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理行业行业分析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保理行业行业分析

商业保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晓强)

商业保理行业分析报告

一、 保理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保理又称托收保付,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提供保理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资金融通、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它是商业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卖方为了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增强流动性而采用的一种委托第三者(保理商)管理应收账款的做法。

在实际的运用中,保理业务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有追索权和物追索权的保理;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保理和到期保理;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1、 有追索权的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

有追索权的保理是指供应商将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银行(即保理商),供应商在得到款项之后,如果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保理商有权向供应商进行追索,要求偿还预付的货币资金。当前银行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为了减少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通常情况下会为客户提供有追索权的保理。

无追索权的保理则相反,是由保理商独自承担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的风险。供应商在与保理商开展了保理业务之后就等于将全部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因为风险过大,银行一般不予以接受。

2、 明保理和暗保理

明保理和暗保理是按照是否将保理业务通知购货商来区分的。

明保理是指供货商在债权转让的时候应立即将保理情况告知购货商,并指示购货商将货款直接付给保理商。

而暗保理则是将购货商排除在保理业务之外,由银行和供货商单独进行保理业务,在到期后供货商出面进行款项的催讨,收回之后再交给保理商。供货商通过开展暗保理可以隐瞒自己资金状况不佳的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合同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供应商在对自有应收账款转让时,须在购销合同中约定,且必须通知买方。 因此这就决定了目前在国内银行所开展保理业务都是明保理。

3、 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

折扣保理又称为融资保理,是指当出口商将代表应收账款的票据交给保理商时,保理商立即以预付款方式向出口商提供不超过应收账款80%的融资,剩余20%的应收账款待保理商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全部货款后,再行清算。这是比较典型的保理方式。

到期保理是指保理商在收到出口商提交的、代表应收账款的销售发票等单据时并不向出口商提供融资,而是在单据到期后,向出口商支付货款。无论到时候货款是否能够收到,保理商都必须支付货款。

4、 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从保理业务中供应商与其客户的分布地理位置的角度看,现代保理业务可以分为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两方面。国内保理指供应商与其客户都位于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保理业务;国际保理是指供应商与其客户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保理业务。一般来说,国际保理定义为保理商为国际贸易中采用赊销或跟单托收承兑交单结算方式时,为卖方(即供货商)提供的将出口贸易融资、帐务处理、收取应收账款和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 保理业务在国内发展的概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银行首先试办国际保理业务,继中国银行之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迅速介入,纷纷开展保理业务。2000年以后,中国保理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国际和国内业务总量从2000年的1.12亿美元,至2009年跃升为962.39亿美元。据FCI(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2010年,中国加入FCI的会员有23家;保理总金额达到1545.5亿欧元,其中,国内保理总金额为1199.6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345.9亿欧元。以上数据表明国内保理作为银行业一种新型的短期融资业务,国内贸易和商业流通领域的保理业务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三、 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

2012年之前,商业保理业务发展非常缓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不能称为一个行业。除了市场信用环境不佳、三角债现象普遍等外部因素,还有模式、体制、法律、财税和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整个行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之中。

2012年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主管部门政策的不断支持,我国商业保理市场开始发力。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随着2012年6月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同年11月和12月,上海市和天津市分别出台了商业保理试点办法,我国商业保理试点工作在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启动。同年11月26日,首个全国性商业保理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在民政部获准登记,并于2013年3月初举办了成立大会和首届行业峰会。2013年,商业保理业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行业自律的逐步形成,行业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生机蓬勃。

1、市场规模巨大

目前中国大陆加入FCI的会员已有25家。据FCI统计,2012年我国国际及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343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83万亿元,同比上升26.94%。

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2.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3%,国际保理业务量达939.72亿美元,增长80.16%。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就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国际国内贸易的发展,保理业务在我国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商业保理业务总量为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不包括第三方支付类、电子商务类及供应链融资类),与2012年相比增长超过一倍。中国服务贸易协议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全部70家会员的商业保理累计业务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商业保理业务年保理营业额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商业保理业务量占国内外贸易总额比例会稳步提高。

