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2023-03-04

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

2 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 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 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 ; ③不良贷款盘活率; 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 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3 结 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如何配置资金,才能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自身盈利的决策活动,其内容包括:管理信贷关系;管理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管理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加强结算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科学的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内,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由市场评估导向机制、审贷决策管理和跟踪规范管理三个紧密相连的机制构成,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督的三贷原则,识别企业贷款风险并做到过程有效控制,从而使贷款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由此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征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监督机制,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

目录

一、引言„„„„„„„„„„„„„„„„„„„„„„„„„„„„„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4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6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6

2、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6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7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7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7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7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8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8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8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9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9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9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9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

善„„„„„„„„„„„„„„„„„„„„„„„„„„„„„10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10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人员

监督管理。„„„„„„„„„„„„„„„„„„„„„„„„„11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宜顺论文网

一、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内,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就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寻求新利润并保持现有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与措失,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考核制,以权责分明,分工协调为基础,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一中心,在分析目前我国银行 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市场竞争 能力,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巩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历史回顾:存统贷的管理(1953年-19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0年试编业务收支计划,标志着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计划管理阶段。1953年起,为了适应第一个一年计划的要求,银行信贷计划加强了计划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集中总行统一支配,贷款由总行统一核批指标,存贷不挂钩,不利于存贷款主动性管理。“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体制(1959年-1961年),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除中央财政存款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管理外,其余存款、贷款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特别是对农业贷款计划下入由人民公社安排,银行只管着额。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严重,这种体制对经济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1981年,中国人民银 3

宜顺论文网

行总行把实行30年之久的“统收统支”的信贷计划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方式,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人而加强了各坟业银行的组织运用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加强对高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入了历史新时代。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①信贷管理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信贷管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化期,政府依然在经济中发挥着有形的手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贷款占相当比例,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贷款,一旦无法偿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环帐,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商业银行埋单,从而破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运行管理和效率。其次中央银行的贷币政策周期对银行的信贷的收放有较显著的影响,尤其现在国内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一旦央行放松政策,充足的流动性又会使银行过度放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激励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创新,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②信贷管理运行的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直线型向矩阵型的转变,按照职能划分部门,随着买方在资金市场占据主动地位,转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类型和部门专业职能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但是银行的信贷授权模式依然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的信息渠道为分级管理,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一程度上淡化了责任,造成一种缺乏由一个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发展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的控制的惩罚,而缺乏对过程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已经造成,缺少一个能够监控整个信贷流程,并能够随时提供风险预警的体系。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看,风险补偿机制依然较落后,体现在信贷损失的补偿渠道单一,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银行对冲 4

宜顺论文网

风险的能力明显受到限制,因此信贷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国内银行普遍缺失从获得客户需求,到产品部门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到实施的完整创新链条。首先,没有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即使发现了新需求,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的反馈,其次,由于国内各种金融市场不完善,一些比较先进的信贷技术无法复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创新模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乱批贷款、乱投资等行为的发生,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委托信贷人员去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银行不明确的惩罚措施和忽视道德风险,使得信贷人员最后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操作而受到的惩罚成本,即贷款的安全性与人人利益不挂钩,在这种情况之下,腐败行为就很容易在信贷人员中滋生,使贷款“寻租”等现象成为普遍。一些信贷人员会利用银行对自已的信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向上级提交信贷材料,影响信贷部门的决策,这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和信贷风险。

2、 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和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这样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概念,以非个人感情为主的关系,其命令的指示和情况的汇报都具有较为严格的指挥链条,下经机构的信息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这会降低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而且层层截留导致信息的失真,表现为信息的漏损率很高,最终到达执行者手中的有效信息不准确或偏面,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选择信贷风险。

宜顺论文网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确,导致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只极拓展国内业务的今天,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商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中资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信贷人员队伍较高的流动性会降商业银行对其客户尤其是借款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来自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的压力,但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而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简单归结为安全性管理,在直接监管目标上存在偏差,忽视监 管效率,导致监管成本过大。不能能时预警,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同时应对风险的措施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落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以时应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的应对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按照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设计了矩型信贷管理模式,但是,有些银行或其分行在矩型管理体制下,仍然地按照直线型管理模式运行的,新成立的市场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新体制下虽然原来的信贷人员,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两类相互独立的岗位,但由于未能相应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机制和信贷责任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忧。

