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2023-02-08

第一篇: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如何创新开展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推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各项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党建工作开展的如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新形势,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丰富内涵,加强探索,大胆实践。

社区党建是一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区党建的首要任务。必须始终紧跟形势的发展要求,着力创新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建中的领导核心和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和创新油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摘要】加强和改进油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是完成新时期艰巨繁重油田油气生产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各级党组织战斗力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油田企业;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63-01

一、当前油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党员意识有所弱化。目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着重业务工作、轻思想建设的现象,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意识还不够。近年来,油田基层油气生产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停滞不前,导致娴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政治理论素养的政工干部相对较少,部分职工错误地认为干好工作就足够了,学不学政治理论都无所谓。

2.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有所欠缺。目前,多数基层党支部书记既是行政领导,又是党组织领导。他们往往都是从业务素质强的人才中脱颖而出的,党组织在对其考察时往往衡量该同志党建理论水平的标准不健全,因此绝大多数的党支部负责人虽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但对党务工作理论知之不多,不能有效地开展党的工作,使基层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被弱化。

3.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所削弱。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党组织的权力被逐渐削弱、作用被逐渐轻视,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会不到党建工作在指导和推动业务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主观上产生了重业务、轻党建的不良倾向。同时,一些党支部缺少学习活动场所,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除上级下发外,平时的学习和活动基本上没有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这种“无米之炊”的情况,很难使基层油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有创新和发展。

4.抓党建的标准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中重制度的制定、轻工作的落实。制度订得多,但真正落实得少、或者说是落实的不彻底。事实上,制度建设水平的高低,有针对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基层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其工作标准就必然会降低,单位整体的战斗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加强、创新基层油田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模范型和堡垒型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

1.“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一是个体的学习。要求每个党员将学习作为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实现不间断的自我超越。个体的自我超越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整体的学习都依赖个体的努力。二是组织的学习。通过组织党员职工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广泛的学习,在基层党组织内部形成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并建立健全相关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既是组织的活动内容,同时又是建立和坚定共同远大理想的载体和手段。

2.“模范型”基层党组织。一是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做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模范。三是油田企业基层各级党组织要做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模范。各级党组织要努力探索队伍、业务和后勤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三大建设一起抓,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开创油田企业工作新局面。

3.“堡垒型”基层党组织。油田企业基层党员职工已占全体职工的比例比较高,只有真正发挥各级油田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在基层、在职工中有说服力、感召力。建设油田基层党组织不能离开油田工作实际,应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油气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油田有的职工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油田基层党组织将党组织建设成职工反对和防止腐败的“防火墙”,加强对油田职工的党性教育和法制教育,保证职工政治生命的安全。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模范型”和“堡垒型”的新型集体

1.改进学习方法,抓好信念教育,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共同理想”的形成,所以必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不断改进组织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每个党员职工学习政治、业务知识,保证职工的思想永远先进、知识不断更新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以制度为保障、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各级党组织要健全领导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党内生活、党员管理和党风廉洁建设等一套制度措施,做到有纪可依,有章可循,用强化制度带动各项油田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二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突出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三是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和“立功创模”等活动积极发挥党员职工的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四是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为载体抓好创先争优、规范服务工作,营造党建创先的氛围,形成“党员干部先干一步,普通职工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

3.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油田实际,突出油田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一是加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只有是高水平的思想工作者,才是高素质的优秀的业务干部。基层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理论上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只有政治上的坚定,才能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二是突出基层党组织对业务工作的指导。政治工作、业务工作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互为作用,缺一不可。政治工作要指导、服务业务工作;业务工作要围绕、凸显政治工作。三是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党的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勇于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政治生命的安全,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篇:从息烽县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看组织部门如何发挥

职能作用

2008年以来,贵州省息烽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主线,以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创新实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234”工程(建强一支队伍、完善两个机制、落实三个保障、实现四个突破),使息烽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了从被动抓到主动谋划、从一般性抓到重点突破的转变,为促进和推动息烽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息烽县“1234”工程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对于推进组织部门科学抓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取得的成效

