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比较宪法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我看比较宪法范文

比较宪法

第一讲 比较宪法概述

一、比较宪法之“比较”

1.问学生:比什么?

2.如何比?给我出了个难题。pisa与大饼、意大利面与面条,但是大家对大饼、面条的的味道一定比中国宪法更熟悉。怎么办?学吧。研一:学中国宪法前沿;研二:外国宪法基本理论

3.有人说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而不问别人?因为你身份特殊——文科硕士(已当了两年的研二的同学可能已经有了这个感受——有

1 学识渊博的义务:知道赵本山为什么不上春晚,哈文的显赫身世;西餐的吃法左手叉还是右手,怎么切牛排等等,又因为你是宪法学硕士,所以你当然要知道美国大选、德国总理、英国女王、法国总统、俄罗斯的国家杜马等等,要不然怎么称为宪法硕士呢?

4.这样一来,我的压力比你们大,因为我是你们老师呀,所谓硕导。其实。我也曾企图渊博过,为了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显得有学问,挑灯夜战,可往往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记住前面的后面又变了。比如,刚搞清楚wifi是怎么回事,又听说还

2 有twitter;刚学会了XP,又变成了WINDOW7 5,实际上,不是我们这些所谓硕士有很多东西要学,各行各业的人恐怕都是如此。有人说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患上了一种学习焦虑症,要考证、考本、还有毕业论文。。。。。。因为,每一个人和这个社会的关系都有一种紧迫感,好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怕被抛弃,于是兰蔻、雅诗兰黛、高级化妆品拼命涂到脸上,时髦衣服上身。但还是摆脱不了被抛弃的焦虑。

所以为了对得起硕士身份,求的一

3 份安心,需静下心来学些东西。另外,简单生活与扩大生活的关系

4

二、课程计划

第一部分各国宪政体制回顾 以宪政体制类型为划分标准 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日本 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美国 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德国 半总统制国家:法国 上述国家美国宪法是重点

说是回顾,也和本科时的要求不同,本科只要求了解是什么,研究生阶段还需知道为什么,有什么依据 为此,我们需要补充一些经典的著作和判例。比如英国宪法的代表作《英宪精义》、美国的《联邦党人文集》的有关内容,另外,对当代

5 的宪法的一些新观点、新变化也要有选择性的介绍一些。

如欧共体法院、人权法院、哈贝马斯、布坎南的宪政观等。这样第一部分才算掌握的比较完整,同时也为我们教学的第二部分比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各国宪政体制比较 (公权比较)

一、各国行政权力的控制 由于行政法主要是从司法角度上研究对行政权的控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来解析这个题目

二、立法权的制约与分享

6 例如法国的行政与立法的分权、议会的调查权、解散权以及起诉权等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主要涉及事权(针对事项的权力)和人事上的任免关系。这里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宪法的作用不同。单一制国家宪法主要是限制中央的权力;而联邦制国家则主要是授予而非限制。

第三部分 公民权利的基础理论比较

这部分主要介绍最新的公民权利方面的理论,如果有时间就多介绍一些,时间不够,把一些基础性的提纲介绍给大家,论文的时候,可

7 以有选择的运用。

三、参考书、网站

(一)参考书

张千帆:比较宪法——案例与评析 王广辉:比较宪法 韩大元:宪法学专题研究

(二)关注网站

北大公法网、中国宪政网、南方公法网

四、授课方式及要求

第一部分,各国宪政体制介绍,以大家讲为主,我做引导和总结。 第

二、三部分,以我讲为主,大家共同学习。

大家讲的要求就是到台前来,做展

8 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presentation,而且要做PPT

9 第一讲

英国宪法

一、英国历史上的法治传统

二、

三、英国宪法渊源

四、英国宪政体制

10 标志英国宪法产生的法律文件

一、英国历史上的法治传统

(一)古代的法治传统

(二)封建法

11

二、标志英国宪法产生的法律文件

(一)对《大宪章》的认识

(二)《权利法案》的意义

12

三、英国宪法渊源

(一)宪法性法律

1.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条例》 2.1998年的《人权法案》

(二)宪法惯例

(三)宪法判例

(四)国际条约 《欧洲人权公约》

(五)法学著作 1.戴雪的《英宪精义》 2.白芝浩的《英国宪法》

13

四、英国宪政体制

(一)国王

(二)议会 1.议会主权思想演变

2.欧盟法对议会主权思想的冲击

(三)内阁首相

(四)法院

针对司法系统的宪政改革

14 讨论:

1.戴雪的《英宪精义》 2.白芝浩的《英国宪法》 3.欧盟法对议会主权思想的冲击

15 第二讲 日本宪法

一、明治宪法

(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二)打开国门

(三)明治维新

(四)明治宪法

二、日本国宪法

(一)制宪背景

(二)和平条款的含义及政府解释

(二)宪政体制

16 第三讲

德国基本法

一、 德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1850年普鲁士邦宪法;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三)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四)1949年5月西德基本法;

(五)1990年9月两德统一,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做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应全德国。

二、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一)内容

(二)评价

(三)施密特的宪法思想

三、德国基本法

(一)宪政体制

17

(二)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

所谓宪法爱国主义,是指公民对现代民族国家普遍确立的关于平等自由权利的宪法原则的认同和忠诚。它是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伴随着自由的政治文

[1]化而出现的。宪法爱国主义作为一套信念与倾向,其目的在于确立与支持一种自由民主的统治形式,使得自由平等的公民能够相互证成其正当性。爱国归属的目标在于建立一种特定的宪政文化,这种宪政文化能够调和普适主义与特殊[2]主义。

宪法爱国主义和民主政治文化是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宪政观的两个核心思想。这二者也是他在思考东、西两德国家统一所产生的民族认同和公民身分问题时的基本著眼点。哈贝马斯坚持以民主共同政治文化,而不是以民族性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德国特定的条件下,其理由为:第

一、1989年后中、东欧形势和民族国家间的冲突,让人们看到民族国家并非解决之道;第

二、民族主

18 义的兴起大大阻碍了经济和民主改革,造成欧洲经济联体的困难,使得民族认同与全球融合对立起来;第

三、两德统一后,对来自非、亚、拉移民的排斥,落后於时代的清一色“欧洲”文化堡垒思想再度回潮。

哈贝马斯认为,存在多元文化差异的人类共同体是不能以民族认同来维系的。作为统一 和融合的基础,民族主义缺乏价值规范的基础。提出现代国家统一的价值规范问题,是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精髓。

哈贝马斯在现代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民族和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前政

治性的共同体,它的成员的身分不是公民,而是民族或文化竤体成员。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共

同体与民族或者传统文化共同体不同,它的维持框架不是自然的血缘或文化亲情,而是刻意

构建,因此也是“非自然”的社会公约。这个社会公约就是宪法。社会成员由宪法获得政治

共同体成员的公民身分,承担起公民身分也就意味著把与此不同类的民族或文化身分搁置起 来。社会成员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应当是一种政治性的归属感,是他在以宪法为象征的政治

19 共同体内的成员身分的表现,哈贝马斯称其为“宪法爱国主义”。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对“不回不归”和“回而不归”)具有直接的意义。我们思考当前中国面临的统一问题(包括“回归”、

(三)哈贝马斯的欧盟立宪思想

施密特思想:政治关系是敌友关系,政治就是分清敌友。

1.强调人民制宪:宪法是通过拥有政治行动能力的人民的行为制定出来的,人民要想成为制宪主体,必须作为政治统一体而存在,不能是一个个体公民组成的群体。

2.紧急状态理论:《魏玛宪法》第48条是一个临时性规定,局势

20 缓和后应理性的制定《紧急状态法》。但该法不能约束第48条的行为,即总统不能囿于48条的“合法边界”,相反,总统为恢复秩序和安全,必要时可以施放毒气。

3.法西斯的国家主义和大民主思想:施密特赞扬法西斯国家,深信法西斯主义可以战胜自由主义。施密特对法西斯的赞誉和对自由主义的仇恨都是从他敌友区分论的政治神学出发的。他反对自由的“民主”和“法治”,主张全面、彻底体现国家集中意志的大民主。这种大民主也称为人民民主,其标准有三:“公开”、“欢呼”、“同质”。

21 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人民,人民表示同意应采取鼓掌的方式,匿名投票的民主不是人民民主。

22 第四讲 美国宪法 《联邦党人文集》 布坎南宪法理论

23 第四讲 德国宪法

24 第五讲 法国宪法

25 第六讲 行政权力的立法控制 行政权力必须具备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如果行政权力不具备适当授权或超越了授权范围,法院应判其越权无效。

一、权力之紧急状态权

(一)美国的钢铁公司占用案

(二)案例分析

1.多数意见:宪法授权的严格解释——总统作为总司令的权力不能扩展到民用领域;

