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乱

2024-04-24

树立文化自信乱(共8篇)

篇1:树立文化自信乱

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

[摘 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乱象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导致思想混乱,而思想混乱必将引发行为混乱,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定。究其根本,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本论文主要在文化乱象的根源的表现、文化自信何以缺失和如何应对文化乱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乱象;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P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79-02

一、文化乱象的根源的表现

我国的文化乱象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随着多媒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大的信息量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文化问题也随之而来。近些年来,当人们感叹某些社会现象“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时,不可否认,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乱象正在混淆着人们的视听,造成了文化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混乱,为文化自信的缺失推波助澜。文化自信的缺失就是文化乱象的根源,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连“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也不免“裸死”的命运,“情和色”似乎成了一些导演吸引观众的法宝,《人民日报》评论说:“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①“如果靠情色成分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只能说明导演不理解艺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真正奥秘。”②《红楼梦》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也要通过林黛玉“裸死”来博眼球,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的文化缺乏自信。

其次,对我国的传统礼仪、节日等缺乏自信。在礼仪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如今,成年礼、婚礼、丧礼、交往礼仪等日益西化,我国礼仪之邦名不副实;节日方面,中元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离我们远去,而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都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在医术方面,中医的存废之争一直延续,有的对中医质疑甚至指责其不科学,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口号下的危机------不管是礼仪、节日还是医术都逐渐的在西化,而忽略了我国深厚的根基,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文化缺乏自信。

最后,对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缺乏自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被国外肯定,我们才自我肯定;被国外承认,才自我承认。一个文学家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电影导演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入围奥斯卡或四大电影节,一个科学家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不是在国外期刊发表了论文等等,比如,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上台领奖时,穿的是燕尾服,而没有穿符合自己中国人身份的服装,只是为了得到国外的认可。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我们恐怕会丧失我们自己,这种文化的?y象,究其根本还是对我国的文化缺乏自信。

二、文化自信何以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从未缺乏文化自信,恰恰相反,我国多数情况下是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优势意识带来的傲慢。大炮只是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而自信是被我们自己摧毁的,文化自信的缺失是近一个半世纪的事。

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①从“三个自信”走向“四个自信”。另外,习近平2014年12月20日在澳门大学讲话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新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②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要想有效的治理我国的文化乱象,就要究其根本,了解文化自信是如何丧失的。

新文化运动是第一次冲击。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文化”指“中学”,“新文化”是指“西学”,断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批判我国的传统文化,西化色彩浓重。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内容,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虽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副作用是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胡军曾经说过:“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关于文化改造或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场以西方思想文化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③余英时也曾经说过:“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使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④他们也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认识到了精神、道德、价值观等文化层面是我国救亡图存最关键、最内在的一面,但是却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盲目吸取西方文化,使我国特别是文化方面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文化大革命是第二次打击。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的口号。⑤中国文化的灾难自此开始。这场以文化领域为开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文化园地荒芜,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步。“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空前的思想混乱,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等落后的思想行为开始泛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严重削弱。

每经历一次冲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就愈不自信一次,就多一份自卑,或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份否认。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文化自信逐步丧失。

三、应对文化乱象的措施

文化乱象的根源是缺乏文化自信,对于如何应对文化乱象,究其根本就是如何树立文化自信。

(一)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说

费孝通先生于1992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觉。

考虑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心态的人今后必须和平共处,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能不为已不能再关门自扫门前雪的人们,找出一条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⑥费孝通先生薄;二是,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也反思和理解别人的文化。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说,为我们如今的文化乱象指出了一条道路,要有自知之明,要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才会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不止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科技等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楼宇烈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说

从2004年开始,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就在各种场合强调“文化主体意识”的理念。他指出:“当今世界,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①

楼宇烈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是解决我国文化乱象、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国的一员首先就应该具有主体意识。面对全球化,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反对它国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增强我国的主体意识,形成坚不可摧的思想屏障,净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增强文化自信。

