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二年级作文

2024-05-10

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二年级作文(共2篇)

篇1: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二年级作文

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二年级作文

今天,我们要到操场上上体育课。

要知道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

到了楼下,我们放好跳绳,就端正的站在操场上。柳老师吹着口哨,喊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二一、我们跟着节奏,动了起来。听着柳老师说着今天的任务:跑4圈操场、走2圈操场、和青蛙跳往返3次。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啊!怎么这么多啊?”我们先做热身运动,做完了。开始做任务了,我们先做的是跑步(包括走),先是男生,有的跑得气喘嘘嘘,有的跑得筋疲力尽,还有的跑得非常轻松。该女生(我们)了,女生(我们)大部分都跑得筋疲力尽,只有一小部分跑得非常轻松。我们已经非常累了,做起青蛙跳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做。开始青蛙跳了,大家拼命地跳,柳老师也鼓励我们,在柳老师的鼓励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青蛙跳跳得非常棒!

我们最喜欢上体育课了。

篇2:第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上体育课二年级作文

关键词 健康 健康第一 流变 学校体育 现实意义

一、“健康第一”的流变

自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健康一直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健康第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着变化。远古及古代的生存条件恶劣,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等这些原始状态的“健康”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追溯到我国的现代,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此时的“健康”主要指生物学意义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再到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的富足,交通、通讯等条件的便利,健康内涵进一步延伸,相应的,“健康第一”也在发生着变化。

1.古代基于生存和长寿需求的“健康第一”

“健”的篆体写为“ ”,字意为:一个人的腰身高大魁梧、强健有力。“康”的甲骨文写法为“ ”,造字的本意是:一个人俯下身子拿水桶在井里打水(见《说文解字》)。从古人造字的本意上来讲,当时的“健康”是指人的体型高大、健壮有力。在古代通常把肌肤光滑有弹性、血脉通络畅达、筋骨坚固强壮、心态平和清静、精气通和畅达作为健康的标志(见《吕氏春秋·达郁篇》)。可见,在古代“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魁梧、精神抖擞和体内循环通泰三个方面。

远古时代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少食、少水、缺少居住条件、周围猛兽虎视眈眈,唯有具备力量大、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能攀爬、射得准等条件,才能生存下来。此时的“健康”仅仅停留在生存和生活需要上的、最低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

到殷商时期,人们生活中已有“五福”和“六极”的常识,开始有了模糊的健康和长寿意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当时贵族阶层已经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内容。史料记载:孔子在传教的过程中不但传授射、御两项内容,还开设了登山、远足等科目。“五禽戏”、“导引术”和“吐纳术”等运动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一种手段,运动是维系健康的手段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识,并且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远古时代“健康”就是存活下来,近古时代开始有了健康长寿意识,并有了维持健康的手段,并开始注重运动量和强度。此阶段健康已被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情,此时的“健康第一”只是模糊的意识形态。

2.现代人权、人格视域下的“健康第一”

在古代,运动已经成为维持、达到健康的一个手段,这些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直到近代,健康的含义才逐渐得以明确,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权利。马克思曾提出健康是人权的第一位,并说适龄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让他们参与生产劳动,还要把智育和体育加入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列宁也曾把健康的身体比作为青年一代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条件[1]。可见,健康作为人的权利得到世界的承认,健康作为第一位的意识也深入人心。

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青少年要注重健全人格、完全人格的培养[2],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3]。他认为养成完美人格,首先是体育的发展,然后才是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他曾说健康的思想来自于强健的身体[2]。蔡元培先生认为体育除具有健身功能外,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蔡元培先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也是我国教育界“健康第一”理念的首倡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第一人,他把健康看成教育和生活的出发点,看成是德育和智育形成的基础。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有健康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的人。他把“健康的体魄”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的首个目标。他认为身心合一、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在育才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他把全校师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他推崇学校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育并重,坚持“健康第一”。在《每天四问》中把对身体的进步作为第一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5]!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学意义,他所说的“健康”是人民大众的“健康”,而不是古代所谓的上等人或贵族所追求的“健康”。

毛泽东同志是我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当他看到“民族日趋轻细”[6]的国民体质状况时,疾呼“吾尝…变从民质…”[7]。他明白之所以民族造成“轻细”的“体质”,是由于对体育的“真义”和体育课之价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8]。为纠正重德智而“略于体”的状况,毛泽东同志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强调德、智、体是同步发展的,且“德智皆寄于体”[6]。皆因体育是载知识的“车”,寓道德的“舍”。故,“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占第一之位置…学问道德…收效远”,“其身善者,他事亦随”,“勤体育”致使“筋骨强”,“筋骨强”则会“体质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毛泽东的“健康第一”体育观是宏观的、辩证的体育观,是唯物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下的真义体育观。

从蔡元培的全人教育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再到毛泽东的真义体育,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已经逐步形成,并日趋清晰。“健康第一”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而是上升到个体权利的层面,开始上升到人民大众的层面,“健康第一”的社会学意义逐步提升。

3.当代社会健康多维度背景下的“健康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年把健康认定为:“不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完备状态。”[9]并相继确立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见表1)。1968年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把个体的主观感受——“幸福感”,加入到健康的内容,健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WHO又将道德的健康划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而且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道德(见图1)[10]。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134个国家的代表,1978年在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明确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制定并通过了国际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卫生目标。将健康作为一种人权,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传达,这在国际上实属首次,健康的高度由生物学、社会学高度提升到政治的高度。

由此可见,随着“健康”内涵的变化,相应的“健康第一”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生存意义上的“健康第一”,到近代生物学意义的“健康第一”,再到现代多维度的“健康第一”。随着“健康”内涵从单纯的身体层面过渡到身体和精神层面,又上升到人权和道德层面。“健康第一”不但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权利,人人都有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权利;而且,“健康第一”又是赋予每个人的一种社会义务,人人都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要具备为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的精神。

二、“健康第一”在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重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负起学生健康的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重担。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责任,学校体育一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体育“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1]。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健康”这条主线开展,并确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12]。足见,当前“健康第一”理念在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何等重要!

“新课改”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上还略显力不从心。据1985年至2006年期间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的情况看,截至2006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连年下降的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要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等理念深入人心。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再次郑重提出:学校教育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在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一系列举措下,青少年体质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第6次普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中小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的趋势[13]。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2012年10月22日国办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提高青少年体质任重道远。要改善这一现状,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学校体育要切实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便利的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健康第一”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向“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改善,引导他们向往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克祥,周志俊,周坤.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 潘明,鲁月强.论陶行知的健康教育思想[J].体育学刊,2002(3).

[5]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7] 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8] 中国近代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2(2).

[10] 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

[1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5).

[12] 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13] 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1).

[作者:郑先常(1979-),男,河南商丘人,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上一篇:爱我家乡 校本教材教案下一篇:学会体验快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