2. 赞同意见:私法审查的标准与民主正当性挂钩

3. 反对意见:原则与需要之妥协 4.内外有别,对外事务之例外

26

(三)法国总统的紧急状态权 宪法第16条规定了总统享有广泛的紧急状态权,哪国法院都管不了总统。

1.司法对总统权力的控制——有限 2.立法对总统权力的控制—未落实 紧急状态期间,总统不能解散议会。如果议会不同意总统的判断,可撤销紧急状态法令。但从没此实践

(四)非典的考验——宪法权利与紧急状态

非典期间措施疑问:

地方政府是否有权作出上述决定?——当事人是否可以提出争议甚至诉讼?——哪些部门可以在什

27 么情况采取什么类型和程度的紧急措施?——紧急状态的程序、如何执行——如何决定紧急状态已结束?_损失赔偿?

(五)如何权衡紧急状态下的不同权力?

法治优先还是需要优先?

紧急状态期间,行政发挥主导作用。但法院应如何做?立法机关应如何做?

二、立法授权

(一)授权理论的历史与依据

(二)法国历史上的立法授权

(三)中国最高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及其法律控制

28

三、立法否决

(一)美国的立法否决制度

(二)我国的立法否决情况

29

第七讲 立法权的制约和分享

一、法国行政与立法的分权

(一)法国宪法第34条和37条分别界定了议会和内阁的立法权。

(二)分权与授权

法国立法与行政分权格式表现为:几乎对于任何实体领域,议会的权力仅限于决定该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框架,剩下的细节便是属于内阁规章的范畴。在议会决定基本原则之后,把剩余权力交给内阁,其根据议会精神制定法律的实施细则。

30

(三)如果议会立法规定了过多细节,就侵入了属于行政立法领域,同样行政也不能规定基本原则问题,否则就侵入了立法领域。

二、我国立法与行政分权

(一)国家主席与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三)最高权力机关的立法权——立法法与法国宪法第34条之比较 1.出发点不同

立法法:保证立法权行使 34条:限制议会立法权 2.调控方向不同

立法法:隐含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属于纵向分权

31 34条:立法与执法全能分离,是典型的横向分权

3.产生上述不同的原因:制宪背景、宪政体制均不同

(四)最高权力机关与最高行政机关的立法权

人大常委会有可能侵犯国务院的立法权

三、预算权——总统则项否决权

美国宪法第1条7款授权总统否决过很多整个议案,但对于夹杂在国防、社会福利、公务员工资、重大工程等必要项目之中的林林总总的地方利益开支,总统面临着困难选择,或者否决整个预算,或者保

32 留整个预算,因为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授权他选择性否决的权力。1996年,国会通过了《则项否决法》改变了总统否决的传统模式。

四、议会解散权

责任内阁制国家,议会有权对内阁做不信任表决,与此同时,内阁一旦倒台,议会也要重新选举,并从中产生获得多数支持的新内阁。

五、议会调查权

中国人大的调查权,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从未行使过,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十分罕见。目前,调查权在县、市、省、全国四级人大的实际运用呈递减态势,越

33 往上阻力越大,难度越大。

34

第八讲 中央与地方关系

35

第九讲 公民基本权利理论的基础理论比较

36

第二篇:比较宪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比较宪法 课程编码:EN056130B 学 分:2学分 总 学 时:32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先修课程:宪法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介绍国外宪法中的相关问题,比较中外的差异,对国外宪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中国的宪法问题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国外宪法的历史及相关的政治制度,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宪法的实施问题有总体的认识。

理解中外对宪法概念的不同理解,宪法基本原则所涵盖的意义,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宪法实施中宪法解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掌握上述这些问题的具体实施,对中国相关问题的借鉴。

三、教学内容

(一)宪法概念 2学时

1、不同类型的宪法概念 1学时 (1) 社会意义的宪法 (2) 政治意义的宪法

(3) 法学意义的宪法……

2、目前我国法学界有关宪法概念的介绍与评价 1学时

(1)“根本大法”说 (2)“三位一体”说

(3)如何对宪法概念进行界定

(二)几个代表性国家宪法产生的历史 2学时

1、 英国宪法的产生 半学时 (1)简要历史及重要的宪法性文件 (2)英国宪法的表现形式 (3)英国宪法的特点

2、美国宪法的产生 半学时 (1)美国宪法的简要历史 (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条文内容简介 (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部分修正案简介

3、法国宪法的产生 半学时 (1)法国宪法的简要历史

(2)法国1958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及特点

4、德国宪法的产生 半学时 (1)1871年宪法简介 (2)《魏玛宪法》简介 (3)《基本法》简介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 6学时

