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2024-05-13

人民警察警衔制度(通用6篇)

篇1: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标志,是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现代警察衔级制度起源于西欧。1829年法国和英国相继创建现代警察组织时,即对警员实行了衔级制度。[1]此后,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相继随之对警察实行了警衔制度。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的差异,各国的警衔制度不尽相同,主要分成将校尉型、非将校尉型以及混合型三种。

世界大多数国家全国采用统一的警衔制度,只有少数国家内部警衔不一致。在美国,警察没有全国统一的警衔,全国超过17000多个警署在组织上互不隶属,各州、市各行其是,他们大都把职务和警衔等融为一体,因此美国各州各市的警衔标志虽大同小异(与美国军队军衔标志类似),但却不能一一对应(更不能与美军军衔对应),即使相同等级的称谓也不一样。俄罗斯的警衔体系及标志基本上和本国军衔体系一致,总共分为五等十七级(没有军衔中的元帅、大将和上等兵级别)。英国的警衔一般分为五等十三级,警察总监(chief officer)、警司(superintendent)/总警司(chief superintendent)、警督(inspector)/总警督(chief inspector)、警长(sergeant)、警员(constable)。其他英联邦国家的警衔受英国影响也是设置五等,但具体级别则略有差异,比如,澳大利亚设置12级。德国警衔共设置四等十四级:即警监(设二级)、警督(设四级)、警长、警员。日本的警察分级不分等,日本警察警衔总共分为九级,即警视总监、警视监、警视长、警视正、警视、警部、警部补、巡查部长、巡查。

与军衔不同,由于各国警察机关的警衔制度差异较大,而且警察主要面向国内民众,所以至今仍然未最终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警衔对应标准。

各国衔级模式虽不尽相同,但是逐渐形成了全世界通行的一种警察管理制度。警衔制度之所以能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是由警察职业的武装性质和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国家对警察实施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和管理,有利于增强警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提高警察职业素质,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尽职效力,同时也有利于警察队伍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

一、我国警衔制度概况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警察的警衔分为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总警司、高级警司、警司、总督察、高级督察、督察、见习督察、警署警长、警长、高级警员、警员。其中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既是职务又是警衔,见习督察以上属于警官警署警长,以下属于员佐级警察(初级警务人员)。香港警察警衔实行职务与警衔严格对应。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警察不同职级警员主要是以肩上的警徽作识别,最特别的是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肩章徽号,如澳门警务厅,肩章是以灯塔作标志,而海岛市警务厅则以帆船作标志;交通部、特警队、出入境事务厅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徽章,所以若在澳门街上碰到警员,只要看一看他们的肩章,便可知道他们所属单位。澳门警队的官阶职级与香港不同,警察局最高层是警务总监,顺次序而下有警务总长、警司、警长、准警官、副警长警员、学警等。

(三)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警察警衔分为警监、警正、警佐共三等十三级。其中警监官等分为特、一、二、三、四共五级,以特级为最高级;警正及警佐官等各分一、二、三、四级,均以第一级为最高级。警衔标志用胸章表示。台湾地区基本上沿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所制定的警衔制度,与德国现行警衔级别的设置有较多相似之处。警察于胸前的配阶为“职务配阶”而非“官等配阶”,亦是官职分立的特色。依官等区分:警监、警正、警佐(高至低);依职务区分:依内、外勤及专业单位,同衔中有不同职务区分(低至高)。因警察人事采“官职分立”之故,同衔中有不同职务区分。目前台湾地区警察人员警察四等特考及格并经遴任后,即授与警佐二阶官等官阶,警佐三、四阶已成历史。

(四)中国大陆地区

中国大陆警衔制度最早起源于清朝末期,光绪二十八年(19XX年)之后,清政府即仿效东西方各国,在北京和各省相继建立起警察机构。最初,各地警察服饰杂乱,等级互异。为改变全国警察服饰、等级不统一之弊,清政府参照清末陆军服装,参照各国警察制度章程,拟定出了全国统一的警服章程和制式,随后颁行全国各省地方警察机关按章实施。至此,全国警察服制、等级才统一。当时的警察服制分礼服和常服,而两种服式按巡警级别区分为三等九级,分别在帽章、领章、肩章、袖章和裤章上加以区别。[3]这是我国警察最早的一代警衔制度。

