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诗文文教学

2023-05-28

第一篇:中学语文古诗文文教学

中学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3分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明确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将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或者可 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本节课你认为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5分钟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课文朗读情况、 及学生对课文背景资料和作者资料的掌 握情况(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自由读课文,指导学生的字音、句子的朗读节奏。

(2依据教师提出的初步感知文意的问题,整体感知文意。(如:教会学 生如何复述故事情节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

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主题或师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引导学生选 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并品析。

2、学生通过交流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新的认识上自我生成问题, 教师引导点拨,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0分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六、课堂练习,拓展延伸(4分钟

1、类文阅读,进行相关练习。

2、当堂练习或布置作业进行小练笔。 1

第二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深邃优美的意境、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寓审美教育于古诗词教学之中,以美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绪论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在总结《诗经》的作用时说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诗歌价值的这一界定,形成了我国诗歌教学的一大传统,对我们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度边缘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也不断减少。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也重新开始认识到了“诗教”的意义以及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忠,必须落实其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词中的美,加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并且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着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然而,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美育效应也并未凸显出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语文教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不足,目前中学语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仍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背景介绍、句子翻译和写作特色上。轻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普遍忽视了古诗词审美功能的实现,造成学生基本的审美和想象力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本文通过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性以及论述中学[2][1]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受到古诗词之美的感染和熏陶。

一、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理论基础

(一) 美育及其功能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与审美活动来激发与提高人的创造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是丰富的情感、健全人格、提升人的境界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美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美育中又包含着德育与智育,而且将智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和基础,美育是各育的内在动力,三者相互渗透。

但具体来说,美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想象力的激发、审美情感世界的丰富出发。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无论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 [4]

[3]

(二)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通过对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些规定说明了美育任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越来越占据明显的位置,也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综合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审美教育的规定,无论是出于低级阶段的初中生,还是心智趋于成熟的高中生,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中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美育资源,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具形象意境美、风格气韵美和语言音韵美,是给学生进行美育的珍贵资源。

[6]

[5]

(三)古诗词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无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使人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诗句无不给我们展示了劳动生产之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田园生活的和谐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或为五言律诗,或为七言绝句,或为乐府歌行,或为长慢小令等,其格式结构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无论是讲求音律追求对仗,还是参差错落寓于变化,都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自然流畅,无形中在舌齿音交切中传达出浓浓的吞愁忍恨的艰涩,同时又富有层次的展现了女词人“寻而不得”的绝望和战栗,在字字浓愁句句含泪中唤起读者无限的惆怅伤感之情。我国古诗词短小精悍,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节奏分明。同时又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是给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极佳教材。

二、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一) 中学语文古诗词 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的要求和美育功能的重新认识,使得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古诗词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挖掘这些美育资源。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首先,从教师教的方法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只是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过于重视理性分析,而将诗歌的意境鉴赏却抛之不提;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其次,从学生学的困境来看。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疏远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大量网络信息和网络娱乐已经另他们应接不暇。中学生很难去品味古诗词的优美的文字,感受古诗词中深邃的意境,体会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中高考的压力,使得所学的古诗词不能学以致用,抑制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这样一来,不仅是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连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是大大下降,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开展中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此在教学送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力就是指审美主体调动多种因素,对审美对象展开全面而深刻品评与感悟的能力,这是一种融入多元素的综合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鉴赏中,要先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万千的诗歌语言着手,审美鉴赏的重点在于“披文以入情”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的艺术形象,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力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充分调动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手或口创造性地表现美、展示美的能力。古诗词以其高度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带给学生无限的审美遐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兴趣。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或对仿写,体验古诗词的审美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古诗词教学可以完善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现在美育的功能非常明确地定位在完善人格上,“审美教育要求将审美的诸种价值的选择集中于人格塑造上来,以人格的丰富完善——不妨称其为审美的人格。”中学生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中学语文所选的古诗词中充满着终极关怀,读这些诗词,可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升华他们世俗的情感,完善其人格。在学习这些古诗词中,他们可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获得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可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遇中释放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情;可以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中寻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慰藉。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豁达胸襟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是心灵变得圣洁而美好,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伟大而崇高。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三、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之美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感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都是用来反映和认识生活的。但由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它又有着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古诗词在中国古代都是可以入乐的,因此又有很强的音乐性。正如朱光潜所说:“论性质,在诸艺术之中,诗与乐也是最近。它们都是时间艺术,与图画、雕刻只借空间见形象者不同。节奏在时间连绵中最易见出,所以在其他艺术中不如在诗与音乐中的重要。诗与乐所用的媒介有一部分是相同的。音乐只用声音,诗用语言,声音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成分。声音在音乐中借节奏与音调的‘和谐’而显其功用,在诗中也是如此。”诗歌艺术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具有韵律,也就是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调。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反复吟咏,要求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更好地、直观地再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比如《诗经》章法、句法和韵法变化多端,

