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2022-08-26

第一篇:失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院 系:专 业:姓 名:学 号:

城市与环境学院 10级土木工程1班 任永强 0802100107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一、黄土的分布及特征

黄土分布广泛,在欧洲、北美、中亚等地均有分布面积达1300万km2,占地球面积2.5%以上。我国是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约64万km2。西北、华北、山东、内蒙古及东北等地均有分布。黄河中游的陕、甘、宁及山西、河南等省黄土面积广、厚度大,属黄土高原。

黄土是以粉粒为主,含碳酸盐,具有大孔隙,质地均一,无明显层理而有显著垂直节理的黄色陆相沉积物。

典型黄土具备以下特征: 1颜色为淡黄、褐黄和灰黄色。 ○2以粉土颗粒(0.075~0.005 mm)为主,约占60%~70% 。 ○3含各种可溶盐,主要富含碳酸钙,含量达10%~30%,对黄土颗粒有一定○的胶结作用,常以钙质结核的形式存在,又称姜石。

4结构疏松,孔隙多且大,孔隙度达33%~64%,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虫○孔、植物根孔等。

5无层理,居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天然条件下稳定边坡近直立。 ○6具有湿陷性。 ○

二、黄土的成因及分类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和重新沉积而形成的为次生黄土,具有层理,并含有较多的砂砾和细砾。

黄土一般分为湿陷性黄土、非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称之为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称之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前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将黄土开始湿陷时的相应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可看作黄土受水浸湿后的结构强度。当湿陷性黄土实际所受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时,土就开始产生湿陷。反之,如果小于这一压力,则黄土只产生压缩变形,而不发生湿陷变形。

三、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1、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6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05mm~O.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01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我国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湿陷性黄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3、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

压缩性反映地基土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的大小。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而言,压缩变形是指地基土在天然含水量条件下受外荷载作用时所产生的变形,它不包括地基土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一般在中更新世末期和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湿陷性黄土多为中等偏低,少量为低压缩性土;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黄土多为中等偏高,有的甚至为高压缩性土,新近堆积黄土的压缩性多数较高。

4、黄土的抗剪强度

黄土的抗剪强度主要取决于土的含水量和密实程度。当含水量越低,密实程度越高,则抗剪强度越大。当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塑限时,水分变化对强度影响最大,随含水量的增加,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都降低较多,但当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时,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减小,而超过饱和含水量时,抗剪强度变化不大。当土的含水量相同,则密实程度越大,即土的干重度越大,抗剪强度越大。在浸水过程中,黄土湿陷处于发展状态,此时,土的抗剪强度降低最多,但当黄土的湿陷压密过程已基本结束,此时土的含水量虽然很高,但抗剪强度却高于湿陷过程。因此,湿陷性黄土处于地下水位变动带时,其抗剪强度最低,而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抗剪强度反而高些。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按建筑物的类别及场地的湿陷类型、等级相应提出了不同的措施要求。其中设计措施分为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分类和场地土的湿陷类型、湿陷等级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地基处理措施主要用于改善土的物理学性质,减少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用于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对不均匀沉降有一定限制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即乙类建筑物,设计措施的原则是当地基发生湿陷时,能保证主体结构安全,次要部位易于修复。在Ⅱ级,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乙类建筑及丙类建筑物,若以地基处理为主时,其处理厚度应控制剩余湿陷量分别小于20 cm和30 cm ,并且应采取适当的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如以防水措施为主时,仍不能忽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地基的剩余湿陷量,以保护防水措施免遭破坏。

五、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工期等多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推荐有换填垫层法、重锤表面夯实法、强夯法、预浸水法、挤密法、桩基础法等。

1、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该法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填料分层填充,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

垫层可以选用的填料有砂石(包括碎石、卵石、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粉质粘土(用于湿陷性黄土的粉质粘土垫层,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灰土(土料宜用粉质粘土,石灰用新鲜的消石灰,其颗粒不得大于5㎜,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粉煤灰、矿渣(指高炉重矿渣,可分为分级矿渣、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其他工业废渣(要求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和放射性危害)、土工合成材料等。

经该方法处理过的人工地基或垫层,可以把上部荷载扩散到下面的下卧层,以满足上部建筑所需的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要求。当垫层下面有较软土层时,也可以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和强度的提高。此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

2、重锤表面夯实法

重锤表层夯实是在基坑内的基础底面标高以下待夯实的天然土层上进行的。它与换填土垫层法相比,可少挖土方工程量,而且不需要回填,其夯实土层与土垫层的作用基本相同。

重锤表层夯实加固原理是将18~30KN的重锤提高到4~5m后自由落下,并如此重复夯打,使土的密度增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以减少或消除地基的变形。