2、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和规模放量增长

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业保理企业也再迅速发展当中,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商业保理企业284家,注销3家。仅2013年就注册了200家商业保理企业,呈井喷状发展趋势,是2012年注册数量的4.5倍,2011年注册数量的11.1倍。 除商务部直接批准的天津、上海、深圳、重庆、江苏等地之外,北京、浙江、辽宁、河南等地也分别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零星成立试点商业保理企业。随着上海和天津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深圳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商业保理企业的入住,截止2013年底深圳注册商业保理企业共107家,占到注册商业保理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截止2013年底,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额超过290亿元人民币,2013年全年的注册资本金总额就接近在此之前总和的10倍,深圳以69.51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高居地区榜首。

3、商业保理企业业务模式百花齐放

随着商业保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保理业务模式也是百花齐放。即包括渤海国际保理有限公司、高银保理(中国)发展有限公司、中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为主开展的传统业务模式的公司,又包括快钱(天津)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以创新的信息技术从事国际国内包付代理、提供基于人民币和外币的个人和企业支付清结算和账户服务的新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业务范围不仅涉及基础的商贸流通领域,还涉及医疗、环保、教育、物流、航空、公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保理模式也是不断创新。如鑫银保理公司在航空行业保理领域与银行开展的“再保理”合作取得一定突破,在医疗行业保理领域与银行开展的“双保理商保理”合作取得进展;渤海国际保理有限公司在应收账款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取得突破,成为首家利用集合资金信托方式融资的商业保理企业。

四、 商业保理运营模式

1、商业保理业务模式

商业保理指保理商为商品供应商提供一系列的综合金融服务,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融资、账户管理、账款催收或承担买方商业信用风险等业务。即:商品供应商与商业零售企业、连锁店集团签订供货协议以后或同时,并约定60、90或120天结算时,与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当商品供应商每向零售商配送一批商品时,由保理商向零售商确定供应商的送货发票及明细,在扣除有关费用后,直接在5-10日向供应商支付货款,以保证供应商在最短时间的资金回笼,待60、90或120天后由保理商向零售商收取货款。保理商为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预付融资赚取相应的资金费用和服务费用。

2、商业保理的盈利模式

商业保理的盈利模式:资金利息+管理费+监管质押费+服务费

商业保理商由于有效的为商品供应商提供了销售融资、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和坏帐担保、风险控制等,将在以上四个方面获得赢利。

由于为供应商提供销售融资、应收账款收取和坏帐担保,相当于买断供应商 应收账款、经销供应商商品,将与供应商设定较大的商品价格折让,根据不同商品一般定于0.1%-0.3%/日的折扣率,即每月3-9个点的折扣率,按通常百货商场45天结算约有4.5%-13.5%的资金回报,年资金回报率将达36%-128%;按连锁超市、外资大卖场120天结算期结算约有12%-36%的资金回报,年资金回报率将达48%-144%。当然要扣除资金闲置时间及资金成本;由于为供应商提供帐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保理商还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1-3%;由于保理业务的风险性,保理商将提出供应商的货物质押或物流监管作为担保措施,还将收取一定的物流监管或质押手续费。

3、商业保理业务流程

①咨询:向客户介绍业务情况和提供咨询服务。保理商向供应商提供保理业务的咨询服务,介绍保理的特点、优势及供应商采用保理业务对业务发展的好处,分析保理业务对于加快供应商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压力、缓解供商矛盾、降低费用成本、化解货款风险的好处。

②接洽:了解客户市场情况和资金需求。保理商在与客户接触后,了解供应商的市场情况和资金需求,了解供应商的供货单位的大致情况为下一步供应商能否提供保理业务做初步评估。

③审验:客户营业证件和以往营业状况资料提供,核对与零售商的赊销合同。保理商在初步确定开始保理业务的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的营业证件,包括但不限于:营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代码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保理业务申请表、与零售商签订的供货协议。

