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2023-01-09

教案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中构建各部分、各环节的练习次数、练习组数、预计练习密度、预计心率和心率曲线图等,严格把握、调控运动负荷,形成适宜的运动负荷,真正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科学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课题三:从实验中获得的现象

1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记录到了哪些数据

二、处理数据

各小组汇报各组数据

对比看看各自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结论

师小结说明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四、思考

根据比较种子萌发的条件与生长的条件,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课题四: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节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讲述春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

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在春天、夏天,毛虫、小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毛虫从哪里来;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化,还有嫩叶吃吗?

二、学生说说自己对九月的动植物有哪些了解?

师:在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冬天,蝴蝶,小树怎样过冬,明年还有小毛吗;别的动植物怎样过冬,九月怎样生活?

学生试着说说,

三、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让学生猜猜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动植物过冬的故事;自己可以选择哪些动植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看记录表,明确怎样记录

四、小结 课题五: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 教学重难点:目标1

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列举鱼和蚯蚓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

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生活环境

让学生说一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三、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让生说说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需要有什么异同的地方

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和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四、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自己能学习到什么 课题四: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的鱼和蚯蚓,增强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准备:建立栖息地的材料,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养殖场所为满足动物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师小结:我们要为动物建立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的

二、建立栖息地

让学生说一说建立一个栖息地要什么材料,

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活动

建立好后,讨论: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标记;放哪里;怎样不间断记录,怎样分工管理好栖息地

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观察的活动内容,使学生明确建立栖息地的目的,然后讨论:自己对哪一向观察内容感兴趣;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内容有怎样的表现 课题七: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学习从动物的感官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学习象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呢

3

二、看科学家的记录

师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三、说说我们怎样学着象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课题八: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能一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记录表,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按照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学生自己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发现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四、扩展

讨论:气温下降了,鱼和蚯蚓的行为有什么变化,什么温度下他们开始发生变化 课题九: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1,通过比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理前八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

二、讨论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松树、仙人掌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师:松树、仙人掌的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试着回答

让学生说说这三种植物的叶子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三、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师介绍这两种鸟

2,学生活动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的关系,分析这两种鸟的迁徙习性与获取事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思考:它们的数量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

四、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4

1、让学生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让学生说一说人、鱼和蚯蚓感到危险时怎样作出反应

3、让学生说一说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让学生思考:人、鱼和蚯蚓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师:现在能说出动植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学生试着回答 课题十: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的学习

2、了解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讨论哪里是我们人的栖息地

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我们在家和学校进行哪些活动;家和学校嫩够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比较动植物,人的生活需要

让学生分别说说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将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让学生比较人和动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人是怎样过冬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5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课题三:从实验中获得的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记录到了哪些数据

二、处理数据

各小组汇报各组数据

对比看看各自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结论

师小结说明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四、思考

根据比较种子萌发的条件与生长的条件,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课题四: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节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讲述春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

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在春天、夏天,毛虫、小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毛虫从哪里来;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化,还有嫩叶吃吗?

二、学生说说自己对九月的动植物有哪些了解?

师:在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冬天,蝴蝶,小树怎样过冬,明年还有小毛吗;别的动植物怎样过冬,九月怎样生活?

学生试着说说,

三、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让学生猜猜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动植物过冬的故事;自己可以选择哪些动植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看记录表,明确怎样记录

四、小结 课题五: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

6 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列举鱼和蚯蚓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

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生活环境

让学生说一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三、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让生说说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需要有什么异同的地方

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和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四、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自己能学习到什么 课题四: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的鱼和蚯蚓,增强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准备:建立栖息地的材料,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养殖场所为满足动物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师小结:我们要为动物建立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的

二、建立栖息地

让学生说一说建立一个栖息地要什么材料,

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活动

建立好后,讨论: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标记;放哪里;怎样不间断记录,怎样分工管理好栖息地

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观察的活动内容,使学生明确建立栖息地的目的,然后讨论:自己对哪一向观察内容感兴趣;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内容有怎样的表现 课题七: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学习从动物的感官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学习象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7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呢

二、看科学家的记录

师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三、说说我们怎样学着象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课题八: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能一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记录表,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按照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学生自己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发现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四、扩展

讨论:气温下降了,鱼和蚯蚓的行为有什么变化,什么温度下他们开始发生变化 课题九: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1,通过比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理前八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

二、讨论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松树、仙人掌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师:松树、仙人掌的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试着回答

让学生说说这三种植物的叶子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三、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4,师介绍这两种鸟

5,学生活动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的关系,分析

8 这两种鸟的迁徙习性与获取事物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思考:它们的数量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

四、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让学生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让学生说一说人、鱼和蚯蚓感到危险时怎样作出反应

3、让学生说一说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让学生思考:人、鱼和蚯蚓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师:现在能说出动植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学生试着回答 课题十: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的学习

2、了解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讨论哪里是我们人的栖息地

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我们在家和学校进行哪些活动;家和学校嫩够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比较动植物,人的生活需要

让学生分别说说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将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让学生比较人和动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人是怎样过冬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

课题一: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对太阳的研究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5,知道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6,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门,清澄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谁来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呢?

