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甘棠规划

2022-07-18

第一篇:武汉黄陂甘棠规划

甘棠小学创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最新)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甘棠小学创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浸润书香墨韵,沉浮字里行间。挂阅读之风帆,济书籍之沧海,成就智慧之人生!甘棠小学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特色发展之路。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直在飘着墨香的“书山”之路上默默地攀登着„„

一、 学校基本情况

甘棠小学是六指街中心小学,地处黄陂的东大门,始建于1989年11月,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692人,有教师38人,其中中级职称31人,初级4人,本科学历8人,专科22人,中专8人。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区各科学会会员8人。

校园占地面积16500㎡,建筑面积4821㎡. 绿化面积达6864㎡,绿化率达41.6%。运动场面积达8000余㎡,建有200米塑胶环形跑道,2个塑胶篮球场和4个塑胶羽毛球场。校园分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区域,布局合理,区域分明。各功能室齐备,学校图书室藏书22145册,各种教学装备达到湖北省新Ⅱ类标准,白板多媒体走进教室,实现班班通。整个校园绿树成荫,鲜花娇艳,碧草如茵,环境清幽,自然与人文相融,幽幽墨香,琅琅书声,让书香洋溢生命的魅力。

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打造特色,努力提升学校品味。学校连续五届(10年)被评为黄陂区文明单位。还获得武汉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市绿

1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色学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少先队优秀红领巾记者站,区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区教育教学绩效管理先进学校、区毕业年级教学质量奖、区考核类学科教学质量奖等奖项。

二、主要的工作及成绩

(一)打造读书文化,为素质教育指引方向

1、“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05年,六指街进行拆村小并校的调整布局工作,我校一共合并了5所村小。由于工作进程缓慢,几年时间村小人心不稳,加之教师都是民转公,年龄大、知识老化,造成教学质量低下,使得我校连续几年在教育局排行榜倒数第七以下,为此,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教师加班加点,教学成绩直线上升,但随之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厌学的问题,且半数离家较远的学生中午在校活动时间长,缺乏监管,易出安全问题。为了解除安全隐患,学校决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师生读书。一段时间后,效果突显,不但解决了安全问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注。当下的教育有些急功急利,重教学,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培养。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在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关注小考,还是关注学生终身?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开展经典阅读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拓宽人文视野,打好精神底色,为学生幸福奠基。于是,学校决定创建“书香校园”,让孩子们在书的世界里,和教师们一同去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让读书、思考成为校园的一种风景,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我校明确

2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提出了“书香校园,书惠人生”的办学理念,倡导“读书文化”,打造“创建书香校园,成就智慧人生”办学特色,制订了“读书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的校训,形成诚信、勤学、友爱、进取的校风,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治学严谨 、博采众长的教风,尊师尚美、乐学善思、惜时守信、全面发展的学风。提出了“建设校园美,校风好,书香浓,质量高的理想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培养目标。

因为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博才;读书足以铺就人生底色;读书足以打造品牌教育,走特色兴校的之路。: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为素质教育培养舵手

素质教育,第一关键是人。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教师需要、为了教师发展、方便教师学习”的教师培训方式。

1、沐浴书香,铸就高尚师魂。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落实政治学习、师德教育、教师读书、 “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甘棠医院的获省最美乡村医生王华同学习身边的王正昌老师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到前川三小、盘龙二小、新洲邾城四小学习、交流,开展师德大讨论,掀起争创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双创”示范岗以及先进个人的热潮,学校获得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秀示范岗、教师队伍建设年先进学校、多人次获得师德先进个人。学校实行教师师德年度考核,把教师的师德行为记入“教师师德档案”,并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级聘任挂钩,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3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2、感受书香,夯实教师之本。学校提出了“打造书香校园,做学习型教师”和“科研兴校、课题出人”的工作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学校以“黄陂区学校改进计划”为契机,每年都从公用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校、中层干部,各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到上海名校培训学习,上海方略的专家6次来校进行指导,定期利用网络平台收看方略专家的专题讲座,与区内相关的学校进行研讨交流。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广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不论老幼全员参与,领导全程参与,突出实效。此外每学期我们要求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外出学习的教师上展示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撰写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大奖,赛课多人次获得省市区奖励。

3、以读促研,以研激读。教科研乃提高之源,以课题为抓手,走科研兴校之路。我校抓好教育科研活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区级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研究并按期完成任务,专家结题时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直到现在还在不断深化,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有力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现在我校又承担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区级课题的任务,我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的教研科研网络。通过选定目标,抓计划落实,增强了教育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教研和科研能力,培养教育科研骨干。

