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重在于导

2023-02-02

1 着眼于诱导,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就要以物讲理。“物”就是物理事实, 物理实验, 物理模型, 言之无物的教学只能是枯燥无味, 使人昏昏欲睡。奥斯特在通电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时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一偶然现象中敏感意识到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的问题, 牛顿以苹果落地而不是飞向天空的平常现象中发现了别人未曾发现的问题。伽俐略以可靠事实为基础, 通过理想斜面实验, 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结论。可见, 关注生活, 关注生产, 关注科技进步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是形成正确概念和规律的关键,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式。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有趣的实验现象, 自然界中奇异的变化, 投影仪, 电影, 录相, 计算机模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爱因斯坦也说, “对于学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那种学生苦学, 老师苦教的做法与新课程要求背道而驰, 学生只有在“乐学”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认识和发展潜能,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 着眼于引导,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是“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 教教材是教师通过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讲授内容, 再到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授, 这本质上是注入式的课堂教学, 教师只是“批发商”, 新课程改革, 首先是教材编版机制的变化, 打破了全国统一教材的模式, 这是新课程的最大的变化。教材是多样的, 内容是因教材而异的, 教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单纯教手中的教材,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从此被打破, 必须转变成“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教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 编制和再加工, 这实质上是启发式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导演”, 对学生在各个思考递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铺路, 搭桥, 架梯子”, 使学生的认识不出现空挡, 思维不现断路。换句话说, 教师不是带着学生走路, 而是引导学生走路,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独立思考的王国, 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 鼓励超常的沃土。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使学生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3 着眼于主导, 使机械的学习转化为情感的学习

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 把学生的智力比做种子, 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 等于撒下种子去喂麻雀“。生理学的“脑功能定位说认为, 大脑两个半球协调活动比一个半球活动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对非认知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强烈关注,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知识、智力、非认知因素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就成了新课程教学方法所追求的境界。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价值体现, 更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体现。在课堂上师生心情舒畅, 关系融洽, 气氛活跃, 则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就多, 记忆就深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对营造课堂气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旦上了讲台就要全身心的投入, 除了学生, 四大皆空, 给课堂注入积极向上, 勇于进取的情趣, 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有条不紊地精辟讲解, 亲切和蔼的表情, 把每位学生引入物理殿堂, 建立和完善师生平等, 民主参与, 共同探讨, 教学相长的课堂格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信任和关怀, 也将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意和爱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使学生爱屋及乌地转化为学科情感。当然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情感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 学习一门学科, 要培养对学科的情感, 学习一部分内容, 要培养对学习内容的情感, 掌握方法的同时也要培养对学习方法的情感。

4 着眼于疏导, 教师及时指点疏导, 使学生疑难化解

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是重要目标, 我们仍然要打好“双基”。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 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深刻地感到它”。学生理解的过程是对事物丰富的感知到高度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它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新课程不断的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引导者。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当学生的思维受限时, 教师的突出作用是“导”, 不能讲的过多, 要留有余地, 给学生思维的无限发展留有空间, 要通过教师的导, 引起学生的思,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才能使其茅塞顿开, 提高认识, 融会贯通。

5 着眼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过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一样学问比学习方法更重要了。教师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为明天服务。那么我们该教什么?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的三维”课程目标, 是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的重大转变。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有人曾形象地说:“拥有了知识只是拥有了过去, 因为知识代表的是历史;只有掌握了方法, 才是教会学生真正地拥抱明天”。

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具体的问题, 所以教师教学中要恰当地选好典型, 积极创设学生多思、多讲、多动手、多观察、多分析的机会, 善于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悟的结合上分析归纳符合思维规律的方法, 并用心感悟方法, 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 离开体验, 就不能掌握方法, 离开过程, 也不能真正地掌握方法, 方法是在过程中体验到的。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可师傅如何领进来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教”必须致利于“导”, 服务于“学”,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

上一篇:水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探讨下一篇:论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