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安全现状

2022-07-18

第一篇:我国交通安全现状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 金银龙 鄂学礼 张岚

一、饮用水与疾病

水是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饮水2500mL左右。饮用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程度及寿命的长短。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

1、 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在我国的37种法定传染病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霍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感染性腹泻病。2006年,上报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4608910,其中介水传播疾病发病人数1277980,占27.7%。

2、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包括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①饮水型氟中毒

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饮水中氟可高达4mg/L以上。氟病是以影响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损害发育中的牙釉质发生氟斑牙;引起骨骼变化,表现为腰腿疼、关节活动受阻,发生氟骨症。

②饮水型砷中毒

砷中毒的表现主要为皮肤损伤周围神经病变,重者发展为皮肤癌。

在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8省市区(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宁夏、青海、安徽、北京),受影响人口2343238人,查出砷中毒1076人。内蒙古、山西仍为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重病区,其饮水含砷浓度最高。

3、 化学性污染引起的急慢性中毒

据WHO报道,现查明全世界水体中可检查出2221种化学物质,其中饮用水中有害的有机污染物765种,经鉴定确认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

我国主要饮用水源黄浦江江水中曾检出有机物700多种,松花江吉林段测出有机物317种,福建闽江检出有机物100多种,武汉东湖水查出有机物102种。重庆水源种检出101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具有生殖毒性的内分泌干扰物。重庆长江水中壬基酚0.05~7.5,一自来水中0.1~2.73。天津引黄水和郑州黄河水源水中有抗生素检出。

这些化学物质在水中残留时间长,多数不易被降解,可直接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高浓度短时间作用于人体可产生急性毒性作用;低浓度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水中三致毒物的长期存在将对人体产生远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危害更大。

二、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我国属于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4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由于时间、空间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短缺问题 愈加突出。

20世纪70年代,我国日排污量为3000万吨~4000万吨,20世纪80年代达到7500万吨。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我国年废水排放量高达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1.3亿吨。这些废污水中有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城镇供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水域受污染率高达90%以上,许多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胁。

根据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检查结果表明,我国湖泊中约有75%的水域受到污染。大多数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蓝藻泛滥,湖水出现绿粥状污染物,气味难闻,严重影响湖区居民生活,被称为“生态癌”。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资料),按照水功能区划的标准,目前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其中河道不达标率44%,湖泊不达标率77%,水库不达标率23%;全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问题更为严重,115个地下水水源地中,35%的不合格。

三、水环境污染类型

水质污染按污染物类型可分为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三类。

1、 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是指水中含有的非溶解性的固体悬浮物,如黏土、泥沙之类,例如黄河水就是因黄土被冲入水中而造成的物理污染。

2、 生物性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水体受细菌、藻类、霉菌、酵毒菌等微生物、病毒、热源、各种浮游生物、寄生虫及虫卵的污染。

我国未经消毒的饮水中,常见细菌学指标超标,还时有肠道病原体检出。血吸虫病的发生率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在疫源地区该病的发生与接触污染的水源有关。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七省的110个县(市、区),生活在病区的人口约6000万。

3、 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是由化学物质导致的水质污染,它又可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复合污染。无机污染如水中含有的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化物、氰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有机污染如水中含有的农药、除草剂、合成洗涤剂、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机物。

①无机污染

20世纪中叶,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的化学污染。该时期的化学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如重金属铅(Pb)、汞(Hg)、铬(Cr)、镉(Cd)及氰化物、氟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它们能使人中毒、患病,如骨痛病、水俣病等。

②有机污染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成为人类最可怕的敌人,饮水和肿瘤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约700万种,常用的5万种化学品中95%以上是有机物,而且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被人工合成制取,这些有机物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中都可能会进入人体,全世界在水中已检出2221种有机物。

上海市“饮水与健康”协作组调查发现黄浦江水中含有约700种;据吉林省“松花江未知有机污染物探查”协作组报道,他们从松花江林江段水中测得有机物317种,而且这些有机物中大多数与人的肿瘤有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说,国内外有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是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

③复合污染

1996年,《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一些原本对受体激素效应微弱的狄氏剂、硫丹、毒杀芬等同时出现的复合效应,使其毒性效应提高1000倍。说明复合污染使低剂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水质安全与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几种污染物中,物理污染与生物污染在饮用水中已基本能得到控制,化学污染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在化学污染中,无机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有机污染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及安全的主要因素。