(三)现实途径

应对文化乱象的现实途径,下面主要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有顶层设计和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乱不得。文化乱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面对我国的文化乱象,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协调整体与部分或者各个部分的关系,统筹全局,实现最优化。

同时,面对现在的文化乱象现象,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也必不可少。从古到今,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结束。并且,当今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的竞争日益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因此,我国的文化乱不得,必须要有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观念转变和价值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应取其精华、祛其糟粕,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而不是一味的排斥、拒绝。

社会上的很多文化乱象都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比如新文化运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和国情逐步发展而来的,它们弥足珍贵。虽然我们到了21世纪有了新生的文化,但新生的文化并不代表是新事物,以前的传统文化也不代表是旧事物,新生文化中比如文化乱象就属于旧事物,因为它是一种消极的、落后的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以前的文化,而是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国的文化凝聚力。

最后,在个人层面上,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如今的人们,为了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盲目的追求各种快速度,而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文化环境,使文化乱象日益泛滥。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决抵制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乱象,净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豁达、自豪的心态积极参与其中,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每一个国民,都应该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作为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减少文化乱象,首先从自身做起。

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乱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通过作用于社会意识,最终动摇一个国家,而文化乱象的根源就是缺乏文化自信。中国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为政治大国,又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文化大国,而要想成为一个文化大国,首先就是要摆脱文化乱象,树立文化自信。

(1)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N].人民日报,2010-07-23.(2)学会敬畏经典[N].人民日报,2010-07-20.(3)习近平.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C/OL],2014-03-07.(4)习近平.在澳门大学讲话.[C/OL],2014-12-20.(5)胡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J].民主,2009,05:35-38.(6)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M].中信出版社,2011-05-01.(7)横扫一切牛鬼蛇神.[N].人民日报,1996-06-01.(8)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3-12.(9)楼宇烈.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2008:3.作者简介

丁逸群(1993―),女,汉,山东滨州,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

篇2:树立文化自信乱

大家好!

伟大的民族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民族精神,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培育出了红色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等。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史是一部伟大的诗史,那么红色精神就是其中最重要最辉煌的 篇章。红色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恢宏深邃的精神文化意义。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对红色精神的美学性质进行研究和理论建设,彰显其美学价值。

红色精神属于社会美类型。美不是艺术的专利,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都是美的存在形式。社会美离不开社会的审美标准,承载着人类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对人的行为评价,必然会涉及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真善美的关系是美学理论的重要问题。真是客体尺度,肯定了人对真理的追求。善是主体功利性的尺度,即真理为我所用;美是主体内在的尺度,它体现着主体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社会理想。它并非唯美空想,而是具体的、科学的,具有真的价值。如果没有将真理付诸实践的行为和勇气,真理无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种善的追求,体现着真的价值。还需指出,善不但具有价值尺度含义,也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道德尺度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追求崇高的道德,“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即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红色精神之美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内容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新中国的诞生,彰显了理想的胜利,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价值,这其中即有合规律性的真、合目的性的善,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的规律。

红色精神的审美范畴是崇高。美学上以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界定审美范畴。崇高美集中体现了美与真、美与善的内在联系,许多美学家都致力于美与道德关系的研究。有的学者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概括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开拓创新的无畏气概,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尊重群众的人本意识,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这都具有积极肯定的社会意义。红色精神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他们能够超越生活的平庸、狭隘的私利,甚至能够超越生死而为信仰献身。在这里,牺牲不是毁灭,而是通往永恒的崇高方式,是英雄的自由意志,有强烈的主体合目的性,更充满了实现自由意志的胜利和欢愉,使人生价值得以彰显。这就是崇高对优美在形式上的突破。红色精神肯定和张扬了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使命感,而这正是崇高美的特征。

