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宪法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法学教育的改革一直受到广大的关注,作为法学中的主干课程宪法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近几年的探讨热点。如何使得宪法学的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并且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课堂引入宪法事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做法。

第一篇:宪法教学论文范文

“宪法学”课程教学创新思考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背景与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决定》;宪法学;创新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并且提出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治国方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一、《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立足我国法律体系的现实,着眼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对现行宪法文本和实践中若干弱化现象进行拨正和回归。

(一)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和最高法的地位

现行《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决定》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1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宪法宣誓的誓词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现行的《公务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中还没有修改的内容都是在宪法学课堂上应该及时更新和修正的。

(二)宪法与党的领导关系

在现行的宪法教材中,对于政党关系的论述一般都是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分法进行分别论述。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论述也多集中在1993宪法修正案(三)中所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上以及对民主党派内容进行介绍。这是因为政党的内容从学科体系层面进行划分与政治学更为接近,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介绍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有专门的必修课程进行讲述。《决定》辟出专门篇章对如何处理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决定》中强调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三)司法制度改革

《决定》中对于司法制度改革的设计力度最大。《决定》中对于司法机构的权力属性、机构设置、司法人员的权责都进行了改革设计。这些具体制度设计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这些设计对于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都有所突破。

二、《决定》对宪法学课程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对现行《宪法》的国家机构、宪法实施、宪法监督等内容都进行了前瞻式的改革规划。而随着各项改革规划通过立法的程序逐步上升为法律在全国实施,作为《宪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意味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用变化思维对待教学内容的更新

《宪法》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这也是与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法、根本法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宪法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宪法进行修改的频率和内容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很大的限制。《决定》对未来中国法治进步的若干项制度做了勾勒式的改革设计。在现行宪法甚至部门法没有做出调整的时候,《宪法》教学课堂要把变化更新的思维主动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长期以来,作为归属于理论法学的学科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等这些课程被认为和调整具体领域部门法相比与现实联系不大,教学设计的主题侧重强调教学内容设计的深度而忽略内容更新。《决定》中涉及的如国家机构改革、公职人员权责、社会团体权利等内容均对目前的部门法有所突破,因此在《宪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好内容创新与现有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决定》与现行宪法文本进行相互补充学习,了解未来法律制度发展动向。

(二)重视互动方式推进课程内容的调整

《决定》对中国未来法治建设包括涉及宪法所规定内容进行了总体的设计,而具体改革制度的落实还需要通过立法的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还没有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宪法学中涉及宏观抽象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内容很难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设计互动交流的环节,让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学知识与高中政治学科学习内容、方法、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短板和盲点的过程。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思维的训练,避免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丧失专业学习兴趣,失去培养专业思维习惯的良机。

(三)强调实践参与,深化知识理解

《决定》中对于法治制度改革力度之大也足见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某些领域是属于社会矛盾的多发集中地带。作为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法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深化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真实感受法治运作的过程以及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法学的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学科属性也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检验、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作为宪法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尤其是深刻理解《决定》中若干项突破性创新改革更加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走入社会了解社会。

三、宪法学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在近两年的“宪法学”教学课堂中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均为优秀。调查显示,96%的学生认为“宪法学”的学习有力增强了他们对法学专业学习的兴趣;93%的学生认为“宪法学”教学方式对法学学习方法有很大启发;95%的学生认为“宪法学”基础打好对学习其他部门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一)课前教学设计

针对大一新生学习热情较高并且有预习课程的习惯,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所讲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研读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社会事件或者案例,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难度有所把握。这有助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如在讲关于公民与国籍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国籍法》条文少,直接逐条讲解非常抽象难懂。在讲这部分内容前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通过里面的电影情节了解原始国籍中的出生地主义原则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事后证明学生对国籍法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并且能够运用国籍法知识来分析社会的一些典型示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教学设计

《决定》掀开的是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序幕,其出台的背景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矛盾多发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颁布,至今通过四次修正案的形式进行部分修改,最近一次修正案是在2004年进行的。因此,课中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宪法文本与《决定》改革思路、社会背景三者进行综合的讲述。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角度。如在讲授公民基本义务中的“保守国家秘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挑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熟悉的案例如司法考试、四六级考试试题答案考前出售广告、军事论坛军事设施图片待卖广告等让大家进行讨论发表意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中认识里面蕴含的法律问题。这种“从社会现象中来,到法律中去”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三)课后设计

课后的教学设计也是良好教学效果实现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宪法学”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整体性、抽象性、宏观性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在课后教学设计环节要注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完现行法律和《决定》中关于审判人员的权利义务这部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找数据,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目前出现法官辞职热潮的原因。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也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作为大一设置课程的“宪法学”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和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就热点问题进行布置小型的辩论赛和研讨会;在国家宪法日或者国庆节布置开展主题演说,小手册宣传活动,案例解读等方式进行深化知识。通过加大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分值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前中后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期末闭卷考试一考定成绩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韩大元.近30年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演变[J].法学论

坛,2013,(1).

