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修课程小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思修课程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以近期中央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寻作为高校德育方略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思想道德领路人的特殊教师群体“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路径。

第一篇:大学生思修课程小论文

案例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典型案例来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最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比较特殊,理论性比较强,如果仅仅使用理论讲授法进行知识灌输,那么学生可能会感觉非常枯燥。所以,这时候,如果借助案例教学法,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应用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地位较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如何贯彻,在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值得广大高校思政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将书本知识理解透彻,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呢?其实,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本文接下来首先对案例教学法的含义进行基本的阐述,并对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的意义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步骤,最后针对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就是情景教学法,该教学法最早是来源于美国高校法学院的教学实践。随后,该教学法被引入国内,国内多所高校将其运用到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而言,通过该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展示案例,并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以及评判讨论,最终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2.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系统性也较强。另外,因为对于很多高校教师而言,由于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太好。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的现象不少见。所以,我们思政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准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建立法制观念。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了解学生的环境,选择目前焦点问题作为案例选择的一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教材中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具体化、感性化,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通过思政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再是以前被动式的学习,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的改变对于教学的实效性的提高效果是显著的。

2.2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变得更为民主化。换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且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够就思修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的教师所举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对案例精选归纳或者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这是对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

2.3有利于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时代性也较强。面对这样一门课程,其实我们思政教师是可以把时代的主题引入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来的。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一些时代热点的实际问题,可以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通过很多调查,不难发现,几乎超过50%的高校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非常枯燥乏味,并且对于本专业益处不大,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开始这门课的必要,但是有20%左右的大学生非常认可这门课程,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的重要。鉴于此,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必须合理利用好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进来,这样才能做到授课的时候心中有数。另外,对于教师而言,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与思修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举一些典型案例,邀请学生一起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步骤分析

上文提到,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有三个方面的意义。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案例进行展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准备好需要在课堂上展示的案例。当然,这个案例必须是通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案例不仅要真实,还要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好案例的主题,这个案例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且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帮助。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举一些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案例中所提到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在案例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给进一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案例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在对案例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导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讲述的时候,做到抑扬顿挫,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环节中,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做到重难点突出。最好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方便讨论,最好要求学生按座位位置分好组。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至于分组,可以采取4-6个人为一组,并且每个小组选定一个组长,这个组长本质上就是该组的负责人。通过负责人制度,可以使学生们养成分工合作的习惯,明确各自的责任,当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就能够担当起工作的责任。

再次是总结评价。在经历了案例展示和分析讨论之后,就是总结评价这个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如果出现错误的观点,不要批评,要合理引导,对于出现的分歧,要给予说明,甚至可以对案例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于学生的观点,我们教师肯定能过发现其出现纰漏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当客观地去對待,教师最好不要给出标准答案,即使有标准答案,也不应是唯一的。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4.1案例选择应注意的原则

在整个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其中的关键。所以,对于案例,一定更要精挑细选,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案例没有选好,那么案例教学法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有哪些原则需要遵循呢。笔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是针对性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说的是案例与教学目标要保持一致性。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知道其本质是一种方法,是为了理论教学所服务的,这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第二个是真实性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说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是有事实依据的案例,并且最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不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案例,不能随意杜撰,毕竟当代大学生还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虚构的案例是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第三个是新颖性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说我们的高校思政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符合当代生活气息的案例。如果现在还仅仅是举那些改革开放之前的陈旧案例,可能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思政教学,不能局限于原地踏步,要学会改革与创新。

4.2案例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法中,对于思政教师提出的要求比以往的教学法要高一些。以往,我们是进行传统理论讲授即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乏味,对于教师而言,也很难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改进与优化。首先就是要把握好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我们要认识到,在这个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起到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进来,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多他们一些指导。其次,对于精选的案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展现的形式不局限于图片,还可以是音频和视频等,特别是视频素材对于真实特定情景的描述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手原始材料,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学到理论知识,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次就是要注意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和讨论氛围。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这就对我们高校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3把握好案例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在把握案例教学与教材地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教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案例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怎样,关键是看这两者怎样结合。如果不能把握好两者的关系,那么就难以对教材做到很好的消化。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我们不能过于依赖案例教学法,毕竟这个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对于教材进行的理论教授教学法也是不能摈弃的。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法中,虽然没有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特征,所以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

4.4避免一些极端错误的出现

在案例教学法中,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案例使用越多越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案例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过多的案例的的堆积,可能导致课堂时间会出现不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可能不好。另外就是要注意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多结合起来,学会融会贯通,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5.小结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我们高校思政教师要掌握案例教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但是,该教学法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都能够起到较好的提高作用。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充分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案例和微电影混合教学模式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18(011):188-189.

