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2010年MFI因高利率放贷和强制性收款而导致安德拉邦居民的自杀事件,引发了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应该如何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监管,使其持续为农村地区输入资金的同时,还能使借款人获得足够的保护,这是印度和中国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管理论文 篇1:

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前几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下,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益来源就是信贷业务,因此如何使信贷风险管理得以加强,进而能够使得信贷资产业务得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当前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基于此,指出现阶段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金融危机下治理我国信贷风险资产的一些规避方法。

在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检讨自我在以前的经营模式中在管理理念、方式、管理的条件和环境等等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区分于其他行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的产生,信贷资产也是民间间接参与融资的主要方式,能够把居民手中的储蓄变为商业化的投资。可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金融体制导致了现在不断攀升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信贷风险,逐渐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最大的风险,这也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为了化解掉这个在我国经济要害部门的致命风险,也为了规避类似1997年东南亚国家遭遇的在金融、经济和整个社会方面的沉重打击,政府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信贷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国有的商业银行,这是由经济转轨和一些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另外一种是存在于股份制银行中,这一部分是由于其缺乏规避工具、市场和长期贷款风险缺失所导致的。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些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

近几年来,原有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不断地改革获得发展,各种民营银行的不断崛起,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现在国内市场上外资银行的数量增加,必然导致银行行业内的竞争程度的随之提高。虽然竞争能够使得银行积极性和市场效率得以调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造成了一些无序竞争,大大增加了同行业的内耗,也使得消费者的交易费用大大提高,整体的行业效率进而下降。在这样的竞争中,银行存贷款的利差面临逐渐缩小的趋势,传统业务的竞争优势逐步降低,银行不得不重新开发高风险、高盈利的业务,加大了风险暴露。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因和内因

1 外因。我国银行信贷管理风险的外因主要有借贷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和其自身信用丧失。还有就是政府对银行一些指令性贷款和金融政策的制约;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关于银行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我国现阶段,超过70%的银行贷款问题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原因导致的,还有很多企业在会计报表上欺瞒,套取银行贷款,并且拖欠甚至逃离现象时有发生,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2 内因。从我国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看来,企业信息不均衡、落后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不系统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落后的风险量化管理等等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现在商业银行的一些信贷风险危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经济学基本假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均衡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矛盾冲突的客观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债权被侵蚀,从而产生一部分不良资产的现象是一种常态,关键是这种常态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有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三)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和社会信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企业破产后救济制度在我国没有建立,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分散或者转移其信贷风险。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将自己所需资金的缺口直接扔给银行,使银行形成了一定的贷款风险压力,并且使得资金损失增多。企业在发展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利用我国信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来逃避贷款,许多法律法规和处置措施的不完善,逃债比加强管理具有更低的成本,使得大多数经营者直接选择逃债,造成我国的社会信用不断地滑坡最终流失的局面。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赁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改善宏观经济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对政府的行为和其定位加以规范。给政府行为划线,明确在经济领域哪些应该是政府必须做的,哪些是必须回避的。在此基础上,区别性地来对待一些基础公益性产业和国家政府贷款,并且这些政府的投资由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管理,不再与一些传统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业务混为一体,从而减少经融机构全部承担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成本,从根本上杜绝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我们应该注意在打击商业银行的逃债问题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必要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现有的法院等司法力量,为全社会营造一种企业信用至上的信念和原则。要想使得商业银行的日常活动秩序能够加以规范合理,就必须加强国有银行的现代化,对其进行产权划分改革。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完善企业和银行质检的金融交易借贷制的建设,才能彻底改变我国现在日益恶化的银行和企业不良信用之间的关系。

(二)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和法律环境

首先,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的力量来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在我国的金融系统内定期将逃废债的企业或者超过预定期限而不能还贷的企业予以披露。将企业经营管理人和法人代表的不守信成本进行及时公开公布,这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新理念。其次,要强化公司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一是要从《公司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重新进行具体规定,使逃废债务人须承担的责任得以明确和延续;二是要加强对中介结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规范管理,提高其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水平。对违规情节恶劣的要加大惩戒力度;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使企业提供的或经中介机构鉴定的财务会计报表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四是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强化经理人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高级经管人员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更加重视。