[2]伏创宇.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J].辽宁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郭爱红.在《宪法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4]孟庆涛.《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以《宪法学》教学

为视角[J].考试周刊,2012,(17).

[5]邹杨.宪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省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张科

第二篇:宪法事例在宪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法学教育的改革一直受到广大的关注,作为法学中的主干课程宪法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近几年的探讨热点。如何使得宪法学的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并且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课堂引入宪法事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做法。

关键词:宪法学;宪法事例;教学改革

宪法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专业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具备完全相对应的地位。由于宪法学本身的理论性、抽象性及政治性强的特点,而面授对象又是由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型的大一新生,传统宪法学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始终摆脱不了空泛说教的命运,一直不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将新鲜生动的宪法事例引入课堂,无疑是给这无味的“鸡汤”添加了一点美味的作料,或许能够改变烦闷的课堂,改变“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状态。

一、宪法事例的界定

宪法学教学改革问题已经引起了各高校宪法学教师的关注。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宪法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针对宪法教学中到底是使用“案例”、“事例”,还是“判例”、“实例”或者“范例”,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1]笔者认为,所谓宪法事例,通常是指在宪政法制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与宪政法治有关的未经法院进行宪法审判的各类社会事件。宪法事例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经过宪法司法裁判,即法院及其特定机关没有依据宪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尽管没有经过司宪的处理,但这些事例本身却仍然具有分析的价值。由于我国宪法未进入司法化,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案例是不存在的。而单纯地依靠国外宪法的案例又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引入教学事例是必要的。正如郑贤君教授的观点:“事例是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实,它们不是法院作出的,但其中蕴涵着宪法原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宪法原理为标准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评判,并做出结论。”从宪法学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上所发生的现象或事情,就事例中所触及的宪法规范、原则、原理、精神等问题进行有根有据的深入阐释,有助于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宪法本身具有的最高法地位,很多普通法案例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宪法问题,所以,有些部门法案例也可以上升到宪法层面作为宪法事例来讨论。至于为了教学需要由教师虚构的宪法事例,则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本文所言宪法事例均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例。

二、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意义

1.推进传统宪法学教学的改革

我国宪法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宪法学的教学也一度以倡导社会主义的宪法的优越性为宗旨,宣传大而空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规范,使得大家对宪法学产生很强的排斥心理。而宪法学本身的政治性又使得学生对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认为和高中政治没什么区别。如此以来,宪法学的“鸡肋”定位就不可避免了。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可以积极地改善这种局面。通过对宪法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学生逐渐掌握宪法事实,选择相应的宪法规范,再到法律后果选择的宪法推理方法。事例分析法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即从抽象的宪法原理认识进入到宪法实践性认识,丰富了宪法学知识。也使得教师避免了无味的说教和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教师的良好引导,会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宪法课。

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普及教育,它有利于人们法律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高民众的法学素质和道德自觉性,使其成为法治的真正维护者、捍卫者和创造者。在宪法事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意识,关注国家政权建设,关心基本权利保护,积极参与、讨论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主人翁意识的现实落实。宪法事例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以独立的主人翁态度关注国家大事,并运用所学宪法学原理考虑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

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尽管我国宪法尚未进入司法化,但是宪法事例或者其它法律案例对宪法学的指引和折射都能够带动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良好地联系起来。法学是一门很重视实践成效的学科,而学以致用是课堂讲授的最终归宿。对宪法事例的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从宪法学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或者问题是必要的。在宪法事例教学中,通过对于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正是由于宪法事例本身的鲜活性,用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可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宪法事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努力将宪法事例引入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宪法事例教学要注重事例的选取

宪法事例的选取必须具备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针对性是在宪法事例选取时,要按照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使选择的事例能够说明或者解释抽象的宪法规范、原则等。丰富课堂并不是说随意地添加学生感兴趣、但是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来博得学生的喜欢,这样极容易浪费时间,又会使得学生在回首宪法课时感到什么都没有学到。

典型性是指宪法事例应该选择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且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的事例,能够体现某一类案件或者某一群体的权利利益。比如孙志刚案件、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案件,齐玉苓案,都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能够很好地代表公民基本权利受损时如何救助的事例。