在重锤夯实区域附近有建筑物以及正在进行砌筑工程或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建筑物、砌体和混凝土因受振动而产生裂缝,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3、强夯法

强夯法的加固原理是利用夯锤自由落下产生的冲击波使地基密实。这种冲击引起的振动在土中以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这种振动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

强夯理论认为:压缩波大部分通过液相运动,使孔隙水压力增大,同时使土粒错位,土体骨架解散,而随后的剪切波使土颗粒处于更加密实的状态。

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地基经强夯后,其强度提高过程可分为: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排水固结压密;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

4、预浸水法

采用预浸水法处理地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浸水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并应防止由于浸水影响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

(2)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浸水。

(3)浸水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连续浸水时间以湿陷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1mm/d。

(4)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5、挤密法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灰土或素土(粘性土)分层填入到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用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土挤密桩。二者分别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基础的上部荷载。夯实水泥土桩也属于挤密桩

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其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

6、桩基础法 可使用各种类型的桩穿透湿陷性土层,把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尖(或扩大头) 传到非湿陷性土层上。桩基础起着向深处传递荷载的作用,而不在于消除土体本身的湿陷性。湿陷性黄土浸水后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大大降低,在自重湿陷性黄土中还会产生负摩擦力。爆扩桩一般适用于穿透不大于8 m 的湿陷性黄土层。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扩大头应支撑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上,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则应支撑在密实的非湿陷性土层上。机械或人工成孔的灌注桩和预制桩可用于穿透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层。扩底灌注桩的支撑条件应与爆扩桩的要求相同。不扩底的灌注桩和预制桩应支撑密实的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

六、建议

上述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会越来越多,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安全适用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各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选用时一定应特别重视。建议用多因素法优选地基处理方案,因地制宜特别重要。只有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过程中,仔细琢磨、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从事处理湿陷性黄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要注意环境,不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广泛发展适用于各地、各种条件下处理方法,避免片面性,才能保证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第二篇: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要求及账务处理

1.取得时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股利/利息

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持有时——现金股利和利息

(1) 收到买价中包含的股利/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利息

(2)确认持有期间享有的股利/利息

借:应收股利/利息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利息

3.期末计量

B/S表日按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余额(双方向的调整)

(1)B/S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B/S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处置时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分步确认投资收益

(1)按售价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2)按初始成本与账面余额之差确认投资收益/损失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或借)投资收益

存出投资款是指企业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的资金,应按照实际划出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购买股票、债券等时,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

第三篇: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水质污染问题也随之加重,加强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通过采取各种办法,各种处理实验,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不断提高水质。其中,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污水可生化性;污水处理效果;影响

1前言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多,水质中含有很多污染性或者毒性物质,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对环境也具有一定的污染。因此,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非常重要。而污水的可生化性又与污水处理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污水可生化性进行分析研究,正确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2污水可生化性简述

通常来讲,污水的可生化性,就是指污水中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能力。[1]废水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有的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但也有一些不易被分解的,甚至阻碍微生物的生长。废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性决定了有机物质存在的实际含量,也决定了水质的污染程度和处理污水的难易程度,更影响着污水处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处理污水时,要根据污水的可生化性强弱,选择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用B/C表示污水可生化性,对于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能够被微生物分解的部分,一般用BOD来表示,全部污染物则用COD来表示,B/C实际上就是能够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质所占的实际比例,即为可生化的部分。一般以0.3为衡量标准,B/C大于0.3的情况,就表明污水可生化性良好,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

3具体分析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

正因为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污水可生化性程度进行科学判定,通常采用好氧呼吸参量法中的水质指标评价法,主要看B/C的比值,以0.3为界标,比值小于0.3,污水的生物降解难度较大,污水处理难度也加大。比值大于0.3,污水的生物降解能力较强,污水处理的效果也就更为理想。[2]根据这一评价方法,进行污水处理实际操作,分析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具体影响。

3.1污水处理实际操作过程

3.1.1污水处理区选择

选择污水排放较为及中的区域进行实验性操作,本次污水处理区域主要集中了食品业、制造业、服装业、塑胶生产区等,生活区的住宅较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较高,实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试验地点为此区域的两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3.1.2污水处理方式