息烽县基层党组织建设“1234”工程,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了的执政基础、促进了科学发展,得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充分肯定。2009年9月29日,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对“息烽四抓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作出批示,要求“推广抓支部队伍建设的经验”;2009年10月22日,贵州日报以《让领头雁羽翼丰满飞得更高——息烽农村基层党建抓“双基”纪实》为题,在头版头条对我县抓党建工作的做法进行了集中报道,并配发了评论;12月1日,贵阳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便民利民综合服务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12月31日,中央学习实践办1021期简报刊发了息烽县“四抓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作了批阅;2010年2月25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就“创新载体抓党建强县升位促发展”这一主题为息烽制作了经验交流网页;2010年6月29日,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究室主办的全省“党建创新促科学发展”高端论坛会在息烽召开;2010年6月30日,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息烽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7月4日,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今年贵州省委政研室呈上的《决策参考》2010年第6期刊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途径的创新探索——息烽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234”工程调查》上作出批示:“这篇调研报告内容很好,请市委组织部转印发,供各区市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借鉴”。2010年8月,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第8期以《“1234”工程——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发展的新样本》为题进行了刊发。

息烽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高度重视,各基层党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实践上看,组织部门如何把握好职责、围绕职能发挥作用,是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效和广大党员群众得实惠的关键。具体来讲,就是在工作中要创新工作方式,找准工作定位,作好党委党建工作“参谋部”、“指挥部”、“作战部”和“后勤部”。

改革创新,作好党委“参谋部”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息烽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26.44万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住在农村,农村党员人数多,全县8713名党员中有农村党员6183名,基层基础弱,农村党建任务重,面对这样的县情实际,如何进行改革创新,怎么筑牢基层一线,服务科学发展,怎样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是县委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作为县委抓党建工作的“参谋部”,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参”在宏观上、关键上、根本上;“谋”在思路上、措施上、落实上。本着这一要求,2008年底,县委组织部派出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决定以激发基层活力、增强基层实力和提高基层执行力为工作目标,以“抓基层、打基础、促发展”为思路,从“建阵地、抓队伍、保经费、提待遇、抓教育”等方面入手,创新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1234”工程,并全力组织实施,得到了县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从这一过程上看,组织部门在找准载体、当好参谋上发挥好作用,是实现自身发展和确保党建工作出成效的关键。

规范指导,作好党委“指挥部”

党建工作载体和思路确定后,工作顺利推进就成了组织部门的重要任务。为此,县委组织部制定了针对性、执行性较强的工作措施和制度体系,确保了“1234”工程的稳步推进和指导工作科学合理开展,使组织部门在党建工作中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我县先后在乡镇层面上设计了“乡镇党代会常任制”和“党委书记履行职责抓党建述职制度”,在村一级设计了“党群代表民主议事制度”和“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制度”,把评判权交给“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党员群众。同时为保证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操作,让指导有章可循,先后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班子建设、组织设置、会议制度、发展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费收缴、硬件设施和文书材料”等10个方面的规范化制度,确保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在指导中,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推荐到省市表彰,如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对发展村级集体较好的村及时给予了鼓励和表杨,鹿窝乡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罗华忠被评为息烽县“十佳村党支部书记”,被推荐参加了“首届全省村官论坛”,代表息烽作了发言;反之对重视不够的乡镇给予了诫免谈话,确保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指导的实用性,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现在全县有村级经济实体的村由原来的21个增加到42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0余万元,基层逐渐实现了由“输血型”到“造血型”功能的转变。

自加压力,作好党委“作战部”

在工作中,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职责,自加压力,切实发挥好组工干部“突击队”作用,建立了组工干部基层党建工作督导制度,成立了督导工作组。工作组根据实际需要,坚持列席乡镇党建工作会、每季度召开党建工作汇报会、现场交流会等,同时由负责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不定期深入乡镇、村组,调研各乡镇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拟改进的措施,及时为基层党建“把脉会诊”,“开具药方”,解决问题。如在实施“党员带富创业”工程中,对返乡农民工党员创业、就业进行了重点扶持。目前,已有22名返乡农民工党员投入100余万元发展废旧塑料颗粒加工、商品零售、种养殖等经济实体20余个,减轻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确保了社会稳定,为县委、县政府分了忧。在此基础上,从县级退休党员领导干部中遴选5名有党建工作经验的老同志组成督导调研组,每季度由负责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组织、陪同督导调研,以解决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党务问题。如针对调研组督查反映的农村“吃低保不公问题”,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深入村组了解情况,指导村建立了“党群代表民主议事会”,并成立了“低保评审团”,对低保对象实行阳光评审,确保了公平公正,受到了群众欢迎。目前已办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1268件,收集意见建议1699条。