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1学时 (1)各国宪法的规定 (2)这一原则的发展变化

(3)中国关于财产权的历次修宪

2、人民主权原则 1学时 (1)人民主权理论简介

(2)英国的实践——“议会至上”原则 (3)中国的人大制度——人大法律地位与现实地位的落差分析

3、分权原则

(1)分权原则的含义

(2)分权原则的形成、发展与各国的实践 (3)中国对这一原则的扬弃

4、法治原则

(1)关于法治的理解

(2)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3)中国宪法上的“依法治国”原则

5、基本人权原则

(1)基本人权的含义及发展阶段 (2)基本人权的保护问题

6、民主集中制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提出与发展 (2)民主集中制的运行

(四)公民基本权利

1、 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

(1)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2)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过程 (3)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

2、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

(1)公民基本权利种类的设定原则与方法 (2)法国、德国、美国的公民基本权利种类

3、 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和限制

(1)德国的做法 (2)美国的做法 (3)中国的做法 (4) 例析

(五)宪法的实施

1、宪法的修改

(1)宪法的修改的含义、必要性、方式 (2)美国、法国、德国修改宪法的做法

2、宪法的解释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6学时 1学时 3学时 2学时6学时1学时3学时

(1)宪法解释的含义与必要性 (2)宪法解释的功能 (3)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 (4)英国宪法解释的经验 (5)美国宪法解释的经验

3、违宪审查

2学时 (1) 违宪的含义 (2) 违宪的表现形式 (3) 美国的违宪审查模式 (4) 法国的违宪审查模式 (5) 德国的违宪审查模式

(六)政治制度

1、横向权力配置制度

(1)英国的议会、内阁和普通法院

(2)法国的总统、内阁、议会及法院系统

(3)德国的议会、内阁及法院系统

(4)美国的总统、议会及法院

2、纵向权力配置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2)单一制、联邦制

(3)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实践

3、政党制度

(1)政党的产生

(2)政党的分类和特征

(3)英国、美国的两党制

(4)法国、德国的多党制

(5)压力集团

(6)政党的法制化

4、选举制度

(1)选举制度的历史

(2)英、美、德、法的选举制度(资格、选区、程序)

四、教学参考书 沈宗灵:《比较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广辉:《比较宪法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8年。 龚瑞祥:《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韩大元:《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 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范进学:《宪法解释的理论构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学时 4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10

第三篇:比较宪法学讲义文本

比较宪法学

比较宪法学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宪法现象的独立的学科。在价值与事实、规范与现实、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人类将更加珍惜通过长期的宪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宪法运行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既注重于对主要国家宪法中共同内容的介绍,更着力于对有关国家宪法的不同规定及其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剖析,突出了不同国家宪法内容的差别及其宪政实践的特色,有助于认识和感悟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性,加深对宪法学课程中所学一般知识与理论的理解。

时事分析: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美国“9·11”十年 2:微博言论及其界限 3:梅普组合新时代? 4:英国最高法院两周年

5:美国总统为何多是法律人? 6:救援中的日本自卫队 7:悦悦事件的比较思考 8:没有宪法的国家

9:人类性别、公民身份与权利保障 10:残疾人火车票半价的思考 11:居民身份证法修改

12:公务员招考中的歧视现象 13:从防艾到少数人权利保障

14:普京的选择:权力还是人民?

导论

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

(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

对于比较宪法学是属于宪法学的一门学科,还是属于比较法学的一门学科?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着争论的。

1、“宪法学”+比较 →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宪法学则是从比较对照的角度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科学。

2、“比较法学”+宪法 →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比较宪法或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的一个部门,它是对作为各国根本法-----宪法或首要部门法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研究。

这两种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的特点。总的来看,以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来看,比较宪法学与宪法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来看, 1

比较宪法学又是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要遵循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二)比较宪法学的性质

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宪法学

2、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宪法学

二、比较宪法学在我国的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宪法学首先是从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运用比较方法探索宪法发展规律,是宪法学理论研究中常见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890年布戈尔(Burgess)所写的《政治科学与比较宪法》 米尔恩的《宪法的国际化》、罗文斯坦的《比较宪法学总论》等

(一)清末立宪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实行新政立宪 1905年清廷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二)民国时期

王世杰的《比较宪法》(1927年)

王世杰、钱端升合著的《比较宪法》1936年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还有程树德的《比较宪法》(1931年)、丁元普的《比较宪法》(1931年)、章友江的《比较宪法》(1933年)、周逸云的《比较宪法》(1933年)、费贡的《比较宪法》(1933年)、马质的《比较宪法论》(1948年)等。