这个矩阵结构就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以客户为导向重组信贷 6

宜顺论文网

机构,将原来的按信贷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改为按客户类型和专业职能设立信贷机构的模式,可分别设个人、公司、金融同业三大市场部门(分行层次)和客户经理(支行层次),有的还设立了政府机构部,在后台设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部门,这样改革后,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时,只要与某一个市场部门接洽就可以了,市场部门作为银行的前台,对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揽子服务,对内与后台的多个部门(产品部门)进行业务协调。也就是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信贷组织改革后,各家银行信贷人员的岗位也作了调整,原体制下的信贷员在新体制下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或产品组合等项职能,隶属于前台市场部门,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等项职能,隶属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至于客户经理是否对贷款质量负责,各行的做法不一。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不对资产质量负责,只对业务发展负责;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以对来务发展负责为主,对资产质量负责为辅,而信贷风险经理则以对资产质量负责为主,对业和民展负责为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大大增强。近年来,银行网点开进了住宅区,银行终端摆上了客户的办公台,手机银行随身带;以前客户办理一项业务要找银行的多个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可能要找多家银行,现在不但一个客户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只要找一个市场部门就可以了,而且客户的多个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业务,都可以在一个银行内就完成,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二是实行流程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改革有可能走出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国有商业银行以往都是以部门(机构)管理而不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其实,问题常常出现在流程上,而不是机构有问题,如果因为流程有问题而把机构改掉,那时本末倒置。因为先有机构后有流程,流程跟着机构走,而不是机构跟着流程走,机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流程则可以不断优化。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根据业务不断优化流程、同时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定提供了可能。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有望走出业务发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今客户经理负责发展,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质量,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有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兼顾质量 7

宜顺论文网

和发展的有力制度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建立,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下放信贷决策权力,根据对于客户经别的分类,按照客户大小,风险级别等给予不同级别的分支行不同的权限,以提供客户便捷,一站式的服务。在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专职贷款审批人会议加高风险审查制度其和国外的审查委员制度相近,虽然效率较低但是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不些银行也在实行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双签制,这种制度对于市场环境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这一部门更偏向于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受到同级银行行长的影响较小,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且有利于对各项贷款进行系统的,长效的过程监督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在信贷的营销模式上,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分层次的营销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其对于优质的大型客户,由牵头营销转变为直接营销,也就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同时在信贷流程上开始简化,压缩审查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这种营销体系使得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馈,从而使产品开发部门能够更直接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发挥信贷管理的作用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才是生存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在一级分行设立信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其由总行直接任命和考核,并独立管理信贷审批部门,与同级行行长实行信贷双签制,在风险控制上直接向总行首度风险官负责,并对贷款承担第一审批责任。二是在二级分行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这些 8

宜顺论文网

分部和分中心都直接隶属于一级分行,其考核由一级分行直接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业务上的独立,从而不会受到更偏好业绩的同级分行的影响,独立作出判断,严格执行总行的风险控制要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且定期轮岗交流,独立考核。只有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而不会被特别的个人和客户影响,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目标区风。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都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才是企业成功的经验。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合理的管理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在信贷规模约束中要设定具体的总量,行业和客户规模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严防规模失控。在信贷投向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占略,在行业、企业和产品三方面都设定明确的可考核指标,做到将有限的信贷投入增长行业的优质企业中去,真正做到贷款的优化配置。信贷质量约束上要切实将不良资产比例和信贷呆帐损失指标纳入到信贷人员的考核中去,同时要将上述所有的指标分解到不同层次和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同他们的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建立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管理。在激励机制上要以以鼓励 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改变原来单一的财务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管理体制,包括期权,养老计划,升职考核,业务培训等,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信贷管理顺畅运行。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处于剧烈变化当中,当时有效的管理有可能会渐渐失去作用,因些要建 立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保持整个信贷管理 的自我新陈代谢。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客户需求获取和分析部门,并且同产品设计部门整合。能够通过基层的信贷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反映给产品部门,从而将产品设计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真实理解上,同时做好新型产品的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解决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问题。其次要完善考核督制度,不但要考核相关人员,并且要创新部门考核制度,在对相关部门的效率,成果等方面做出系统持续的跟踪监督,将考核结果交由相应的战略部门,使其可以结合新的竞争环境,内部运行情况,对于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使 9