我国现代警衔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1949年,公安部与财政部发文要在警察机关实行二等六级的警衔制;1956年,公安部起草了《人民警察条例》和《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83年,公安部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了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上同意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并责成公安部和人事部提出具体方案,报国务院审批。至此,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被确定下来。此后,公安部组织起草了《警衔条例》,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以下简称《警衔案例》),并予公布。《警衔条例》原名定为《警阶条例》,后正式修改为《警衔条例》。1992年12月12日,国务院向人民警察授予警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现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人民警察警衔共设五等十三级:1.总警监、副总警监;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5.警员(一级、二级)。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警衔制度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依法治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警衔制度的建立,强化了警察队伍的管理,逢晋必训使人民警察教育训练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警衔条例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二、我国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警衔制度是从我国人民警察的特点出发,吸收国际经验而制定的警衔等级设置。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分为五等十三级,分行政职务警衔和专业技术职务警衔两种,根据不同的职务类型授衔。《警衔条例》从1992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8余年,我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警衔制度中的人民警察警衔首授标准在严把公安队伍进人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前晋升、降低警衔政策把激励机制引入了警衔制度,为公安队伍建设增强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警务的新特点也随之出现,警衔制度的不足之处逐渐突显。

(一)首授警衔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人民警察警衔的首次授予受到所担任职务与工作年限的影响,具有合理性,然而,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根据《首次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的标准》规定,首次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现任职务为科员,参加工作满十八年的,可授予一级警司;参加工作满八年的,可授予二级警司;其余的可授予三级警司。其中参加工作包括全日制大专院校在校学习的时间。全日制本科一般为四年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近年来在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有所区别,一般2~3年,这样就出现研究生学制的不同。那么,同样本科读完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任命科员后所授予的警衔却存在不同。按照参加工作满一年科员转正,研究生学制为三年的,可授予二级警司,而研究生学制小于三年的,只能授予三级警司警衔。学历学位相同,入伍时间也相同,可是授予的警衔却相差一个等级,一个等级的变动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另外,从其他非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的单位调入公安机关的,首授警衔上也未能充分考虑到调入前的职级时间。调入人员首次授予警衔与参加工作年限、现职级以及任现职年限有关。比如,调入前职级与现职级相同的,担任现职年限从调入前职级时间算起累加,根据所担任职务和任职年限确定衔级后,会出现任现职年限经常差几个月就可以授予更高一级警衔的情况。首授警衔因为某些时间的小差异,造成警衔级别的大差异,会给民警心理造成一定的波动。

(二)人民警察职务职级不能明显地在警衔等级中体现

人民警察担任行政职务的警衔对应如下,部级正职:总警监;部级副职:副总警监;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警衔对应如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从上面职务、职级对应的警衔范围可以看出,警衔相同对应的职务可能不同;行政职务警衔标志中,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标准相同。因此,从警衔上无法明确上下级关系,也根本无法判断谁是领导,不利于警务工作的开展,一衔多职的现象不利于某些场合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可能会影响警务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在香港,警察执行严格的职衔对应制度,所以很多人因为没能晋升职务,警衔一直得不到提升。在电视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年老的高级警员在巡街,而很多年轻人已经是督察或者警司。而不像大陆经常可以看见巡街的警督。鉴于警察职业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警衔设置层级上必须与职务、职级相适应,否则在管理上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三)警衔晋升激励机制作用不突出

人民警察职务职称一定,警衔未到顶,不犯错误可自然晋升,三年就可以晋升警司警衔,四年就可以晋升警督警衔,因此,很多民警对于警衔晋升并不在意。警衔的衔级与职务职称的关系较为密切,职务职称没有变化,警衔到了一定时间就不再晋升,特别是在基层,发展空间狭小,职务停滞后,警衔到顶就不再变化,因此,警衔对很多民警来说,似乎就变得并没有太大意义,而更多地成为一种摆设。

提前晋升机制是为了鼓励有突出表现的人民警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前晋升警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民警的工作热情,但是警衔制度中,提前晋升的条件要求较高,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民警能达到要求。多次立功、嘉奖的均不能享受警衔提前晋升的待遇。提前晋升在民警中响应度不高,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激励民警的作用,无法达到创先争优的效果。