[2]赵娜,邓春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建构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166-168.

[3]章萌.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人文之友,2019,(01):100.

[4]梁周敏.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王振宇.曲凯.谢江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013):43.

作者:商盾

第二篇:从思修课程教学谈高校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

摘 要:以近期中央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寻作为高校德育方略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思想道德领路人的特殊教师群体“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路径。针对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各方剖析其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明确自身教育义务,将传统师德观念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并建立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德育工作者道德建设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课程 师德 缺失 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近期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目前教师师德不容乐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后文简称为思修)这门课职业道德一章就指出: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政治方略的直接执行者,是中国共产党前沿思想精髓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德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教育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等教育主宰国家兴衰,高校教师决定高等教育成败。因此对高校德育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比一般高校教师高。

一、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表现

对师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师范端庄,学明德尊”的德育大家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师德规范的系统化之路。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高尚的师德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时下,师德依然为大家热议,尤其近期出现了很多教师失德甚至违法伤害学生的案例。思修课专门有一章讲授职业道德。目前虽然没有大量专业性实证研究表明今天的德育工作者道德风尚不比从前,师德是前升还是后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确实存在大量不符合德育工作者身份、有悖其角色的行为。比如,中央三部委提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各方面均有体现。

(一)对自身职业义务的忽视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责任,不管你自身是否意识到。教师义务范畴,是由师德规范规定的,是师德规范的信念化和内化。德育工作者的义务是培养完善学生的道德境界。明确教师义务的最大作用应该是使义务感成为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高校是不可想象的。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负面因素作用,一些德育工作者对工作浮躁敷衍,将德育工作仅仅看作自我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份终身旱涝保收的工作,而非钟爱的事业,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大而空,成效周期显现需要时间较长,没有意识到自身义务,更没有上升到“传承高尚品德,传播高尚理想”的高度谋求自身发展。更有公众笑讽如今高校成为某些高学历教育者的“青年疗养院”。虽然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但不得不让广大德育工作者深思。这种事业心和荣誉感长期的自我缺失,势必导致对德育工作缺乏热情,如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讲形势走过场,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

(二)对自身育人作用的淡漠

教书育人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然而一些讲授思修课程的德育教师自身存在着重教育本身、轻育人的倾向,认为德育教师仅将道德范畴的理论提供给学生就行,没有看到作为德育工作者自身更是校园里最为重要的师表,是更加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试想如果上课连德育教师都会迟到,讲课连德育教师都只会读教案,开工作例会连德育教师都交头接耳,做学术研究连德育教师都造假,过马路连老师都闯红灯,谈笑间连老师都爆粗口,公共区连老师都吸烟等等,如何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做到道德水准提升。其实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俗话说“师者,人之范也”。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课堂或者在校期间。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和传播德育知识的“工具”,而是道德修养知识的播种机,是大学生生活方面的导师,更应该是灵魂的领路人。

(三)对职业生涯的长期倦怠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北京上海曾对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当问到如有可能,是否愿意离开教育工作岗位时,40%的男性教师表示愿意,原因竟是工资待遇一般,工作没有积极性。有近70%的学校领导和5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事业的进取心、服务意识淡薄,表现出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脱离社会需要,缺乏为高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对职业生涯的追求物质化。就德育工作者而言,表现为懒于专心科研、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漠视劳动纪律,认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某些高学历德育工作者不愿意登讲台讲课,更不屑于讲授思修这门课,认为这门课谁都可以讲,技术含量低,轻教学重科研,专注于职称职级带来的副产品。其实常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门课并不轻松,更需要授课教师学识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全面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二、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原因

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是一直以来教师考评体制不完善,内因是师德建设机制偏差,核心原因就是德育工作者自身对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定位出现偏差。

(一)外化:教师考评机制不完善

就体制方面原因来说,就讲授思修的教师举例,那就是长期以来,在对这门课的教师公开招考,年度考评与工作量计算中,缺乏对思想道德的自身修养的具体硬性考察,仅看是否毕业于名牌院校,是否有博士学位等,这种标准的导向作用很可能使这门课的教师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声筒,忽视自身的义务,更将德育工作者的行为看作个体行为,因而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放松自身修养。