四、我国饮用水水质状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县级以上大部分城市的供水能力已基本解决。但影响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因素较多,城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不高。据卫生部近年对28个省的城市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7项指标抽检结果,合格率82.6%。自建供水系统末梢合格率为66.84%。城镇供水重点转向改善和提高水质。

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联合国“给水和环境卫生十年规划”以来,农村改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来看,农村供水能力和水质问题仍很突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自然条件受限制地区改水进展很慢,部分已建水厂的净化和消毒不规范,至今我国农村尚有3.2亿多人饮用水水质不合格。

据调查,我国城市约1亿人口饮用水不能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有3.6亿人饮水不安全,农村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五、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微生物污染 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卫生水。

1993年在全国26个省的180个县全面展开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的检测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饮用水现状: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仍有53%的人口使用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中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自来水也占到一半以上,由此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严重超标,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我国几次大的水致传染病的暴发也充分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

当前,微生物污染仍为农村饮用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加强饮用水消毒工作是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的有效措施。

2、 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自来水屡屡受到影响,使人们对自来水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目前自来水的处理技术依然沿用一百年前的传统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经过一百年的世纪洗礼。当代的水质现状与一百年前的水已经截然不同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降低浑浊度,去除水中悬浮物有较好的净化消毒作用,但对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微污染,则不能彻底去除有机污染物、农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藻毒素,致使出厂水时有检出,甚至超标。

3、 消毒副产物带来新的污染

氯化消毒是我国沿用多年且仍然普遍采用的自来水消毒技术。近二十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现已发现氯化消毒副产物300多种,其中许多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副作用。譬如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三溴甲烷均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可引起甲肝、肾和肠道肿瘤。卤代乙酸类中的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二溴乙酸等也能诱发小鼠肝肿瘤。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其《饮用水水质准则》中,作为有致癌性的物质而确定了致癌危险性水平的限值。我国许多研究证明,氯化饮用水的有机提取物,在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均有致突变性,有的还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

由于氯消毒会产生大量副产物,许多消毒产品已用于饮用水消毒。如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但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消毒副产物。如二氧化氯消毒,会产生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副产物。臭氧消毒可能会产生溴酸盐、甲醛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健康也会产生危害。

从保护人群健康出发,在进行饮用水消毒时应尽量降低副产物的生成。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水源水中是否含有与消毒剂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如氯消毒时原水中腐植质等大分子团有机物含量,二氧化氯消毒时有机物含量,臭氧消毒时溴化物含量等。因此对减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选择消毒剂最佳投加量等问题引起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

4、 自来水管网污染 但我国大城市的输配水主管道许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装配备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氧化和腐蚀,由于物理、化学、电化学、微生物等的作用,在给水管道的内壁会逐渐形成不规则的“生长环”,且随着管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厚,使得过水断面面积减小、输水能力降低并严重污染水质,加之城市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维护管理不力,管网渗漏高达20%以上,甚至40%。造成二次污染,安全堪忧。如2006年1月,北方某大城市交通主干线污水管线发生漏水事故。导致交通主干线双向交通断行,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管网陈旧、污染等问题,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自来水部门为水质所做的一切努力。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35个城市调查表明,出厂水经管网输送到用户自来水龙头,自来水水质合格率下降20%左右。根据某水务公司2000年1月至2002年9月210起用户水质投诉报告的调查表明,由于自来水管网引发的问题近50%,约25%由于管网流向的变化引起的管网水浊度升高,约16%的问题因为内管质量低劣影响水质引起的红水、黑水、白浊水等,约5%的问题是生物污染造成的,用户在水中发现红虫、蚂蟥,心里感觉非常不好,约2%的问题是由于施工造成污水进入管网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如某建筑公司把施工用水(抽地下室臭水)与用户管网混在一起,送到某公寓后,全部住户用水发臭;某地由于施工时污水进入给水管道,造成大片污染,一老年福利院水库蓄满污水,情况及其危险等。

5、 二次供水污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层建筑迅速增加。高层建筑的供水设施与低层建筑不同,低层建筑是由自来水厂通过管道直接供水,而高层建筑供水设施则需通过二次供水设施才能获得。通常,二次供水设施包括高、低位水箱、水泵、输水管道等设施。自来水首先进入低位水箱,然后通过水泵输送到高位水箱,再通过重力作用供给高层的各住户。由于管理不善,存放水时间长等,造成饮用水二次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直接结果是影响用户感官,使饮用者感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的甚至发病,危害人体健康。