④评估:评估客户市场状况,零售商付款信用、销售状况,做出评估报告。保理商在针对供应商的保理申请资料和市场调查结果,来评估客户市场状况,行业状况、销售状况、保理额度的支付状况,以及零售商商业信用、付款状况、销售状况,风险状况,并做出评估报告。

⑤审批:审核业务记录和评估报告,进行内部核准。保理商在对供应商的各项资料初步审验合格后,对评估报告及其风险进行审核,并召开保理审批会议,进行内部核准。

⑥签约:与客户和零售商签订双方或三方合作协议保理商在审批完对供应商的保理业务后,与供应商签订《商业保理业务协议》,并办理相关的担保手续。

⑦放款:供应商在签署合同后,并办完相应的担保手续,在提供全部有效单证后,经核对无误后,保理商根据保理协议进行放款。

⑧监管:在保理业务开展后,保理商根据供应商的业务状况、销售情况开展供应商的应收账款的管理,监督供应商的货物流向、进货情况、销售动向。并对零售商的日常状况进行充分了解,控制结算风险,保证货款回收。 ⑨催收:在保理款项到期后,保理商根据合同约定向零售商催收到期货款的过程。

⑩回款:保理商根据合同约定或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收取货款。

五、 商业保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保理企业不断壮大,业务规模不断增加,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尽管我国接受了国际保理界公认的“两规一约”,即《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仲裁规则》和《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但这是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产生的,并不完全适合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我国缺乏专门针对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已有的一些有的已经过时,亟待更新与完善。此外,相关的保理政策制度也需要跟上,为商业保理机构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导向。

2、商业信用的基础不够牢靠。这些年,我国正在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商业信用环境有待继续完善,产品以此充好、商品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信用信息造假甚至经济诈骗等问题,还屡见不鲜,加之缺乏完善的征信制度,这些都给保理业务开展带来许多障碍。

3、交易主体缺乏保理意识。很多交易主体对保理业务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任务保理只会增加费用,增加企业负担,而忽悠了保理便于融资、减少风险、有利于开拓市场的优势。

4、个别商业保理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薄弱。调查发现,有个别商业保理企业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风险管理控制能力需要加强。

5、高额的保理成本,使得交易主体望而却步。有的商业保理企业综合收费偏高,收费项目繁多,包括向企业收取佣金、融资利息、资信调查费等多达10多种。高额的成本,使得部分企业对商业保理不敢问津。

六、 商业保理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保理行业目前已从初级阶段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阶段发展。商业保理市场亟待跟家和谐的生态环境,包括法律制度、信用环境、监管体系、保理企业专业经营能力等多个纬度。随着商务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对商业保理行业的进一步扶持,随着行业政策和制度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行业自律工作的逐步展开,商业保理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统计信息体系、宣传、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体系都将逐次建立,这些都将为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铺平道理。

1、行业办法出台,推动更大范围的试点

从监管层面看,商业保理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台跟家清晰明确的制度法规,引导和推动业务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加快内资商业保理试点推广工作,逐步完善外资保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准入手续,建立起商业保理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强化监管手段,完善行业的监管机制。同时,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也是实现有序发展、市场化进步的重要保障。预计随着2014年下半年商务部的《商业保理业管理办法》的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也会制定颁布,保理试点范围将会机械扩大。同时,随着国家对于企业工商注册监管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宽进严管”的监管制度也将催化商业保理企业准入知道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于商业保理企业,主管部门将在备案制度、重大事项报备、业务数据统计、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2、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行业发展政策瓶颈

2013年4月16日,商业保理专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主任办公会,成立了财税、法律、外汇、融资、信息化、标准、培训等工作小组,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力争每年推动解决一至两个制约行业发展的迫切问题。4月23日,商业专委会参加了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和外资司联合召开的商业保理行业问题座谈会,向与会的最高法、银监会、税务总局、外汇总局、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分领导汇报了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交了书面建议,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而在2014年,商务部作为商业保理行业的主管单位,将继续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研究突破商业保理企业在债权确认、征信查询、外汇结转等方面的政策障碍。相关试点城市将先行出台地方性法规以及商业保理企业外部融资、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创新政策,争取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行业标准及服务规范出台,行业发展秩序进一步规范