时代性主要是指宪法事例的选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选择在时代前沿和信息较新的事例。由于涉及公民和国家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焦点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最前沿的社会价值观,代表了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冲突和理念选择。由此,宪法课程主讲者对宪法事例的选择就应当“与时俱进”,那些“刚刚”发生、媒体正在关注的典型事件,应当及时融入到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去。例如2008年广东法院判决企业禁止员工外宿违宪,案中涉及宪法中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居住自由权的规定,裁定公司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笔者及时引入到当年的宪法教学课堂讨论中,从而使宪法学教学发挥展现和关注社会现实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性是要从表面的事例内容看到社会的进步、背后的法制缺失、宪政秩序的不完善,等等。和其它部门法案例相比,宪法个案是在宪法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的环境下出现的,暴露了宪法实现机制的缺失。在部门法案例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时,社会成员从合法性保护发展到追求合宪性保护,这种把自己的利益的追求寄托在寻求更高的宪法价值规范的做法,正是社会民主宪政成熟与进步的表现,也由此生发出以利益为动力寻求宪法救济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成员宪法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发展是与社会成员对于宪法事件的反思分不开的。宪法事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在“争议性”的过程中,利益博弈得以完成,新的宪法价值观念得以确立。这种反思性代表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调整根本社会关系的特点,也是宪法得以发挥社会实效的基础,而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无论是公民素质教育还是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宪法事例的选取,应该注重体现社会价值演变的反思性。

2.宪法事例教学的具体操作

教师在课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宪法事例后,根据课堂需要,可选择全景再现或者部分概述宪法事例的发生过程,对宪法事例发生的背景给以适当的介绍,随后可启发学生结合事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原则、精神以及相关的宪法规范。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学生在准备了相应的材料之后,在课堂上展开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丰富自己,发现自己,成熟自己。让学生讲,教师听,把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学生积极地汲取知识。课堂教学还可以整理成为文字内容,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对法言法语的掌握。

四、宪法事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宪法事例选取要慎重

由于具有时代性的宪法事例往往反映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一时难有定论,而我国宪法制度目前还存在滞后性,很多情况下难于发挥根本大法的调整作用,容易造成庄严的宪法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的感觉。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即时发生的宪法事例的选择要慎重。

2.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思考相结合

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但是将宪法事例引入课堂,并不单纯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结果,更重要地是通过这种讲述启发学生从中找出宪法学的理论支持,提升学生的宪法意识,明确我国的宪政状态,模拟完善制度缺失。宪法事例教学法对法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深刻而又高效的方法,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辩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相互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之真正成为教学中主动发挥作用的主人。宪法事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但学生主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宪法事例的选取、宪法事例教学的事前设计、掌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及正确性,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全程介入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完善宪法事例教学法

笔者通过几年宪法事例教学,逐步掌握了教学的主要操作方法,但由于宪法事例教学是宪法学教学中正在摸索的新型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经验有限,所以必须善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改进。在宪法事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及时和学生沟通,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进行中,也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安排。同时,由于法律规范的不断变化和法治环境的不断进步,新的法律事件随时发生,法学也包括宪法学就面临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宪法学教学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比如宪法事例的重现方式、学生对于宪法事例中体现出的理念与现实的落差的讨论、模拟宪法审判,等等,都需要重视对度的掌握情况,都有待于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刚志,肖北庚.论法学教育中宪法事例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2]王秀哲.宪法事例教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韩大元.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范进学,杨阿妮.宪法事例评析之于宪法学研究的价值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作者:王新娟

第三篇:创新教学方式,让宪法教育落地生根

一、高中阶段宪法教育的任务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要加深对宪法的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明晰宪法原则,深入理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认知,加深对重要法治原则的理解,了解选举制度和重要法律规定,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了解宪法实施及其监督的程序与机制。

《普通髙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生通过学科学习,要逐步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

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应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宪法教育的方式

(一)通过议题式教学,提高宪法教育的思辨性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思想政治课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应采取“活动型”教学方式,即要求“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具体说,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争议性问题(简称“议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这种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为学生提供表达、展示的机会,从而使“活动”成为承载知识内容的基本方式。

所選议题应是具有“辨析性”“两难性”的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所选“议题”应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标准,还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开展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宪法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以此为契机,邀请法律工作人员通过精选案例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宪法知识对群众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普及。

2.组织学生观看宪法宣誓仪式。学生在观看宪法宣誓仪式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宪法的认同,提升了对宪法的忠诚度和敬畏感。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每周的主题班会和升旗仪式是学校的常规德育活动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等主题教育;在入学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提升宪法意识。

4.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进行宪法教育。我们可以利用“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学习强国”中的一些优质法治资源,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普法栏目剧》《法治进行时》《今日说法》等。

5.组织宪法知识竞赛。比如,通过课前时政演讲、编写法律和时政小报、宪法手抄报比赛、宪法黑板报比赛、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宪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理解、体会和运用宪法知识。

6.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法院微电影高中生方言版《凋零的花季》,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案例,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悲剧带给学生无限的思考,触动了学生的灵魂。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议题式教学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生活》(必修1)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第二目

宪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课标要求: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

教学目标:

法治意识: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维权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问题引领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作者:胡婷

上一篇:中外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采购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