宜顺论文网

他们更加了解内部工作的不足,并且通过全员的参民也会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保持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变。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结构为垂直总分行信货审批机构,下级和上级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信贷权限分配会导致发放信贷效率的低下,还会导致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不到融资使得商业银行错失了盈利的机会。作为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整体地、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调节,在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的工作下,弹性地处理总分支行的信贷权限分配,充分利用分支行信息优越的有利条件,调动分行的信贷营销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弹性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体现在总行对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授权方面上。在信贷授权上,不但要保证授权规章的明确和稳定,也要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下工夫。明确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商业银行总行一旦做出授权决定,分支行就必须严格遵守;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总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适当给分支行一些权限,使授权具有一定弹性。如果总行的授权没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分支行的短视行为,带来信贷风险,也影响客户资源的稳定性;如果总行的授权一成不变,不具有灵活性,会错失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使得信贷资金盈利不高。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在信贷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变通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追逐盈利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发展。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 监督管理。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对企业所能承受的负债最大限度分析,可以有效地抑制借款企业过分的借款欲望,控制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其次,注意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及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反映和判断。再次注意预期收入分析,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每笔贷款的安全性,把好贷款的“质量关”。最后,根据对不同客户的资信考察等级结果,进行相应的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对每笔贷款进行综合评定坚持贷款“本查”制度,把好贷款“投向关”。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用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标准代替以定性为主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测算模 10

宜顺论文网

型、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模型、内部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银行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针对信贷权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建议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腐败。将“信贷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调查系统,不同部门行使相应的职权并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明确职能范围和目标,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额贷款和有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和决策,避免出现类似贷款寻租等腐败行为。具体而言,信贷管理部门行使制定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各项信贷政策,制定有效的信贷寂批流程;贷款发放权由信贷业务部门执行,负责贷前贷后的调查和跟踪管理。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处理各类不良贷款的问题资产。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提高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理清信贷信息的传输途径,优化信息专递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杜绝多头传递,政出多门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途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坚持精简、效率、效能和效益的原则。精简的核心意义是要求银行人员精明干练、工作高效、机构设置少而精,功能多样,适合需要;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从际需要出发,精简层次,坚持层次精简和幅度适当的原则,层次的设置不能过多,信贷信息传输环节也不能过繁,特别要重视对关键传输点的设计,因为这是影响信贷信息传导通畅有序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各种信息,规范信贷信息的传导,让信息的传输更合理,既不会出现信息传导的盲区,也不会出现信息的重叠和漏损。对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主要是要减少信息传递的上下层级,加强对信息传输的监督,减少信息转输的时滞时间,使得信息能够尽快地传递到终端。另外,由某一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既能使信息进出一个口,不出现政出多门,也便地银行查找、考核,还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宜顺论文网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要加强内部的控制与监督,做到集体决策,权力平衡。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真正做到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5月出版; 〔2〕郭远绍:《浅谈基层信贷风险防范》,《当代经济》,2008.11 〔3〕王瑶:《浅析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及防范》,《时代金融》,2012年;

〔4〕朱明磊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初探》,《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孔翔:《基于博弈分析的银企信贷机制研究及优化策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周远洪、曹志彬:《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对策》,《银行管理》,2010出版;

〔7〕张建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质量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刘朝阳、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郭田勇:《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管理》,《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 〔10〕叶静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刘飏:《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银行家》,2012年(3) (12)彭智、陈阳:《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4) (1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13(2)