二、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9

先在小组内讲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全班进行收集关于太阳的故事

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

三、交流感受

讲故事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听故事的同学对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四、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

同学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课题二: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知道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7,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目标6,7 教学准备:竿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关,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把

二、观察影子

讨论:对于影子,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观测影子:先讨论观测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观测活动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你们发现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3,拓展

师: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 生试着回答阳光是怎么传播的 课题三: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4,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5,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6,认识到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10 7,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4,2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木块,纸板,塑料板,玻璃板,平面镜,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学生讨论: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用平面镜照亮小球,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师: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让学生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制作观景箱 1,让学生看图了解制作的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制作好后,让学生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4,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线走过的路线 课题四: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2,8 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11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课题五: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做好观测记录 5,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6,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 7,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有关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难点:目标3,6 教学准备: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白天,没有太阳,也是亮的,这些光是从哪里来的?

二、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让学生讨论: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进行探究物体反射光的强弱的活动并进行记录

3,学生相互交流: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物体的什么特性影响物体

反射光的本领

三、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为什么选用黑白纸筒;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还要什么工具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活动后,学生间相互交流:经过探究和数据的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哪种纸的温度上升最快,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课题六: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1,会使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出地表温度,并进行比较

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4,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5,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5 教学准备:温度计,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出还是背阴处;不同季节,我们的选择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让学生讨论: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12

2、测量,测量后整理数据

3、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学生讨论: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可以选哪些材料和工具,判断温度的差别有哪些方法,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分析探究的方法, 4,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科学 怎么样进行改进,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5,拓展:让学生使用很多面镜子试一试 课题七: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认识阳光下的物体再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5,了解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量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把。

二、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获得原始资料------推理,假设-----做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结论----用更多的事实验证

2,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找出所以光与影子的饿科学资料,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3,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4,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三、科学道理的应用 让学生合作与讨论:生活中遇到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设计活动: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题八: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能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6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模型,太阳能热水器结构,工作原理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3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设计前的准备: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2,明确设计要求:能够装200毫升水,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尽可能在短时

间内使温度上升

3,让学生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采用哪些有效措施;

三、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题九: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4,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5,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6,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7,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 8,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就把它制作出来

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按设计的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并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三、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劣,需要哪些指标和参数 2,开展检测活动

四、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

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摆放的方式;颜色的因素

五、设计活动

让生思考: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二单元

课题一: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对太阳的研究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5,知道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6,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4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门,清澄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谁来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呢?

二、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全班进行收集关于太阳的故事

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

三、交流感受

讲故事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听故事的同学对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四、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

同学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课题二: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知道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7,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目标6,7 教学准备:竿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关,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把

二、观察影子

讨论:对于影子,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观测影子:先讨论观测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观测活动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8,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发现 9,交流新的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你们发现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10,拓展

师: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 生试着回答阳光是怎么传播的

15 课题三: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11,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12,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13,认识到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14,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4,2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木块,纸板,塑料板,玻璃板,平面镜,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9,学生讨论: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选用什么工具?

10,探究活动:用平面镜照亮小球,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11,拓展:师: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让学生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制作观景箱 7,让学生看图了解制作的方法 8,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9,制作好后,让学生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10,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线走过的路线 课题四: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12,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

13,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14,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15,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16,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2,8 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8,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9,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16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10,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课题五: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11,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做好观测记录 12,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13,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 14,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有关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难点:目标3,6 教学准备: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白天,没有太阳,也是亮的,这些光是从哪里来的?

二、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6,让学生讨论: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7,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进行探究物体反射光的强弱的活动并进行记录

8,学生相互交流: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物体的什么特性影响物体

反射光的本领

三、测量温度变化

6,讨论:为什么选用黑白纸筒;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还要什么工具 7,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8,活动后,学生间相互交流:经过探究和数据的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哪种纸的温度上升最快,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课题六: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1,会使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出地表温度,并进行比较

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9,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10,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5 教学准备:温度计,挖土的工具

17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出还是背阴处;不同季节,我们的选择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4、让学生讨论: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5、测量,测量后整理数据

6、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学生讨论: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可以选哪些材料和工具,判断温度的差别有哪些方法,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分析探究的方法, 9,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科学 怎么样进行改进,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10,拓展:让学生使用很多面镜子试一试 课题七: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认识阳光下的物体再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5,了解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量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把。

二、整理获得的信息

7,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获得原始资料------推理,假设-----做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结论----用更多的事实验证

8,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找出所以光与影子的饿科学资料,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9,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10,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

11,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12,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三、科学道理的应用 让学生合作与讨论:生活中遇到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设计活动: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题八: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11,能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18 12,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6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模型,太阳能热水器结构,工作原理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9,设计前的准备: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10,明确设计要求:能够装200毫升水,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尽可能在短时

间内使温度上升

11,让学生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采用哪些有效措施;

三、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课题九: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1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13,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4,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15,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 16,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就把它制作出来

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按设计的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并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三、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3,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劣,需要哪些指标和参数 4,开展检测活动

四、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整理检测参数

4,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摆放的方式;颜色的因素

五、设计活动

让生思考: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课题十: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1,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

3,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4,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11,了解太阳能再生活中的应用

19 教学重点:目标4,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何利用太阳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讨论

师:太阳能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并回答: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查阅资料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评价的方式,相互学习

四、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题十: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1,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

3,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4,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12,了解太阳能再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4,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何利用太阳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讨论

师:太阳能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并回答: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查阅资料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评价的方式,相互学习

