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陪审制度

2022-07-12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人民陪审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浅谈人民陪审制度

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几点措施

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享有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尤其自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以来,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目前人民调解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结构不健全、工作流程不够规范、组织网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成为目前人民调解工作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人民调解工作意义、作用、功能、流程等进行广大深入的宣传,结合调解成功的案例宣传人民调解的公信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遇到疑难矛盾纠纷首选人民调解的思想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抓紧抓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二)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人民调解工作规章制度

其一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口头调解不制作相关调解文书的现象,根据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市区)居民委员会、乡镇和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同类型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人民调解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台帐登记、档案管理、业务纪律、信息快报等各项制度。其二针对辖区内不稳定因素制定好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为避免相互推诿现象制定好包案调解制度落实好相关负责人责任制;还要健全定期检查、考评制度,设立相关奖惩机制。其三从制度上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要求的标准,建立选拔培养、持证上岗和奖惩淘汰的管理制度,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创建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跨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原有的乡镇(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已不能有效化解这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市、县(区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应运而生。它产生于市、县(区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市、县(区市)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保证其群众性特征;对所辖区域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管理;聘请人民调解员,建立人民调解员专家库。当纠纷出现时,根据纠纷案情需要,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在人民调解员专家库中抽派不同的专家组成调解委员会,指定首席调解员,对纠纷进行调处。由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由所辖区域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而成的具有非营利性、行业自律性、群众性组织。正因其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公信,容易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公众乐于优先选择的纠纷解决机制。

(四)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衔接

诉讼调解即法院调解,是引发诉讼之后,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在自愿

平等协商上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后,终结司法程序的活动。诉讼调解的审判功能是对民间调解功能的吸收。

1、与时俱进,完善立法

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新规定”)为做好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衔接做出了很好的指引。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调解法》对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委托调解制度。《人民调解法》在调解程序部分即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这一项规定对法院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提供了更为确切的法律依据。二是调解协议法律效力问题。《人民调解法》的第五章内容是对调解协议如何制作和效力的专门规定,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一法律规定把人民调解协议视为“和解协议”,通过“诉的提起”引入法院调解活动中,真正畅通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渠道,很好地解决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问题。

为了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更好地衔接,建议采用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协助调解制度和和解协调制度的规定。协助调解制度的相关规定有第三条第一款:“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请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调解工作。”和解协调制度的相关内容有第四条第二款:“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协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今年我院审理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中,正是主办法官巧妙地利用了村支书作为中间人引导双方当事人协助法院调解,使得案件得以顺利调解终结。同时,建议人民法院在实施协助调解制度、委托调解制度、和解调解制度时,应给予调解参加者一定的补助和报酬;在实施司法确认制度时,降低诉讼费的收费标准,鼓励当事人积极使用这种方式去解决纠纷。

2、大胆创新,加强程序衔接

除了立法上的改革与完善,还应在程序上建立起相关衔接机制。比如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小组,设立人民调解指导员。即人民法院应当制定相关业务庭和人民法庭审判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担任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员,负责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设立巡回法庭。人民法院应当成立巡回法庭,负责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成功的民间纠纷案件。建立庭前调解机制。即在法院设立庭前调解窗口,宣和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的法官及经过一定程序聘请的调解员组成专门调解机构。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人民法院都设立有庭前调解机构,实践也证明,庭前调解工作成效显著。

(五)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相衔接

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行政调解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人民调解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

人民调解在一定调解下也有赖于行政调解的协调,在大力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的同时,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进一步紧密衔接值得再思索。

近年来,黄埔区在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工作上,成效显著。

1、人民调解与信访行政调解紧密衔接。主要表现在落实四项制度机制:一是人员选派制度,由区司法局派出常驻区信访办协助工作人员。二是信访案件移送制度,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信访案件,或需要人民调解参与行政协调解决的信访案件,统一移送区司法局办理,或分流跟踪督办。三是信息共享制度,互通工作情况报告。四是街道综治中心设立司法、信访等服务窗口,接待处理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三会”制度,即:通过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召开协调会,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召开调处会,协作调解,在允许的范围内,由街道调委会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

2、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的衔接。一是组织机构衔接。区公安分局、街道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分别派员担任区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街和社区调委会委员。二是制度机制衔接。制定《黄埔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黄埔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公安部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以及在调处矛盾纠纷中使用警力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三是运行机制衔接。区司法行政部门与区公安部门按层级分别建立对应的日常联系制度,信息共享,互通情报,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调处指挥部或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实施联合行动。

