的形成。通过身体练习,发展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和实现学生的运动潜能;通过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获得社会感、责任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5配合教书育人的总目标,把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运动美、形态美、拼搏美以及成功后的喜悦等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 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趋势 3.1 强调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持续性

重视实践活动,加大体育文化与健身方法以及保健卫生知识的比重,使现代体育课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持续性。加强体育教学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竞技的、娱乐的、趣味的、道德的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应用,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强调内容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最有用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体育知识、文化、技能、方法,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李晓锋 3.2 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为了适应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不同的地域、风俗、能力、基础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需要,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休闲体育,如射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项目等。同时,随着科学发展,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体育,以融汇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力学、医学、遗传学、营销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将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练习形式合理综合,并运用交叉学科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在运动实践中操作的理论指导。具体教材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相互交叉综合等方法。

3.3 竞技运动教材化

根据国内外各种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归纳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个方向: (1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适合小学低年级。

(2向游戏方向的教材化。在运动中加进情节强化协同和竞争的因素,有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和个性发展。

(3向理性方向的教材化。运用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挖掘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追求”懂与会”结合。

(4向文化方向的教材化。了解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

(5向变形的教材化。突破运动项目原型,进行大胆的改造,成为“似是而非”的新项目。

(6向生活实用方向的教材化。 (7向简化方向的教材化。 (8向运动处方方向的教材化。

4 体育课程的结构与设计

目前国内外在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重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配合,将早操、课外锻炼和竞技训练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部分,突出体育课程选修制的作。

具体一节课的结构不再是传统“准备、基本、结束”三部曲,而是根据教材设计、学生身心变化规律来划分。课程设计要注意以学生心理趋向和认识规律为主线设计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时的教学。强调体育教学系统与学生心理认知走向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的轻松、愉快。在教材体系上考虑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增加选用教材的比重,开设专项选修体育课,教材内容不作重复安排。总之,体育课程设计要以实现体育教育目的为中心。

5 现代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际运动效果和体育教学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注重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淡化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收稿日期:2006-12-18 (上接第85页

绩原因之一”。教师的个性应建立在人格感召的基础上。当然,教师素质包括指责任心、敬业爱岗、知识丰富、一视同仁、教法生动、有幽默感等,具备了教师应有的素质势必在教学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新世纪的大学生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体育教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和谐认知为前提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应自觉协调共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收稿日期:2006-12-11 ・ 3 1 ・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2007年(第20卷第2期(总第75期

第五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剖析两种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面,并加以探讨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化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西方

前言

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具有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段性。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及外层的物质层次,核心部的心理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质的层次)。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包括四层含义:第一,体育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第二,研究体育活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等。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传播,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着互补。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内涵不同,但都是人类的财富。

1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三个阶段。中国原始体育文化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生产极其低下的社会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学会了攀登、爬越、泅水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并将其直接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体育”的雏形。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代体育在原始萌芽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从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军事教育、祭祀、礼仪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具有明显社会职能的初级形态。尤其到了唐朝,当时经济的繁荣为体育文化的巨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和武举制的推行推动了武艺的发展,促进了马球、蹴鞠等体育活动的盛行。宋代以骑射为中心的武艺训练得到了完善,民间娱乐活动十分活跃,体育组织相继出现,马球、蹴鞠由竞技性向娱乐性方向发展,文人对养生的研习、道家对导引的编著在气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导引养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发展成为多种门派。中国近代体育文化是1840~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以武术为基本内容

的传统体育在自然延续演变过程中逐步退出了其主导地位而流行于民间;而西方近代体育随着在中国传播范围的扩大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主流。中国现代体育文化是70年代发展壮大起来的,党和政府在加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其更加蓬勃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并不失时机地抓提高,集中力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举办大规模的运动竞赛,扩大国际体育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竞技运动的水平,增进了同世界人民的友谊。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竞技运动的空前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轰轰烈烈的奥运战略使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

2 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神权统治着欧洲大地。14~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使欧洲中世纪强调精神摧残身体的思想向近代体育转变,揭开了欧洲近代体育文化的序幕。德国、瑞典、英国是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地,三国对现代体育文化的诞生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的户外运动是构成现代体育运动的三大基石。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英国的户外运动从17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到18世纪的中产阶级变革,由于国家科学技术发达,大量向外扩张,首先在世界上建立霸权主义。经济的繁荣使资产阶级追求享乐、娱乐,于是产生大量的娱乐项目。最初兴起的是板球,后来出现足球、划船、橄榄球、田径等,英国人民走到哪里这些项目就带到哪里。户外运动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帝国主义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尽管存在着战争,各大洲、各国还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了各自的活动。因此,20世纪是欧洲现代体育的成熟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体育文化领域内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奥林匹克运动重新振兴后,这种体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

3 中国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将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辩。由于以上原因,产生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中国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的交换,从而排除浊气,五脏通达;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神韵,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中国很少有肌肉激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西方体育注重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活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活动激烈;提倡对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锻炼各部位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

中国传统体育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自我修养,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不借助外力和与外界相比较,具有自娱性的特点。不提倡互相争斗,相互对抗,也不追求对自然的超越。在古人看来,那些力量、速度、灵敏、技巧等外在表现都只是低层次的,而高手之交则是较心较智,人格的高度。西方体育则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追求超越自我,超越自然。西方把竞技场上的妓皎者视为英雄、偶像。他们认为竟技场上的结果、名次成绩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好坏是他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与失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价值取向就是胜利。

4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触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体育的互相迁移已非一日之举,从近、现代世界体育发展看,主要表现在现代体育的一些体育思想、观念被东方体育所接受。西方现代体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不同程度上为东方和全世界人民接受,从而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世界体育的和谐、统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除此之外,中国体育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养生思想,如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不仅逐步为西方体育文化不同程度的融摄,而且也成为现代和未来世界体育发展新动力和宝贵财富。

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各个国家对世界文化的苛求。由于技术的革新使地球日益“缩小”为地球村,文化间的阻隔,日益自由地流动。同样,由于技术层面的发展,体育文化才能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身居不同地域的人群都能接触以西文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受其影响,并逐渐地将其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正是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迁移与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296.

[3]熊平寅.<体育颂)启示录阴.体育科学,l988:(4).

[4]向家俊.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

[5] 胡小明.文明的冲突与东方体育的隐忧[J].体育文化导刊,2003.

[6] 梅建峰,陈莉.“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7]张世英.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华文摘,2003.

上一篇:长度时间单位换算练习下一篇:成都市社保卡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