抓好保障,作好党委“后勤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比较辛苦的工作,为确保顺利推进,县委组织部着重在抓财力和人力等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统筹协调各方,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拟定了《息烽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实施方案》、《关于适当调整全县村干部生活补贴实施方案》和《息烽县村两委委员、村民组长、群团组织负责人生活补贴实施方案》和《息烽县现任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每年给每村(居)补助6000元的办公经费,保障村级办公开支,全县村干部正职基本生活补贴由每月420元调整为550元,加上乡镇绩效考核和年终业绩考核奖金,年平均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村“两委”副职、委员、群团组织负责人和村民组长,则按每人每年36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累计投入76余万元对800名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同时,为解决乡镇、村无专人抓党建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从县直机关选派年轻副科级干部挂任乡镇党建副书记,从乡镇机关选派干部到村专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得到了县委高度认可,拟定了《选派乡镇专职党建副书记工作方案》。目前,已从县直机关选派了两批20余名副科级干部到乡镇挂任党建副书记,从乡镇机关选派了161名乡镇优秀后备干部到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实现了乡镇、村两级党建副书记“全覆盖”。人力、财力等后勤保障机制的建立,激励了基层工作热情,为“1234”工程的顺利实施上了“双保险”。

实践证明,“1234”工程的实施,为组织部门创新思路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探索实践的“四部”工作法,有力践行了组织部门“作表率、走前列”的带头作用,造就了一支能吃苦、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善打硬仗的组工干部队伍。

第四篇:基层政府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浅谈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要注重党的领导,以达到公平正义、社会秩序良好、公众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提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从大环境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刚刚召开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共富十二条”,缩小三大差距,在全国率先举起了缩小三大差距的大旗,而目前重庆还是一个农村人口比较多的直辖市,缩差任务十分繁重。而目前大多数乡镇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观念上忽略社会管理创新,习惯安于现状,用过去的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尤其是到乡镇一级,基本上是乡镇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村(居)委社会管理的功能大大弱化,不少地方除政府、村社和其他依附于政府的名义上的组织外基本没有其他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基层劳动

力的大量输出、户籍管理的缺陷、村社自治的乏力、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多、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等一系列现象不断显现,已严重成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迫在眉睫,成为乡镇政府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

二、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大的方针下,坚持“人”这个关键因素,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管理的效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首先,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改变政府管理人员和广大基层群众的观念。在一项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个体户、农民等200人的调查中,63.9%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只有领导才会参与管理的事务,自己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48.3%的农民认为社会管理与自己无关;72.6%的个体户和农民认为只要参政议政就是参与了社会管理;可见,对社会管理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当前基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最大思想障碍,乡镇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思想上入手改变人的观念。其次,是要强化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再次,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政府管理创新、村级管理创新、综合治理创新

乡镇开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以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为契机,结合“共富十二条”,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抓好经济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互联网的管理和创新、充分发挥村(居)委自治功能等工作。

1、推进经济建设创新。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乡镇财力有限,但涉及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场镇管理和规划、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教育发展等各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都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上级拨款是有限的,须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环保经济,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方面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可以顺利解决由贫穷带来的低保、社保、扶助三农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乡镇大批剩余劳动力支援城市,乡镇便承担了上百万的户口迁移任务。由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变不但可以使社会保障欠缺的农村人口享受到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而且可以通过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户的增收两个方面同时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加速共富局面的形成。

3、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

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4、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场镇中学校、车站、集贸市场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社会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5、推进互联网的管理和创新。互联网已经成为乡镇一级群众关心和参与一方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乡镇政府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6、强化村(居)委自治功能。当前很多乡镇政府把村(居)委视为政府的下一级机构,工作向下安排,管理向下发展,过分依赖村级组织。按照我国法律,村(居)委应当是自治组织,当前由于行政化性质的村级组织,群众参与基层组织的热情正逐步减退,途径越来越狭窄,村支书“独揽大权”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要充分宣传群众自治,让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上来,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同时让群

众管理村级组织,群众监督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群众参与功能。

乡镇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乡镇政府的创新可以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得以良性发展,同时,可以更早的实现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缩差功夫的目标。

第五篇:如何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推进党的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根本保证。高校能否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对于增强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1.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

必然要求。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也必须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为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也必须文秘杂烩网进行相应改革。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组织保证,也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

3.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是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即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针,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不断研究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党的建设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二、实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初步实践

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院(系)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不断提高高校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加强和改进我校学院党的建设工作,我们一改以往常规做法,首先在指导思想和思想观念上实行创新,以此来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检查评估、建章立制和总结表彰等为手段,进而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的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