(三)新中国成立后

1.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期,围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开始了对外国宪法的研究,并在学术研究中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比较宪法学研究。除了参考苏联宪法、东欧宪法外,还参考了旧中国宪法、法国宪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2.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宪法学进入了其“曲折发展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停止时期”,比较宪法学研究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

3.1978年后,中国宪法学进入了恢复与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修改1982年宪法前后,比较宪法学的研究价值与成果受到普遍关注,学者们也开始自觉地运用比较研究来思考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比较宪法学的目的与意义 1. 服务型。 2. 交往型。 3. 文明型。

4、理解型。

四、比较宪法学的内容、体系

1.比较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2.制宪过程的比较 3.宪法文化形态的比较 4.宪法文本、语言、结构的比较 5.宪法诉讼形态的比较

6.对世界政体模式变化的比较

五、比较宪法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外语,为独立看阅相关语言国家的资料打下语言基础。 2.要紧密结合外国宪法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3.要紧密关注外国宪法知识及其实践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

4.要将中国宪法放在世界范围内:在研究、比较的过程中对中国宪法文本及其实践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

第一编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概念 一.宪法的概念

一定的宪法概念是特定宪法观的产物,宪法概念的成立与演变是受宪法观的支撑的。

(一)西方国家的宪法观

1.实证主义的宪法观2.决断主义的宪法观3.整合主义的宪法观

(二)我国的宪法观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的阶级本质: 二.宪法的功能

(一)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在于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国家权力侵害提供有力的保障。 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特点: (1)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性 (2)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整体性 (3)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发展性

(二)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也在于直接调整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

案例: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关于总统是否必须签署联邦法律的决议1998年4月6日 《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07规定:“如果俄罗斯联邦总统自收到联邦法律时起的十四日内将其驳回,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得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审议该法律。如果在重新审议时,联邦法律未加任何修改获得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各自院三分之二多数投票 3

赞成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得在七日内签署和公布该法律。”

三.宪法规范的效力

(一)宪法的效力――宪法与国际条约

宪法与国际条约之间如果发生冲突,该如何解决? 1.条约优越说。 2.宪法优越说。 3.折中说。

第二节 宪法基本原则

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三)法治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

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1、主权理论

首创者:法国人让·博丹:

主权具有最高性(不受外来权力限制)、永久性(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力)、不受限制性(不受法律约束)。

修正者: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

集大成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论证了人民主权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一定的差异: 1.逻辑立论的不同。 2.对“人民”的界定不同。 3.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的不同。

2、人民主权原则的宪法形式表现

一是,宪法序言中表现的人民主权原则 二是,宪法规范体现的人民主权原则:

第一种是,宪法规范直接确认、明确宣布主权属于人民。 第二种是,间接宣布主权属于人民。

3、人民主权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是,人民主权的所有和行使的问题

二是,人民主权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世界各国体现基本人权的形式:

1.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公民基本权利:

2.序言中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然后在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具体规定: 3.宪法中专列一章(节)确认基本人权原则: 4.并不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只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 基本人权原则适用的问题: 1.如何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2.如何处理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

(三)法治原则

宪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2. 法治在宪法中的体现:

一种:在宪法序言中明确宣告为法治国家。 一种:在宪法正文中明文规定是法治国家。

一种,虽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单从其它内容、文字可以推敲出宪法以法治为基本原则。 3.法治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是,后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的借鉴与移植问题。 二是,法律与习惯规则之间的关系。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 1.分权理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近代分权理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权力制约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权力监督关系

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

一、序言中表明的和平宪法

二、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

三、为达到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的目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布包持陆海空军即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2、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执行问题。

3、宪法第9条与修宪争议。

(二)英国的议会至上原则

第二编 宪法诉讼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模式:

(一)立法机关审查模式:英国

优点在于,能实现宪法监督的最高性、全权性、附属性和一体性(第482-483页),保证了其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实现了违宪审查的权威性;由于其最了解立法原意,也能充分实现审查的准确性。然而,缺点在于代表机关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也影响了进行立法是否违宪审查的实际功效。

(二)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美国 1.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 案例: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这个判例开创了司法机关审查违宪法律的先河。马歇尔在判决中所阐述的宪法理论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宪法发展史。在该案中,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精湛的法律技艺,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化解为法律原则的斗争,以政治上法官任命的失败为代价赢得了确立司法审查原则的胜利。