要做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工作,除根据辖区实际采用上述与信访行政调解、治安行政调解衔接之外,还需建立完善与党政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写作联动机制。

(六)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人民调解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并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而且趋向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调解员要做好调解工作,不仅需要掌握政策和道德规范,更需要熟悉掌握法律知识,在调解过程中有效运用。

1、目前我国的人民调解员,尤其是农村,一般都是兼职,工作量大,劳动付出与实际报酬不相称,要改变目前工作种类繁多、身份多重化的状况,笔者建议加强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建设,即人民调解员应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而且有一定的法律或社会工作背景,接受过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可以通过选拔或聘用等方法吸收那些思想素质较高、熟悉法律知识、工作能力强、年龄适当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调解队伍中,调高调解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整体战斗力。

2、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可以通过司法局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开展常用法律法规、调解工作技巧、调解文书制作等方面业务培训,然后由调委会主任、副主任对本调委会的委员、调解员进行培训。

3、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其长效功能。可以采取相关专家的建议,即在我国政法类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法学院开展人民调解专业教育,从

而培养出一批系统掌握人民调解知识的大学生,从源头上增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人民调解组织往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七)加大财政保障落实调解经费并加强硬件建设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调解经费不足、硬件设施简陋的现象,应由当地财政拨出专款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在确保经费按时按量落实的同时,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但要有专门的调解室,挂上牌子,还要配备好传真机、电脑、摄影机数码相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同时要落实好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好做实。

(八)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是个大范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群体等凡涉及到有调处人民内部矛盾职责的,均属于人民调解范围。要确立“大调解”思维,各单位、部门和组织要有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相互配合和协作,从而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应继续探索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和群众工作的对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对接程序,构建各部门与人民调解的联动机制,从而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种纠纷解决形式有机衔接的“大调解格局”,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我院通过基层人民法庭与当地交警支队成立的“调解中心”,由法庭派出专门法官协助交警支队调解交通事故案件,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起诉到法院的交通事故案件数量,很好地将矛盾纠纷解决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

人民调解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法官助理制度(黄安江西省玉山县人民法院)[小编推荐]

浅谈法官助理制度

黄安江西省玉山县人民法院

上传时间:2007-11-20

「摘要」

为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加快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法官队伍。根据目前我国法院和法官队伍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法院的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符合审判规律的新型审判机制。近年来,随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法官助理制度在我国法院改革中被提上日程。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如何建立并发挥该机制的积极效益,是我们司法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笔者试从实施法官助理制度的动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官助理制度。

「关键词」法官助理制度

法官职业化的核心是法官的精英化,法官的精英化确立了法官在新的审判组织中的中心地位,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助手,在法官的指挥下开展工作。建立法官助理队伍,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是解决目前案多人少矛盾,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法院审判组织形式改革和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方向。

一、实行法官助理制度的动因

(一)实行法官助理制度是进行法官职业化建设,对法院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司法改革向纵深发展,法官职业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提上法院工作日程。法官职业化建设包括改革法官遴选制度、实行法官员额制度、推行法官助理制度、实行书记员单独系列管理制度等各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目前,我国的法官队伍人员众多,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法官职业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法官进行选任,确定法官员额。法官员额确定后,法官的数量少了,但审判任务更加繁重,因此需要增加司法辅助人员,来完成日益增加的审判任务,这就自然而然地催生了法官助理。

(二)实行法官助理制度是实现审判科学分工和建立法官科学管理的需要。

在我国进行法官职业化建设、实行法官员额制的改革中,法官与法官助理之间对裁判工作与审判辅助性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分工。一方面,法官与法官助理分别专门从事不同性质的审判工作,分工配合,不会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互相干扰的情况,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法官配备专门的助手后,使法官能够从繁重的辅助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裁判案件,可以极大地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办案效率。

(三)实行法官助理制度是实现程序正义,贯彻公正、效率、民主的现代司法理念的需要。实行法官助理制度,突出庭前准备阶段的独立价值,在审判庭内部将审判工作环节化,建立法官助理组织庭前准备、法官负责庭审裁判的分阶段工作模式,将克服由法官负责庭前准备工作中法官先入为主和庭前准备与庭审制约的弊病,极大地改变审判职责不清的现状,促使审判流程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此外,法官助理具有的杜绝法官与当事人庭前私下接触的天然屏障的身份,也有利于法官中立、超然地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二、法官助理制度运行机制的一般分析