(三)、改善办学条件,让素质教育乘风远航

4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近年来,我校抓住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以均衡化发展为动力,2009年至2013年政府和学校共投入400多万元,拆建新教学楼,整改了供电系统,更换了主线路、综合楼各功能室的电路重新布线,硬化、美化校园环境。综合楼墙壁进行维修刷漆,焕然一新。用5万元更换教师办公桌椅,改善办公条件。投入150万元对运动场地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铺设塑胶,20万元完善了学生活动场地硬化,让学生活动场地更加规范,彰显了校园活力。30万元用于绿化美化,修建花坛。为了达到标准化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基本要求,政府拨款70万元采购仪器设备,其中: 配备实验室成套设备、教学仪器、仪器柜、劳动技术装备、图书等31.5万元,信息技术教育设备24.5万元,体卫艺设备8.4万元,办公及其它设备5.6万元,30万元用于文化建设,安装电子显示屏,购买宣传牌,制作宣传画等,2014年均衡化发展,政府投入巨资,配套了成套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体育器材,达到省Ⅱ类标准,增添了图书1.2万册、教学用计算机,17间教室安装电子白板,2015年投入25万元,10万元厕所改造,6万元用于维修,9万元用于文化氛围打造,另外区教育局为每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现在教学设备、设施基本满足了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重视设备的使用。2014年,在市、区教育云空间大赛中,我校获得武汉市教育云空间优秀学校,彭爱多老师获得一等奖。在课改实践中,鼓励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软件。目前我校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了100%,装备的完好率达到98%,

三、特色发展

1、提升理念,营造氛围。

5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也曾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中小考的结果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经过不断的反思,学校行政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达成一致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校应在办学思想上寻找突破口,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于是我们结合校情,确立了心的办学理念——“书香校园,书惠人生”,就是要关注生命,关注终生,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陪伴童年;确立了新的校训——“读书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即让师生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确立了办学目标——建设校园美、校风好、书香浓、质量高的理想的农村小学。并把 “书香校园”作为办学特色,走个性发展的办学之路。

学校努力营造书香氛围,重视校园绿化建设,获得武汉市“绿色学校”的称号。现在的学校校在林中,林在校中,参天大树成林,别致桩景点睛;成片的灌木有型,错落有致;绿化带、花圃、草坪星罗棋布,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校园内花团锦簇,草木青青,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气息;滞足闭眸,缕缕墨香拂面而至,清新雅致、幽静神怡,石桌、石凳摆置其中,让学生课余阅读成为一道风景;在校园内最显眼的地方打造“理念墙”让理念文化深入人心;在校园内挂激励阅读的标语,张贴宣传画;在教学楼楼道办经典阅读手抄报,贴激励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各班教室开辟“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让“晨读、午颂”成为制度,坚持“20+20”亲母语活动;还在文化橱窗中宣传“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在 教室门口张贴的全班福,上有班主任简介、教育感言;有定期评的班级之星(文明之星、读书之星、习作之星)。

6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室内前后标语醒目,左右两边展示读书心得体会,学生书画作品;各班还根据班级特点布置个性化的特色文化。如今置身于学校,“读书”成为了永恒的主题,诠释了我校教育的真谛。

2、加强阅读指导,课外纵深发展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学校开设了“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讲文学欣赏,讲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每个学生有专一的读书笔记,同学们也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学校还开设了 “墨香居”校本课程,按照“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打开窗户”的指导思想,编写了两本教材供各年级使用,并拟定了教学计划,安排了一课时,确立了考核办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其三,学校还注重以语文课为主的学科教学渗透,有机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尤其是语文教学,注重“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同一表现方法的”的作品拓展,有效的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3、组织系列活动,掀起阅读高潮

为了调动师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学校精心设计、组织了系列的读书活动:“20+20亲近母语”、国旗下讲话、诗歌朗诵会、“童话月”、“好书漂流”、“我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故事会”、“读书笔记展”、“传记给我的启示征文”、“核心价值观童谣诵读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掀起读书的高潮。“红领巾,胸前飘。每天伴我到学校。中国梦,心中藏。天天进步成栋梁。” 2014年12月31日,甘棠小学操场上传来阵阵童谣声,孩子们正在运用朗诵、舞蹈、拍手歌等不同方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童谣,童声连绵起伏,潜

7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了是非,学懂了礼仪,陶冶了情操,确保了健康成长,引导社区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小做积极向上的好孩子,长大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公民, 本次“核心价值观童谣”诵读比赛活动,师生参与面广,准备充分,历时一个月,表演精彩,经评委评选出二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八个三等奖。

4、利用有效资源,开发读书源泉,学校建有标准图书室,阅览室,藏书22145册,设置了图书管理员,制定《甘棠小学图书室管理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图书室的功能,我们一方面规范执行“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全天候开放,尤其是午间和下午放学后到阅览室看书的学生很多;另外,图书管理员经常定期推荐新书目,并做好新书介绍;第三在每个班建立图书角,学校给每个班配送―批图书,各班轮流漂流,此外,每个学生每月还可以从家里带一本书放进图书角,交互阅览,可以达到“放一本,看十本的功效,

5、加强阅读研究,教师引领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学生爱读书,首先必须教师爱读书。为此,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期给教职工推荐书目,要求教师做读书笔记,写教学随笔,且每学期组织教师读书汇报会,交流读书心得。还组织教师们编写《墨香居》校本教材,定期组织“阅读指导”方面的教研,交流经验,相互激励。现在我校教师读书看报成风。王正昌同志是一名由村小合并来的数学教师,尽管他已经五十八岁了,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常说,自己教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如今快退休了,一定要站好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班岗!他深知