宜顺论文网

(14)赵征:《风险配置的内在冲突、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改进》上海金融,2012(8)

(15)伍雪玲:《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1307 (16)李月:《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时代金融》2012第24 (17)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

产品》,2011年第21期

宜顺论文网

第三篇: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问题

近几年,商业银行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要求下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行“绿色信贷”,开展信贷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控有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贷政策,将贷款投向国家引导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优质项目、优质企业,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业务,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成功推动了信贷结构向良性转化,资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信贷板块萎缩,新领域拓展乏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多集中于资源行业、化工行业、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公路、电力、化工、金属制品、纸制品、教育等贷款绝对额占比较大。对“重点产业倍增计划”的行业拓展不力。对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粮油机械、化工新材料等一些重点产业集群,信贷业务拓展力度不够,未将其发展成为信贷结构中的中坚力量。对中小企业、第三产业、低碳产业进入不够。“三农”、节能减排、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占比不大,对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医院、教育、住宿餐饮等服务与消费领域,客户市场进入不够。

(二)优质大项目资源储备不足,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大项目储备不足,持续发展速

度放缓。已审批待提款、已上报待审批和可供营销的储备项目资源不多,优质项目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有限,多数项目贷款进入还款高峰期,对信贷业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不利。信贷资源配置导向性不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支持的行业项目进入不够。商业银行实际支持力度不够,信贷资产占比不高。项目营销中服务创新不多,低碳金融的服务范围不广。

(三)小企业客户营销拓展不力,跨越式发展有待增强。

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贷款比例很低,离国家政策要求有很大距离。其次,授信和审批权限不足。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属于“小企业信贷业务谨慎投放行”。一般仅能办理A级以上小企业信贷业务,远远未能满足多数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从而无法解决小企业资金缺乏的困境。再次,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不够。基本局限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小企业贸易融资、小企业专业市场融资、小企业经营型物业贷款等创新产品没有用足用活。

(四)个人贷款结构失衡,贷后管理存在隐忧。 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比例不足,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过高,经营性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发展不足,导致个贷结构严重失衡,而受住房政策调控影响,个人贷款发展后劲放缓。另外,贷后管理滞后,存在隐患。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信贷管理、个人金融业务、风险内控等部门均承担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职责,但职责范围难界定,责任不清导致部门信息不畅,最终造成个人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效果不佳。

(五)潜在风险贷款化解任务艰巨,信贷结构调整敏感性差潜在风险贷款化解面临压力。 体现在一方面余额较大,潜在风险贷款占比不高但金额较大;另一方面政策压力较大,城投公司和二级公路贷款属政府平台融资,受国家政策波动影响。信贷结构调整的敏感性较差。信贷资源向国家确定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领域倾斜不够,对拓展新行业和新领域效果不明显。房地产贷款新政调控后存在隐忧。一方面随着新政策出台后,选择客户需具有

一、二级高资质,造成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客户流失;另一方面存量房地产贷款在房贷新政重拳调控之后导致质量波动风险,需要加强监控。

二、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金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经济因素决定必须进行信贷结构调整。

首先,商业银行是信贷资源配置的中枢,对社会资源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信贷结构调整则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信贷结构调整,退出潜在信贷市场和进入优质信贷市场,可以促进资源从风险高、盈利少、社会贡献度低的行业和企业向社会贡献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优化企业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GDP增速下降。虽然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速变化不是线性关系,但银行自身的压力测试表明,当GDP增速下降到9%时,不良贷款率仍能保持平稳;而当GDP增速下降到8%以下,不良贷款率变化对GDP增速变化将很敏感,因此积极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宏观经济形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要求。最后,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时期,在现阶段复杂困难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收窄,信贷市场呈现由买方市场逐步向卖方市场转变的有利趋势,有利于信贷市场结构调整。同时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增加,也给银行风险防控带来严峻考验,决定必须通过加快调整信贷结构,退出信贷潜在风险市场,进入优质信贷市场,优化资产配置,防范信贷风险。