(一)法官助理的性质与地位

1、法官助理是法官审判案件的辅助人员,工作上受法官指导。

法官助理与助理法官不同,不再具有案件裁判权,而是围绕法官的案件裁判,从事与审判有关的辅助性工作。例如,法官助理不能判断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合法、合理,不能判断被告的答辩是否正当,他只能主持当事人双方的意见交换,帮助当事人双方真正明确对方的观点,并再次基础上将诉讼请求固定下来。总之,法官助理是法官的助手,为法官的审判提供服务,工作上受法官指导。法官助理不可以成为合议庭成员,无权对案件的最终裁判表态,也不得干涉法官对案件的处理。

2、法官助理的审判辅助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法官助理的设立排除了法官庭前与当事人接触的机会,避免其庭前预断、先入为主,而只能通过庭审活动实现公正。因此,在法官职业化后的审判组织系统中,法官助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法官助理辅助工作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凸显了其特定的独立价值,有利于审判工作的环节化,从而保证裁判的公正化。当然,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是存在于法官的监督与指导之下。

(二)法官助理的来源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们考虑法官助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已经被任命为法官和助理法官,法官员额(岗位)确定后不在员额范围内,可以担任法官助理职务的人员;二是已经通过统一司法考试取得法官资格尚未任命为法官的人员;三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进入法院的人员;四是目前不符合担任法官学历条件,有丰富审判经验,经考核合格的在编优秀书记员。

(三)法官助理的职责

法官助理的性质决定着法官助理的职责。法官助理作为不享有案件裁判权的审判辅助人员,其职责自然与严格意义上的审判权的行使无关,而应当仅限于辅助性审判事务,即只能从事协助法官行使审判权的某些事务性工作。 例如,向当事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等诉讼文书;审查诉讼材料,指导、引导当事人举证;按照庭前助理的安排,代表法官组织当事人交换、固定证据;代法官接收、管理、查阅卷宗材料,提出诉讼争执焦点,起草阅卷笔录;接待当事人来访、咨询;旁听法官开庭并为法官草拟简单法律文书,办理文书印制、卷宗装订及案卷管理事务等等。

(四)法官助理的管理

法官助理与法官、书记员在同一个审判庭,根据审判需要组成不同的审判单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案件审理中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工作,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与效率”,这就是设立法官助理的初衷。因此,对法官助理实行单独序列管理,才能真正体现法院不同岗位人员的分类管理。

三、 法官助理与“合议庭固定模式”中其他成员的关系

(一)法官助理与法官的关系

从法官与法官助理的性质来看,二者之间是一种指导与服务的协作关系。一方面,要求法官助理必须从法官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刻为法官公正高效审判作好辅助性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官注重对法官助理的培养,为法官助理将来晋升为法官作好基础性准备工作。

从法官与法官助理的职责来看,二者是一种协作与监督关系。“合议庭固定模式”改革在审判庭内部将审判工作环节化,建立了法官助理组织庭前准备等辅助性工作,法官负责庭审裁判的分阶段工作模式,理顺了庭前准备与庭审两个阶段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解决了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合问题。而整个诉讼程序由两部分人分别完成本身就体现了监督。

(二)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的关系

在正确处理法官与法官助理的关系的同时,还要明确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的关系。在笔者所在的法院,以“审判辅助人员”职位招进来的十几个具有法学本科文凭的法官助理现在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原来“一审一书”模式下书记员从事的工作,而院里部分同事都按照过去的逻辑或习惯,认为这些人就是书记员,让这些“法官助理”去开庭记录。根据法官职业化的要求,聘任制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将成为审判方式改革的趋势。通过前面法官助理的来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官助理的选拔录用标准要高于书记员。因此,两者在不同的业务分工下,要做好案件流程的衔接和意见的及时交换,更好地为法官服务。

应该说,法官助理制度的实行,体现了公正与效率,为实现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现行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均未规定法官助理制度,进行法官助理制度建设的依据也仅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33条的规定。因此,在法官助理的设置及职责的履行均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法官助理待遇不明确、进出通道不畅、法官助理职责和条件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法官助理管理制度、法官与法官助理的配合存在摩擦、法官助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才能促使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宏观中的法官助理制度,在保证公正价值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逐步消除该制度中妨害提高审判效率的不必要的因素和环节,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赢”。