全国由二次供水蓄水池污染引起的饮水污染危害健康事故屡有发生。据报道,北方某大城市在1990-1998年发生了29起二次供水污染事件,二次供水污染集中发生在7月、8月、9月,占总二次污染事故的1/2。2001年对南方某城市500个水箱的抽查结果表明,水箱饮用水总合格率在90%以上;但居民自己送检的水样,合格率仅为75%;居民前来投诉的水样,100%水检不合格。

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水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又与同水接触的截面性质有关,也与外界许多条件相联系。水二次污染的实质是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这种迁移转化是一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作用过程。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主要由:水设备表面涂层渗出有害物质;贮水设备的设计大小不合理,使之水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过长,影响饮用水水质;贮水设备的结构不合理;泄水管余下水管连接不合理,溢、泄水管与下水或雨水管线直接连通,水设备的位置选择不合时,周围环境脏、乱、差;贮水设备的配套不完善,如通气孔无防污染措施、入孔盖板密封不严密、埋地部分无防渗漏措施,溢、泄水管出口无网罩等;二次供水系统管理不善,未定期进行水质检验,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有的水池水面上还漂浮着杂质,有的水池内壁长满青苔,池底积满厚厚的淤泥,致使水质逐步恶化。

6、 发饮用水卫生事件 饮用水不同于食品,某种食物出现问题时,可以选择其它食物来食用,而水则是无法选择和替代的。城市供水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清理行动并切断数百万民众饮用水的供应。

今年,大范围的水污染事件不断在媒体上曝光,可以说件件惊心动魄。2005年11月13日由于吉林市中石油吉化公司爆炸而造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导致哈尔滨市停水4天,而且还影响邻国的个别城市。

2005年11月24日湖南冷水江市金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尿素厂造粒塔底用于尿素清洗水的集水池发生墙体意外倒塌,含氨废水流入资江,导致冷水江市停水。2006年1月5日河南省巩义市发生柴油泄漏事故,6t泄漏柴油经黄河支流伊洛河进入黄河,形成60km污染带。2006年1月6日湖南省株洲市霞湾港因清淤治理工程施工不当造成湘江珠洲霞湾港至长沙江段发生严重水污染事故,导致湘潭、长沙两市水厂取水水源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2006年1月6日上午,古兰镇重庆华强化肥有限公司大量硫酸废水泄漏,直排綦江河,初步估算,约600t紫红色硫酸废水排入綦江河,在河面形成一条长达300m的污染带,导致沿岸3万居民停水2天。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要慎重对待。针对不同原因而引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饮用水安全意识,要居安思危,重在预防;与此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饮用水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本文作者为水处理方面的权威专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第二篇:我国地铁安全现状及其感想

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地铁以其快速、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已经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全球地铁事故不断发生,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也都先后发生不少的事故。因此,总结归纳我国地铁安全的现状,分析地铁运营事故的影响因素,制定预防事故相关对策以及突发事故后的救援措施,对于改善地铁运营的安全现状,预防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铁运营安全不仅涉及人、车辆、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地铁地铁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人员因素。

从2002年和2003年对上海地铁

一、二号线发生事故的分类统计表明:一般性事故主要是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人员因素是肇致地铁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

(1)拥挤。例如,2001年12月4日晚,北京地铁一号线一名女子在站台上候车,当车驶入站台时,被拥挤人流挤下站台,当场被列车压死。

(2)不慎落人和故意跳人轨道。长期以来,因人员跳入地铁轨道,造成地铁列车延误的事件屡次发生,短的一两分钟,长则三五分钟。而地铁列车只要一旦受到影响,不能正点行驶,势必影响全局,就需全线进行调整。不仅影响当事列车上的乘客,而且使整条线路甚至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上的乘客都可能被延误。

(3)工作人员处理措施不得当。例如,韩国大邱市地铁2003年那场大火中,地铁司机和综合调度室有关人员对灾难的发生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前方车站已经发生火灾后,另一辆1080号列车依然驶入烟雾弥漫的站台,在车站已经断电、列车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司机没有采取任何果断措施疏散乘客,却车门紧闭,而且仍请示调度该如何处理。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事故发生5分钟后,调度居然还下达“允许1080号车出发”的指令。