(三)在商业银行内部培育一种卓越的企业文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严格定义上来说也属于企业的管理方式,银行企业若想使得银行全体人员拥有共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就应该从多方面加强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商业化,从而可以使每个员工都追求银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大大降低信贷的风险。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不折不扣地在银行内部推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实现信贷体制改革原有的目标。只有正确的信贷政策引导,才能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优秀的信贷文化。

四、结语

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得到长期健康发展所必须重视的一方面。只有从多种角度分析、认识到现有商业化银行信贷风险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施以相对应的政策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具有很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鲁小萌)

作者:段钰 臧建玲

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监管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2010年MFI因高利率放贷和强制性收款而导致安德拉邦居民的自杀事件,引发了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应该如何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监管,使其持续为农村地区输入资金的同时,还能使借款人获得足够的保护,这是印度和中国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印度;小额信贷危机;自助小组;监管

一、印度小额信贷的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起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印度政府采取了强制性增设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商业银行国有化等措施来发展小额信贷,但因成本高过收益而难以持续,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创新的信贷模式自助小组(SHG)—银行联结方式,取消了传统信贷中对抵押品的要求,改为以一组人的信用为基础而发放贷款。这种创新成功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问题,并提升了印度的金融普惠程度。

1.非营利性的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和非政府组织(NGO)首次使用一组人的信用为基础来发放贷款。他们组织了10~20位贫困家庭的妇女组成小组,组员定期存储小额储蓄,以小组的名义存到商业银行账户上。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如果小组变得足够成熟,银行向小组发放贷款,小组再据此向其组员提供信贷。这种方式被称为自助小组(SHG)—银行联结方式,其特点为:(1)银行提供给自助小组的贷款,利率由银行决定;自助小组提供给组员的贷款,利率由全体组员共同决定。(2)印度储备银行规定自助小组从银行获取贷款不必提供抵押品,商业银行也不能把自助小组的储蓄作为抵押品。(3)贷款通常每月偿还一次,以自助小组的名义偿还给商业银行。小组对贷款的偿还集体负有责任,而当某个组员确实无法还款时,其他组员可贡献出额外资金用以偿付。

2.营利性的MFI方式。进入21世纪后,更为专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MFI)同样借助一组人的信用来发放贷款,在小额信贷业务中大放异彩(Thorat,2007)。小额信贷机构(MFI)首先将贷款发放给一个MFI小组,但MFI小组不同于SHG的自助小组,不必在银行以小组名义开设账户,也无需再证明其储蓄能力,这极大简化了信贷程序。MFI的地区信贷员选择并确定获得贷款的MFI小组,并贷款给小组中具体的个人或小企业。其特点为:(1)MFI贷款还款频率高。MFI贷款采取每周或每两周偿还一次的标准,其组员须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有人没有按时还款,其他人也无法获得新贷款。(2)MFI的小组贷款利率大多在18%~33%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00%,这远高于商业银行12%~14%的贷款利率。除利率外,一些MFI在发放贷款时还对批准的信贷额度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这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MFI拥有非常高的投资回报。

二、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传导

尽管二十多年来,小额信贷业务本身在印度有了较大发展,但非营利性的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和营利性的MFI方式,其市场份额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营利性MFI的市场份额快速膨胀,而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下的客户份额则从2008年的78.27%降至2010年的70.72%;未清偿贷款份额下降更多,从73.17%降至59.78%;新增贷款从64.96%降至40.96%。

正是在这种形式下,2010年安德拉邦发生了小额信贷危机。

安德拉邦是政府决策者通过银行主导的自助小组来发展小额信贷业的最早地区之一(Datta and Mahajan,2003)。当地人已经熟悉如何凭借一组人的信用而获得贷款的方式,这为营利性MFI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印度最大的5家MFI总部都设在这里,安德拉邦因此被为誉为印度的小额信贷之邦。一方面,MFI因其成熟的小额信贷市场环境而受益,但这些都是由政府培育所形成的。当政府发现人们更支持MFI方式的小额信贷,而不再采用自己推广的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MFI与政府之间的势力范围之争便不可避免了(Intellecap,2010)。

政府和MFI的第一次对抗发生在2005年。那时MFI在安德拉邦刚刚起步。在收到MFI高利率放贷和强制性收款的控告后,当地政府关闭了两家主要MFI的50处分支机构。观察家指责MFI的成长是通过不择手段的从银行主导的自助小组攫取客户来实现的。其实很多对MFI的批评缺乏可靠的基础。如过度借贷问题,安德拉邦每户家庭的借款高于印度平均水平的3倍,被认为是证明过度借贷的证据,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被解释为反映了印度其他地区所面临的信贷不足。