8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学习的重要,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政治上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在业务能力上才能强人一筹。平时他认真学习教材教法,学习教育著作,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他付出了比年轻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学期都写了超过一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能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又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班上的学生都爱王正昌老师,爱上他的课,对数学课有了兴趣,所带学科及格率由原来的82%上升到97.6%,优秀率由原来的39%上升到86%,人平分大大提升,连续两年在六指街排名第一。

6、亲子阅读,书香家庭显和睦。“亲子读”,让书香萦绕在亲情间,践行“让阅读影响一个家庭”的理念,利用节假日号召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写读后感。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阅读让教育魅力尽显。同时营造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三位一体的读书网络。

7、建立评价指导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榜样激励,阅读评比树标兵。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制度,有助于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和向纵深持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评选优秀学生,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每月评选班级的阅读星,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

9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黄亦豆等同学家庭被评为黄陂区书香家庭。周严等同学被评为黄陂区书香好儿童。周岩同学非常喜欢看书,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来看书。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一做完作业他就会马上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每天睡觉之前,他都看一会儿书,这样才会睡得格外的香甜。就连每次外出的时候,他都会带着一本书,一有空闲就看。双休日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他总会去图书店,在柜台前聚精会神的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他的藏书丰富,现有各种各类读物100多本,如:《少儿科技百科全书》、《三毛流浪记》、《雷锋的故事》、《三国演义》、《小故事大道理》、《中外名人故事》、《鲁宾逊漂流通记》等等。绘画和故事相结合,童话和百科相互应,游记和小说相碰撞。他在故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在小说中体验快乐,在童话中领悟真、善、美、假、恶、丑,在名著中感受文学的魅力。由于好读书的缘故,周岩同学在“与经典同行”读书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市第

六、七届小学生读书竞赛中获区一等奖,第七届获市三等奖,劳动创新大赛中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

三、学校溢满书香,阅读促进发展。

1、阅读促进学生发展

校园处处 “墨香”飘,读书成为我校的时尚,处处涌动着读书的热潮,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学生的读书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读书的功效逐渐显现:学生的谈吐不凡,常常能引经据典;举止儒雅,初显绅士派头。“少年强则国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学习的目

10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地更明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强;“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通过读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艺术小人才比赛成绩突出。每年我校都有不少学生参加区级艺术小人才比赛活动。2014年彭婕、程冰洁、杨筱获市级优秀学生称号。高放、李仁、朱灿获区级优秀学生称号。吴倩颖获市创新素质实践活动优秀作品奖。蔡佳睿、陆杨柳、杨凯文、程紫霞荣获“武汉市环境小卫士”称号。湖北省“天地杯”小学生作文竞赛上,祝志玲获省一等奖,胡秀英、彭婕、高放获省二等奖,金 叶、罗雯洁、徐帆获省三等奖。全校有30余人参加了区级艺术小人才比赛,有 2人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另外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长江日报“超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读报、答题,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写作、投稿。在超级课堂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当看到周瑾豪同学的《我爱你黄山》、《波波和海儿的梦>续集42集<荒岛求生>续写》文章出现在长江日报上,学生的积极性更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了。近几年学校获得区教育教学绩效管理先进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奖、考核类学科教学质量奖等教学奖。

2、阅读促进了教师发展

我校实施了“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深入开展“讲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树名师”的活动,打造出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风,具有模范师爱形象,高超师识本领的教师队伍。自

11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2010年以来我校教师多人获得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优秀工作者。区学带由3人升至5人。2014年教师普法活动中,教师参加学习并在网上答题,参与率100%,优秀率100%。在教案编写、论文评比、赛课中分别获省级2人次、市级5人次、区级179人次。特别是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勇于钻研,取得了骄人成绩,8人次赛课由校级赛起,一直赛到市级,最终有人获市级二等奖,说课获省级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人次获得区级、市级,省级一等奖,最高奖项是国家级二等奖。

3、阅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走规范加特色的兴校之路,通过打造系列化的德育工程、高效课堂、实施了“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品位,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形成了规模有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以体验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活动体系:一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主题班会、班级宣传栏等,还定期举行安全逃生演练和安全专题讲座。二是“三位一体”育人活动。即学校与家庭、社区、社会紧密结合。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坚持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还注重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三是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会定期开展各

12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种主题活动,如,三月,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月”;四月,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亲情”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四是关爱留守活动。关爱留守学生,影响深远,逐步成为学的德育特色。学校一直以来都对留守学生特别关爱,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将单方留守和双方留守区别开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对待。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到人人伸手,时时关注,处处留心。为了方便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学校在一楼、三楼办公室分别设置了亲情电话,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家长联系。学校还发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的个人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江汉区检察院、长江报业集团、中建三局、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江汉大学民革以及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等单位都曾到我校关爱帮助留守儿童。