四、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三单元

课题一: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对研究材料的特征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5,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导线,钢笔,粉笔,磁铁等

2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材料

二、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让学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交流自己找到的材料

师进行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

三、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让学生认识提供的材料

师: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特征

各小组从中选一个特征来研究,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用什么工具

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四、动手研究

师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

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交流:自己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成果,研究中的新发现

五、扩展

师:你们还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学生制定课后研究计划,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课题三:各种材料的锅

教学目标:1,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

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会做简单的对比实验

3,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5,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6,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不良导体和良导体 教学重点:目标1,4,5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家里都有锅,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

二、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

师:以下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

学生分析提供的材料,预测哪些能做锅,预测哪些不能做锅,写出自己的理由

三、设计研究方案

让学生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四、完善方案

让学生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互交流,最终完善实验方案

五、实验研究

2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六、交流整理,形成结论

交流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七、扩展实验

做“纸锅”实验 课题四:被种下的材料

教学目标:1,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

2,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3,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4,事物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5,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目标2,5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铁铲,刷子,放大镜,报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果我们把材料象种子一样种在地里,材料会发生变化吗

二、制定实验计划

让学生讨论:把材料种在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材料的变化,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十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

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用什么材料研究比较好

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

制定小组研究计划

三、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

四、种材料

五、挖材料

六、讨论观察方法

师:我们需要观察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讨论确定观察方法

七、对比观察

分小组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

八、交流整理

学生相互交流:这些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因素影响了材料的变化,

根据研究结果将材料进行分类

九、播种信息

师:把材料埋在地下100年后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预测,哪些材料发生变化,哪些材料不发生变化,

讨论:用什么材料包装写好的信息 课题五:材料的选择

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

2,能把物品的功能和材料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

3,意识到只有使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物品才能发挥物品的正常功能

4,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处

22

5,知道选择材料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准备:接线板,电熨斗,眼镜,保鲜薄膜,塑料水杯,牙刷,拖鞋,电线等 教学过程:

一、研究物体的不同部分要用不同的材料

师出示接线板,电熨斗,眼镜问:这些物品用了什么材料,用这些材料有什么好处?学生试着回答

二、研究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知道的塑料有哪些特征?

学生观察塑料制成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利用了塑料的那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不同的物品,可以制成哪些物品,利用了材料的什么特征

小结: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人们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来充分利用材料

三、研究物品用了不合适的材料的后果

师出示:装水的布袋,塑料刀具,橡皮榔头,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说说使用这些物品会出现什么问题

四、讨论:在选材料制作物品时,因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

交流总结:选材应考虑的因素有: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成本

五、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调查:一个学期用多少草稿本,浪费多少。

讨论:改进草稿本的话,我们希望这种草稿本有什么特征,什么材料能满足这些材料

选出效果最好的材料做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课题六:保护鸡蛋

教学目标:1,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2,能画出表达明确的设计示意图

3,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4,体验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准备:鸡蛋,铜片,细铁丝,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容易摔坏,怎样保护它们不被摔坏呢?

二、提出研究问题

假设我们把鸡蛋从高处落下又不想鸡蛋摔坏,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

三、选择材料制作鸡蛋保护器

讨论:选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制作鸡蛋保护器

让学生设计制作鸡蛋保护器: 讨论设计方案:画鸡蛋保护器的示意图

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四、学生制作鸡蛋保护器

五、鸡蛋保护器的实验

分小组实验

23

总结: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从结构,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总结 课题七:材料进步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的信息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3,能按天然材料和人早材料进行分类

4,了解材料的进步历程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准备:材料:眼镜,雨鞋,棉衣,磨刀石,泡末塑料,木登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见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吗?

二、建立人造材料和自然材料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眼镜,雨鞋,棉衣,磨刀石,泡末塑料,木登子,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讨论这些材料分别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三、找找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四、理解人造材料的好处

让学生思考:人造材料有那些好处

五、布料进步的历程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讲述人类穿着的发展过程

说说人们多穿着的材料做了哪些改进呢和原来的比起来又有什么进步呢

师小结

课题八:材料的再利用:

教学目标:1,能根据废旧物品材料的特点制订材料的再利用计划,

2,感受到有些废旧材料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

3,知道人造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都有复杂的工序,会产生一些飞舞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4,知道大量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包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教学重难点:目标1,4 教学过程:

一、饮料罐的故事

师:谁知道易拉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讲述易拉罐的故事

二、讨论生产饮料罐的过程中会带来的各种问题

讨论:在生产铝罐中会消耗哪些宝贵的资源,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三、讨论:自己对材料的过度使用的看法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材料的事例?

四、我们要利用废旧材料,

讲述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故事

五、怎样利用废旧材料

让学生说一说:废旧材料的那些特点可以让我们利用,利用废旧材料可以制作哪些物品

六、用废旧材料制作物品

制定制作计划,

完成制作

24 课题九:新材料的畅想

教学目标:1,感受到新材料的发现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2,意识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研究,发明新材料

3,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4,认识几种新材料,

5,了解到周围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材料:白纸、锡纸、塑料薄膜,胶水,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寻找白纸的缺点

让学生说说白纸有哪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白纸和锡纸,塑料薄膜比有什么缺点?