(二)信贷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客观需要。 信贷结构调整是当前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迫切要求。一个前瞻性强又有可操作性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决策层决策水平、决策能力的一种体现。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黄金期已过,有效的信贷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信贷结构优化和资产结构最优化,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信贷结构调整工作不仅是商业银行信贷动态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结合宏观经济形势顺应企业、行业生命周期,通过主动退出潜在风险的信贷市场,进入优质信贷市场可促进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需要。从贷款质量结构上分析,必须进行信贷结构调整。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剥离,但不良贷款占比仍居高不下,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仍然隐含着潜在的问题。有效的信贷结构调整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有效问题,可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拓宽信贷资金使用渠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使信贷资源更加合理配置,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促进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真正体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

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转变信贷经营模式,因此,主动对潜在风险信贷市场实行有策略地退出,达到事前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并积极进入优质信贷市场,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流动性,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新经济形势的抵押挑战,确保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信贷结构调整措施

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商业银行提升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检视和优化原先的信贷结构政策,平衡好支持经济发展与自身业务健康发展,减少政策调整可能造成的冲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分析研究,准确掌控政策,做好应对宏观调控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长期准备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而且,还有进一步收紧的可能。因此要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增强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性,对照宏观调控政策,对各类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抓住重要风险点和趋势动向,对信贷结构调整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包括行业政策、客户准入标准等,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从行业入手,立足于客户,落实到产品,体现区域特色,细化工作信贷政策,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二)从行业入手,积极贯彻国家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 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大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相关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对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低端制造业及“两高一剩”行业的控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两高一剩”行业中的劣质客户,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客户或项目,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限制和淘汰类的项目,列入落后产能淘汰范围的客户,坚决予以退出,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和项目盲目发放贷款。

(三)产品方面,以新业务新产品为切入点,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创新信贷营销理念,实现信贷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着做大规模与调整结构并行、既做大又做强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三大一小”(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小企业)客户发展战略,推进公司业务、贸易融资、小企业信贷、个人贷款、国际业务均衡发展,协调匹配,确保信贷结构有效调整。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拓展绿色信贷领域。营销节 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优质客户,跟踪国家政策、标准制定与实施情况(如建筑节能认证、能耗审计、排污权交易试点、水资源价格改革、碳核证减排量价格变动等)。创新产品组合模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坚持公司贷款与个人贷款联动,根据产业化、市场化、集群化、园区化的特点,通过商户互保、联保,提供个人经营性贷款,支持其向微型小企业发展;结合地域经济特点,开办农机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小企业厂房按揭业务。创新个贷产品营销,提高优质个贷资产比重。加强汽车消费贷款拓展,通过与经销商和担保机构合作,积极推进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稳妥推进个人自用车及个人商用车贷款业务。创新产品置换模式,降低资产风险集中度。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发现、引导信贷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融资与融智综合性服务,既考虑固定资产贷款等传统性融资,更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利用信托理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等融资替代工具。

(四)客户方面,突出客户选择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客户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地位,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支持的重点(项目)客户包括:一是铁路、高等级公路、机场和大中城市自身能产生分现金流城市基础设施等优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符合低碳经济导向的环保能源客户(项目),包括核电、水电、煤炭基地、石油开采和加工,重点水利项目等;三是贯彻产业升级战略的客户和项目,特别是列入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企业;四是文化信息传媒客户(项目)。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新一代互联网项目、物联网。文化创意、传媒、教育培训业优质客户(项目);五是关系民生领域、具市场潜力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六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点投向跨区域跨国境的大型商务和物流客户(项目);七是符合政策要求的大型成套出口企业客户和大型境外工程承保企业客户(项目)。

(五)审慎发展房地产和土地储备贷款 随着土地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升级,行业信贷风险急剧增加,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面临新的考验,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对此,应主动研究行业政策,把握信贷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按照贷款条件发放住房开发。切实加强对各类房地产贷款资金的监管,不断提高风险意识;积极考虑资产证券化,分散房地产信贷的信用风险。重点投向具有区位优势、价格定位合理、有成本优势的普通住宅项目,审慎投放非住宅类房地产开发贷款;严格控制土地储备贷款。信贷资源重点配置到潜在需求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行;逐步压缩退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存量不良率较高的县级存量房地产开发贷款;积极退出县级(县级市)土地储备机构贷款。