二、车辆因素

(1)导致地铁列车事故的主要因素是列车出轨。例如,英国伦敦地铁,在2003年1月25日,一列挂有8节车厢的中央线地铁列车在

1 行经伦敦市中心一地铁站时出轨并撞在隧道墙上,最后3节车厢撞在站台上,32名乘客受轻伤。

(2)还有其他车辆因素。例如,2003年3月20日,上海地铁三号线闸门自动解锁拖钩故障,停运1个多小时。又如,2002年4月4日,上海地铁二号线因机械故障车门无法开启,停运半小时。

三、 其它因素

地铁运营安全不仅涉及人—车辆—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综合上述地铁事故发生的因素,结合我国目前地铁发展和安全的状况,我认为,我国地铁在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安全防范等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首先,我国地铁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技术规范滞后。

我国地铁建设之初遵循的是“战备疏散为主,兼顾城市交通”的指导思想,对地铁运营涉及的相关安全问题考虑不够。上世纪90年代前后虽颁布实施了《地下铁道没计规范》和《地铁车辆设计标准》,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述两个规范、标准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涵盖地铁消防安全设计的方方面面,缺项严重,标准过低,要求不严,使许多新建和在建地铁在安全疏散、消防设施、车辆防火性能等方面不能满足安全需要。

其次,安全隐患突出,物防和技防手段相对落后。 一方面表现在车辆老化严重。北京地铁火灾事故的原因是风扇线路短路导致起火。发生故障的地铁列车为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的老车,属即将退役的列车。造成风扇短路主要是现在运行的地铁车辆老化严重,环线和一线地铁车辆的运营时间都超过了二十年。另一方面是消防安全设施缺乏,功能不全,以及处臵地铁火灾和实施抢险救援的消防装备严重不足。

然后是缺乏统一的应急处臵和协调机制。

地铁安全事故处臵涉及消防、反恐、公安、交通、卫生、武警、驻军以及市政等部门,非地铁运营部门一家所能承担。但因为没有综合的应急预案,所以存在着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缺乏集中统一领导高效运转的组织指挥体系等情况。在地铁事故救援工作中,从地铁的第一反应先期处臵,到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医疗卫生、武警、市政等相关单位在事发后迅速赶赴现场的分工配合、统一指挥。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指挥体系,就很可能延误救

2 灾的最佳时机。

最后是地铁安全保卫力量薄弱。

这一方面是指地铁安全保卫力量薄弱。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虽设有专门的地铁公安机关,但人员编制少,难 以担负日益繁重的地铁治安防范、消防监督等任务。另一方面是指地铁专业消防救援力量不足。目前,仅北京地铁 公司建立了一支地铁专职消防抢险队,但装备落后,难以适应地铁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早期处臵的需要。三是指公安消防部队现有警力、装备不适应处臵地铁火灾事故以及投毒、爆炸、生化袭击等恐怖破坏事件的要求。

地铁一旦发生事故,将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不仅带来不利的政治影响,人员伤亡、车辆损毁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将十分严重。随着地铁的飞速发展,为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损失,依据上述的事故分析,我认为以下几点事前预防对策以及事后处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对策

由于乘客素质对地铁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地铁安全乘车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的失误而产生的地铁运营事故。例如,2004年4月出台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中,对乘客的各种危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行为作了规定,并且明确了运营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履行的安全管理职责。另外,还要多加强对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及其检测体系

地铁的运营涉及众多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车辆因素、线路问题、信号标志等设备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臵是否充足有效,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的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地铁的运行安全。

上海地铁有两套自动防火设施,两级自动监控系统,一级设在车站,一级设在中央控制室。自动灭火喷淋系统,有水喷和气体喷两种,可以针对不同的火灾原因进行调控。地铁隧道里还设有专门的排烟装臵,一旦发生火灾,隧道内的事故风机系统就会启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排出有毒烟雾,防止窒息。

3、建立自动监视及自动报警系统 为了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行,每个地铁系统都应具备监测及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FAS)。FAS对于确保地铁的安全以及正

3 常运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地铁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FAS系统保护的具体对象是全线车站、主变电所、车辆段及通信信号楼。地铁FAS系统必须是一个高度可靠的系统,接线简单,组网灵活,容易维修和扩展。控制中心(OCC)应有全线示意图,能监控全线的报警情况。