三、完善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的建议

(一)首授警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警衔首次授予准则应在现行警衔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研究生毕业加入公安工作授衔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受研究生学习学制限制授衔,做到相同的情况下首授警衔平衡。对于调入人员和军转干部的警衔授予问题,先按其本人的参加工作年限、现任职务以及担任现职年限确定出首授警衔衔级,对于任现职年限差一年以内可以授予高一级警衔的,本人可提出申请适当地推迟授衔时间,以满足授高一级警衔的条件。首授警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可以避免出现小时间差,带来警衔级别的大差异。

(二)衔级与职务职级明确对应

有些国家和地区,警衔和职务、职级是紧密相连的。如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职务变化的同时,也相应地授予新的衔级,警衔具有明显的职级区分功能。根据我国大陆地区制度特点,在借鉴其他地区警衔设置的基础上,可对我国人民警察警衔设置进行一定调整,从而明确衔级与职级的对应关系,使警衔标志能清楚分辨出职级高低。对于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可以利用颜色进行区分,类似于行政职务警衔与专业技术职务警衔标志的区分方式。从而使得在警衔的佩戴上就能有效地辨别出行政职级以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这样,调整后能充分体现人民警察警衔在公安队伍中的领导梯次,为发生突发事件多警种合作提供保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警衔晋升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英国、法国和日本,主要通过考试激励先进,淘汰落后,择优晋升警衔,我国主要是在晋升前进行培训、考核。近年来,逢晋必训已成为我国警衔晋升的必备要求,即警衔每晋升一个衔级前都要经过公安业务知识、警务实战技能等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警衔晋升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警衔培训中,由于是先确定了将要晋升人员的名单后再进行培训、考核,且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导致培训成了走过场,这与逢晋必训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此,要着力解决警衔晋升中民警带有“齐步走”,吃“大锅饭”的心理,就必须严格警衔晋升的考核制度,使警衔培训更加正规化、规范化,这对提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和队伍战斗力能起到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民警的日常工作考核,将日常考核列入警衔晋升考核中,以此不断提高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适当扩大提前晋升警衔的条件范围,如将荣立个人三等功、连续获得个人嘉奖、考核连续优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与提前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有效激励、充分激发、调动民警工作热情,做到使民警充分感受到人民警察警衔所赋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警衔的授予是公安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完善现行警衔制度,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有力保证,对进一步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篇2: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尚未发表,完善中

人民警察警衔与军队军衔、海关关衔并称我国三大衔级,作为中国人民警察警种之一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于1992年10月起实施了警衔制度,十余年来,警衔制度对于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加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甚至政工干部,对警衔制度却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仅有的认识往往浮于少数几个法律法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警衔制度加以详细介绍。

一、现代警衔制度的起源

现代警衔制度起源于西欧,效仿自军衔制度。15世纪,西欧部分国家的军队实施了军衔制度。1829年,法国和英国在相继效仿军队的内部管理、职位设置等创建现代警察组织时,便比照军队军衔制度,在警察组织内实施了警衔制度:即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警察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级别。此后,警衔制度逐步在世界各国通行。

二、警衔设置若干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警衔衔级设置,大致有以下3种类型:

1、将校尉型。所谓将校尉型警衔设置,即指警衔名称、等级设置等与军衔基本相似,大多以“将、校、尉”等作为等级称谓。以埃及为例,其警察组织从最高领导到一般警察,警衔设置为四等11级,分别为少将、准将、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准尉、军士长、军士、下士、列兵。朝鲜、越南、泰国、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均属于此种类型,但有些国家在警衔前冠以“民警”或“警察”以与军衔相区别。

2、非将校尉型。非将校尉型警衔设置可细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英联邦国家,采用警察总监、警司、警督、警长、警员等衔级名称,但等级设置多少不等。如英国警衔设置为5等13级,即总监、副总监、助理总监;总警司、高级警司、警司;总督察、高级督察、督察;一级警长、二级警长、三级警长;警员。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衔级名称比较简明,分若干等级。如德国警察衔级设置为4等14级,即警监分两级,警督分四级,警长分四级,警员分四级。我国台湾地区警察的衔级设置为警监、警正、警佐三等,每等分四级。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不分等,只设级,衔级名称也与众不同。如日本警察分设九个衔级,即警视总监、警视监、警视长、警视正、警视、警部、警部补、巡查部长、巡查。韩国警察警衔分为11级,即治安总监、治安正监、治安监、警务官、总警、警正、警监、警卫、警查、警长、巡警。四是以南斯拉夫、法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把警察分为两大类,每类各设若干衔级。如法国警察分为警官和保安官两类,共设11个衔级,警官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警官,保安官分为一至六级和见习保安官。