另一个对MFI的指责来自于其放贷时收取了过高的利率。因为MFI是以较低的优惠部门贷款利率从银行借到的款项,再以平均18%~33%的高利率貸放出去,从而获得了中间的利差收益。而优惠部门贷款利率本来是向穷人发放补贴贷款时使用的,现在这种补贴贫穷家庭没有得到,却被MFI赚到了,这引起政府的不满。

2010年10月下旬,印度安德拉邦发生MFI强制回收贷款,甚至通过高利贷催款员催逼收债,造成超过三十起自杀的事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小额信贷危机。安德拉邦政府对此的回应是迅速颁布法令,通过阻止已有贷款的收款、禁止发放任何新的小额信贷来干预MFI的业务操作。

三、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后的监管分析

印度小额信贷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危机,原因很多,深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MFI在与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的恶性竞争中,诱导穷人过度借贷;过高的利率和非道义收债行为;过度依赖于向商业银行借款;利益纷争和政治干扰。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由市场竞争力来完成。

政府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是否允许发放高利率贷款的MFI机构存在。只要MFI和自助小组都同时存在,它们又同样是凭借一组人的信用而联合负债,MFI比自助小组信贷程序更简便,资金更易得,自然会有缺少资金支持的农村贫困家庭主动借款,这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允许MFI存在,政府下面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合理的监管,这包括MFI的最高贷款利率是多少?在极其简化的信贷程序下,如何保证一组人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更加具体的是,MFI的贷款是发放给了这个小组,还是单个组员?收债是发债机构向单个组员催收,还是由同组其他组员先来完成?还款是单个组员的义务,还是整个小组的义务?当违约时,征信局是调低单个组员的信用记录,还是同时调低同组中其他组员的信用记录?

这些问题在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方式下,有明确的答案: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给了自助小组,贷款以自助小组的名义偿还,小组对贷款的偿还集体负有责任,而当某个组员确实无法还款时,其他组员可贡献出额外资金用以偿付。但在营利性MFI方式下,监管者并没有明确这些关系。MFI方式下的小额信贷确实需要明确借贷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借款人的保护。

另外,MFI的资金来源多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借款,一些商业银行也把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界定为优先放款行业,此举虽然有助于小额信贷机构及时筹集资金,但也造成了其资金来源过窄的问题。当商业银行停止向MFI提供贷款支持时,其面临的就是整体“断流”的系统风险,并会引发全国性信贷危机。为此,MFI应扩宽融资渠道。而政府要反思的则是前后一致的监管政策的重要性,前松后紧的监管模式使之前的小额信贷沦为坏账,这是一笔极大的损失。

四、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非营利性的小额信贷发展已有较长时间,而近年来营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正在蓬勃发展,这点和印度非常类似。通过剖析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成因、传导及监管策略,中国更应该重视和引导小额信贷稳健发展。

启示一:统一各类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主体。印度的MFI由于注册类型不同,监管主体不同,造成监管松紧不一的问题,也无法形成一致性的监管标准,造成了信贷危机。中国小额信贷市场更加复杂,一些营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由地方政府审批、监管,非营利性的小额信贷则缺少规范性的文件或指导意见。因此呼吁为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各类机构统一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启示二:合理选择联保贷款的组员并明确权利及义务,保护借款人利益。中国的联保贷款和印度的自助小组、MFI一样,是借助一组人的信用发放贷款。这种贷款形式要求同组人的信用水平相近,互相监督、必要时帮助还款,因此合理地选择这样一组人难度大,特别是像MFI简化了信贷程序之后。不管采用哪种形式,中国也需要提前明确组员间的权利义务,防止出现印度式的被逼自杀事件。

启示三:鼓励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合作,并扩宽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通过融资、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指导,商业银行可以帮助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需要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不能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当印度商业银行停止对MFI资金支持,便引发了全国性危机。中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可以考虑国际资金和市场融资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 肖银伟.中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由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7).

[2] 何光辉,杨咸月.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J].经济科学,2011,(4).