急切盼望法官助理制度能早日建立并健全。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三篇: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梅江区司法局西郊司法所陈云珍

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要逐步建立健全信访和督查工作责任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一、加强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增强法律保障的效能,这是以中共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其必要性突出体现在:

一是体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各次全会精神的具体措 施。要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治国兴邦的高度,强调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二是统筹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经济利益 、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使得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出观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新的特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一项社会化的大工程,单靠一个单位、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群策群治,才能有效 1

地解决。

三是服务和保障我市经济发展,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市实施的十项民心工程,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顺民心、遂民意,得到了全市上下的一致拥护,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会稳定。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多样,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任务需要,工作机制有很多方面有待于不断改进完善,需要调整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 践。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也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

二、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第一,社会差别问题。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以及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呈继续拉大的趋势,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表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合理协调分配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

第二,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社会贫困凸现,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第三,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阶级、阶层发生分化,一些新

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构成结构重组,呈多元化利益格局,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科学分析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

第四,社会就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表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

第五,群体性事件问题。近些年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除以上问题外,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内的问题,民族宗教问题,都引起复杂紧张的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诸多表现。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处理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问题,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新时期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途径

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对于新形势下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紧急紧围绕“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方针,建立起适合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强调防止纠纷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人民调解正开始把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

点和归宿点。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与时俱进,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采取综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各类矛盾。首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的、多种多样的方法。要针对矛盾的具体实际,动员各方力量,注意工作方法,立足于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增进理解,调动积极因素。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依法及时处置群众的合理诉求,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尽可能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其次,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奠定物质、精神和制度保障。

(二)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司法所作为县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加强直管,同时加强司法所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筑牢“第一道防线”。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业务经费预算;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落实好调解人员补贴,为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打造品牌调解员。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选拔、调配、招录各级司法干警和人民调解员,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退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参加人民调解工作,以增强调解队伍的实力;二是加强培训,在掌握常用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基础上,让老调解员品牌更亮、新调解员尽快树立起工作威信。

(四)强化人民调解的程序性。表现在:受理纠纷;调查纠纷情况;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做好回访工作,敦促有关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对调解和好的民间纠纷进行统计并存档保管等等。使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提高人民调解的社

会公信力,确保人民调解员在工作中的安全。

(五)加大宣传力度,创造人民调解工作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各级特别是基层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把理论转为实践,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全市各个领域逐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和机制,实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的目标,形成覆盖全市的人民调解网络,让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起积极作用。

第四篇:文章标题:浅谈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百姓的呼声。“八荣八耻”,高屋建瓴,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线。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

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为耻”,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再发扬再倡导。它明确了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舍己为人的世界观是崇高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价值观是伟大的。反之,背离人民、自私自利、舍人为己的世界观是低下的,人生观是错误的,价值观是渺小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以服务他人、服务大家、服务人民为己任的光荣传统在古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中就有所体现。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如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它也应当是在新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最高行动纲领,要把它付诸于实践,每个公民就应该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要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势做到为人民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作为我们新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以服务人民为荣”,要求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有作为、有价值的;反之,不能服务人民,背离人民,不仅是耻辱,而且是无作为、没有价值可言。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好行为。只有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人生才能有价值,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服务人民”本身就是党性的鲜明体现。像张思德那样,在工作中不讲价钱,只要是革命工作需要,烧木炭也是为人民服务,烧木炭牺牲也光荣;像雷锋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做颗“螺丝钉”都可以,立志也践行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都把自己的事业当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和工具,将自己融化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只有像他们那样活过、活着才有最高的价值,才能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敬仰,才能成为世人的楷模。可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些人却忘了“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根本,凡是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为人民币服务”。像现在媒体上经常给予曝光的学校乱收费、医院索要红包、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等问题,实质都是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也有诸如成克杰、胡长清、韩桂芝、李真这样的一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手中拿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却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视党性原则、法律、规章、人民利益于不顾,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最终背离党和人民,为人民所唾弃。