讨论怎样克服白纸的这些缺点,拿出解决方案

二、制作符合要求的复合纸

用白纸,塑料薄膜,锡纸粘连在一起的方法制作复合纸

讨论制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学生动手制作

用实验检验制作的复合纸的防水性和结实程度,说说复合纸的特性,

讨论这样的复合纸可以制作哪些物品

三、寻找生活中的复合纸物品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复合纸制作的物品,这些复合纸有什么特点,

讨论复合纸的这些特点有什么用

四、认识几种新材料

五、感受新材料的发明过程

阅读相关资料

六、说说自己对新材料有什么畅想 第四单元

课题一: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手段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身体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小馒头,消化器官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

二、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事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身上的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消化器官模型

将制作好的消化器官模型连接起来,对照消化系统图,检查是否连接错误

25

三、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让学生用文字或者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让学生说说消化器官各部分起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停留的时间是大约为24小时,你有什么想法,

四、保护消化器官

师:我们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小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让学生说说自己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为什么生病?

五、小结

课题二: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科学的方法来判断知道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对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为什么需要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师说明

二、摄入能量要适当

师:食物中的那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

三、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让学生拿出自己一天事物的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

3,统计小组,全般同学,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过多的和不足的有多少 4,学生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不足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四、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学生活动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2,让学生说说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造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

五、学生活动:为自己设计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 课题三: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是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绿色食品包装袋,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26

师:如果一个人活到70,每天按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那他这一生要吃多少食物?如果吃的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说明:为了身体健康,我们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看教材,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讨论交流:教材列举的食物哪些不能吃,哪些少吃,为什么? 小结

三、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师: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丛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哪种比较好,为什么? 师小结

出示绿色食品标志,指导学生认识。 让学生说说哪些是绿色食品

课题四: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水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观察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一快肉,植物全株,放大镜,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和滴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意义

师说明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我们身体那里有水,有多少水?

让学生讨论:我们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解剖鱼或者鸡,看看鱼或鸡哪些地方有水?

让学生猜测我们身体哪些地方有水?

师小结

计算自己身体有多少水?

三、水在事物消化中的作用

让学生体验,思考: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对比实验:把馒头放进嘴里,嚼不同的时间,然后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食物还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课题五: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科学怎样饮水,

2,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27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二、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师: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怎样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

学生统计计算自己每天的排水量

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

讲解怎样通过计算来知道我们喝的水够不够

三、我们应该喝多少水?

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师讲述饮水卫生的常识

四、让学生向家长宣传饮水健康的知识 课题六: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

教学目标:1,认识呼吸的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2,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呼吸系统挂图,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 教学过程:

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体验活动:学生想办法感觉自己在呼吸的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师讲解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二、认识呼吸器官:

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讨论:呼吸器官有哪些? 师小结

三、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师知道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汇报交流,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和自己的猜测正确吗 阅读资料,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

四、小结

课题七: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开展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8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预报的资料

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表

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师:健康的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师: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指导学生看空气质量报告:讲解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分别代表的意思

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二、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师:除了室外的空气受到污染外,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阅读资料

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室内或室外的一个地方考察,制定考察计划

三、改善周围的空气只连个创造美好的环境

让学生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和家人商量如何减少居室污染, 课题八: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指导学生准确的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以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皮球,海绵,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体育锻炼对我们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讨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师:我们运动前和运动后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怎样测试才比较准确呢?

分组活动:测试记录平静时和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交流汇报: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为什么会加快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师讲解心脏的位置,功能,

模仿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反复挤压,送开皮球,体会心脏肌肉的力量

反复挤压,松开水中的海绵,体会水被挤出和回流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心脏不停推动血液在身体循环的意义 小结

29

四、计算

让学生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比平静时多多少 让学生讨论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比平静时增加了,说明了什么,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有什么好处 小结

课题九: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教学目标:1,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并能长期坚持锻炼,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了解有关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准备: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挂图,装满水的塑料瓶,口袋,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运动员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二、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好处

让学生观察做曲臂,伸臂动作,看手臂上的肌肉骨骼关节有什么变化,思考手臂是怎样运动的

汇报交流

师说明:骨骼,肌肉,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它们的影响

三、运动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说说运动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

四、让我们开始锻炼把

师讲解:制定锻炼计划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 相互间交流锻炼计划,

介绍检测锻炼检测结果的方法 课题十: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1,回顾,小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健康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制定健康生活守则

2,评价自己和同学本单元的学习,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什么进步,怎样进一步保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

二、评价总结

师指导评价,定出评价内容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三、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说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制定健康生活守则,交流健康生活守则

师总结

30

第二篇: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000

字)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

字] 字字 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

学教教学

案案

(5000[1000案

)

]

科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 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2.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2.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从吹泡泡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肥皂水、洗涤剂、甘油等配制吹泡泡的液体,塑料吸管,铅丝或铁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科学是……”

二、新课

1、教师提问:当你听到“科学”一词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并作说明。(学生写或画,教师巡视)

2、学生把写的或画的“科学”向全班作说明。

3、阅读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4、看爱因斯坦的图,并读他的名言。 (1)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 (2)他有什么功绩?

5、看书本上第

2、3页的卡通画。 (1)他们在做什么? (2)这幅画中哪里有科学?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科学?