在行业标准方面,目前《商业保理术语:基本术语》行业标准已进入标准起草报批阶段,预计将于2014年颁布实施。在商业保理行业标准制定的下一阶段,《商业保理业务分类》《商业保理业务系统》德国相关标准体系也将进入起草阶段。据统计,建立一套覆盖商业保理行业的标准体系需要超过100个标准,去除目前可以使用的标准,仍然需要起草49个新标准。标准的起草将为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标准化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有力保障。

4、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布帮助企业避免信用风险

2013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商业保理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建立商业保理行业统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商务部的“商业保理信息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信息系统分为管理端和企业端,试点地区的商业保理企业通过登录系统进行信息填报。填报内容包括公司注册信息、高管人员资质、财务状况、业务开展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等,此系统的建立便于商务部准确掌握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状况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商业保理行业进行监督考核。

5、加强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商业保理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就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需要熟悉金融、会计、国际贸易、应收账款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熟悉保理规则与惯例。

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已经与FCI、IFG达成合作共识,届时中国商业保理企业将通过三方合作的平台,以FCI、IFG会员的待遇接受两者提供的国际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后考试的学员,不但能够得到两个国际组织的认可,也会得到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的认可。

另外,全国性商业保理行业组织也将继续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组织;积极推动高等院校设立商业保理专业。支持商业保理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法律、销售、税收、金融、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商业保理人才。

第二篇:首届中国医药行业保理服务研讨会

首届医药行业保理服务研讨会圆满成功

本站消息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主办,保理通(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医药行业保理服务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再苏州在水一方大酒店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卫战主持,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吴清功副会长做了精彩致辞,商业保理专委会韩家平主任做了重要的讲话。

平安商业保理、厚朴商业保理、渤海国际保理、优玖医药、中信、浙江大道、亚洲(深圳)保理、深圳前海信泰、中星、新疆多赢、嘉和汇通等几十家商业保理公司,同时还有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安特实业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医药企业代表参加本次大会。深入分析中国医药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及渠道,探讨我国医药企业与保理(金融机构)如何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寻求中国医药行业商业保理发展的最佳实践路径,促进行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医药企业。

第三篇:我国农业行业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体。通过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依靠精神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比较有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入WTO之后,避免农产品冲击,发挥农产品的优势,龙头企业在和农户连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龙头企业还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大规模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国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 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更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我们国家才100多个。而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90年代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第三,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实际行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扶持政策不到位。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年各方面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措施,总体效果不错,现在全国各个省市都已经建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扶持政策不到位,给企业退税等优惠措施不理想这么一些问题。

第四,农业发展现状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我国家电零售行业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随着国内流通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资的涌入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零售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流通领域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更加迅速,流通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下几点:

1、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集团化)

2、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多元化)

3、市场集中度提高(品牌化)

4、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信息化)

5、外资大举进入(国际化)

但我国零售业态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3、主体竞争不平等

4、零售商业规划和网点布局混乱

5、与供应商缺乏真诚合作

而我国今后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1、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2、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3、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4、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引发新一轮竞争热潮。现在的中国,已四处可见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联华超市、国美电器等国内外零售巨头的踪迹。在国外著名大零售商“跑马圈地”的功夫令人叹为观止之余,我国的本土零售市场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短兵相接”过程中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外资企业的物流技术、营销技术等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持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把我国的零售业做大、做强,以实现国际化经营。

二、苏宁电器公司概况

1、公司简介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是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品牌价值508.31亿元,蝉联中国商业连锁第一品牌。名列中国上规模民企前三,中国企业500强第54位,入选《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福布斯》全球2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企业第一。