3、混合型。美国、丹麦、荷兰、尼泊尔等国属于这种类型。所谓混合型,是把将校尉型警衔称谓和警官、警员等称谓结合起来使用,或者把所担任的职务与警衔等级融为一体,即“一职一衔”。美国警察没有全国统一的衔级,由各州依据自己的法律、政令各行其是。如纽约市警察设置十个衔级,即总局长、分局长、助理分局长、副分局长、督察、助理督察、警长、副警长、警官、巡警。洛杉矶市警察则分九个衔级,即局长、副局长、分局长、上尉、组长、巡官、刑警、巡佐、警员。[i]

我国香港地区警察也属混合型警衔设置,为“一职一衔”类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其警衔设置相对科学、合理,可为我国大陆下一步的警衔制度改革所借鉴,因此,这里着重对香港地区警衔设置加以介绍。香港警察的警衔设置由低至高分别为:警员Constable、高级警员Senior Constable、警长Sergeant、警署警长Station Sergeant、见习督察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督察

Inspector ofPolice、高级督察Senior Inspector of Police、总督察Chief Inspector of Police、警司Superintendent of Police、高级警司Senior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总警司Chief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助理警务处长、高级助理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处长。香港警察警衔升级制度非常严格,每次升职时均需进行面试、笔试和体能测试,并对个人历史纪录加以考虑,但警务处副处长升任警务处处长则由警务处处长选出接替人选,一般从警务处副处长里挑选。

三、新中国警衔制度历史沿革

新中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建国伊始,中央公安部[ii]和中央财政部即开始研究人民警察的等级、服装、津贴、徽章等问题。经过较短时间的酝酿,形成了“二等六级警衔制”的草案。按此草案,人民警察警衔分为警长、警士两等,又各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警长即“警察首长”,对应县级以下公安机关的领导,警士即“警察战士”,对应各级公安机关的民警和编制内工勤人员。但是,该次“二等六级警衔制”草案未能实行,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人民警察队伍刚刚组建,人员组成相当复杂,机构体制、人员编制等均未确立,实行警衔制度的时机并不成熟。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随即,公安部政治部着手实行警衔制度的准备工作,当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草案)》,并在几日后的《人民日报》上加以公布。按此条例,人民警察警衔分为公安警衔、专业警衔、公安勤务警衔、专业勤务警衔等四类。其中,公安警衔授予外事、刑事、铁路、户籍、治安、和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等警种,专业警衔授予经济、消防、武装等警种,一般警衔授予各级指挥、政治领导(乡、镇、街道派出所和各种民警、武警中队以上)和主管人员,勤务警衔授予各级公安机关在编的勤务、业务人员和实行兵役制度的专业(武装、消防)警察警士。警衔等级共设有两类、六等、十七级,各类警衔之间略有差异。

但是,由于当时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否定,该次警衔制度草案在施行前夕即被终止。

1982年,参照当时的西德警衔制度与警服蓝本,一个比较完整的警衔草案和新警服设计被草拟出台,当时的警衔等级草案,分为警监、警督、警正、警士四等,每等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警衔标志以肩章上横杠的多少区分等次,新警服则从1983年试穿,直到2001年被99式警服完全取代,其德式制式、标准,影响了中国警服近20年。但是,1983年11月,公安部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了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的报告,原计划从1984年5月1日起实行警衔制,但中央考虑到军队尚未实行军衔制以及与其它部门的平衡,决定在军队实行军衔制后,再实行警衔制。至此,第三次警衔制度草案被搁置。

1987年初,公安部根据军队即将实行军衔制度的情况和《宪法》中“警察实行级别制度”的规定,组织起草了《警衔条例》,设立一至三级警监、一至四级警督、一至四级警正、一至三级警员。原计划1988年国庆节军队实行军衔制、89年五一节武警实行警衔制、89年国庆节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但当时因有关问题,该次警衔制草案未能付诸实行。