②、学校乘“学校改进计划”的东风,在上海方略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了办学理念,丰富了办学思想,找到学校发展的短板,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同时高度重视“高效课堂”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听课评课等活动,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教育教学在区教育局的排行榜上剧中上水平。2012年以来获得武汉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市级绿色学校、武汉市少先队优秀红领巾记者站、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教师队伍建设年先进学校、区先进妇委会、十佳示范岗、区文明单位、区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学籍管理先进学校、教育教学绩效管理先进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奖、考核类学科教学质量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先进学校、区学籍管理先进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学校、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道德风尚奖。

13 / 14 黄陂区六指街甘棠小学

书香沁心,让学生生命丰盈

四、努力方向

1.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打造

万里长征,我们刚刚走完第一步,在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中,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办学理念进一步提炼,“硬件建设”、“评价体系”、“社团创建”、 “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将不断探索新途径,积极努力工作,让广大师生沐浴在书的海洋里,让幽幽书香陶冶每位莘莘学子,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2.骨干教师培养加大力度。

近几年,由于人事调动,我校年轻骨干教师陆续调出,使得学校可培养的人才流失,骨干教师数量没有增加,与学校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还不适应,必须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激励中青年教师刻苦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发展已有优势,加强精细化管理,继续挖掘提炼学校的特色。借力上海方略专家帮助我校发展内涵,进行学校改进的机会,引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打造书香校园,定会成就智慧人生。

14 / 14

第二篇:黄陂区2007年乡村休闲游板块发展规划

一、黄陂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效益。

1、发展现状: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力拉动,近年来黄陂区的乡村休闲游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兴起,而且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全区共有各种类型的乡革休闲游接待点近300家,直接从业人员约1000人,其中市、区两级授牌的有9家,在这些接待点中休闲农舍占98%以上,主要分布在罗汉街的横山、姚集镇境内的木兰古门风景区及长岭镇境内的木兰天池景区一带,特别是木兰天池景区,周边就分布有六十余家。

2、经济效益:我区乡村休闲游,大多规模较小,但机制灵活,投资小、见效快,依托方兴未艾的旅游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户平每年可获纯利1.5万元左右,少数效益好的每年可获纯利5万元以上。仅以2006年挂牌的8家接待点在十一黄金周中的情况为例:8家7天共接待游客5770人,创收入14.6万元,户平创收1.8万元。其中,休闲山庄双龙度假村接待910人次,创收2.5万元,休闲农舍绿野食庄接待1300人次,创收3.9万元。这些喜人的数据表明,当地农民和各接待点业主,在发展乡村休闲游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实惠,这也是乡村休闲游在近年来越来越红火的发展动力所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在政府的科学引导、行业的规范管理下,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乡村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示范村建设,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促进黄陂区乡村旅游持续怜惜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旅游扶贫的有效手段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思路

1、发展原则:按照“景区带动,产业拉动,交通联运”的“三动”原则,为与全区旅游发展相配套,积极引导和优先扶持景区内的乡村、景区周边的乡村、主要景观轴线和通往景区的交通沿线的乡村以及其他特

色乡村进行旅游开发。结合家园运动计划建设,形成一区四园的总体布局,全区乡村休闲游布局均围绕一区四园进行。

一区是指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依托木兰生态旅游区联动“十镇百村千户”形成“武汉——横山(山味休闲一条街——木兰湖——天子山——木兰山——天池——古门山——肖凉寨——云雾山——木兰水乡——武汉”旅游线路。

四园分别指黄陂南部的武汉农业生态园、长江乐园、农耕年华主题公园和盘龙城遗址公园依托四园联动构建“武汉——长江乐园——盘龙城遗址公园——武汉农业生态园——农耕年华主题公园——武汉”的乡村休闲游线路。

2、发展布局:在全区范围内选择3个镇(即王家河镇、姚集镇和长岭镇)3个村(即张家榨村、大城村和竹园村)作为今年村旅游点或乡村旅游的配套服务基地。为共同培育木兰生态旅游品牌,做强做大木兰生态旅游区,采取优先发展北部乡村旅游的原则,集中开发、规模化开发,近期在木兰生态旅游区内形成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3、发展目标:三个行政村的休闲游收入要占农民收入的30—40%,农民参与休闲游接待点不少于30户。全区在“十一五”期间要求发展到146个行政村,411个自然湾作为乡村旅游点或乡村旅游的配套服务基地、实现全区农民10%收入(其中北部生态旅游区38万农民,20%—25%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旅游和乡村休闲游。黄陂10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和乡村休闲游业,吃上旅游饭。黄陂旅游和乡村休闲游总值占全区GDP10%左右。

四、开发模式

黄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点中有许多分布于业已开发景区(点),诸如刘家山村分布于清凉寨景区,姚家山村分布于新五师旧址遗址群景点;有一些资源点部分位于业已开发景区(点),如桃花村与古门山景区、官田村与木兰天池景区、双泉村与大余湾景区,将军庙村与木兰山景区,雨霖村与木兰湖景区等;还有一些资源点位于交通要道附近,凭借其良好的交通区位发展起来,如前川罗汉横山野味一条街;另外农业观光园并不依托于某个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其旅游开发类似于主题公园,并不依赖于乡村聚落作为其自然和文化景购的载体。它自成景区(点),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