[8]音节低徊往复、一唱三叹,音乐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诗经》二首词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把握其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朗读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吟诵朗读,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美读古诗词,做到字正腔圆、节奏切合、音调和谐、感情起伏以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词内容,品味诗词意蕴,感受诗情之美,体会不同的诗词风格。如苏轼《定风波》这首词中,上片表现出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过片“山头斜照却相迎”既为上片所写的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人生感慨作铺垫,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反复美读才能把握词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才能把握全词,词人所表现的那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二) 在联想想象中赏析古诗词的画面美

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诗词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幅神奇多彩的画面。有《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景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夏景图;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三峡秋景图;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乡雪景图等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瑰丽的图画。诗人很多都是画家,他们能用平凡无奇字句却写出饱含诗情的诗句,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都寄寓在诗句之中,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景物用自己的情感为引线联系在一起。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景象却绘制出一副和谐统

一、相互融合的画卷。

古诗词是诗人词人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情到深处的自然宣泄。所以,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必须发挥想象,读懂诗人的感情,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画面。

在诗歌中绘制画面,在绘画中融入诗意,我们不得不提王维。“他通晓音乐,又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我们中学所选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初秋的傍晚,空旷的的群山刚沐浴完一场新雨,皎皎的明月从松隙中洒下青光,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竹林处响起浣纱归来的姑娘们的欢笑之声,莲叶轻轻摇荡,原来一条渔舟穿过。着景象是多么的静谧、优美!在教读这首诗时,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透过这优美的诗句去品味其生动鲜活的画面。

古诗词中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古诗词中都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画面。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教古诗词时应遵循古诗词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画面着手,让学生走进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想象中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诗词中的表达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其审美兴趣,完善学生的完美人格。

[9]

(三) 在整体感之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的审美体验、内心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古诗词艺术存在的灵魂,是作者主观情致和客观景物的统一。“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10]作者截取一个或几个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因此,评定诗词是否出彩也应该从诗词的意境着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1]

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古诗词的情深意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在分析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中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洋溢着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情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描绘了恬静优美、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些意境都表达了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之情。

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要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体验,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学生只有在用心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如临其境时才能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体验。

结论

综上所述,美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培养人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功能。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处在中学阶段的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其自我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古诗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中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的下降和语文老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局限,导致了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价值挖掘不够。本文通过对古诗词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这三个因素的深入挖掘,旨在希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古诗词的审美因素着手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这样才能使语文美育不至落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3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 [3]陈炎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0 [4]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7]黄良.现代美育范畴构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8][10]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5,46——47 [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 [1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3

第三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2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

我国是诗词的王国,自古以来就有唐诗宋词之美称,他们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多少国人借助这些古典诗词获得了情感寄托。古代的诗词具有想象丰富、奇特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教材。那么,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深入感受古诗词在诗中的内蕴,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呢?我认为通过运用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巧配音乐,展开想象;品味鉴赏,深入想象;活用情景,拓宽想象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关键词:诗词

教学

想象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在古诗词学习中,如果没有抓住关键词来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分析,则有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本意,甚至歪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杜甫《春望》教学中,抓住“望”,由“望”再到“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反复咏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联想到战乱时叛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草木丛生,皇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锦绣豪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令人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又有凄凉婉转,离别之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脑海里再次涌出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情景,抒发了诗人在国破家亡的痛心疾首之情。这样抓住重点文字教学,学生既领会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常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从深层次体会到作品情景交融之境界,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想象力也增强了。

二.巧配音乐,展开想象。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其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俊美的音乐容易赋予人们美妙的想象空间,进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欣赏境界。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在文中巧配音乐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独特的音乐情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日常教学中,根据古诗词内容,巧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配乐置景。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歌曲——《水调歌头》,要求学生听完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音乐播完后以后,同学们都能选准角度,尽情倾吐。指出这首词为那些不能够在中秋团圆的人寻求了安慰,释放了情感。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用想象和联想开拓了诗词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词人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特别是词的结尾更是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中,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进入到词中所描述的美丽境界,深刻领会到词人豁达的心胸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系统诱导,再配上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再结合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展开想象翅膀,进行深层次地理解

20 × 20 = 400

第 2 页 共 2 页

文章思想感情。高效课堂友善用脑的理念就是用音乐带领学生走入作品的情景,或以音乐作背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三.品味鉴赏,深入想象。