主要处理方式为氧化渠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变型后的活性污泥法。[3]两个污水处理厂的在污水处理过程上基本一致,只在第二污水处理过程中增加三级处理工艺。从进水到出水,随时进行检测,记录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准确结论。

3.1.3操作材料准备

首先,要采集污水水样,采用污水处理厂的专业设备,标准方法进行采集,污水采集地点相同。其次,把采集到的污水放置备好的塑料桶中,进行密封处理。最后,对水样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监测COD、BOD、TN(总氮含量)TP(总磷含量)的变化。监测时间为一个月,每天真实记录检测数据信息。

3.2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一个月对水样水质情况的监测,根据科学的水质评价方法对两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进行分析。从监测数据信息显示来看,一个月时间内,两个污水厂的污水的B/C值总体上来说,都大于0.3.也就是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但第一污水处理厂的B/C值要比第二污水处理厂大,第二污水处理厂B/C值基本上在0.4左右,只有一个点的B/C值是小于0.3的,而第一污水处理厂的B/C值基本上都是0.5左右,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进水上来说,两个污水处理厂的B/C值都较好,基本符合污水可生化性标准,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可生化性要比第二污水处理厂的略强些。此外,还要特殊对污水的磷含量进行分析,理论上来说TP/COD的数值越小,磷去除效果越好,标准值为0.025.通过数据显示,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样TP/COD值基本都在0.025以下,总体上来看一厂比二厂比值略低,但是一厂有几天的数据显示其TP/COD值略高与0.025,二厂一个月内的观察记录TP/COD值都在0.025以下。

3.3污水处理效果分析

首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两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BOD浓度进行比较。采用科学方法对BOD浓度进行实际计算,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BOD浓度,要大于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的BOD浓度,但是差别并不明显。是由于在进水中,一厂的B/C值比二厂大,其污水可生化性高于二厂,一厂进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略高,污水效果处理的更好些,因此,第一污水处理厂的BOD除去率要高于第二污水处理厂。其次,从磷处理效果来看,一厂尾水的TP浓度值要低于二厂,也就是说磷含量小于二厂,但是二厂的磷去除率反而高于一厂。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生物处理过程中,一厂进水中具有较多的可降解有机物质,硝化菌与反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的优劣情况过于明显。最后,对TN除去效果进行分析,一厂的TP处理效果虽然不如二厂,但是TN去除效果明显好于二厂。分析其原因,二厂的进水可生化稍弱,容易降解的有机物质较少,因此,TP去除率较高,但是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的优劣程度不明显,这就使TN的处理效果降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提高水质的重要途径。而污水的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实际的污水处理对比性实验,对污水可生化性的具体影响以及实际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结论,有助于污水处理厂创新污水处理模式与工艺,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增强污水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琨,汤利华,汪强林,黄远明.污水可生化性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的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2(1):16~18+31.

[2]刘颖,张朝辉,张焕胜,谢想海.污水可生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51~154+158.

[3]韩玮,何康林.污水可生化性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4(6):35~37.

第四篇:2014年诸城中医医院医源性污水处理工作计划

医院是担负着医疗和预防任务的单位,是病人活动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院的宗旨,而防止环境污染,杜绝交叉感染加强医院污水污物治理和消毒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保证医院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达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计划。

一、建立组织

医院建立污水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领导小组由李叶坤、李德林、张芳等同志组成,徐洪斌同志任组长,工作班子由刘洋、张祚良、王泽民等同志组成,王泽民同志负责日常污水处理事务。

二、污水处理要求

医院排放废水的主要部门: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手术室污水。医院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其一是病原性微生物;其二是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

负责医院污水处理的同志要掌握污水处理的技术操作规程,掌握设备运转性能。医院污水处理原则上每天处理两次,每次处理排放结束后,即时做好设备运转情况及消毒处理后污水余氯测定情况等,即时做好登记和记录。每次消毒剂配制后,要准确地与污水1.5小时进入贮存池,混匀二小时后排放,严禁边消毒边排放,更不得出现不消毒即排放。

三、污水处理设备维护

为防止氯酸钠残留腐蚀设备,做到防渗漏、防冻、防腐蚀。及时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一点出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维修,确保处理设备正常运转。

诸城中医医院

2104年1月2日

第五篇:对认识和处理民生利益性群体性上访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始终把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认真处置新形势下涉及民生问题的群体性上访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课题落到实处。3月份,我县妥善处理了城区**花苑小区172户业主代表46人到县委、政府反映房屋公摊面积过大、要求开发商退还房屋面积缩水的返还款和按购房约定(口头)免交车库、杂物间公摊费用等纠纷引发的群体