6、阅读并观察书本第3页上半页的内容。 (1)让学生自己说出内容。 (2)有谁知道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吹泡泡。 (1)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大。 (2)想一想为什么别人吹的大?

(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提供材料,学生游戏,并且观察提问)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吸管、肥皂水、灯泡、各种玩具

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你知道哪些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

二、新课

1、老师出示灯泡,问:(1)这是什么?

(2)有谁知道是谁发明了灯泡?

2、介绍爱迪生:(1)学生介绍。 (2)老师补充。

3、教师提问: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从成功率、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

4、完成书本上第24页的表格。

5、游戏:

(1)你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老师可以让你玩五分钟,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要从玩玩具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开始玩玩具。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解决。

6、观察书本第6页: (1)什么是科学? (2)蝴蝶的外形?

(3)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胡编乱造,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三、巩固

1、请每一位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提出几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2、完成书本上第74页表格。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目标: 科学探究:

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知识: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2.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3.概括小动物的特征。4.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1.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2.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3.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4.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纸、笔、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物体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叫生物?

3、生物包括什么?

二、新课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要寻找生物,看谁知道的多?

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3、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 (2)你知道哪些植物?(学生回答:松树等)

(3)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颜色等,为什么都叫它们为生物呢?(有生命)

4、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老师总结: a、生物都能长大。 b、生物都需要营养。 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d、生物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 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三、实践活动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学生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 (2)做记录。 (3)汇报结果。

(比一比,谁寻找到的多,懂的多。把找来的生物记录下来,不知名的画下来)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6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

7 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9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单元目标:科学探究:

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时有限的。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 了解水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3.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4.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1.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2.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10 3.认识表面张力。

4.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臵。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情感、态度与日俱增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动物、人体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因为有你,……;” 提问:你们猜猜这首诗中赞美的是谁?

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 归纳总结:水是生命之源。

二、生命离不开水

1、提要求:生命离不开水的事例很多,每人在小组内说出10个,把本组的共同观点写在或画在白纸上。

2、学生讨论。

3、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老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感受并比较植物体内的水分

1、请学生出示各组的水果。

2、启发学生想办法挤出水果中的水分,确定使用一至两种办法进行活动。

3、告知学生挤水的目的。学生挤水分前要求每种植物的量大致一样

4、学生汇报结果(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多和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少)和感受。

四、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分吗?

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

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分?

2、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3、学生和老师再补充其它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吃的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补充我们人体活动的需要。

五、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提问:怎样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

3、学生设计实验装臵。可以用试管,也可以用小玻璃瓶代替。

三、布臵作业

课后观察小草喝水的情况,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描述水。

导入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吧!

1、教师出示一杯水,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请你们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这杯看似熟悉的水,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也可以画大星、小星来表示你们的大发现和小发现。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水,并在适当的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水被溅出、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从多种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5、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重点词语板书,并强调我们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6、各组比赛:找出六种液体中哪一杯是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最科学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教师问:“同学们,喝过糖水吗?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制作糖水的过程中,你发现过什么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3、教师请学生带着“方糖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想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方糖在水中已经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到小组内倾听,并启发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证实方糖已在水中溶解。

5、学生汇报。

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7、请学生谈谈对溶解的理解。

8、学生动手实践:做一杯快餐汤,教师可提醒学生:除了用学具外,还可以

9、用其它调料,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汤最好吃。

10、学生谈本组做汤的方法,品尝效果外,还要谈谈新的发现。

三、布臵作业: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第二课时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1、认识毛细现象。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继续观察、实验,认识水的其它性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2)老师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4)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教师小结: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导入:刚才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它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不信,大家试试。

(2)教师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每次滴一滴水,记住水溢出来时,一共多少滴? 要从各个角度观察硬币上的水。 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前面呈什么形状。

14 (4)学生汇报。

(5)教师讲述:水的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让我们继续实验。强调: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或小钉子要从杯边缘慢慢放;先猜测,再实验。

(6)学生分组实验,并试着对现象做出解释。

(7)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8)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候、动手试一试。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和感想。

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表达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3、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缺水城市的统计图、本地水污染的资料及图片。提前调查学校附近的水域,选择已被污染的水域带领学生考察。调查计划表,配好的四种污水:洗衣粉水、洗头液水、洗涤剂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自带1-2种洗涤用品,记录本,彩笔。

第一课时

1、导入阶段

15 (1)教师提问:“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事情?还想知道哪些事情?”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有关家乡水的事情,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家乡的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把众多问题归类,确定几个小专题。如: 家乡水状况 污染水对动物的影响 污染水对植物的影响

污染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水污染的原因

(3)按对问题的兴趣或家庭距离的远近自由分组,并给本组起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自荐或推荐组长。

(4)在组长的带领下,全体组员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表。 (5)各组汇报调查计划,其它组提出意见或建议。 (6)师生共同修改、完善调查计划。

2、调查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污染水域,寻找污染源。建议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污染的场面,学生还可以带瓶子,取些污染的水做样品,观察其颜色、气味……

(2)在小组长带领下,学生访问有关专家或家长、教师等。建议带录音机录音。

(3)小组成员到新产品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以上活动,教师一定要强调注意安全。

3、整理阶段

(1)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处理、加工有关资料,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汇报。

(2)组内各成员确定自己的汇报内容和形式,教师到各组倾听,教师给各小组提出汇报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第二课时

4、汇报阶段

(1)教师导入:“经过同学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你们对家乡水资源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请各小组汇报。”

16 (2)各组采用演讲、图片、图画、录像、实验等形式汇报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其它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评价汇报组的表现。争取形成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氛围。

(3)教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很惊喜。短短几天时间,你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充分说明家乡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状况,你们真的很棒,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后记:

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了解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学生准备: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三、教学过程: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7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或课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如果能拿出图片就更好了。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阿根廷有位专家打了一个比方……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2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所有的水”、“ 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活动步骤,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粉笔写或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汇报发言。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高浪费水的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三年级学生水平有限,只能提出常见浪费水现象和简单的节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的小尖兵!