(二)内化:师德建设机制出现偏差

师德建设机制一般应包括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但目前在一些高校,明显地存在着自律机制目标设定抽象模糊,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激励宣传中偏激失衡,比如抓少数高尚的典型,其实不是只有身患癌症重症甚至死亡,或为高校德育工作一辈子,在讲台上倒下的教师才能震撼人心。这样会让普通德育工作者感到似乎离自己比较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很难发生关系。约束管理中妥协含糊,只要不出现教育事故学生没有大的教学争议,似乎思修这门课就已完成好了。还有行为评估中不务实效而追求形式等现象,这些都会引发高校德育工作者师德自我提升遭遇尴尬。

(三)核心:职业生涯缺乏自我认知

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法律目前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以量的要求很容易达到,但对教师工作质的标准则难以衡量。就讲授思修这门课的教师认识误区而言,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交给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干部去做。其实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依赖和敬重他的学生来说,是学习做人的路碑,也是表率和楷模,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一名合格的思修课教师不仅是提供道德知识,更要用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一种如何处事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高校德育教师师德提升途径

师德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当前各种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作用的结果。高校德育教师师德提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更重的是自律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自觉意识,由教师主动付出。需要教师自己将外化的师德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建立起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

(一)外化:构建利于师德自建的主体环境

师德指对教师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道德的全面的道德要求,师德修养是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之自我锻炼。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它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对有思想有个性可塑性强的学生,讲授思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何种态度,道德风貌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升华,并且此类影响将是潜在和无形,长远和深刻的。因此,首先,要强化德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齐抓共管落实工作基础保障;其次,着力解决德育教师实际问题,如关心解决德育教师实际困难,关注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搭建德育教师成长发展平台;最后,加大德育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德育教师党员日常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选树德育教师党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繁复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主体环境的构建是师德提升的基础。

(二)内化:健全师德内化自律机制

提高德育教师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机制,不论是招考培训,还是奖惩考评,都是为了转变教师的道德自律行为,使内在的道德力量外化为教师高尚人格和责任感。具体来说,首先可通过学习教育或通过约束和监督的自责感和内疚感促进教师获得内在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自觉监督自我行为和执行其行为规则,稍有逾越时心中便有约束;其次,正式的制度只对教师职业行为作了法律义务方面的要求,完善德育教师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德育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这些机制的实行,将激励广大德育教师职业生涯精准定位和执著追求,有利于专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仰,最终成就德育教师道德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

(三)核心:明确德育工作者的职业义务

讲授思修课的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明确教师义务是培养学生并造福社会。明确德育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净化灵魂。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自身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为此,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学习班、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和培训班,建设自我的长效学习平台。

任何一个以教师为业的人,不管他有何种特殊天赋、能力,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是起码的道德要求。同时,教师在职业劳动中不断体验和认识履行这些使命和义务的必要性,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转化为教师本身内在需求,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逐步得到升华,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所以职业义务的明确是德育教师师德提升的关键所在。

未来的国家虽然不是由教育工作者亲手缔造,却是由一代代德育工作者承前启后的潜移默化作用连接而成。教育工作者能够永久保持国家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国家的持续发达主要靠国民的教养,而这种国民教养是德育工作者最直接作用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者对于文化文明的传承才是德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最高点,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为之付出。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师德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215

[2]师道和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刘春艳.和谐社会构建中师德建设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8

[4]周芳.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刍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1(6):2

作者:付春华

第三篇: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与授课方式不足及改进策略

【摘 要】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存在多种原因。应当从实际出发,通过重视思修课、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切实提升思修课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高校 思修课 教师 对策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发展策略”的初步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经历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化,贫富差距突出,民众仇富仇官心理隐现,群体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着象牙塔内的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精英,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对象。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这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皆在大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或类似课程。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放松教育,这事关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的授课教师,必然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遭遇全新挑战。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环境,传统思修课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授课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不足

1.授课手段单一,枯燥无味

部分思修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说服力,自说自话,索然寡味。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原则,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一部分思修课教师热衷于局限在象牙塔,忙于上课与科研,接触社会不多,对社会缺乏深入、具体的认识。在讲授思修课时难以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使学生信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已趋成熟,社会参与较多,已经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独立判断力。他们会对脱离实践的授课方式产生看法,往往会认为其“大而空”,与自身关系不大,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主体角色不清,传统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对授课教师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学生评教制度,部分思修课教师没有压力,得过且过。