针对以上地铁安全问题和防护措施,我认为,未来地铁安全防护的重点还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地铁消防

根据地铁结构特点,地铁对来自其外部的灾害防御能力好,而对来自其内部的灾害抵御能力差。从世界地铁100多年事故教训来看,地铁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和造成危害损失最大的是火灾,地铁消防安全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设计是消防安全工程基础和关键,但不能笼统划归为各种相关专业技术的简单叠加,应按系统工程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和统筹协调各设计单位及各专业之间设计要求,统一消防设计标准和要求,明确规定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和方法,充分考虑系统与设备运行维修调试需求,使其获得最佳设计意图和使用效果。

二、恐怖袭击

在全球恐怖袭击甚嚣尘上的今天,地铁系统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按照一种简易风险评价方法的分析,被列为对于恐怖袭击具有很高风险的目标之一。因此,地铁的建设设计和日常管理必须充分考虑承载应对恐怖袭击的需要。此外,地铁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环,在规划设计时就应从选址、消防等环节考虑到安全预防,一旦灾难突然而至,要求能迅速启动预警机制和救灾设施,减少恐怖袭击带来的如火灾等二次伤害,将灾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安全是地铁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运营线路的增加、运营系统愈发复杂,安全运营风险加大,人的不安全行为、车辆设备的不可靠状态和安全管理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因此,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员工安全教育,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安全责任无小事。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安全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重视安全,实践安全,努力建设“平安型地铁”,为地铁的发展,为国家的形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现状,形势,对策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正在稳定中呈现好转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多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2009年,全国GDP达到33.54万亿元,同时也有8.97万人死于安全事故,不到4亿GDP就死亡一个人,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左右,约为全国GDP的近百分之一。

煤矿的安全形势更不容乐观,2009年的百万吨死亡率虽比2002年下降了8成,但仍达到0.892,这个数字是美国的近100倍,是波兰和南非的10倍。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灾害多

1.1.1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

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严重,如中平能化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1.1.2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

据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然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10亿元的经济损失。

1.1.3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

据统计,1999年17处大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煤矿每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4000多次,震级达一级以上的1000多次,2002年总次数达到了6127次(其中>三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十七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1.1.4 煤尘爆炸危险性普遍存在,危害性严重

我国煤尘具有爆炸性普遍存在。原国有重点煤矿有87.4%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 1

险,小煤矿中91.35%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

1.1.5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

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属于复杂或极其复杂的煤矿占25.04%。2006年至2009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60余起,死亡近700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1.1.6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今年的资料统计,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摄氏度,最高达到37摄氏度。

1.2 煤矿数量多 大中小并存 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矿井总数,目前全国共有在建和改建矿井3955处,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占82.9%其中3万吨以下的有562处。西南一些地区现有新建和改建扩建矿井平均单井能力仅为7万吨。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全国矿井平均资源回收率为45%左右,其中小煤矿仅为15%左右。目前大中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管理带来困难。

1.3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 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据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的开采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合机械化程度15.03%。而原有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地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即使配备了防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断电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1.4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 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的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许多小煤矿的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根据调查,3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矿中,初中

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的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30万t以下的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2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2.1 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60%左右,预测205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9亿t,2001年11.01亿t,2002年13.9亿t,2004年19.56亿t,2007年达到了25.23亿t,今年将达到31亿t,年增长12.38%。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2 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了“信息化”在这一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 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3.1 切实加强煤炭管理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两个负责制落实到位。加强监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完善地方监管法规,建议各地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避免执法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树立良好的政府监管形象。坚决关闭政府责令整顿关闭的小煤矿,杜绝事故发生的隐患。

3.2 切实加快推进煤炭企业整合

国家要通过资金投入、资源转让等政策,鼓励地方政府支持大企业和中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以煤炭资源整合、安全整治、技术改造等为契机,将部分有潜力的小煤矿改造成大煤矿,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矿井,带动全行业安全水平的提高。通过多企业组建集团化大企业的思路实现更专,更精的行业龙头性企业,为保障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夯实的基础。鼓励强势企业采取金融手段整合小规模企业,即实施管理强矿战略。

3.3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煤矿瓦斯重大事故防控、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等重大研究项目,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装备,为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研发、集成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化解安全专业人才危机。继续扩大煤炭院校煤矿主体专业招生规模。同时,还要加强安全培训教育,特别是小规模煤矿企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并对这些企业管理者进行先进的科学系统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3.4 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术革新投入,引进融合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目前,国内多家大型国有煤炭生产企业通过旗下上市公司迈入金融投资市场,而由老牌企业转入现代企业管理化的步伐很慢。大集团应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小规模煤矿企业应积极学习并尝试进行自身制度的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等的入。通过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开发部门,鼓励有能力的员工再深造,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建立创新的员工考核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营造人人心中有安全的意识氛围。

参考文献

[1]田应奎.认识煤炭的战略地位.瞭望.2005年第6期.