2、市场经营

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与此同时,坚持创新经营,拓展服务品类,苏宁电器承诺“品牌、价格、服务”一步到位,通过B2C、联名卡、会员制营销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家电商品,并多次召开行业峰会与论坛,与国内外知名供应商、专家学者、社会专业机构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与合作策略,促进家电产品的普及与推广,推动中国家电行业提升与发展。

四、终端服务Terminal Service

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顾客满意是苏宁服务的终极目标。苏宁电器立志服务品牌定位,连锁店、物流、售后、客服四大终端为顾客提供涵盖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的阳光服务。 连锁店服务方面,苏宁电器以客户体验为导向,不断创新店面环境与布局,制定了系列店面

服务原则,率先推出5S服务模式,会员专区、VIP导购实现一站式购物。根据顾客多样化需求,提供产品推荐、上门设计、延保承诺、家电顾问等服务。

物流是苏宁电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苏宁电器建立了区域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转配点三级物流网络,依托WMS、TMS等先进信息系统,实现了长途配送、短途调拨与零售配送到户一体化运作,平均配送半径80—300公里日最大配送能力17万台套,实现24小时送货到户。

3、发展方向

苏宁电器将立足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同步开发,以经营创新和管理提升为基础,保持稳健快速的发展步伐。到2010年底,电器连锁店总数突破1200家,销售规模突破1500亿,实网络规模、品牌效益、管理与服务等全方位的行业领先,进入世界500强;到2020年,电器连锁店总数将达到3000家,销售规模达3500亿,同时完成300个电器旗舰店、60个物流基地的建设,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三、分析结论

目前苏宁电器正处于平稳发展的周期,经swot分析有如下特点:

(1)优势

市值上,虽然苏宁目前在网点、营收等方面低于国美,但是在股票市值方面,根据07年1月10日的数据显示,苏宁的市值在140亿左右。远远超出同行业一些企业的市值占有数! 风格差异上,苏宁体现的是温和稳打稳扎;而国美以激进、勇猛、强悍著称,据调查数据显示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夫妇拥有国美股份68.26%,其余的主要被几家投资基金所控制,而苏宁却与此相反,它更倾向于与人分享机会,董事长张近东慷慨地将不少股权赠与部分高管,这从其现有分散的股权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近期发布的股市富豪榜中苏宁高管就占了五位,同时苏宁有信心5年内在苏宁员工中制造出千个千万富翁,这些都为苏宁积聚了更多人气和团队向心力,从而苏宁的实力有增加了不少。

厂商关系上,虽然苏宁为零售终端,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都有压榨家电厂家之嫌。不过,苏宁对于厂家施加的压力,一般都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并且时有妥协,不似国美那样强硬、霸道,厂商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也相当于苏宁的内院比较坚固!这是国美不能与之相比较的优势。

发展后劲上,苏宁虽然经历了一些年的快速扩张,但现阶段依然不会放慢脚步。相对来说,与国美还未站稳就抢跑的扩张模式相比,苏宁每到一地夯实基础后,再打桩的政策更利于其后续的发展,并随着未来网点布局的完善,其自建的物流体系、ERP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苦等练内功的效用,将日渐显示出强大的杀伤力。

(2)劣势

在规模上,没有形成较强规模效应,电器连锁行业的老大的规模是苏宁的近两倍规模。在网络布局上,不仅是规模效应的形成,而且是对于稀缺网点资源的占有,包括对标志性重点城市的占有,形成强大的辐射中心。苏宁主要占领的是南方市场,在北方市场的网点布局较少,而且国美在北方市场的地位很难撼动。在企业文化上,温和的文化氛围与国美强硬霸气的特质欠缺气势与斗志。

(3)机遇

商业意识超前的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者早已接受并喜爱连锁形式的卖场。珠三角地区居民较高的富裕程度,为较高档次连锁卖场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国美、苏宁在华南地区的影响力与他们分别在华北、华东地区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华南地区家电连锁卖场的竞争尚未出现任何一家一马当先的局面。群雄争霸一定会得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营造出旺盛的人气,是发展的好契机。