1991年11月,公安部政治部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阶条例(草案)》,[iii]按照此草案,警阶等级设有:一至三级警监,一至四级警司,一至四级警正,一至二级警员。此后,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安系统内部翻来覆去地进行推敲和修订。草案经修改后,将“警阶”的称谓改为“警衔”,并下设总警监、警监、警督、警司、警员五等十三级。1992年7月1日,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主席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92年9月,国务院对公安部《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进行了批转,这标志着警衔评授工作进入实施阶段。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在经历了三十三年的数次曲折、反复以后,终于完成了各种法律手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警衔制度的建立,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依法治警、从严治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对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进行了转发,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随之实施了警衔制度,199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司法警察授衔仪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为4名三级警监和425名司法警察授予了警衔。1992年警衔制度的实施,对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制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新中国警衔标志的变更

虽然人民警察警衔制度自1992年方始正式实行,但警衔标志却已经经历了三次修改和更新。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

1995年,为使警衔标志更加明显,便于辨认,同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经国务院批准,修改了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方法,规定总警监、副总警监为金色橄榄枝环绕金色四角星,警监、警督、警司、警员警衔标志由金色四角星和金色

横杠组成,警衔标志佩带在肩章之上,即第二套警衔标志。(1995年第二套警衔标志图式暂缺)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警察更换99式新式警服,对警衔标志式样进行了重新设计。同年8月,国务院朱镕 基 总理签署第289号国务院令,发布《关于修改〈司法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的决定》: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行新的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标志与人民警察其他警种相同,但在胸牌、臂章以及警号分段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警种。由于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司法警察未设置专业技术警衔。

五、司法警察警衔制度基本内容

在我国国家政体上,人民法院与政府属“一府两院”体制,《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警衔工作适用本条例,其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参照本条例规定。因此,相对于其他警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警衔管理工作在授衔对象、批准权限、审批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有其独立的特点,警衔制度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警衔管理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其警衔制度的基本内容涵盖于大小100余个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函复、通知、解答等规范性文件,但基础性文件共有5个,即:《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人民警察警衔标志佩带办法》、《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人民警察警衔工作管理办法》以及《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概括来讲,司法警察警衔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警衔评定授予的对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拟评定授予警衔的人员,必须为司法警察建制单位的在编、在职并且在岗的司法警察,凡不具有司法警察性质的单位和不担任司法警察职务的人员,不评定授予警衔。

二是警衔的等级设置。根据《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以及《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总警监(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警监(一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二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三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警督(一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Class I、二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三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警司(一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二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ClassI、三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Class III);警员(一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二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I)。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部级正职可评授总警监;部级副职可评授副总警监;厅(局)级正职可评授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厅(局)级副职可评授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处(局)级正职可评授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处(局)级副职可评授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科(局)级正职可评授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科(局)级副职可评授

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科员(警长)职可评授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办事员(警员)职可评授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三是警衔的批准权限。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监、警督警衔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批准;警司警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院长批准;警员警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政治部主任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机关的警司、警员警衔由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批准。

四是警衔标志及佩带办法。

篇3:政治制度和人民民主

1. (2012·海南政治卷·14) 2011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并征求意见, 同时向各地方、各部门书面征求意见, 并召开座谈会、论证会, 直接听取公众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经过审议和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一法律修改

(1) 合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2) 表明全国人大拥有制定税法的最高权力 (3) 完善了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 (4) 保护了公众对全国人大的监督权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 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是代行全国人大立法权的体现, (2) 正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过程, 让全社会广泛参与, 合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1) 也正确。 (3) (4) 说法不符合题意。应选A。

2. (2012·福建文综卷·26) 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会前, 部分人大代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 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形成议案提交大会。会议期间, 市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们审议后, 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这表明人大代表有权依法

(1) 向人大提出议案 (2) 向政府机关提出质询 (3) 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4) 表决各项决定

A. (1) (4)

B. (2) (3)

C. (1) (2) (4)

D. (2) (3) (4)

解析:人大代表就食品安全问题向人民代表大会提交议案并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和表决, 是行使提案权、审议权和表决权的体现, (1) (4) 正确。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依照法定程序对政府工作提出质问, 并要求答复, (2)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人大只能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不能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3) 说法错误。应选A。