1.观念创新——以成立院级党委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我们认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与时俱,就要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探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在我校成立院级党委,这不仅是当前我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和我校党组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与成长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从师生规模和党员人数上看,我校1952年建校初期全校仅有一个党总支、100多名党员,今天全校拥有17个院级党组织、3个直属党支部、200多个党支部、3000多名党员,现在许多院级单位的规模和党员数都大大增加;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上看,现在院级党政工作的任务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内任务繁重,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上级精神和有关规定上看,上级早就发文有这方面要求,强调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党建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基层党建必须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从而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的战斗力。因此,我们认为成立学院党委,不能靠简单发文,不搞简单换个图章;而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亲观念,要变革创新,做大做足做实这篇加强基层党建的文章,以成立

院级党委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2.方法创新——以成立院级党委为抓手,通过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等方法促进基层党的建设

我校党委采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不失时机求发展,与时俱进抓党建。成立院级党委不搞简单化,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翻牌,而是坚持以工作创新为突破口,以取得实际效果为出发点,以推动建章立制为抓手

,以全面加强基层党建为目的,通过建立检查评估这一工作平台,以检查促进交流,以评估促进建设,以此全面提升我校党的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从而使成立学院党委工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富有成效。我们的做法:

一是认真吃透上级文件精神,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党委从2003年年初开始,就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央和省有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和规定,学校党委多次召开常委会、总支书记座谈会、学院院长座谈会、机关部处长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这一工作的必要和重要性。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两个“暂行规定”。2003年上半年学校党委组织部组织有关总支书记,先后到兄弟高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在本校又分别召开了院长座谈会、总支书记座谈会等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经过数易其稿,最后形成了“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和“学院工作暂行规定”两个文件。文件对学院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学院党政的职责权力等作了进一步明确,使得学院党委工作和学院行政工作有章可循。

三是采用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这一创新的做法,从根本上推动院级党委的建设。自2003年9月份以来,我校党委成立检查评估领导组,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成立五个工作小组,党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和纪委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全校20多位总支书记及组织部大部分同志作为其中成员,对全校17个党总支的基础工作进行了自查、互查和检查。检查内容围绕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展开。检查方式:一是听取总支自查情况汇报;二是对总支工作进行民主测评;三是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四是考察并列席其中一个党建工作例会;五是查看有关记录和院级组织的工作文件。这次检查评估,全校共召开17场测评会,参加人数526人;召开17个座谈会,参加人数167人;列席各种会议17场,查看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文件和记录。工作小组根据检查所得信息和资料,对每个单位进行定量打分并写出定性评价意见,给出是否合格和是否评优意见。学校检查评估领导组,加班加点,及时收集各工作小组的汇报,汇总全校情况,最后由学校党委确定各单位是否合格并确定出“院级党组织基础工作优秀单位”名单。学校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鼓励先进,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方向,切实使基层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

3.制度创新——把成立院级党委与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党内制度建设

我校这次成立院级党委,都是在召开党员大会基础上,通过党员民主选举产生的。我们之所以考虑这样做,是想通过成立院级党委与总支换届选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党内制度建设,促进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基层党组织认真地总结工作,明确职责和任务,更好地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从而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了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党内选举工作,我校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南航党内选举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章操作和运行。从院级党委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工作报告的起草,到会场的布署和安排,一切均按规定程序办事。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为了更好地实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我们这次专门制定了“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和“学院工作暂行规定”,这样从体制和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党委和学院行政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为更好地推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4.内容创新——通过成立院级党委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职权

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这次院级党委成立后,我们通过制定“南航学院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将学院党委工作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比如全部下放院级党委发展党员的审批权、成立党支部及配备支委的审批权,以及要求院级党委成立业余党校、主持好院级中心组织理论学习等。尤其是院级党委发展党员的审批权,我们认为现在的一个规模大的学院,学生有几千人,每年发展学生党员有几百人,如果还靠学校党委来把关审批,由于面广量大,已经很难做到。真正了解情况,切实从根本上把关的还是院级党委。这样一来,学校党委和组织部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督促和宏观指导上。

三、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思想上要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认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就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观念,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课题,用新思路来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打破常规做法,采用检查评估,推行建章立制,采取总结表彰的做法,成立院级党委,正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而采用的创新做法。

2.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上要突出创新重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些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把十六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学懂弄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来。二是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去。三是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我校采用创新的方法,成立院级党委,正是围绕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的,抓好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使整个全校党的建设有了牢固的基础。

3.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要注重工作实效。

在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应当注意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效。首先,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基层党组织建设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取得实际效果。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紧密结合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第三,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实践,开拓创新。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用以推动面上的工作。第四,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实现继承。第五,必须坚持落实与创新的统一。通过抓好落实,呼应以前工作,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开拓创新,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地推向前进。

上一篇:如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一篇:如何当好办公室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