(六)稳健发展个人贷款

个人住房类贷款重点支持收入稳定、信用记录良好、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自住房的个人客户,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二套房政策,对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的一人多贷和大额贷款禁止投放。特别是防止假按揭、虚假按揭、变相按揭、高价按揭。要严格控制住房按揭的比例,认真判断和认定交易价格,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虚假高价交易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个人消费贷款支持有实际消费用途和偿还能力的客户,当前为适应国家鼓励内需的政策要求,应加大对个人汽车贷款的支持力度,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资信调查、信贷办理、车辆抵押、贷款担保、违约处置的汽车消费信贷全过程规范化,

(七)强化贷后管理,切实防范存量

贷款风险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但去年的大规模信贷投放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业务量也明显超出了我们正常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加之宏观经济本身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控制的压力在增加,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两高一剩”等敏感行业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经济处于调整阶段,市场供应关系和资产价格急剧波动形势,更有必要对客户全面“体检”。通过对客户财务情况、在建拟建投资、银行融资、大额设备订单、存货等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分析,评价国家调控政策对客户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行检测分析,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防止银行收缩信贷引发整个资金链风险。当前要特别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资金运作的风险监测、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对于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采取妥善有效措施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第四篇: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

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房地局(建委),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了加强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维护房地产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估价机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信用档案,完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房屋权属登记等信息系统,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房屋权属档案和有关原始凭证的查阅,按照《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商业银行在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前,应当确定房地产抵押价值。房地产抵押价值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或者由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评估。 房地产抵押价值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的,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确定房地产抵押价值的书面协议;由房地产估价机构评估的,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房地产抵押估价报告。 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要求抵押当事人委托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不得指定房地产估价机构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

三、房地产抵押估价原则上由商业银行委托,但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估价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四、房地产估价机构的选用,由商业银行内信贷决策以外的部门,按照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择优决定。 商业银行内部对房地产抵押价值进行审核的人员,应当具备房地产估价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得参与信贷决策。 房地产估价机构的选用办法由商业银行制定。

五、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房地产估价机构收取中间业务费、业务协作费、回扣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不合理或非法费用。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房地产抵押估价活动和估价结果。

七、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不得以迎合高估或者低估要求、给予“回扣”、恶意压低收费等不正当方式承揽房地产抵押估价业务。

八、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已抵押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及时掌握抵押价值变化情况。可以委托房地产估价机构定期或者在市场价格变化较快时,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 处置抵押房地产前,应当委托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评估,了解房地产的市场价值。

九、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房地产估价报告进行抽检,对有高估或低估等禁止行为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记入其信用档案,向社会公示。

十、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应当按照《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

十一、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

摘 要 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1970年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次品市场》,他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使二手车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1973年斯宾塞在其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层分析。197

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继发表文章,分析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二手车市场上有好车也有坏车,买主很难分辨出来。所以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好车的卖主索要的价格高于市场的平均价,坏车的卖主很愿意以平均价出售。从而导致好车退出市场,只剩下坏车。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使得银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增大。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2.1 惜贷现象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2.1 不良贷款问题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银行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这就会产生不良贷款,银行同时会遭受经济损失。2003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 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1999年国家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很高。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信息不对称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3 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也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显然超过存款客户(债权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存款客户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或者银行有可能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这样对双方都不利。2.4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企业融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百事通 3 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探讨3.1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放松贷款利率管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2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信赖的程度。信用评级可以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3.3 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3.4 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4 结论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缺乏效率。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Akerloff. G.“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r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2 Stiglize, J.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 阙方平.中国银企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评论,2000(1)4 刘端.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市场结构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1(3)5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 王琳.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金融论坛,2001(8)7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百事通

上一篇:四字成语近义词反义词下一篇:沈阳正规中专学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