红色精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崇高审美往往必须经历“痛感”,审美主体在对象中直观自身,随之在震惊、觉醒中唤起主体内在力量或人类的本质力量,从而将自己提高到对象的高度。这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人类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种解放使主体获得自由,产生美感。红色精神则不只是以情感人,它可以唤起人的道德理性,促使人对自身进行道德审视和理性思考,从而有利于人的道德的培养和重建。

篇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有些学生对自己能否成才缺乏信心, 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同学, 常常抱着“混日子”的想法,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自卑的心理, 我便着力唤起他们的自信。简单的说理是难以奏效的, 要让事实说话。下面以我曾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 (4) 班为例, 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召开主题班会, 让学生认识自我

我常列举国内外一些苦学成才的例子, 来证明每个人都有潜力, 让学生明白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 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焕发出令人振奋的积极作用, 其结果必将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全面发展, 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

开学的第二个星期我组织学生召开了“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的主题班会, 我先让学生发言。班长说:“我们班的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成绩差就比别的同学低人一等, 认为学校也没把自己放在心上, 可以随便混日子。”接着学习委员说:“我们班的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上是‘跛子’。偏科相当严重, 最少的一科不及格, 两科三科不及格的大有人在。都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混到初中毕业, 就当打工一族。”学生的言语中透露着自卑, 有一个学生的发言特别尖锐, 他说:“船到江心, 进退两难。退吧, 不合算, 进吧, 已为时太晚。反正是跟不上, 不如悠哉、游哉。”

学生发言后, 我便顺着大家的思路说:“大家能畅所欲言, 就是强项。归纳起来就是自己不如成绩好的同学聪明, 想赶上他们实在难。其实不然, 大家还年幼, 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 同样能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只要我们能挖掘潜力, 敢拼就会赢, 古今中外无数先例说明了这一点。大家知道,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初中时老师鉴定他不可成才;发明家史蒂芬逊只读了小学, 经几十年努力成为蒸汽机的发明者;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是靠自己苦学而扬名世界的。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 我们从今天起急速直追为时不晚, 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信心。”我鼓励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承受挫折, 在刚刚起步的人生轨道上定准自己勤奋好学、立志报国的坐标, 就能乘风破浪, 疾速前进, 到达光辉的彼岸。我这些诚挚的话, 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大家从此暗下决心, 教室里洋溢着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赞美。当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时, 更会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源动力, 他们看到了希望, 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地迸发出来。

通过主题班会的思想点拨, 班里的纪律、学习氛围明显好转。我喜在心头, 于是我及时召开了班干部、科代表联席会议。会议分两大方面: (1) 请大家谈谈班里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学得最好的有哪些同学;班里普遍反映较难学好的是哪一科目。 (2) 字写得最好的是谁;歌唱得最动人的是谁;最乐意帮助同学的热心肠是谁等, 我心里有底之后开始实行鼓劲方案: (1) 有针对性地家访, 鼓励学生扬其所长, 攻其所短。 (2) 家长外出的, 我通过电话肯定其子女之所长, 用寓情于理的语言, 亲切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并向家长请求协助。

细化工作, 收效甚佳。有的家长回电表示感谢, 有的打电话叫他们的子女大胆接近老师。从此, 学生对我无话不说, 也常与同学交流学习方法, 满怀信心做个优秀的中学生。

三由学生干部主持, 邀请科任老师参加家长会

白居易曾说:“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学生的成功当然令人欣慰, 而他们平时的努力更值得关注。召开家长会目的是要家长了解学生, 并帮助学生合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确定更高的目标, 不断超越, 再接再厉, 完善自我。为此, 我请全班学生把各科作业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请科代表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试卷张贴在墙上;请班干部整理好本班集体获得的各种奖状并展示出来……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后, 请家长来看。学生们的才华各得其展, 一杯杯热茶由学生送上;一张张祝福的卡片由学生制作送出。班长全面介绍了班集体的情况, 向家长们许下了力争上游的诺言。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心里甜。学生的礼仪、成绩、才华都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给了学生前进的动力。通过这些活动, 九年级 (4) 班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迈过。