“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词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论是惆怅迷茫,还是恬适安闲;无论是激越慷慨,还是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由于诗歌艺术性强,经常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比兴、烘托、想象、象征、比喻、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以充分表达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正如李商隐的《无题》,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中的独特韵味,特别是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诗人运用双关谐音,比喻更是既新奇又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因为不能团聚,自己万分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烛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品位鉴

赏诗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在诵读过程中,看看诗词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用得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闲”字,乍看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实际是与前文“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主人久等客人不至,枯坐无聊,内心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字中流露了出来。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意,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做到魅力四射。正如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四.活用情景,拓宽想象。

拓宽想象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自由想象。有人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新课标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让学生去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教李白《行路难》时,我抓住这首诗具有意境开拓的特点。特别是诗人面对逆境,不甘自弃,悲而不伤,积极入世。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上,瞬息变幻的场景中。诗人展开他幻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一会儿飞到坚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一会儿飞到碧溪垂钓,一会儿又乘轻舟经过太阳旁边,一会儿又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一会儿却又乘长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在沧海之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拓展了想象,都能理解诗人那从现实到幻境,从上古到未来,从咫尺之间到天涯海角,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阔无际、壮丽多变的宇宙中恣意飞腾。因此,活用情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画面和内容结合起来,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复制到自己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能领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总而言之,想象能力的培养要课内教学引导,课外延伸扩展,双管齐下。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会创编出更多更新奇的梦幻世界。老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多激励,多启发,让他们焕发出热爱语文的神采,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想象、联想和技巧方面多下苦功,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入,引领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

20 × 20 = 400

第四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五十四)关于仿写作文教学的反思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

(五十四)关于仿写作文教学的反思素材

徐玉根老师在介绍怎样有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提到可以从“描”开始;从“描”到“写”;从“写”到“思”。这里所说的“描”指的是仿写。这让我很有感触。模仿确实是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刚毕业的这一批学生,是我从七年级带到九年级的,班中男女比例失调,女生只占全班的三分之一。男生的学生作文奇差,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结构方法,写“流水账”的占了近一半。第一次讲评学生作文,提到有些像“流水账”时,班中好几个男生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小学老师也是这样评的。

为了使他们的作文快速提高,我尝试着让他们进行仿写。

记得最开始的是仿课文《春》仿写秋。课堂上重点欣赏了《春》的语言之生动,领会了写景的顺序(角度的转换)。让学生仔细观察秋景,然后仿着《春》的结构、语言写作。交上来的作文,可圈可点之处不少,特别是作文的条理,一改以往的无序杂乱,居然清楚分明。

之后又仿写语文报上的一篇《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篇语言朴素、情感真切的习作。写之前先让学生谈自己准备写什么,然后全班一起阅读此文,讨论这篇文章好在何处,想想自己还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只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只从生活方面写父母,内容过于单一了,而从生活、工作两方面写父母显得更全面。从而了解到写好一个人物应从多方面刻画。这次作文,好几个记“流水账”的男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看到学生仿写中作文水准得到提高,我下意识地把作文课与仿写练习联系起来。外貌的仿写,环境的仿写,好的开头结尾的仿写,点题的仿写,过渡的仿写,语言的仿写,组材的仿写,结构的仿写„„每次作文都有一仿写的侧重面,这样一篇一点,让学生掌握作文基本的写法格调。

一年之后,“流水账”没了;二年之后,内容贫乏者少了;到了九年级,一些学生在写作时开始注意炼词炼句,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与先前明显高于我们的平行班趋近了。

现在反思一下,仿写为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

1.仿写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就像是有了绣花的底图,让

学生知道从何处下笔。这无疑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能写的,把他们对写作的“怕”给去除了,给了他们写作的信心和勇气。只要学生愿意动笔了,写作能力就有希望得以提高。

2.仿写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法。虽说写作是自我的,不能过于强调技巧方法。但学生若技法全无,连转换跳跃也不会,又如何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一次次的仿写,让他们体会到作文该如何写,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技法。

3.仿写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了“强迫性”的阅读。徐老师的讲座提到了以读促写和读写结合,有几句话很让我很有同感: 生活阅读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仅有生活没有阅读,写作行之不远;缺少生活和阅读的想象飞不高远。而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自觉阅读的真的不多。一篇作文布置下去,绝大多数学生回家闭门造车40分钟完成,不查资料,不读相关文章,写成任务了事。这和当堂课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学生今天这样写,明天也这样写,这样的写作过程是难以让学生进步的。而仿写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必须细读范文(少则一篇,多则