四、布臵作业

1、体验活动:把家里自来水总开关关掉,既不做饭,也不冲厕,体验全家人究竟能忍耐到什么程度。

18

2、用大号可乐瓶装水,量一量并算一算,你家一天大约用多少升水。

3、收集或自编一个节水的广告词,做成宣传单或循规蹈矩告示牌,贴在或插在适当的位臵。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21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2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3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24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 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科学充满着奥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25

第四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1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3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 4

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5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6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2.4植物 动物 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兔子

萝卜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青蛙

莲花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7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黑猩猩会爬树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3.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8

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3.2观察水 教学目标:

9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 10

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3.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1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3.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 12

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4.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过程与方法:

13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14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4.2纸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 ●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 学生介绍。

3 谈话: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

4 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 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 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 谈话: 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 4 学生讨论、回答。 5 讲述: 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

学生实验。

7 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 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 谈话: 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 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15

3 讲述: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 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 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 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 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4.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6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提问:书中这些都是常见的用纺织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看一看,总共有几块布料? (3)、讲述: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4)、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5)、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6)、教师总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A、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B、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1)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C、比较气味实验。 (1)、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2)、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D、比较吸水性实验。

(1)裁剪同样大小、质量近似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3)一段时间后(3分钟),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E、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厦门去东北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4、教师总结:同学的设计都很不错,希望你们的设计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发挥作用。

5、课后搜集有关新型纺织材料的知识。 4.4金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1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8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4.5塑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衣服 、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本课在环保方面的意义深远。在教学中,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这样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评价,在总结时再进行概括,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塑料的优点;在研究塑料缺点活动中,教师应以图文想结合的形式,展现废弃塑料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19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2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21

1、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22

第五篇:湘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三年级音乐教案

(上册)

小贺学校

第一课

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走过老师的窗前》后,能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表现歌曲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尝试把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演唱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

教学准备:

各种乐器,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入学教育

师生相互介绍认识 音乐课堂常规训练,

起立音乐:12 34 | 56 71 | 1 11 | 1 -|| 师生问好:12 34 | 5 - | 15 5 | 31 1 | 54 32 |1 -|| 坐下音乐:17 65 | 43 21 | 1 11 | 1-|| 节奏训练,

碰铃和三角铁:× - - -

× - ×- 响板:× ×× × ×

×× × ×× × 手铃:× × × ×

× × × - 沙锤:× ×× ×× ×

× ×× × ×

第二课时

一、听赏歌曲《走过老师的窗前》

1、边听《走过老师的窗前》的音乐边拍手。

2、;“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等等。

3、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1)歌曲赞美了谁,再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老师”。(2) 欣赏乐曲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好在哪

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3) 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说:“谢谢你老师。”

(4) 欣赏乐曲第二遍,跟着乐曲轻声哼唱。

(5) 在老师带领下跟着乐曲小声地唱。

4、听赏歌曲并参与表现

- 1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台湾的位置,观察其形状,量一量与大陆的距离;找出一些台湾的著名山水、地名。

(2)谈台湾

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台湾,说说其风土人情与富饶的物产。后老师综合。 (3)听相关音乐

播放《鼓浪屿之波》,让学生体会几十年来大陆与台湾人民不绝的思念之情。 新歌教学

1、听赏全曲:

让学生先听歌曲,说出歌曲表达的内容或听赏后的感受。

2、随乐律动

让学生手拿纸船,随着旋律进行方向移动。使学生体验到船儿在起伏的海上进行的情景,又使他们熟悉歌曲的旋律。

3、随琴哼唱

4、演唱歌曲

采用小组唱、男女声对唱等形式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折纸船》

二、活动导入

创设一个“吹纸船”的游戏,纸船漂在水中央,我们要把它“吹”向台湾岛。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纸船吹翻,只能均匀地、连贯地吹,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唱《风儿的歌》。

三、听赏歌曲

1、让学生分别听三首歌曲《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

2、体会不同演唱者的声音特点 让学生了解与讨论人声的分类。

再听几首歌唱作品,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 课堂小结

第三课

山野童趣

《采 山》

教学目标:

1、 在学习《采山》一课,通过聆听、参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光着小脚丫去采山时的灵活身影和愉快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通过音乐参与和实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歌曲中多变的节奏。

3、 通过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完成对歌曲的学习(体验)。小组合作,集体参与,丰富的表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地面图谱的游戏,使学生亲身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即掌握知识有增强了乐趣;

2、系统的学习和理解歌词并较好地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响板、地面图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采山》进教室,让孩子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二、表演《采山》:

新课导入:谈话(有关山里的知识包括民族风情、山里的物产、山里的景色等等都会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小朋友们好,很高兴跟大家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首先,老师带小朋友到美丽的大山里看一看,走一走,然后告诉请你告诉老师你都听到、看到了什么。(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展现“采山小姑娘演唱”、“山里的物产”、“山里的景色”等)

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首新歌《采山》。

1、歌曲学唱。(用跟唱法教学)

2、找出自己演唱觉得困难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3、设计表演动作,边演唱边表演。

4、分组选小小表演家来台上表演,其他小朋友演唱。

5、跟着老师拍击歌曲的节奏。出示歌谱中提炼出的节奏。如。

6、跟着歌曲拍一拍,找出在歌曲中出现的地方。

三、编创与活动:

“孩子们快看,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小蘑菇,我们一起来克服困难,把他们采摘回去,好吗?”