[3] 武翔宇,高凌云.印度的小额信贷:自助小组—银行联结[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責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崔凌云 张建峰

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管理论文 篇3:

从温州信贷危机谈“金融改革”

摘 要:温州市繁荣的民营经济高度依赖民间资本的“输血”,2011年爆发的信贷危机给温州市中小企业以致命的打击。在传统金融体制下,信贷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3月,国务院将温州指定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希望温州市通过全面的金融改革走出阴霾,并为其他地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经验。文章在综合分析传统金融体制为什么不能解决温州信贷危机的基础上,对温州金融改革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信贷危机 金融改革 中小企业

一、温州信贷危机的现状

温州市拥有繁荣的民营经济和活跃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中小企业超过40万家,融资来源高度依赖民间资本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2011年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全市社会融资总量的20%左右。

由于民间借贷未在“阳光下运行”,加上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市场监管,使得民间信贷不得不通过高利率来弥补贷款的高风险性。温州民间借贷的年综合利率水平高达24.4%,在巨大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很多温州企业纷纷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逐步使资本远离实业经营,进入“虚拟经济”。

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银根紧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持续冲击下,温州企业不断加重的信用风险终于在2011年下半年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资金链断裂的民营企业纷纷陷入“跑路潮”、“倒闭潮”,其中不乏一批资信较好的龙头企业。2011年一年温州有234家企业破产,6名企业家跳楼自杀,几十家企业老板“失踪”,这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温州信贷危机引起了中央高度关注,包括国务院、工信部、央行在内的多个部委纷纷出台政策,希望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扩散。然而,由于传统的金融体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即使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也无异于扬汤止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信贷危机。最终“跑路潮”还是溢出了,2011年—2012年3月,温州又有60多位老板跑路。随着新一轮的还贷高峰的临近,温州信贷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二、传统金融体制难以解决信贷危机的原因

(一)传统的信贷抵押模式限制中小企业融资

首先,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普遍缺乏被银行认可的硬性的抵押物。银行要求的抵押物通常是土地、房产或大型固定资产,而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往往不具备此类资产。“先天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失去了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其次,抵押担保程序复杂繁琐,企业还要负担相应的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综合费用率层层推高,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最后,银行对放贷金额控制较严,抵押物价值评估方法缺少灵活性,企业难以获得足额的贷款。

(二)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信用担保体系在传统金融体制下,扮演着重塑银企关系、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10年,我国4817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为35万户企业提供了1.58亿贷款担保额,仅占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狭窄,缺乏对担保品种和担保方式的创新,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灵活的融资需求。

另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很难和协作银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很多情况下被迫承担不对称的风险。由于缺乏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担保机构背负着沉重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年利率的50%。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只能谨慎从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机构的帮助。

(三)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急、频、少”,迫切需要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金融产品,通过各种信贷服务工具,提供涵盖中小企业“购、产、销”的一篮子方案。虽然,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但大多数产品操作程序复杂,过度依赖抵押和担保,且品种单一服务范围有限,不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大量收紧基层银行的信贷授权,将贷款审批权向上集中。县级机构大多只办理吸收存款、转账结算的业务,不能发放贷款。有的银行规定,信用评级在3B以下的企业贷款必须由省分行审批。复杂冗长的审批程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等贷”的时间,限制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商业银行的薪酬与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根据职位、个人学历、工龄等确定,比較固定。绩效工资虽然受经营绩效的影响,但相对于基本工资的差额来说,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风险考核机制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了不影响到负责人绩效的考核及职位的升迁,很多分支行宁肯闲置资金压缩贷款,也不愿冒险放贷给中小企业。

(五)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保守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安全的考虑,不愿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首先,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存在不能预计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经营风险大,退出市场的概率比较高,对中小企业放贷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

其次,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高。银行贷款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贷款规模越大,单位交易成本越低,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小,导致银行单位交易费用上升。银行出于节约成本和保证贷款经济性的考虑,大多不愿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三、对温州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鉴于温州信贷危机可能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甚至银行业的严峻形势,国务院于2012年3月28日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温州市以解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为目标,以打通约8000亿元民间资本和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引导民间融资正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是温州走出信贷危机“涅槃重生”的必经之路,更是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示范。

言简意赅的“12条”给了当地政府一定的施展空间,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立足温州实际逐步摸索。

(一)完善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

我国一直没有民间金融立法,使得民间资本一直在“灰色地带”运作。这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也难以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严重妨碍了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真正实现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化对接,目前应尽快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出台诸如《放贷人条例》、《民间融资法》等具有较高法律效力层次、系统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和交易框架,打破过去基于亲缘、地缘等熟人间的民间借贷,让法制契约引导和保护民间金融发展。