2.思修课教师使命感不强

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目前思修课教师承担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承担着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崇高使命。部分思修课教师虽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责任感,但并未上升到党和国家要求的高度。他们将上思修课视作课程教学任务,将这本教材教给学生,学生考试成绩良好,就成功完成任务。存在如此思想,在教课活动中自然或多或少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备课不下功夫,上课手段单一,枯燥乏味。只管自己讲授,不与学生互动,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对大学生要求不高,本着互相容忍、互相照顾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将课上完,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追求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关心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一言以蔽之,这部分思修课教师缺乏强烈的使命感。思修课教师要对工作有激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时随地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总结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这样才能使课讲得更透彻、更生动、更吸引人。

3.思修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卷面测试,而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考核,这种评价体系的实质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并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有的大学生思修课考试能考高分,但其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实践中各高校对思修课设有30—40分的平时成绩,但这部分分数主要考核日常上课时大学生迟到、旷课、作业完成等情况,并无其他内容。学期末思修课成绩评定,只需结合确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那么大学生的思修课成绩就跃然纸上。但问题是,成绩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提高,并不需要合格考试成绩。高校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较为了解学生,但思修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许多思修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不主动接近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课后从不联系。由于相互了解不深,所以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难以有实质性影响。

4.重道德轻法律

目前大学生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仅占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列于最后部分。受总学时限制,一些教师往往讲完思政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讲法律,学时已满。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但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年大学生犯罪人数约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17%。违法犯罪只是对待法律的一种极端表现,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无知、冷漠,其中部分成为潜在的违法犯罪者。这种现象当然有许多原因,但部分原因或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我们认为,道德与法律从来就高度融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不讲授法律内容,不仅影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而且对于本课程教学目标而言,也不符合基本的教学目标。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多且复杂,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教师本身或者高校都失于客观。我们认为,其原因有:

1.教育体制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的问题,如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创新,政府干预过多,教师相对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在短时间难以根本解决,这都影响到思修课教师水平的发挥。

2.现有评价机制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考核教师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虽也有考核,但难有硬性标准。大部分思修课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疲于奔命,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可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思政课在高校属于公共课,每个思修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研,的确缺乏充足时间钻研教学技巧。各高校应当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思修课教师个体的德、勤、能、绩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促进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对思修课不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今年逐渐开始重视大学思修课,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专项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高校在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中没有明显照顾思修课教师。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长期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而不重视思修课,认为该课程是“副课”,对其考研或就业意义不大,但又是必修课,不学又不行,于是混混学分,得过且过,不愿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厌屋及乌”,伴随着对课程的偏见,也对思修课教师产生偏见。再加上个别思修课教师水平不高,更加深了大学生的这种偏见。

对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改进策略

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师问题虽然不少,但有改进的希望。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对新时期的思修课同样寄予厚望。我们认为,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的素养与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

1.切实重视思修课

重视思修课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停留于口号。思修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载体,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思修课考核作为各高校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各高校应当统一认识,充分落实思修课的重要地位。应当进一步增加思修课的学时,加大对该课程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高校思修课教师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任务,切实起着塑造大学生灵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作用,其重要性也应进一步加以肯定。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经济待遇的同时,应当在其评优、职称评审时予以适当照顾。

2.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要有大师,思修课也需要大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出色的专业素养。应当逐步提高思修课教师的入门门槛,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思修课教师队伍。授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洞悉社会状况,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作风正派,勤于钻研。思修课队伍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并且在以后逐步减少兼职教师数量。激励思修课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鼓励思修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其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围绕提高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和学生关系密切的事物。普及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举行辩论会、模拟审判等活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定期邀请警察、法官、刑释人员等作报告或讲座。要求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关注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教育。教师应坚持“表扬为主”的评价理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高校应与地方看守所、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思修课教育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

4.完善高校思修课教师考核机制

为将思修课教育落到实处,增进该课教师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应当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对思修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具体标准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设计,既有科研考核,又有教学考核。制订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奖惩办法。考核对象为思修课全体教师,在一个考核期(一年或一学期)期满时进行考核,兑现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核机制中应当包含退出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现行培训,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应考虑转岗。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奖惩。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作者:李叶宏

上一篇:德博家的苔丝有关论文下一篇:发展生态农业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