上访。我们的体会是:

一、 坚持情感沟通在先,接待来访突出一个“诚”字

能否顺利解决群体性上访问题,接访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3月10日,26名业主代表第一次来到县委大院,说要向县委书记当面反映开发商迟迟不退房款、还要在房屋返还款中扣减车库、杂物间公摊费用等问题,个个情绪激愤,言辞激烈。接到情况报告后,县委政法委立即将所有上访人员请到了本单位会议室,让他们一一坐下来,工作人员给每位上访对象倒上一杯热茶,政法委、维稳办、信访局、房管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在联合接访时把“态度热情、换位思考、公平公正”贯穿于全过程,认真如实记录下每个上访人员的发言,当时就向他们反馈梳理汇总情况,看有无遗漏之处。实践证明,这“十二字”指导思想很快就拉近了部门与上访人员之间的距离,赢得了上访人的信任,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政府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真心诚意,为事情的有效化解提供了可靠基础。

二、坚持群众利益为重,维护民生彰显一个“实”字。

购房置业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牵涉面广、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在接访当中,针对上访群众提出的所有问题,主管部门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该解决能解决的立即答复;暂时解决不了的说明原因、向群众讲清楚,承诺期限及时解决;不该解决的讲清道理,取得群众的理解,避免了矛盾激化。如,上访群众首先提出了要由县委、政府部门牵头,与开发商当面谈判。对这个合理要求,我们给予了充分满足,督促开发商叶某和唐某两人在半小时内赶到了会场,与上访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打开了问题化解的快捷之门。对业主提出的加紧实施综合验收、加快房产证办理等诉求, 主管部门负责人都一一表态,争取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上述工作。3月10日,县委政法委第一次主持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协商时,正确把握“民本”原则,既态度鲜明、理直气壮地支持业主要求开发商及时返还房款的诉求,又并不因为业主人多、想闹而迁就他们,同时统筹考虑我县房产开发的实际状况,适当兼顾了开发商的承受能力,耐心细致、和风细雨劝导业主放弃由开发商程度承担所有车库、杂物间公摊费用的不合理要求(开发商售楼部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将车库、杂物间公摊费用打包计入房屋建筑面积之内计算公摊的作法,口头允诺过车库、杂物间不计公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商,最后促使双方达成了开发商承担60%、业主承担40%公摊费用的协议条款。协议签订之后,在执行当中却节外生枝。开发商由于资金组织困难,未能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内退还款项。3月16日下午一上班,就有20位业主再次来到县委,并扬言“今天不解决,就组织人员包车分批到赣州、南昌上访反映”。情况紧急,在家的县委专职常委严晓晖一面与业主对话,一面安排房管局火速找到开发商代表。随后,县委政法委再次将业主与开发商聚到谈判桌上,提出了以“按应退款项折算,订立以开发商现正在销售的另一处楼盘同等面积的商品房作为15天履约保证的买卖合同”为核心协议条款的解决方案,得到业主的普遍支持。为解除业主怕开发商再次开“空头支票”的担忧,政法委督促开发商写下了履约承诺书,并与建设局、房管局一道作为见证单位在承诺书签字,县房管局当夜办理了合计面积800平方米的5套商品房买卖备案登记手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业主利益。所有这些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举措,让业主真实地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解民忧、化民怨”的实际行动,两次协调会上都响起了与会业主发自内心的掌声,他们由衷地说道:“我们找对了人。”“我们感谢县委、县政府。”就连开发商也说,“县委、政府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我们考虑,这样的处理,我们服。”

三、坚持就地化解,防控矛盾着力一个“合”字

从**花苑业主群体上访的个案,县委、县政府敏感地意识到,受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房地产领域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开发商与承建商之间、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纠纷极有可能出现集中多发的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全县商品房开发、建设领域的规范管理,必须做好“亡羊”之前的“补牢”工作。在县委政法委的积极推动下,各职能部门迅速形成了齐抓共管、就地化解矛盾的合力。县委维稳领导小组专门下发文件,强调明确了房管局和建设局对房地产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责任主体地位,强化建设和开发市场的监管,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排查工作,限期化解各类影响稳定的隐患苗头。3月1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所有在建、已建成

尚未交付的楼盘项目开发商座谈会,督促开发商顺应形势变化,严格履行合同条款,自觉按合同办事,主动加强与业主的沟通联系,争取理解支持,重视做好业主反映的“小漏小洞”的修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县房管局建立挂点包保责任制,每个班子成员包5个楼盘,对2006年以来已建、在建的15个项目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回查”,排查楼盘建设、