1、让学生将蘑菇上的节奏拍一拍。

2、分小组组合节奏,按着课本右上方的例子每人组合四拍,然后将一组几个人组合的节奏连起来读拍,形成一条节奏长龙,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读一读,拍一拍自己组合的节奏。

3、每人选择一种打击乐器,分组用打击乐器一人接着一人来表现本组所编的节奏。 四 、 小结

- 4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学生再听一遍乐曲)

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纪律等作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爱好习惯,努力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

第四课 音乐家聂耳

第一课时 《卖报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了解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识降号及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通过视唱,模唱,初步熟悉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

3.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了解男声齐唱的演唱形式,感受劳动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卖报歌》旋律色彩是明朗的,但所表现的情绪又与一般欢快,活泼的歌曲不尽相同,教师应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一个降号调各音位置。重点介绍聂耳创作思想,以及他创作的歌曲所产生的社会作用,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优秀歌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坐姿。

二、新课

(一)、简介聂耳

1、导入(听国歌):同学们,每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礼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你仿佛看见什么?总结:《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叔叔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2、简介聂耳:欣赏了庄严雄壮的国歌,你们一定想认识这首歌的曲作者聂耳叔叔吧。(出示聂耳画像,边挂边说:这就是聂耳叔叔)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聂耳叔叔的故事,听听,唱唱他写的歌。板书:聂耳叔叔和他的歌。指读:聂耳繁体字聂耳的名字是这样写的(板书)。看看有什么特点?哇,他的名字是由四个耳组成的,聂耳早先名字叫聂守信,后来为什么改名为聂耳呢?我们来听个小故事。(放录音:聂耳的耳朵)总结:聂耳的耳朵是平时练出来的。

(二)、学唱《卖报歌》曲谱

1、聂耳叔叔还为我们写了一首至今还在传唱的歌,这首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放录音学生回答)

2、简介报童“小毛头”

3、欣赏歌曲录音。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4、出示歌曲名称。简单介绍:这首歌一直在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歌曲的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刻表现了旧社会报童的痛苦生活,但同时它又表现了报童们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do re mi sol la)

4、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5、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可以分成几个乐句。(4+4+4+4)找出相同句与不同句,贴上标记。唱一唱,每乐句的结尾音是否相同。

6、.难点训练:A、5 3 5 3 2 | 1 3 2 |B、3 3 2 | 6 1 2 |不能唱成3 3 2· 1 | 6 1 2 |

7、在老师伴奏下完整地视唱歌谱,错处老师及时指导纠正。

(三)、课堂小结,下课。

音乐欣赏《金蛇狂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描述的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体会乐曲的情绪。指导学生感受民族打击乐,简易乐器参与表现乐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对民族器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简介。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情境,表现音乐场景,能运用打击乐器随乐演奏。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 7B 你追我赶的紧张场面

这一段音乐中运用了哪些打击乐器:

A 铃鼓

B 堂鼓 C 锣 D 碰铃

E 木鱼 F 舞板 学生评价:哪一组的答案正确? 第三乐段:

欣赏后思考:A 音乐的情境是什么? B 与第一乐段是否相似?

师归纳:A:随着赛场气氛越来越激烈,人民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于是锣鼓声更强了,乐曲声更欢快了。

B: 为什么和第二乐段相似呢?因为乐曲的结构是;A+B+A` 三段体结构。 师问:为什么这首乐曲聂耳要取名为《金蛇狂舞》?

(四)复听全曲,参与表现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用身体动作,打击乐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

(全班学生集体随乐表演)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欣赏就到这儿,其实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音乐表现性强,今天我们欣赏的《金蛇狂舞》就是典型的代表,今后我们还要欣赏更多更好的民族音乐作品,下课!

第五课 在祖国的怀抱里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并创编歌表演,享受表演的快乐。

2、能积极参加音符之家的教学活动,认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形状,能分辨它们的时值及差别。

教学重点

1、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歌曲,用热情、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

2、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娃娃卡片、音符之家小房子卡片、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音符之家》 (课件展示音符之家画面)

1)师:欢迎同学们乘着火车来到音符之家,音符之家欢迎你,今天老师先介绍音符之家的成员。

全音符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 9

5、(分女同学、男同学对唱及齐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三、创编歌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

师:对!我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苗族、壮族、阿佤族

1、创编歌词与表演动作。

2、交流与评价

3、设计伴奏形式

4、分组展示

5、综合评价

四、教师总结

我们生活在祖国怀抱里是那么的快乐,欢喜,在政府的翔下是多么高兴,甜蜜,让我们全国各民族的小朋友一起幸福成长!

