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测评

2022-07-06

第一篇:教师心理素质测评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00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到了家庭和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方法变相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甚至有些后进生,因为被教师所嫌弃、讽刺、挖苦,进而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厌学情绪严重,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做事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其情感冲动时,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尤其是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2)自大自负,自以为是,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较为孤僻,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到纠正与调整的。

二、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开展主题班会。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推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两极分化的局面。

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谈话——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谈话最为行之有效。

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让那些自卑怯懦、较为孤僻的同学能有机会克服自卑心理,大胆走上讲台,并予以鼓励与肯定,从而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卑与怯懦。

三、老师、家长、学生多方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许多父母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学校要通过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3、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走进学生心灵,而且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使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它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

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总的来说,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心得

目前,老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各个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作为老师,也应该加强心理书籍的阅读。我读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的教育学书籍,看了以后我深有感触。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书中说道,据我国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心理检出率48%,这也许是个别情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使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因此,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研究,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自我调控

1、转变观念。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拓宽心胸。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4、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

李能琰

2013年10月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学习计划

教师心理培训计划

教师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全方位的、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如果我们看远一点,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未来,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学习:

1、加强人本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心理动力源;不断改进方式和作风,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贯穿在管理的全过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种和谐的人文氛围中积极投入学习中,乐于合作,全面提升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

2、认真学习心理理论,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坚持学习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完善教师的心理品质。如怎样对待迟到的学生、怎样看待早恋的学生等等;通过实践中体验让教师对各种诱发心理问题的个案进行解释和评价,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问题。

3、改善认知倾向,增强教学效能感。不断完善教师的师范素质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力,增强其获得成功的欲望和对工作的兴趣,体验教育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前提,上好课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基础,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只有不断增强教学效能感,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4、加强教学反思,悦纳教师职业。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反思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教师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因此,管理中要善于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尝试完善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消除职业倦怠,爱岗敬业,增强成就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5、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增强教师心理保健意识。教师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各种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善于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减少不良心理问题的诱发;看问题学会看主流、看发展,能够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要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认识是正常的,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遇事学会“想得开”,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自己“想得开”,学会“想得开”是追求人生多一分清醒、多一份睿智,“想得开”的实质是心理问题的自我疏解和释放;也要学会自我调试心理问题,调整认知,找准问题源,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通过这些办法来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非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加强对心

理学习,提升心理素质,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身体健康,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成就大业,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第五篇:把阳光注入心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论文题目: 把阳光注入心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作者姓名: 秦彦玲

学校名称: 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

联系电话: 18978389872

把阳光注入心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

秦彦玲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负担

教育资源共享

师德

业务素质 内容梗概:在全社会已普遍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我们更应从多方面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的理解的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国家社会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奖优罚劣树师德、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营造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受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甚至不理解的家长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教师实在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长期以来,人们无比慷慨地赠送教师各种桂冠,一味地把教师神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对教师的品行要求越来越高,却越来越淡忘教师做为自然人、社会人固有的需求,也忽视了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瓶颈。笔者现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注入一缕阳光,希对农村学校建设有所裨益。

一、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在全社会已普遍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我们不妨试问: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应有的重视了吗?

(一)社会的理解的支持:

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气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经济地位直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虽然政府这几年下了大力气改善教师的待遇,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在一些农村,教师仍然只是挣扎在贫困线上,养家糊口的艰难又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作为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作为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管理,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帮助教师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与自豪感。

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同时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激励方式,避免产生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提高教师心理满意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应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建立温馨的谈心室,开展谈心交流活动。

二、国家社会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关注

首先,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执教工作,实行“特岗待遇”吸引人材。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适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二,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层次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执教的工作。

第三,积极地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在农村边远地区师资紧缺的学校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公开招募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推进,农村将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才需求,这是人才需求的一面。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才智。

第四,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执教活动,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执教活动。包括特色活动讲师团,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代教、执教等等,还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手段把优秀教师师范课的课件送到农村学校。

第五,“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进程,做好全体农村教师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工作。针对农村教师学历低于城市教师的实际情况,应给予学历补偿教育,给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补上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三、师德滑坡现象及原因。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国家、社会、学校都必须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由于师德教育的力度不够,师德师风出现滑坡现象。

1、有少数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或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家教和办各种收费补习班;

2、有的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严重,在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3、有的教师“以教谋私”,使高尚的师生关系蒙上了金钱的阴影,损害了教师和教育工作的社会声誉;4、有的教师用语言讥讽或嘲笑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有的教师缺乏教育耐心,驱赶学生等。

造成农村学校师德师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1、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频繁改革,学校穷于应付这种改革的外在形式,淡化了对教师的师德管理和教育。

2、学校师德教育缺乏规范性、法制性,学校大多时候都是通过大会、小会对教师提出有关师德要求,或对教师出现违背师德的行为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收效甚微。

3、学校师德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教师自我、教师之间、学校与教师都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出现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好干坏不知道会怎么样的现象。

4、教师物质待遇低下,收入微薄,教师作为寻常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参加高层次文化学习和进修的资金欠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也难怪教师会从事第二职业。

四、奖优罚劣树师德。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既要重视教师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要求,又要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笔者建议:

1、挖掘本校的世界人民教育资源,树立师德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召人,鼓舞人,鞭策人。学校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工作,表彰先进,宣传其事迹,在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2、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工作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学校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建立师德综合档案,记下教师的历史,把师德档案记载的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工资晋级、评先表模等一一挂钩,并实行师德档案一票否决。

4、深化改革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列宁说过,提高教师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师的工资全额到位,学校要搞好勤工俭学,尽量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五、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落后及原因。

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不强。表现为:

1、教师掌握的新知识、新信息少,知识陈旧,教育观念落后;

2、学科编制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师资严重缺编,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多;

3、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少,信息技术课开设不足;

4、学校骨干教师少,教学科研能力低,缺少学科带头人。究其原因主要有:

1、农村学校受公用经费和教师编制的限制,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和参与人少数;

2、教师流动性较大,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外流,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

3、学校对校本培训重视不够,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师资资源。

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学校迫在眉捷的大事。

1、学校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培训方法,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中老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依靠校本培训,激励教师走向成功。一是大力开展业务练兵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观摩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说课、论文评比、教师文化考试等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二是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建立教学帮扶,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老教师、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重点扶植和培养一些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尽快成才,形成学科梯队,实现新老交替。

3、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营造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办图书馆,要从工作上适量给教师松绑,让教师有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要开展教师读书、实践竞赛活动,引导教师们充分地将“实践、读书、教研”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素养。

上一篇:金属钼有机化合物下一篇:教师学习培训感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