自信是立志的前提, 自信是前进的动力, 自信是胜利的保证。自信如朝阳、如甘露, 温暖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篇4: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学校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关系紧密,一方面,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文化自信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传播、选择、创新文化的功能,是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基本手段。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既是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要群体,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立足学生现实情况,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学生从心底里认可中华文化,具备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才可能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前社会价值多元,中小学生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如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可能急功近利地翻阅名著节选版本,不能静心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受日、韩文化的影响,中小学生中出现“哈日”“哈韩”一族,盲目追随,不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各种文化现象,学会甄别,吸收各文化的有益养分,比如对于学生的“哈日”“哈韩”思想行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日、韩文化的渊源,认识到其实日、韩文化产品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烙印,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各学校要将文化自信培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明确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有序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把握课堂教学阵地,挖掘各学科的文化教育价值,完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途径。国家课程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自不必说,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也具有宝贵的文化教育价值,如《九章算术》、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就是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僵化,影响了教育效果。例如有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时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帮助学生从源头上认识历史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感到迷茫。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到文化自信的培养依据,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适应各学龄段学生的文化认知教育体系,以多元课程涵养学生精神品质。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发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学校应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组建文学、民乐、书法、绘画等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技艺,树立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众多文化名城、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文化名山、文化名人,如明清两代桂林灵川江头村的两百多名周氏为官弟子,以青莲(清廉)文化作为立身处世规范;又如广西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奋勇杀敌,获得镇南关大捷,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托周边文化资源,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灿烂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自觉自信,增进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

教育阵线是传承中华文化与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力量,从文化认知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都需要学校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中小学校应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长为拥有中国灵魂的接班人。

篇5:树立文化自信乱

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解构为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对中华文化自信,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富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必要性)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共十八大阐明了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这“四个自信”充分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是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引和思想理论依据。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精神。如果说剑是经济军事方面的硬实力,精神便是文化软实力。从现实来看,缺少软实力的硬实力很可能缺少持久力;从长远来看,真正的强国最终是靠文化、价值观、制度文明这些软实力才能坐实,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才能发挥其引领和影响作用。所以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过这样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要以传承优秀文化为重点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不应该抛弃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去盲目而疯狂的追求一些西方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而对于这么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中国 梦”的内在张力 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二)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观念前提 一是解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冷落的需要。二是解决西方外来文化受到推崇的需要。三是解决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受到冲击的需要

(三)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性支撑 一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需要。二是应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出现新变化的需要。三是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和风险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篇6:树立文化自信乱

17.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查士德斐尔爵士

18. 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忱的产物。——本杰明·狄斯拉里

19.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20.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2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22. 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桑塔雅娜

23. 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伯顿

24.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5. 诚实是雄辩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因自己热切诚恳,而使别人信服。——威廉·哈立特

26. 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查尔斯·史考伯

27.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28. 幸运是个伟大的老师,而不幸则更伟大。拥有会纵容思想,欠缺能却训练并强化思想。——威廉·哈立特

29. 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决没有快乐。——本杰明·狄斯拉理

30. 信念,你拿它没办法,但是没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撒姆尔·巴特勒

二、关于树立理想的励志名言

1. 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爱迪生

2. 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3. 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伏尔泰

4.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5.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爱迪生

6. 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爱迪生

7.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尼采

8. 如果你不怀疑自己,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易卜生

9. 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到处在等于无处在,四处为家的人无处为家。——贺拉斯

10.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巴斯德

11.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舒尔茨

12.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3. 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王伯勋

14. 即使我们是一枝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的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

15. 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16.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雪 莱

17.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巴金

18.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莎士比亚

19. 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篇7:树立自信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学习体会

倪家营中心小学 豆玉红

今年的教师节,习主席送给我们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他做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讲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我很受启迪。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教会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优缺点,从而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今后的道路。