首先,立法必须对民间借贷机构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存款准备金制度、借贷利率浮动范围及股东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定。相关规定应注意给予民间金融发展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其次,把民间借贷纳入《合同法》保护的范畴,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资金借贷范本,赋予民间投资人以正当合法的私产保护权利。

第三,修改强化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内容,防止出现“民间融资的金融传销化”,滋生道德风险扰乱金融秩序;同时对民间投资运作进行一定限制,以免民间资本过度逐利,对相关企业、个人甚至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松绑

温州市计划在三年内设立120家小额贷款公司和50家村镇银行。但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严重制约着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功能的发挥。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从银行获得的支持贷款也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所以小额贷款公司从一开始成立时,其规模就受到了严格限制,加上小额贷款公司按普通工商企业纳税,不享有金融机构在其融资运营中的优惠待遇,各种税赋占其营业收入的三成左右;而村镇银行受《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限制,只能在银行全资或者控股下经营,民间资本根本无法分一杯羹。

种种僵硬的制度设计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无力在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间打通投资和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设计者”的初衷。温州金融改革应从制度层面入手,逐步放开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职能发挥的各种限制。

首先,管理当局应当准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民间资本负债经营,适当扩大负债率;其次,鼓励更多自然人以自有资本参股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允许资质健全的自然人和民营企业控股村镇银行;同时,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企业的名份,准许其在通过三年综合考评后改制为村镇银行;最后,还要严格控制其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和农户,防止职能异化。

(三)成立金融监管机构,明确监管部门的权责

为了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监管引导和规范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实施备案管理制度,才能维护金融秩序,保障民间资金的安全;同时也便于宏观管理部门了解真实的民间金融动态,加强流动性管理。

温州目前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旨在对各类投资公司和新兴金融机构监管。但金融活动错综复杂,仅靠服务中心难以全面监控温州金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多部门联合监督管理势必“九龙治水、政出多门”,出现争权夺利又相互推诿的现象。建议将银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改组,成立温州金融监管局,下设民间资本监管部门,全面监管温州的银行、保险、证券、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和类金融行为。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监管部门的权限,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是保障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让民间资本在公平自由的金融秩序下运行。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之所以没有融入主流制度体系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改革限制太多。温州金融改革绝不能仰仗政府“包办”,如果监管部门仅凭行政的意志,为金融改革的种种细节都设计好了路径,必然扼杀了民间金融发展创新的活力,甚至会增加权力寻租的空间,为金融改革埋下隐患。

(四)拓展多元的投资渠道,推动利率市场化

《总体方案》中没有提及“利率市场化试点”的相关内容,但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借贷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不放开利率管制必然导致“基准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脱节,民间金融尤其是民间信贷的运作机制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由于我国不同性质的银行改革进度不一样,财务约束也不同,放开存款利率上线,经营不佳的银行就会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首先,温州市可以通过活跃银行体制外的金融市场,吸纳民间资金。当资本在金融市场中形成供需均衡的市场价格,必然促使银行利率回归市场化。温州市应利用金融改革试验的契机,争取特批成立温州产业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不同风险等级和产业类型的基金,与不同风险容忍度的投资者对接,打通民间资本向公共事业、新兴产业、民营经济、交通运输等实体產业的运输通道。鉴于温州市金融体系外地银行独大,应尽快成立本土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满足民间资金投资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温州市可以通过推行“放贷投资合股化”,绕过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全国存款市场的冲击。“放贷投资合股化”就是将不愿意接受银行低息的资金引向合股村镇银行、合股贷款公司、合股投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通过合股机构进行放贷投资。正规的合股机构利用市场竞争手段与银行争夺资源,必然会导致利率的市场化浮动,对正规金融和高利贷都会有所冲击。

参考文献:

1.黄孟夏.中国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郑儿妹.“十二条”崩盘后的救赎[J].财经界,2012(5)

3.李杰.民间融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12(3)

4.高峰.从温州事件看中小企业的困境与突围[J].财经界,2012(3)

5.谭军.企业生存的困境[J].新经济,2011(7)

(作者简介:贾西猛,北京物资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席得让,北京物资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北京 101149)(责编:若佳)

作者:贾西猛 席得让

上一篇:私募证券股权投资分析论文下一篇:金融基础环节改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