销售情况以及工程款的筹措、民工工资兑付情况,重点是摸清、掌握购房户对所购房屋的质量、面积、交付时间等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苗头、动向,做到“包排查、包协调处理、保稳控”。县司法局建立代理律师维稳责任制,要求律师在代理此类案件时把社会责任置于首位,正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工作,正确引导当事人走法律程序、合法途径解决争议;对幕后怂恿、策划当事人越级上访的律师,按相关规定给予从严处理。县法院积极开展诉调对接和判后答疑工作,把调解、协商贯穿于诉讼的各个环节。公安机关正确把握宽严尺度,加大对聚众冲击售楼场所、损坏财物、侵犯人身权益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通过**花苑业主群体上访这一案件,我们可以发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的几个基本特点:

一、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当前,由于政策调整、利益分配、民间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逐年增多,矛盾的复杂性、行为的对抗性日益增强。由于此类矛盾纠纷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容易引起共鸣,因而参与人员众多,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和压力。根据我县信访部门的统计数据,2005年至2008年,我县发生的5人以上群体上访数量分别是47批512人次、46批54人次、53批532人次、57批573人次,呈现高位运行、逐年上升的势头。

二、“抱团”上访维权。随着法律法规的普及和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深入影响,公民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依法维权、正当维权的法律意识却在不断弱化,出现“权利享受硬、义务履行软”的状况。当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和损害时,受人多力量大和“法不责众”等心理因素影响,只要有人挑头、代言,响应者马上云集迅速联合成一个群体,共同采取行动。为数不少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个别反映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声势搞的越大,参与的人员越多,领导的压力就越大,问题才能解决的越快。

三、 “官本位”意识浓厚。参与群体上访的群众受“谁的官大就找谁”,习惯于通过领导批示、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信官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找领导、找大领导才能“讨回公道”。加之上访成本低,叫上十几、几十号人在县委、县政府门口一站,比花钱请律师打官司来得实在的多,不愿意或根本不想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矛盾纠纷。

这些因素支配下的群体上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花苑业主群体上访案件的处理,给了我们几点有益启示: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是解决任何上访问题、特别是群体上访的成功之本。

群体上访具有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处置要求高等特点,它不是单凭哪个部门、哪个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上访,必须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预防、发现和控制矛盾激化的能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尤其是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群体上访一旦发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靠前指挥,直接面对群众做工作,认真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矛盾升级。3月10日、16日,业主的两次群体上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都出面亲自接待、亲自协调,该拍板的当场拍板,取得了上访群众信任、支持。

二、坚持预防为主,是解决群体性上访的源头之策。

要加强政策法律研究,认真分析当前新形势下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预测、控制能力,减少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上访的发生。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土地山林水利、婚姻家庭邻里、征地拆迁等传统领域多发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而且要更加重视加强金融危机蔓延、经济波动、增速放缓形势下带来的就业难、拖欠工资工程款等新社会管理领域群体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要做到“三抓”、“三前”,即抓早、抓小、抓苗头,防范工作做在矛盾纠纷发生之前、化解工作做在矛盾纠纷发展之前、调处工作做在矛盾纠纷激化之前。

三、坚持实事求是、人性化处理,是解决群体上访问题的灵活之举。

一旦形成群体上访,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分析,依据事实,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既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又要灵活把握尺度、让利于民地给予处理。在处理上述群体上访中,业主和开发商在按五五比例分担公摊费用这一实质性细节问题上长时间僵持,协商几乎要面临破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将开发商叫到一旁,劝导其从企业长远利益、挽救维护企业形象出发,最终促使其作出了同意按三七比例分担公摊费用的调解方案。对群体上访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如果符合法律规定,在我们职能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都要坚决依法办理、限期解决,把问题化解在本乡镇、本县范围。对于那些不能解决,或者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要求,应态度明朗地向他们解释说明情况,征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决不能模棱两可,造成先给之以期望后授之以把柄的不利局面。对那些在政府职能范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无法由政府部门解决的,而他们又想要解决,经过我们的解释他们又不满意的,要善于引导他们走其他途径,通过仲裁、诉讼等手段来达到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目的,打消他们组织进行群体性上访的念头。对已经出现过的群体上访,要及时回访群体上访的核心骨干人员,充分发挥他们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为我们做其他人群的工作,掌握有无新的不良动向,从而减少反复和越级访的发生。

上一篇:实训室二期建设规划下一篇:实习期结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