3.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7) 近年来, 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 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 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 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 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全国政协的正常活动, 没有创新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A不符合题意;全国政协不是国家机构, 不能履行参与国际事务的职能, 不能行使国家的对外职权, B、C错误;材料表明, 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在公共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选D。

4. (2012·江苏政治卷·17) 2011年9月, 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 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 700多人, 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和睦相处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

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解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A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B是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 C不能完整表达题意。选D。

5. (2012·海南政治卷·13) 某景区利用当地著名佛教庙宇进行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过度、管理不规范以及“僧人”摆地摊、占卦算命等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制定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 进行整改。规范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1) 能够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发展文化生产力 (2) 能够消除封建迷信活动, 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3) 有利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4) 有利于消除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信仰上的差别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这是一道跨模块的综合选择题。政府制定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 既能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发展文化生产力, 又有利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1) (3) 正确。迷信活动属于思想认识问题, 仅靠行政立法是难以消除的, 况且宗教与迷信是有区别的;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本来就存在信仰上的差别。 (2) (4) 错误。应选B。

6. (2012·北京文综卷·31) 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探究。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推动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 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解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材料中甲组同学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都属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范畴。D符合题意, 应选。

7.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材料, 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解析:回答该题, 首先要审清题意, 准确、全面地提取设问中的有效信息。通过认真读题不难看出, 设问涉及两个行为主体———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 要求分别说明它们的职权和作用。在审清题意基础上, 依据设问规定, 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然后调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的相关知识, 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 (1) 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 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 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 行使监督权, 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

8. (2011·全国文综卷·3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 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 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 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 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 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设问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 要求考生调动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知识,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第二层, 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信息, 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题干信息分别从西藏人民当家做主、广泛自治权和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作了提示, 考生要善于在阅读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参考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考情分析】

1.本专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纵观各地“新高考”试卷, 考查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如人大和政协的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二是相关制度或政策的内容,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等;三是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原则、政策的意义,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等。

2.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 对本专题考点的考查方式既有选择题, 也有非选择题。其中, 2010年、2011年各地高考试卷中, 非选择题比重较大, 2012年则以选择题为主。为此, 考生在复习时, 首先要加深对每个知识点中具体内容的理解。针对本专题考点涉及的易错、易混考点比较多的特点, 考生必须清晰、准确、完整地把握知识内容, 防止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同时, 由于本专题知识主要讲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政策, 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 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因此考生必须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努力构建知识体系。

3.高考能力立意决定了高考命题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本专题而言, 2013年的高考复习, 有两个热点必须高度关注:一是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 二是2013年将召开的全国“两会”, 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 必将对党和国家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外,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7月, 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 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高考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因此, 考生必须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民族问题等热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教材知识, 既要对这些重大热点的时政资料有所了解, 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点精讲】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 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3) 必要性和优越性。

(1) 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 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2) 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这三方面。

考点拓展:

正确认识几组关系。

(1) 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前者是我国的国体, 后者是我国的政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体现并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3)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前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后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 人民与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基本内容。

(1)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考点拓展:

(1)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1) 政治上,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互相监督的关系。

(2) 组织上,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自独立, 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 法律上,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法律地位平等, 都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2) 党的领导和国家职能的区别。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而不是具体组织或管理这些方面的工作。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关来实施的, 国家职能的实现形式就是国家机关具体组织、管理国家对内对外各方面工作。所以, “党 (或者党委) 履行了国家职能”的说法是错误的。

(2)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个人兼任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的现象比较多, 做题时要分清行为主体的角色定位。如同样是胡锦涛, 如果称谓是国家主席, 便是在履行国家职能;如果称谓是中共中央总书记, 体现的就是党的领导作用, 而不是履行国家职能。如果试题中胡锦涛的称谓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则要从党和国家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 民族平等原则。

(1) 含义:指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 必要性:第一, 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二, 现实依据。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 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第三, 历史依据。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2) 民族团结原则。

(1) 含义: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 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 重要性: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之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 含义: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 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 必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 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 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 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拓展: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 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 如何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保证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府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打击危害国家统一和企图进行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使各族人民, 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 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考点拓展:

(1)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不能理解为凡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自治权。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关系。

5.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1) 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3)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宗教界人士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宗教界人士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考点拓展:

(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1)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也是多宗教国家, 许多少数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2) 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3) 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的几个误区。

(1)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国家不鼓励, 也不干涉公民信教。

(2) 认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所进行的任何宗教活动都应受到法律保护。国家保护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 为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考点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保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它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新题速递】

1.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这表明

(1) 我国的“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2)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和表决权 (4)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 (2) (3) B. (1) (4) C. (1) (2) D. (1) (3)

2.近年来, 一些人大代表纷纷开通微博“晒”建议、听民意、做“网民调查”。这体现了

(1) 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 (2) 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 (3)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不断拓宽 (4) 人大代表切实履行义务

A. (1) (2) B. (2) (3) C. (1) (3) D. (3) (4)

3.当前, 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入园难”困扰着许多年轻的父母。如果你是人大代表, 为促进这一问题解决, 你可以

A.行使提案权, 提出解决问题议案

B.行使决定权, 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C.行使质询权, 向幼儿园提出质询

D.行使立法权,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4.2012年7月26日,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士踊跃发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1) 中国共产党发扬党内民主, 推动科学发展 (2) 中国共产党接受党外监督, 坚持民主执政 (3) 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参与政治协商 (4) 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 服务发展大局

A. (1) (4)

B. (2) (3)

C. (1) (3)

D. (3) (4)

5.“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 热衷于民族纷争, 怎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这段话说明

(1) 我国已经铲除了民族隔阂和民族分裂的根源 (2) 我国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3)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4) 民族热情和爱国热情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A. (2) (4) B. (2) (3) C. (1) (2) D. (1) (3)

6.西藏和平解放61年来, 有1400多座寺院和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西藏文物保护的投入超过12亿元。由此可见, 我国

(1) 保护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2)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4) 促进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

A. (1) (2) B. (3) (4) C. (2) (4) D. (1) (3)

7.2012年2月10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 希望班禅引导僧众爱国守法持戒。总理的这一希望表明我国

A.保护广大公民的正常宗教活动

B.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公民切实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D.宗教的本质已发生根本变化

8.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1周年, 某校高三 (6) 班举行了以“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为主题的班会, 同学们广泛搜集材料, 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

情境一和平解放61年, 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59年至2010年, 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至507.46亿元, 人均由142元增至1.7万元;2010年, 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8.7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80元;西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覆盖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 国家财政累计为西藏教育投入407亿元……

(1)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分析西藏和平解放61年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原因。

情境二从1990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确定每年的9月份为“民族团结月”, 到2010年7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式启动, 西藏用20多年的时间推动和巩固民族团结工作。如今,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已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共识。

(2)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 谈谈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情境三周广智, 一位江苏援藏干部。在任曲水县委书记四年中, 他始终冲在第一线, 挨家挨户做工作, 带领大家在高原上种出了土豆、草莓、西瓜。到藏不到一个月时间, 他就跑遍了全县5乡1镇和大部分村户;援藏干部每年60天的假期, 他休不到20天……藏族群众把他视为知心者, 他舍小家、顾大家, 用真诚和热情编织藏汉友谊。

(3) 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向周广智学习, 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贡献?

参考答案:

1.C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即“一府两院”) 由人大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 (1) (2) 正确。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拥有最高决定权而不是表决权。 (3) (4) 错误。

2.D人大代表开通微博了解民意, 是履行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义务的体现, 也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拓宽了渠道。 (3) (4) 正确。 (1) (2) 不符合题意。

3.A在我国, 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而决定权、立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D不符合题意。质询权是人大代表对政府等机关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C错误。

4.D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 不能体现党内民主也不是在接受党外监督, (1) (2) 排除。

5.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维护民族团结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3) 正确。 (1) (4) 说法错误。

6.C从根本上说, 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 因此国家不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 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 不符合题意。国家斥巨资对西藏的寺院和文物进行保护和维修, 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给宗教界人士提供了活动场所, 是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 (2) (4) 正确。

7.B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 是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和体现。B正确。A、C不符合题意, D说法错误。

8. (1) (1) 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了西藏人民参加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的积极性。 (2) 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 加快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不断发展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达地区对西藏也提供了无私帮助。

(2)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之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 (1) 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3)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 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坚决拥护并积极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坚持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篇4: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来宾市:韦文峰