农业观光园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点主要有武汉生态农业园、谦森岛庄园、兆丰高科技农业园以及省教院劳动科教基地。归纳起来依次就是景区型聚落、依托景区型、交通带动型和专题型4种模式。

五、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1、现代农业新村的旅游开发

以现代农业为旅游吸引物,体现现代观念和技术给乡村生活、文化等带来的变革为特色,依托乡村背景环境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工业旅游、乡村购物旅游、乡村景观房产为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开发定位于“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康体休闲为配套,以参与体验为特色”的总体开发思路。

①乡村休闲旅游。乡村环境休闲气息浓厚,娱乐项目多,对康体运动要求高,这也是自然而然的需求转化。乡村休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极休闲,就是普遍的农家乐活动;一种是积极休闲。像康乐、康体等更高一层的享受,把度假休闲不仅当作心态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投资。这种休闲观的逐步转化,意味着休闲方式的转化,同样意味着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其服务通过各种户外运动和农村生活体验来体现。户外运动包括:登山、徒步、自行车、自驾车、攀岩、拓展训练、HASH、多种球类体育运动如网球、高尔夫等新时尚运动。农村生活体验因现代农业新村既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又深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发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与其息息相关的独特感受给与旅游者新的体验感受。农事参与的过程中更多利用机化的、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②旅游房地产开发。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和居住结合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景观房产。景观在房地产开发里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个价值可以在市场上充分体现。农民如果还研究做一个主题公园,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发展,这是不行的。依托现代农业新村良好的交通条件、优美的乡村环境将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相结合,开发城市居民的第二住宅。旅游地产开发体现了现代农民的新观念,以旅游带动作用加快了现代农业新村的现代化进程,体现了现代农村的新景象。

③乡村购物旅游。购物旅游并非针对城市所有,乡村拥有比城市更具特色的商品。所购之物不应局限于瓜蔬鲜果、家禽肉蛋等土特产品。此外乡村还有更多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亟待开发。如剪纸、中国毛笔、木

版年画、中国刺绣、草编、木偶、紫砂壶、平遥推光漆器、彩灯、民族扎染工艺品、泥人、竹骨绸伞以及中华传统服饰等。

④乡村工业旅游。在某种意义上乡村工业的发展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乡村工业作为对象,可以加深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认识,增长见闻。对已经废弃或破产的乡镇企业,可以依托废弃的厂房,使之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承担,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同时也激发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的氛围。

2、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开发

以产业化、集约经营为特征,以农业为主题,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展现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文化。引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提高观光园的科技内涵,增强园区的新颖性,让更多农民和城市居民了解农业的发民和新的科技成果。突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1)观光农园。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市民家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一般是将们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可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和观光农园不同,市民家园是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方向,多数租用者也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家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而且市民家园里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受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

(3)农业公园。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例如葡萄公园,它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等有机的融为一体。

(4)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用、饲养的运动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如稀有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农园。

(5)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察、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钩、野味品尝等。除了可观光、采集、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6)农村留学。为培养青少年坚忍、朴实,健康、有正义感的人格,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与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这就是所谓“农村留学”。农村留学的目的重在教育,同时也具有一部分休闲度假的成分,和其它形式相比,农村留学基本没有经营成分。

(7)田间生态农业示范区。如基塘结合大循环模式、池杉一鱼一鸭模式、稻鱼共生模式等,不但使农业生产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也可使游人参与多种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系统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8)主要旅游活动为各种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家事活动和休闲运动等。

第三篇:武汉地铁规划

在建的武汉地铁2号线将向南北两端延伸,其南延段(光谷广场至流芳)有望提前至2013年建成。昨从市发改委获悉,武汉7条地铁规划日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意味着这些线路正式拿到“准生证”,可全面开建。

1号线(即轻轨)西延段:自东吴大道延伸至金山大道,线路长1.2公里,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1~2012年。目前,轻轨运营线路图上虽标注有金山大道站,但终点仍只到东吴大道站;

2号线南北延段:南延段自光谷广场到江夏流芳,北延段自常青花园到东西湖金银潭,线路共长10.3公里,投资58.8亿,规划建设期分别为2011~2013年、2013~2015年;

3号线一期:自蔡甸文岭站到汉口三金潭,线路长33.2公里,投资201.5亿,规划建设期为2010~2015年。目前,该线路王家墩北站等作为试验站(段),已提前开建;

4号线二期:自武昌火车站到汉阳黄金口,线路长16.9公里,投资112.3亿,规划建设期为2010~2014年。目前,该线路复兴路站、越江段等作为试验站(段),已提前上马;

6号线一期:自沌口体育中心到东西湖金银湖,线路长33.5公里,投资189.4亿,规划建设期为2014~2017年;

7号线一期:自金银湖到武昌南湖花园,线路长29.9公里,投资179.5亿,规划建设期为2014~2017年;