[2]刘国云.对我国煤炭管理现状探讨.科技信息.2008年第25期.

[3]肖伟.矿难之泪与发展模式之累.经济管理文摘.2005年第2期.

第四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

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保障对策

Currentstatus of food safety in China

Abstract:Food safety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our current basic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and food safety issues arising analyzed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od security early warning forecasting mechanis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od social credit system safety,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improving detection equipment, improve the detection capabiliti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ur food.Key words:food safety; Analysis; safeguard measures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仍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疾病的死灰复燃等,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1]。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走向食品内部,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2]。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其制毒制假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2.1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 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2.2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 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

滋生, 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 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 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 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 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 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3]。

2.3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 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4]。近年来频频发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 正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的, 而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4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2.4.1农业种植业超标使用化肥、农药

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片面追求高产。为了达到高产追逐利益,很多农民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化肥、农药用量严重超标。由于农民长期用惯了杀伤力强、高毒性的农药,见效显著,所以近年来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呈直线增加,增长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药"当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 万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用过有机磷农药[5]。然而,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对其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这些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因农药残留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方虽没有大范围的急性药物中毒事件,但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2.4.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 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 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 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 当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6]。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 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5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滥用激素、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品养殖业领域,为了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的成熟期,因而滥用激素、抗生素类饲料。据了解,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 万吨,其中有9.7 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7]。滥用抗生素、激素饲料或者药物,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口感及其内在品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明文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其大量残留富集在产品上进而对人体产生了重大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不断爆出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畜牧水产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事件等,滥用抗生素、激素引发水产品信任危机。

2.6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2.6.1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

食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许多不法商人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质量,甚至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2.6.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滥用非食品加工用添加物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据调查显示,曾有商家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等。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行业的通病[8]。

2.6.3食品储运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食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2.7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 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 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认为, 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 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9]。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 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8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 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9管理缺陷,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 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 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同时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1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多头执法,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监管效果。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 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11]。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3.2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食品召回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网络平台,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建设[12]。

3.3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

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

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3]。

3.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我国已加入WTO,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 供技术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红波.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

[2]张远.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9).

[3]Zheng K, Heydari B, Simon D K. A common NURR1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4]Parkinson disease and 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J]. Archives Neurology,2003, 60(5): 722-725.

[4]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科学,2004(2).

[5]高宏星.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粮食加工,2005,(2):12-15.

[6]伍立玲,吴瑞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50-151.

[7]Kannan R,Sahal D,Chauhan VS.Heme-artemisinin adducts are crucial mediators of the ability of artemisinin to inhibit heine polymerization[J].ChemBiol,2002,9(3):321~332.

[8]姜萍, 殷正坤.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02, 20 ( 1): 62- 661.

[9]陈君石.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形势[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9 (2):254- 256.

[10]张星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食品科技,2001.3.

[11]Jin H. Romnano G, Marshall C, Donaldson AE, et al. Tyrosiehydroxylase gene regulation in human neuronal progenitor cells doesnot depend on Nurrlas in the murine and rat systems[J]. JCellul Physiol,2006,201(1): 49-57.

[12]张雨,黄桂英,刘自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山西食品工业,2004,4:39-42.

[13]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安全, 2004(4) : 17~18.

第五篇: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5-02-2

4一、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

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业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二、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

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三、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

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两部分。对外交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主要游览路线能够便利通达各景点,保证使大多数旅游者能充分领略旅游地的精华部分。若在景区修建索道,对其选线要进行反复考察,避开主要观赏景点,力争对景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及出入口建设;加快铁路规划建设,扩大铁路客运站容量;挖潜改造水运交通,积极发展海港;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运力,切实注意保护好机场的周围环境,增辟国内和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

上一篇:我和书的故事作文下一篇:武汉黄陂甘棠规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