(播放《娃哈哈》的歌曲,学生自由律动下离开教室。)

我为祖国守大桥

(《在祖国怀抱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并积极参与全曲的表现活动。

2、能认识到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是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

感知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节奏、旋律、力度、音区、和声等是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唱解放军的歌。

师:随着解放军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我们来唱一唱老师要同学们找解放军的歌,如果碰到你会唱的,请跟他一块唱。

师:今天我们要听赏由手风琴演奏的表现解放军的乐曲《我为祖国守大桥》

二、初听全曲

1、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题中的“我”是谁? (课件展示乐曲的音乐主题)

2、熟悉音乐主题

- 11摆手舞风格的模仿及队形的排练。 课前活动

课前,学生用课余时间收集土家族及摆手舞的有关资料,并自备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道具。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家风情蜡染一幅、照相机一部。 教学方法 引导模仿。

第一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走进土家寨 情境导入 播放《土家喜爱咚咚喹》。 导入情境。

播放CAI土家族民族风光片。 进入情境。

看风光片,听民俗介绍。 通过小小的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创设身临其境、走进土家山寨的氛围。

体验土家乐 了解风格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素材并讨论、交流。 ①引导从舞蹈方面谈。 ②引导从音乐方面谈。 ③引导从服装、家居方面谈。 ④引导从民俗方面谈。 ⑤引导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

播放《咚咚喹》录像。简介咚咚喹。引导学生掌握“咚咚喹”、“舍巴日”等具有土家特色的节奏。

播放录相,重点介绍“打溜子”。引导学生即兴模仿表现。 展示素材。 展开讨论交流。

与教师互动喊:“舍巴日”。

观看录相,思考“打溜子”的形式特点并模仿。

展开即兴打击乐表演。 师生充分交流,但不深入。为后面从“舞、乐”方面进一步展做铺垫。

进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土家乐器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打溜子”这一“民族之花”的魅力。

唱唱摆手歌 学唱新歌 展示《摆手舞》歌谱,引导学生感受土家歌曲的旋律风格。 特别指出“伢儿”这一湖南方言的发音方法。 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唱。

- 13教学目标

能熟练掌握《乃哟乃》的旋律,学会唱这首歌。

能学会简单的竖笛吹奏方法,并能自信地参与歌曲《乃哟乃》的表现。 能认真聆听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 教学重点

学会吹奏“1”和“5”两个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体验和理解,大胆地参与演唱和演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竖笛若干、音符卡。 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片段,教师带学生

1、师:刚才听到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演奏这种乐器的动作吗?(几位学生回答)

2、师:说得真不错,是由笛子演奏的,你们喜欢听笛子吹奏的声音吗?

2、复习竖笛的吹奏技巧

师: 我们以前也认识过一种乐器,也是笛子的一种,还记得它么?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拿着它的? (学生上台。)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归纳出演奏的姿势。)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住六个孔,大拇指托住笛身。 师:你们也拿出竖笛,照这种姿势!

还记得老师教过应该用怎样的气息来吹?(

)(学生自由练习。)

师:我们按住竖笛的六个孔来吹,每个人吹出来的音是不是相同的呀?

(学生回答。)

师:这个音是“5“,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全班齐奏。) 3.找一找,吹一吹

师: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吹出其他的音来吗?

(学生分小组边讨论边尝试。)

(分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师:如果松开一些孔我们能吹出不同的音来,那么我们松开右手按住的三个孔来试着吹一吹,然后大家将这次吹出来的音和按住六个孔吹出来的音比一比,看看我们又吹出了一个什么音符?

(学生回答“1”。)

师:真棒!这个音是“1”,我们一起再来吹一吹。

(全班齐奏,) 练一练,吹一吹

教师出示写有“5”和“1”两个音符的卡片,学生根据出示的卡片练习吹奏相对应的音符。

说明:学生通过吹钢笔套而体会到吹奏竖笛的方法,使学习的难度降低,便于学生掌握;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不同音的吹奏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小组的协作能力。

三、唱一唱土家的歌 听一听,找一找

师:你们的竖笛吹得真棒!我准备了一首湘西土家族的歌,想请你们当一当小乐手来为歌曲伴奏,首先我们来唱一唱。

课件:出示《乃哟乃》歌单,播放歌曲。 师:请你们找一找这首歌是哪几个音符组成的?

(学生回答“1”“3”“5”。)

(学生跟琴唱准“1”“3”“5”三个音。) 玩一玩,唱一唱

学生跟琴唱1~5的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 教师和学生接龙唱1~5的音阶。

学生默唱1~5和音阶中的“2”和“4”。

教师出示写有“1”、“3”、“5”三个音符的卡片,按歌曲《乃哟乃》的曲谱排列顺序出示,学生依次唱出音符。

3.试一试,唱一唱 学生跟着琴声齐唱歌谱。 学生加词跟琴演唱。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具有土家族语言的特色。)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歌谱的组成规律,有利于学生唱谱,并结合卡片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唱的积极性。

四、编一编土家的旋律 找一找,吹一吹

师:这首歌曲中的哪两个音是我们用竖笛吹奏过的呢?

(学生回答“5”“1”。)

- 1617 -

上一篇:科技项目绩效自评报告下一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