8号线一期:自金银潭至东湖华侨城,线路长17.6公里,投资128.6亿,规划建设期为2013~2016年。

国家发改委建议,武汉应统筹考虑交通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时机,近期建设年限以2017年为宜,重点建设过江线路和部分引导城市外围组团形成的线路,3号线、6号线部分路段和8号线一期可以考虑适当延后。

据悉,此次我市一次获批7条地铁线路规划,是国内同类城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期限最长、新增规模最大的规划。

第四篇:武汉规划局发言材料

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城乡建设有序发展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进入‚十二五‛,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和‚实现工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武汉城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转变、城镇发展由主城外拓向都市发展区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城市交通由传统的混合慢速模式向新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主导模式转变,这一系列转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城市各项建设的协调性和不同阶段下城乡规划的前瞻性。

为此,按照《城乡规划法》和住建部、省住建厅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依据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由武汉市政府组织,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开展了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职能,引导城乡建设有序发展。

一、优化编制体系,突出实施型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2011年3月3日,

住建部下发《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城市、县、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9月底前按法定程序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保证‘十二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及时有效落实‛。

按照要求,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在原有‚1+6+1‛导控型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近期建设规划为核心的实施型规划的建设,逐步形成 ‚二段五层次、主干加专项‛规划编制体系。其中,二段即‚导控型规划+实施型规划‛,也就是主干规划体系;五层次,即导控型规划三个层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规导则;实施型规划两个层次,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行动规划体系,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的动态实施。以近期建设规划为核心,构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规划‛实施型规划体系,有利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体系下,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总规的长远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实施的具体目标,统筹和策划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对城市近期建设提供具体引导和有效控制,促进总规分阶段滚动实施。

2、加强与“十二五”规划协同,搭建宏观调控城乡发展的“双平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统一调配财政资源,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决策行动在投资方向上的协同;近期建设规划统一调配空间资源,引导各项投资在空间上的协同,共同构建统筹协

调各项城镇建设行为的‚双平台‛,形成政府决策和规划导向的强大合力。

3、结合各区域发展需求,发挥城乡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的抓手作用。遵循全市一盘棋的工作原则,以空间为平台,协调各个区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设施环境等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体现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强与武汉城市圈规划的协调,密切城市圈各城市发展的对接,实质性推进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进程。

4、强化规划部门主动策划能力,充分发挥规划的主动实施作用。按照‚城市经营‛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规划建设动态评估机制,主动作为,针对性地策划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引导城市土地资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弥补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可有效地将城乡规划的无形价值转化为城镇建设的有形财富,实现规划的主动实施。

二、近期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

近期建设规划侧重于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其编制主要通过明确近期空间发展战略、重点地区和重大建设项目, 强化对土地储备供应、城市投融资、环境保护等各类建设计划的空间统筹和综合调控,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各个主体的决策和行动,实现投资方向上的协同,从而引导城乡建设有序发展。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突出近期战略导向,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三大中心、三个武汉‛总体目标,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构筑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创建民生幸福宜居城市‛的城乡建设目标。即,全面提升武汉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全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强化生态框架保护、提升综合环境治理水平和低碳、高效的设施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设施均等、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和幸福武汉。

2、发挥空间统筹作用,构建“1+6”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1‛即主城区,重点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改造,加快推进王家墩商务区和四新、杨春湖、鲁巷城市副中心建设,差异化发展商务、会展、高铁经济和科技服务等功能,形成中国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是指在主城周边六个发展轴向上,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建设6个新城,是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着重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引导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积极打造新城中心,引导主城人口疏解。

3、加强区域交通与市内交通联系,促进城乡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干道系统,强化‚四环十八射‛道路网络格局,重点解决过江交通,2015年公路跨长江通道10座、汉江通道9座,构筑都市发展区一体化路网系统。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2015年将建11条城市及新城轨道交通

线路,总长349公里,公交出行比例大于35%。同时,进一步强化主城与6个新城组群之间交通,使新城中心与主城之间的车行距离不超过30分钟、公共客运出行距离不超过50分钟。

4、实施“两线三区”空间导控机制,提升城市发展持久力。按照‚大发展+大生态‛的思路,明确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生态底线‚二线‛,以及集中发展区、弹性过渡区、生态底线区‚三区‛,并提出相应的分区发展指引和生态管控政策。城市增长边界内是‚大发展‛区域,建设用地指标、工业园区、新城中心、轨道交通及重大基础设施向增长边界内集中。城市增长边界外是‚大生态‛保护区域,其空间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的功能化、法定化及开发保护的同步化。

5、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推行更高水平的城乡统筹建设。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思路,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引导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倾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农林牧渔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等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三、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

以近期建设规划引导城乡建设是武汉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

重要举措。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和实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广泛征求各区、各部门,以及国际、国内专家和市民意见。2011年11月1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以武政“2011”79号文批复了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该规划是‚‘十二五’期间统筹各类城乡建设实施、指导城镇空间发展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2011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以近期建设规划为指导,重点强化实施型规划的编制工作,主动作为,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