牢固树立和践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时处处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真真切切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桩桩件件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尤其是身局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历史古训,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真正做到民为先、民为本,关注民生、服务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民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水乳交融、休戚与共,才不会做出道德沦丧、伤天害理、背离人民的事情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服务人民主要表现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正当利益,做到以义取利,义利结合。通俗来讲,大家都能为人民服务,人人才都能得到享受。可见牢固树立和践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需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为群众办实事上,把为群众服好务、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更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技术手段、服务手段的创新努力营造主动、高效、优质、便捷的市

第五篇:浅谈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公安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升公正执法、文明服务水平,树立公安人民警察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那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就是指人民警察在履行本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警察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当下严酷的社会道德问题,在我们人民警察队伍里也无可避免甚至有的方面还更加突出更加严峻,“广东孙志刚事件”、“湖南邵东监狱事件”等典型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从中反映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早已刻不容缓,着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将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有:

1、对党忠诚。即要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维护宪法,忠于祖国。

2、服务人民。即要热爱人民,甘当公仆,爱憎分明,除害安良。

3、秉公执法。即要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严禁逼供,不枉不纵。

4、清正廉明。即要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防腐拒贿,不沾不染。

5、团结协作。即要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6、勇于献身。即要忠于职守,业精技强,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7、严守纪律。即要服从领导,听从命令,遵守制度,保守机密。

8、文明执勤。即要谦虚谨慎,不耍特权,礼貌待人,警容严整。

通过以上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警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过硬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这些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战斗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的第一线,为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充分肯定公安队伍的主流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公安队伍里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执法等问题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观念淡化,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等。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我们作为人民警察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深刻了解和贯彻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规范。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首先要树立一下几大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基础力量,是公安队伍和公安工作力量的源泉,人民警察来自人民,人民警察必须服务人民,保护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宁的历史重任。《人民警察法》

第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设,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热爱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维护人民的正常权益,为人民排忧解难,多为人民办实事、好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甘当人民群众的公仆,对反对、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各种犯罪分子坚决打击,除害安良,坚决铲除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恶势力,真正成为保护人民群众、打击犯罪,人民热爱、敌人惧怕的人民警察。

二是廉洁意识。

清正廉明是保持人民警察本色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民警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只有清正廉明才能做到严格执法,是严格执法的保证。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为了事业的发展而顽强拼搏,知难而进,勇于献身,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坚忍不拔,英雄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密切联系群众,踏实肯干,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在警务活动中严于律己,克已奉公;大公无私,公正廉洁;忠于职守,勇于奉献;廉洁奉公,忠实地履行职责,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袭,不侵沾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永保洁身自好、一生正气的品格。

三是协作意识。

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这一特点确定了人民警察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听从党和国家的指挥,同一切破坏党、国家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团结协作正是维护这种高度集中统

一、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是人民公安机关战胜艰难困苦和同犯罪作斗争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在公安机关的体现。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工作分散、艰苦、危险性大,要求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各部门、各地区和单位,加强联系、协作和配合,形成网络,共同完成任务;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狡猾、隐蔽,活动范围广泛,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下手快,逃跑快,毁灭罪证快,常常跨地区、甚至跨境犯罪,人民警察只有协调行动,才能与之作有效的斗争;随着公安业务部门的分工日趋细微,以及公安技术装备进一步现代化,也要求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步调一致,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献身意识。

人民警察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具有艰苦性、对抗性、时间不确定性、危险性,这就要求人民警察对自己的职业、职责忠心耿耿、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认真履行职责,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确定崇高理想,视事业为生命,不敷衍塞职,严守岗位,不消极应付,积极承担任务,不懒惰推诿;熟悉警务知识,精通本岗位的专业,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业务,勤学多问,了解和掌握公安工作的常识和业务知识,具备一技之长,掌握过硬本领,业精技强,瞄准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来确定个人的业务标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机智勇敢,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培养顽强意志,不屈不扰,坚忍不拔,善于用智谋、谋略,预防、制止和惩罚违法犯罪,反对在工作中鲁莽冲动,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树立信心,斗志昂扬,排除困难,不畏缩消沉,机动灵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急躁蛮干,不畏任何艰险,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绝不被敌人屈服,勇往直前,去争取胜利,把必胜信心和急躁情绪区分开来,努力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毅力,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当需要的时候要以生命来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

我知道,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一光荣的职业,也就选择了牺牲和奉献。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时刻牢记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以优秀的前辈、同志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警察。

上一篇:前台接待自我鉴定下一篇:浅谈电子商务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