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机制探究

2022-09-11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围绕人才培养问题, 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之于高校的重要意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发挥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理工类高校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分析理工类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探索出理工类高校构建立德树人机制的科学路径, 为理工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理工类高校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 理工类高校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存在着设置比重较小的问题。理工类高校一般都较少注重此类课程的设置, 大部分就只开设屈指可数的一门或几门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学时少, 受众少, 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里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体系, 且受到选修课课程性质的限制, 在授课质量、师资力量、学生重视程度以及结业考试规范上都缺乏相应保障, 因而也就缺少科学性。其次, 文化教育的授课内容不清晰。一方面, 文化相关内容较多, 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具有片面性, 另一方面, 目前各高校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性教材, 授课内容往往是根据授课教师的专业、兴趣和知识积累而定,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 理工类高校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

理工类高校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教育相关的教师数量较少。在理工类高校, 往往一个老师身兼好几个不同专业的文化课程教学任务;二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理工类高校的文化课教师大多是兼职的中青年教师, 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面临着科研, 家庭, 事业的多重压力, 精力分散, 对文化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理工类高校教师往往遵循传统的理论灌输法, 而文化又是丰富多样的, 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 理工类高校对文化资源和载体运用不足

理工类高校对文化资源的运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文化资源的应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来进行, 很少有涉及到文化的内容。二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对文化资源应用不足。理工类高校文化教育只在文化课中体现, 在专业课中很少渗透文化因素。理工类高校对文化载体的运用不足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课堂载体的利用不充分。理工类高校的文化课程由于学时和课程性质的限制, 对文化知识的讲解局限于表面, 无法深入阐述。二是活动载体利用不足。理工类高校的征文比赛, 诗词大赛等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且频率不高。三是网络载体利用欠缺。理工类高校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鲜有体现文化教育的板块, 也极少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教育。

(四) 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包括物质环境氛围和精神环境氛围。理工类高校这两方面的环境氛围都不甚理想。首先, 校园的物质文化氛围欠缺。物质文化氛围主要是通过校园的建筑来展现出来的, 而部分理工类高校的为了应付教育教学评估, 随意扩大校园规模, 将原有的体现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拆掉, 取而代之商业化风格的新建筑, 这无疑不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理工类高校相比于文科类学校而言, 文化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少而且频率较低, 这些文化活动多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且多局限在校园之内, 受众人群少, 学生参与度都不高。有些高校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使得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 缺乏深度, 教育意义不大。

总之, 理工类高校存在这么多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理工类高校历来重理轻文功利化思想的惯性作用, 他们把实用价值明显的技术技能和自然科学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忽视人文素养。二是新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们开始把“有用”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文化教育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积淀才能“见效”的活动, 自然就被轻视了。

二、理工类高校“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路径探析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转变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两个主体:一是个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主要是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要批判地接受, 既要强调实用性又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明确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个人积极学习文化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二是理工类高校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理工类高校要抛弃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惯性思维, 提倡科技和人文并重, 在教育资源配置、课程安排、学校管理、经费投入和师资培训方面适当重视, 追求平衡。同时,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把文化教育放在基础教育的位置, 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人文学科建设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理工类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计划, 改革文化课程设置。首先, 要适当增加文化相关课程的比重。理工类高校应适当增设多门文化教育的课程, 形成文化教育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其次, 理工类高校应改革文化教育课程的性质, 在选修课的基础上, 开设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或者通识课程, 使文化教育课程贯穿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文化教育课程。最后, 理工类高校关于文化教育的课程的开设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育的学时, 如定期带领学生参观馆博物馆, 纪念馆, 参加学术会议, 知识竞赛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加深文化的影响力。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理工类高校以文化人存在阻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教育课的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为此, 我们要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 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广泛而全面的影响, 因而其必须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给学生带来正向引导。同时, 教师也要加强对文化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理论的研究,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才能教育好学生。二是学校要加大对文化课程教师的培训入, 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策略的培训, 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 优化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 那么校园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因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优化校园环境主要就是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首先,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一方面, 我们需要保护校园里有历史和年代感的建筑, 通过古建筑来添加校园文化气息。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根据理工类高校学生的特点, 在校园里增设各种具有文化底蕴的雕像, 人为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其次, 我们要优化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以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为依托,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如汉服大会、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在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略显不足, 其在进行道德教育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从理工类高校出发, 着重分析其“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讨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机制, 为在理工类院校开展以人为本, 德育优先的教育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机制探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人民日报2016-12-9.

[2] 冯刚, 刘晓玲.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01) :96-99.

[3] 王振.论以文化人的意蕴与整体性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 2016 (07) :47-51.

[4] 高霞, 黄春雷, 邱玥.理工类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S2) :183-184.

[5] 李宇鹏, 崔亮.理工类高校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145-146+149.

[6] 辜小花, 杨利平.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168+174.

上一篇:鹤壁市委党校实施“项目式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