一是强化对年度建设的引导,滚动开展年度计划和白皮书的制定工作。在编制完成《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蓝皮书》、《武汉市交通发展蓝皮书》、《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武汉市规划实施蓝皮书》的基础上,编制并发布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白皮书》,形成武汉市统一权威的规划实施评价平台。进一步细化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年度安排,开展了《武汉市2012年年度实施规划》的制定工作,综合协调城市各类建设计划,明确了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和促进了各项建设有序开展。同时,市规划局还积极构建市区两级的实施规划编制体系,指导各区开展区级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报告的编制工作,逐级分解落实全市年度建设设施安排。

二是加强与市属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组织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编制了《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五线‛划定规划》等规划,制订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奠定了武汉市未来十年‚大发展+

大生态‛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格局。积极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开展了《武汉市新时期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武汉市绿道系统实施规划》等规划,保障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快速网络建设,为改善城市交通出行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编制了《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武汉市社区公共用房布局规划》、《武汉市商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等规划,不断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和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是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主动开展重要功能区规划策划工作。强化‚四大工业板块‛战略的实施,完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东西湖暨吴家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武汉临空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等规划,全面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推进了武汉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针对开发热点和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汉正街地区发展振兴规划》、《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概念规划》、《武汉长江大道沿线城市设计》等规划,谋划区域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为保障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编制了《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保障规划》、《市民之家规划方案设计》、《新港长江航运中心规划方案设计》等规划,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近期建设规划的机制保障

近期建设规划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编制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其

对城乡建设发展引导的实施效果。为此,我局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审批后,拟将进一步完善实施型规划体系建设,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动态规划评估、信息发布、项目审批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滚动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机制。将近期建设规划发展目标、建设规模、重点项目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责任部门,以有效指导每年城镇建设实施,促进总体规划的实施。

二是建立年度规划白皮书发布机制。对近期建设规划落实情况和年度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加强规划的动态监控、评估、反馈和调整,实现规划的跟踪管理,提高规划的社会认知度。

三是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绿色通道”机制。成立服务重大项目的管理部门,对于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项目,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和用地指标上给予支持,确保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

四是建立近期建设信息管理机制。在规划管理‚一张图‛的基础上,全面收集规划实施的各项信息,形成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作为下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各部门专业计划制定的依据和参考。

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强以近期建设规划为核心实施型规划体系的建设,使之成为政府调控城市经济、引导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建设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篇:武汉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现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一五”回顾总结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全市人民团结—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的五年,是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武汉经济社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是为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及洪涝灾害等多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武汉发展新篇章。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亿元三个台阶,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方阵,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进—步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协同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积极成效,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步凸显,城市管理创新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十五”期末接近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武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和谐稳定。

(2)“十一五”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不懈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发展道路。从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推进工业强市、全民创业,谋划“千亿元产业、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国际领先、世界—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迈上了—条符合国情、切合市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发挥优势,努力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提升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努力形成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竞争优势,推动武汉重振雄风。

———改革创新,勇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大胆运用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步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努力破除资金、资源环境、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等瓶颈制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民生为本,着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农村饮水及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制定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实施民生工程,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能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共谋发展、共促崛起的强大力量,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3)“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武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加速,科技进步加快,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对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分有利。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进入“高铁时代”,武汉在国家交通版图中的重要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武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武汉未来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优势。但同时应该看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资源争夺、汇率争端、贸易摩擦等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转型,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两难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压力比较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创新优势,开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推动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获取竞争新优势。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良性转型,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增长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切实把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全民创新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精神,永葆思想解放活力,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潜能,以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基本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框架,尽快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率先突破,基本建成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初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空间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加快提升交通辐射能力,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城市”。深化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武汉”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控制目标。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建设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三、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6)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体制机制,努力使武汉成为“两型”理论的发源地、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改革模式的输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探索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模式。加快以青山区、阳逻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等为主体的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搞好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着力在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补偿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推进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加快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汉阳“六湖连通”、“清水入湖”、“两江四岸”生态江滩等一批重大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构建合理的城市生态框架,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7)加快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加快实施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新能源环保产业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用足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大胆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试点,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技术园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资金、项目、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吸附功能和带动效应。

(8)促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和发展。支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武汉·中国车城”。支持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建成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加工、进出口物流和高科技机电产品加工基地。全面推进武汉化学工业区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化工产业集群。加大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著名的旅游品牌。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和发展,建设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和新城区建设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推进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四新生态新城、汉口沿江商务区、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江夏现代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以天河机场、阳逻港为载体大力发展临空和临港

经济,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特色示范区。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加快形成国家级开发区、中心城区服务业聚集区和远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多极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9)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计划,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策划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强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10)着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发展壮大一批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为重点,全面做大、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轻工家电、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支持武石化、东风、武钢、武船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推进80万吨/年乙烯工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1)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会展、软件及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中介、社区家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市政公用事业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加快推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东湖欢乐谷、世贸嘉年华、武商摩尔城等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建设。完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落户武汉。积极推进江汉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12)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和“光城计划”,着力打造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泛在化的城市基础网络。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务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治理和防护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3)积极扩大内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积极促进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升级,推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服务型消费,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规范消费秩序,建立健全信用体系,鼓励发展信用消费。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增加工业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和完