抱怨教育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赏识教育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拥有赞美学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发挥潜能的能力。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当你和孩子们真诚相处,以心换心,当你熟悉了学生的一切时,你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相信他们能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使他们从自己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

尊重与赏识开启了他的内驱力。学生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它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它充溢向上的力量。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使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因而,教育教学中,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赏识激励,帮孩子找回自信,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中快乐成长。

对待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依据他们的心理,灵活巧妙地对症下药,投入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也能够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起来,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后进生的潜力给释放出来呢?我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赏识教育”是一把金钥匙。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它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个体,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人各有长短之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作为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班级里有落后的学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把学生了解得越客观,对教育就越有利,好比医生只有对症才能下药一样。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篇8:增强文化自信 树立中国形象

马凤春 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下文简称马)。

蔺道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世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首席文化专家(下文简称蔺)。

没有文化支撑,中国走不远

马:蔺教授您好!欢迎您到世知社参加我们“社长面对面”的这个节目,您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和著名的文化经济学者,曾经获得过“2012年中国收藏年度人物”的人物,今天我们希望可以谈一下中国的文化与外交的问题。首先,我想问一下习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概念,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呢?

蔺:谢谢马社长的采访。“文化自信”有这样几个内涵:第一,首先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因为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面对着过去,过去的五千年文化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有着极其优秀的文化传承的。第二就是我们要积极的践行。这个践行就是我们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每一个公民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下我们一定要坚定自身的信心,了解自身的文化并且付出自身的行动。第三,我们对其文化生命的持有的坚定信心。这指我们的文化有着优秀的传统,我们在今天要着积极的建设,同时我们一定相信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马:您刚才提到“文化自信”是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不能分割开来,那么您能从您的角度谈一下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蔺:从中国来讲,这些年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都会遇到一个概念叫“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谁的国门都不能再关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么我们今天的发展就是世界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世界。我们中国会变成世界的中国,世界也会变成中国的世界。那么在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我们从“第二”发展成“第一”,这是一个量的变化,要是希望有质的变化,一定有文化的概念在里面。我们是一个经济大国,要是没有文化作支持,那么我们既走不高,也走不远。因此,我们今天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对我们的文化有一个了解,在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有文化的领先性。当文化的领先性,或者说文化的引导权、话语权、领导权就能带来质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另外,因为这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树立国家的形象。在我国经济今天发展到全球第二位的时候,我们未来的发展就要体现一个大国的精神,树立一个大国的形象,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化自信”的出发点。

“文化自信”作用巨大

马:您刚才谈到了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来讲,您可否具体谈一下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有多大的支撑作用?

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也有文化来解决”。实际上我们今天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进行量到质的变化,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是“经济的大国、文化的大国”,而我们如何变成“经济的强国、文化的强国”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支撑这一个大国走下去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如果我们回顾世界的历史,二战后法国被德国所占领,但是法国最后没有被消灭,这是因为文化的力量所在。那么我们再看英国,英国曾经是大不列颠帝国,成为世界GDP第一强国的时候,除了贸易的促进还有文化的传播。所以到目前为止,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使得我们现在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是什么呢?有人说,世界语言是世界语言,不是。世界语言是英语。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当成为一个大国的时候,他的文化的作用是持久的。虽然英国现在不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他的文化影响至今存在。因此前些年,英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所以希望用文化再重振雄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看现在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首先把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引进到美国,给予很好的条件。同时美国又十分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天,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40%。美国有三个立足点:金融、科技和文化。所以好莱坞就是美国的标志之一。所以美国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用文化的力量来支撑这个国家,走的更高更远。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韩国。三十年前的韩国在经济、人口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和非洲的加纳基本上是统一水平,在全世界经济排名四十多位。后来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大力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支持,甚至做了全世界的的推广,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江南style”,“来自星星的你”等,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人心,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那么曾经英国和韩国的经济学院都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每出口100美元时,他的其他工业产品就多出口401美元。所以文化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对国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马:您说的非常有道理,比如现在的电影市场,美国大片等,在占领世界文化市场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最近我们中国的电影也有一个上升发展的趋势,您觉得文化对我们个人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今后年轻人应该如何发展宣传我们的文化呢?