在市场竞争趋势方面,随着竞争的激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连锁零售终端网络布局进一

步完善,营销力量越来越强在网络延伸方面,借“十一五”规划“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东风,进一步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渗透,阻击对手,壮大自身力量。

(4)威胁

a、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单店运营质量下降、单平米产出效益滑坡、可比门店利润增幅为负; b、网络营销及厂商自营可能将影响其市场空间;网络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电子商务在家电销售领域已有所作为,淘宝跃升为中国第二大综合卖场。从2010年上半年中国自主销售式B2C市场份额数据来看,其他网站或多或少同苏宁的经营范围有重叠,这都是苏宁需要在这个领域超越的对手。

c、外资巨头的进入和竞争;百思买和山田电机都对中国家电连锁市场野心勃勃。

中国连锁行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苏宁虽然业绩骄人,但要想在市场份额上一枝独秀仍有悬念。

第五篇:【行业简析】我国集成吊顶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虽然集成吊顶产品价格依然较高,传统吊顶企业专卖店与新兴的集成吊顶专卖店相混合,消费者购买吊顶,买不起集成吊顶产品还可以买传统的吊顶产品,可以说集成吊顶产品不是必要的,这期间存在引导消费者从传统吊顶产品过渡到集成吊顶产品的过程。加上近几年国内家居卖场租金普遍上涨,这让集成吊顶品牌代理商的店铺经营倍感压力。

渠道缺乏品牌影响力

目前市场上集成吊顶产品销售渠道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集成吊顶品牌专卖店,包括集成吊顶企业与经销商合作设立以及企业直营店;第二种是传统吊顶企业的原有渠道,多数仍以传统吊顶产品为主,搭售集成吊顶产品的模式;第三种是家居大卖场,以当地龙头经销商为代表,其卖场里吸纳了各个优质品牌的主流产品,开辟终端卖场区域。

“现阶段集成吊顶企业在终端没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相对传统吊顶企业显得相对弱小,另外集成吊顶产品价格高,终端零售市场短期很难大面积启动,加上今年整体家居建材行业生意惨淡,投资商不敢冒险对集成吊顶企业进行投资。”友邦集成吊顶区域经理尹辉表示,投资商面对集成吊顶的谨慎态度,让集成吊顶企业布局渠道的挖掘难度加大,不少集成吊顶企业直接选择在终端建材卖场开设品牌直营店或者旗舰店。

当前,与集成吊顶企业自己开设专卖店相比,传统吊顶企业慢慢推进的过程或许更具战略性,引导消费者从传统吊顶向集成吊顶过渡,尤其是在渠道布局上,传统吊顶企业依然更具优势。

以友邦集成吊顶为例,在终端市场沉淀多年,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是其他新兴集成吊顶企业所不具备的。同时,友邦在渠道加盟上能更加吸引经销商的投资,友邦杭州区域代理商王俊表示:“友邦杭州专卖店包括租金、装修、仓库、广告他们首期一共是投资29万元,友邦总部只补贴5万元的装修费用及广告费用,而且还规定了一年的销售总额,等于我们每个月平均进货4万元产品。”传统吊顶企业与集成吊顶企业的差距就在于终端的品牌影响力,现阶段集成吊顶企业还不具备让经销商主动掏钱的品牌吸引力。

随着传统吊顶企业甚至厨卫企业开始大举进入集成吊顶领域,这就意味着它们将与集成吊顶企业在终端渠道展开较量,当前新进入集成吊顶行业的企业在实力、品牌影响力方面明显已经处于劣势。由于目前市场上的集成吊顶专卖店大多数都是以塑造品牌、全国代理为主,与当地老牌经销商相比这些店铺既没有客户资源,更没有品牌影响力,只能靠卖场人气带动销售,处境尴尬。

内容转载- 【315集成吊顶网】

上一篇: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下一篇: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