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加大对民生、“三农”、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入。

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

(14)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坚持把远城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推动产业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在沿三环线至外环线区域形成由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工业园区和功能组团构成的环城工业带。坚持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为抓手,促进远城区工业差异化发展、集约式增长,大幅度提高远城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15)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优势特色种养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现代农业模式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城镇,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优化城镇和人口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新城组群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节点,辐射到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新型城镇体系。按照“新农村、新农民、新社区、新生活”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村庄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民生活水准。

(17)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庭院经济和林果经济,提高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作用,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创造条件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8)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广电网络、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农民群众幸福、和谐的文明生活。

(19)完善城乡共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从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财力投入、人才配备等方面保障城乡融合式发展。加大“三农”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汉南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清理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拓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20)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主体来自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构造高级形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好100项原始创新技术的攻关、10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100所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建设工程。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21)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化普通高中结构布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市属高校建设,完善部市共建高校机制,提升武汉高等教育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做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工作,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和人事制度,促进武汉城市圈教育合作与交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22)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精英荟萃、机制灵活的“人才聚集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推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经验,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高标准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和“中华科技产业园”,着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实施企业优秀管理人才、青年英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现代都市农业人才、社会事业名人等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23)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所有制改革,从战略上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提高国有资本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集聚度。积极推进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创造宽松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未限制的其他领域。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继续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4)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提高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立市级行政服务平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

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进一步理顺市区政府的财权事权,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赋予各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完善市区两级财税体制,科学合理分配资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分类改革。

(2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吸引力。充分利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招商引资载体,以世界500强为重点,抓紧策划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积极拓展引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船舶、服务外包等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口岸设施建设,支持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出口加工区做大做强,争取设立并加快建设东湖综合保税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等业务。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继续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合作。

(26)改善城市国际化条件。积极构建城市国际化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提升教育、医疗、体育等配套服务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化程度,引进优质资源加快发展。建立政府英文网站和全市统一的中英双语咨询电子服务系统,增加地方广播电视的英语节目,改善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环境,创新城市开放环境。

(27)加强对内开放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部署,促进武汉城市圈内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参与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资源整合与开发建设,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港口建设和临水产业发展。以长江流域、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拓展与兄弟城市的合作交流,举办一批有影响的经贸洽谈活动,共同兴办一批协作项目,吸引一批国内大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不断提高对内开放水平。做好对口援建西藏、新疆和对口帮扶其他地区的工作。

八、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

(28)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把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相协调”步伐,着力增强各层次、各领域规划的协调性、可实施性,实现法定规划全覆盖。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依据,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强化各类资源配置,优化开发主城区,重点发展新城组群,调整完善城镇布局。中心城区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重点依托快速路、骨架性主干道、轨道交通布局发展,构建“主城+新城组群”、“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城与新城、中心城区与远城区、重点开发地区与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29)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铁、水、公、空、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城市道路和过江通道建设,畅通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着力改善微循环路网,加速形成以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突破性发展轨道交通,增设公交专用道和公共停车泊位,加强公交枢纽场站建设,形成多层次、集约型、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市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加大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给排水、电力、燃气、邮政、园林、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市政设施服务能力。

(30)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

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提升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提升社区物业和环境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城市整洁有序。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和通行管理,构建智能化、开放式交通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

九、加强社会建设,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广泛开展全民创业,不断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深入实施就业援助工程,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严格执行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进一步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加快构建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着力缓解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制度”。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整合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快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依法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科学实施人口管理,探索建立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好妇女儿童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吴天祥、王争艳等道德模范作用,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入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提倡修身自律,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舆论引导,突出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与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37)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加快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山舰文化旅游区、辛亥革命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具有中部乃至全国一流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区级文化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农村文化站村村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科普等社会公益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创新,锻造汉派文化精品。加强历史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利用武汉地方志和党史资源,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个性魅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做好辛亥武昌首义100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38)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媒体传播、出版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文博会展、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动漫网游、数字创意等新兴业态,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出版物、演艺娱乐、影视剧、文物艺术品等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构建以武汉为物流中心、辐射中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长江传媒产业园、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洪山创意大道等文化产业园区,实现要素聚集和集约经营,构筑武汉文化的发展和展示平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支持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优势文化企业扩张重组上市,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系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重大文化决策、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活动咨询、论证、听证制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实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完善文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 十

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地方立法,增强监督实效,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和文史、参事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武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41)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建立健全维稳工作体系,切实做到“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到位、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重点领域“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重点地区治安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好“双拥”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42)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实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综合管理。将各类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纳入依法有序管理之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管理中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 十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43)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善于分析和正确判断形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机制,增强整体功能和合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44)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动员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做到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继续深化“双基工程”,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快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全市广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5)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

神,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上一篇:我国交通安全现状下一篇:网管工作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