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各项活动的基因,每个人对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当一个人的自我身份得到认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这个人所在的文化的认同。很多的华人华侨出国很多年,他们听到国歌或者见到我们的家人时仍然会潸然泪下。他们即使加入其他国家国籍,任然会信息祖国。这就是因为国民身份认同的体现。每个人文化的基因就决定他未来生活的方式。所以,当认同“我是一个中国人”首先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他的习惯和本心就归属到了国家意识之下,心系国家。五千年来我们中华优秀的文化,使得我们都具有这样的基因,因此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文化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先,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这就是国民身份的认同感。

nlc202309082043

另外,当一个人对一种文化进行认同的时候,他首先培养的就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以及一种自我约束的约束,用文化约束自己的自觉的意识。所以文化内化于心,就会有稳定性和承继性。“文化信心”树立的时候,它的影响是深厚并且长远的。因此今天的“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作用非常大的,“文化信心”树立起来后,我们就会对国家、民族树立起巨大的信心。即使有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惧怕。我想,所有的国家、文化发展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也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一定能由“大国”发展成一个“强国”。

中华文化优势在于坚韧性

马: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您认为我们的文化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蔺:我先不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一个民族的文化强盛,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我们回过头来看,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文脉不断的是中国,唯一永远没有衰老的就是我们中国民族。所以我们倒过来讲,中国民族的生命力如此强盛,我们的文化也一定是极其强盛的。所以我们民族的文化有很好的前瞻性。从前有人怀疑我们文化的前瞻性,因为我们遭遇过侵略,国门被强行打开过,被侵占过,但是大家要明白,科技的先进和文化的先进是两个概念。我们先进的文化主要特性是包容性和坚韧性。我们有很好的吸纳,学习,消化和提升的能力。我们的文化坚韧性是指我们文化五千年不断,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的文化是强盛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即使由于我们科技暂时落后而被侵略,也不能否认我们文化的强大性和坚韧性。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的一点。

马:近代中国被列强欺凌,国力羸弱,知识阶层反省我们的文化,引入西学,您是否认同这种对待文化的价值观呢?

蔺:我们作为当时一个大陆国家,对海洋的认识不够,所以受到了列强的侵略。孔子曾经说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不了解我们的人不服气我们的时候,我们采用文教的方式请他们来,他们来了并且了解我们后,就安定了。因此我们是热爱和平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首先推崇的是勇敢,而我们尊崇孝悌,将勇敢放在后面,“和”文化是我们的核心。因此西方打开市场使用的战争方式,因此我们的文化是更先进的。“五四运动”时期有人要把我们的文化连根拔起,去除中文,我们今天要看到那时候的错误。中国不断走向富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发展方式、道路以及制度,千万不能盲目的去跟随西方的标准。我们一定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方面,因为我们文化具有包容性,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开放时期是非常长的,比如汉唐时期,外国人来我国为官,长安非常繁华,外国人聚集,我们的贸易通向全世界。历史上的西方列强侵略的是我们的沿海地区,没有深入大的内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文化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以及当时当权政府的无能。

伏尔泰曾说过:“欧洲最大的损失就是不能成为一个中国人”。当今意大利学者艾科也曾说过:“十八世纪的欧洲失去了与中国建立平等对话的机遇”。当时的西方霸权主义失去了与中国平等对话的机遇是非常遗憾的,因此我们今天的文化真的是先进的文化,即使出现了瑕疵也不能全盘否定或者连根拔起。

上一篇:村活动室维修报告下一篇:质量月宣传标语口号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