五、六篇),“强迫”了学生在写前阅读,读后再写,哪怕所写的作文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也有了些微的变化。

4.仿写杜绝了抄袭现象。现在的学生作文抄袭可用“汹涌”一词形容。而抄袭不仅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更是写作的大忌。而仿写最怕变成抄写,所以特别强调 “仿”不等同于“抄”,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而仿写的范文,为了批改方便,多数内容是全班统一的,老师对材料熟悉,学生过多抄袭时一眼就能发现,这让学生不能明目张胆地抄袭。而又因为每次仿写均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学生也不能轻易从网上抄得一篇现成作文。这样反让学生失去了抄写的可能。

在仿写教学的实践中,我也发现:

1.只有走出模仿学会自己独立写作,这才是作文水平真正提高的标志。常常会被学生仿写作文的表象所迷惑。有时发现学生的仿写之作不错,为他们的进步而窃喜,但下一次当堂独立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又打回原形。仿写与自己独立构思创新写作是有相当的差别的。所以要一次次多写多练,一些技巧方法要用到得心应手这时,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仿的目的是不仿,只有在没有了范文的依托,学生能自己独立构思、选材、立意、组织文字,把作文写好,才能检验出仿写的实效性。

2.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仿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虽说仿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灵性”,但这毕竟是一种受羁绊的“灵性”。会写作的初中学生没必要走

仿写这一步。我的两个班因是会写的孩子极少,所以才整体推行仿写作文教学。

3.写作的语言是最富个性特点的,一定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喜好上去选择、去模仿,才能形成学生或雅或俗,或纤秀或豪放,或简炼或华丽的语言特色。绝不能推行单一的仿写。

以上是我听了讲座后对自己仿写教学的一点反思,在写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值得深思之处,可见写作中读(听)、写、思是有着多么紧密的关系啊。

第五篇: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有一道口语交际训练题:收集、认识标志。我在教学这两堂课时,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课堂一:

在学生认识了书上的五个标志:注意危险标志,禁止烟火标志,安全通道标志,禁止游泳标志,防止触电标志,以及了解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后,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把你们收集到的标志张贴出来。

生:我收集了禁止吸烟标志,在学校见到过。

师:请张贴在黑板上。

生:我收集了“静”标志。

师:请张贴在黑板上。

„„

最后,教师请学生互相说说这些标志的意思,指名起来对大家说说标志的意思,直到下课。

课堂二:

在学生认识了书上的标志以及互相交流了课内外收集的标志及表示的意思:如绿色食品标志,男女厕所标志,禁止游泳标志,停车场标志,防晒标志后,我设置了一个去游玩的情景:黑板上贴出了公园大门、小路、草坪„„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认识了这些标志,下面我们要去公园

游玩,愿意去吗?

生:愿意去!(去游玩,小朋友最高兴了,一张张小脸上荡漾着兴奋的笑容)

师:先请大家想一想,来到公园,我们会发现哪些标志呢? 生:我认为要有个停车场标志,使车子可以同意停放。

生:我想应该有餐厅标志,游客饿了可以吃饭。

生:还要有厕所标志,用水标志,因为我们要大、小便的时候要上厕所,上完厕所要用水洗手„„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看,我们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还真大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忙把这些标志贴到相应的地方去。(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充满自信地上台贴标志)

教学反思:

上完两堂课,我觉得课堂二是成功的,在生活中收集制作见过的标志、了解其表示的意义,即“学语文”;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有根有据地猜想`张贴标志,即“用语文”,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同样内容的教学中,第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囿于教材,让学生反复地交流标志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见过,显得重复罗嗦、味同嚼蜡,其实学生通过部分时间的交流早就掌握了,后面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而第二种教学方法我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教材,在挖掘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创生与生成,做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当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把标志所表示的意思说清楚是这堂课的

重点,但在解决了这个重点后,我们完全可以拓展。生活中的标志随处可见,课堂二就把课堂和生活联系了起来,通过创设游公园这一场景猜想里面会藏着哪些标志,藏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迫不及待地想呈现出来,他们把自己当成公园中的游客,边游玩边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所得,这是多么兴趣盎然啊!当他们发现自己所认识的标志活生生地就运用在生活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学得轻松,教师听得生动,课堂变得灵动。至此,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不知不觉地巧妙统一在一起了。

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口语交际的教学,我们不妨和学生的生活走得近一点、更近一点,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可感觉的、可触摸的,是活生生的。确实,生活就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这个素材,合理地利用教材,创生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上一篇:中学依法治校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学阅览室管理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