答:读者您好!根据原国家人事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警界离退休人员能否调整警衔津贴标准的请示〉的复函》(人办函〔2002〕43号)精神,对离退休人民警察,不能调整警衔津贴标准,主要原因是:

1、警衔津贴是国家根据人民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对在职人民警察在工资待遇上给予的优惠政策;而“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两者是不同的。

2、根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人民警察实行警察津贴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5〕112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实行警察津贴的人员,限于各级公安、安全、监狱劳教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评定授予警衔的在职人民警察。”离退休人民警察不属于警衔津贴的实施范围,不存在调整警衔津贴标准问题。

3、《通知》规定,“在警察工作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并从警察工作岗位离退休的人员,其警衔津贴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这一规定既表明国家对离退休人民警察的待遇给予了适当照顾,也说明虽然离退休人民警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规定保留警衔,但不享受警衔津贴,其在离退休前享受的警衔津贴只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篇5: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一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

二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

三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

一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

二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

三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

一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

二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

三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I

一级警员--- Police Constable, Class I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1992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公布 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警察队伍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增加人民警察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有利于人民警察的指挥、管理和执行职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警衔,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

第四条 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第五条 警衔高的人民警察对警衔低的人民警察,警衔高的为上级。当警衔高的人民警察在职务上隶属于警衔低的人民警察时,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六条 公安部主管人民警察警衔工作。

第二章 警衔等级的设置

第七条 人民警察警衔设下列五等十三级:

(一)总警监、副总警监;

(二)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三)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四)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五)警员:一级、二级。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第八条 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一)部级正职:总警监;

(二)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三)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四)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五)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六)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七)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八)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九)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十)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第九条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第三章 警衔的首次授予

第十条 人民警察警衔按照人民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授予。

第十一条 授予人民警察警衔,以人民警察现任职务、德才表现、担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第十二条 从学校毕业和从社会上招考录用担任人民警察的,或者从其他部门调任人民警察的,根据确定的职务,授予相应的警衔。

第十三条 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衔,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予以批准:

(一)总警监、副 总警监、一级警监、二级警监由国务院总理批准授予;

(二)三级警监、警督由公安部部长批准授予;

(三)警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厅(局)长批准授予;

(四)警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公安部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警司、警员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第四章 警衔的晋级

第十四条 二级警督以下的人民警察,在其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本条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晋级。

晋级的期限:二级警员至一级警司,每晋升一级为三年;一级警司至一级警督,每晋升

一级为四年。在职的人民警察在院校培训的时间,计算在警衔晋级的期限内。

晋级的条件:

(一)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纪守法;

(二)胜任本职工作;

(三)联系群众,廉洁奉公,作风正派。

晋级期限届满,经考核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逐级晋升;不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延期晋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绩的,可以提前晋升。

第十五条 一级警督以上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级,在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实行选升。

第十六条 人民警察由于职务提升,其警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的,应当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

第十七条 警司晋升警督,警督晋升警监,经相应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训合格后,方可晋升。

第十八条 人民警察警衔晋级的批准权限适用第十三条批准权限的规定。警司、警员提前晋升的,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准。

第五章 警衔的保留、降级、取消

第十九条 人民警察离休、退休的,其警衔予以保留,但不得佩带标志。

人民警察调离警察工作岗位或者辞职、退职的,其警衔不予保留。

第二十条 人民警察因不胜任现任职务被调任下级职务,其警衔高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高警衔的,应当调整至新任务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高警衔。调整警衔的批准权限与原警衔的批准权限相同。

第二十一条 人民警察违犯警纪的,可以给予警衔降级的处分。警衔降级的批准权限与原警衔的批准权限相同。人民警察受警衔降级处分后,其警衔晋级的期限按照降级后的警衔等级重新计算。

人民警察警衔降级不适用于二级警员。

第二十二条 人民警察被开除公职的,其警衔相应取消。

人民警察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其警衔相应取消。离休、退休的人民警察犯罪的,适用前款的规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国家安全部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的警衔工作适用于本条例。

国家安全部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的人民警察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司法警察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参照本条例规定。

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和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中不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人员,不实行警衔制度。

第二十四条 人民警察警衔标志的式样和佩带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上一篇:领导智慧招人留人的智慧下一篇:农商银行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