2.美国普通法院违宪审查的基础 美国各种社会因素互动整合的结果。

(1)分权制衡理论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2)各州违宪审查的实践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社会基础。 (3)判例法与先例拘束原则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制度基础。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法国与德国 规范法学代表凯尔森

奥地利最早在1920年设立了宪法法院。

德国宪法法院违宪审查的特点:

1、 违宪审查权限于宪法法院所享有。

2、 违宪审查程序的启动不以争端为前提条件。

3、 宪法法院的受案范围比较宽泛。 案例:德国的“西南重组案”(BverfGE1,14) 法国的宪法委员会

源于1799年宪法下的“护法元老院”。 法国1958年宪法

案例:法国的“结社自由决定案件”

二、宪法监督模式的移植与发展:以韩国的经验为例

第一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第一共和国时期1948-1960年) 第二阶段:宪法法院模式(第二共和国时期,1960-1961) 第三阶段:最高法院模式(第三共和国时期,1961-1972)

第四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朴正熙执政的第四共和国时期1972-1980、全斗焕执政的第五共和国时期1980-1987)

第五阶段:宪法法院模式(1988――至今)

《韩国宪法法院法》明确规定了宪法法院的职责:

1、根据普通法院的提请,进行法律、法令违宪与否的审查;

2、弹劾案件的审判;

3、涉及解散政党的案件的审判;

4、涉及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自治团体之间以及地方自治团体之间权限争议的案件的审判;

5、宪法诉讼的审判。

第三编

国家及相关制度

一、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政体进行了探讨和分类,比如亚里士多德、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布丹、以及洛克等,基本上都是遵循的以执政者人数为标准对政体进行的分类。

根据代表国家意志的主体的产生方式和行使权力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政权组织形式划分为三类:

(一)君主专制

(二)君主立宪制

1.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链接:尼泊尔制宪会议宣布共和,改为联邦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共和制 1.议会内阁制 2.总统制

3.委员会制 4.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单一制 1.中央集权型

2.地方自治型

3.均权型

(二)复合制 1.邦联

2.联邦

A.中央集权型的联邦制 B.分权型的联邦制

重点:联邦与成员国权力的划分 (1)联邦列举、成员国概括保留 (2)明确列举成员国权力

(3)宪法同时列举联邦和成员国的权力

三、选举制度

(一)选举资格

(二)选区划分

选区――划分出来供选举产生代表以及公职人员的区域。 1. 小选区制:每个选区只选举产生一名代表的选区划分制度。 2. 大选区制:每个选区可以选出两名以上代表的选区划分制度。

基本原则:

1. 同等数量代表同等数量选民选出的原则 2. 按照自然界限划分选区的原则 3. 按照人口变动适时改划选区的原则。

小选区制里的选举地理学:专门研究选区划分,以便使得本党获胜、对手失败的问题,创始人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杰里(Flbridgt Gerry)。

(三)候选人的产生及竞选 产生候选人的方式:

1、 选民提名:

2、 政党提名: 候选人的竞选:

1、 组织竞选班子:

2、 制定竞选纲领和策略:

3、 筹集竞选费用:

4、 竞选的方式:

传统的竞选方式:周游全国发表演说、会见选民。

现代:注重电视传媒,制作电视广告、在新闻节目中接受采访、进行电视辩论等。

(四)选票的计算及确定当选 1.比例代表制:

2.多数代表制:

3.混合代表制:

第二部分 国家元首的选举

(一)美国

选举方式:间接选举,选举人团选出 总统候选人资格:

总统候选人的确定:在总统选举一年前由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民意测验等方式酝酿本党候选人,然后在各党的代表大会上确定总统和副总统人选 投票选举总统:

(二)法国

根据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最初规定,总统由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海外领地议会议员及市镇议会选出的代表组成的选举团组成,采取“两轮多数投票制”。

(三)德国

选举方式:间接选举。

总统候选人资格:具有选举联邦众议院议员的资格、年满40周岁的联邦德国公民 总统选举:选举总统的大选举团称为联邦大会,由联邦众议院议员、各邦议会按照比例代表制选出的以联邦众议院议员人数相同的代表组成。

选举方式:获得联邦大会成员半数以上的选票则当选。若无人获得半数以上,则举行第二轮投票,仍为联邦大会成员半数以上的赞同;若仍无人当选,则举行第三轮投票,得票多者当选。

(四)俄罗斯

总统候选人资格:年满35岁、在俄罗斯定居满10年的俄罗斯联邦公民。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选举必须有半数以上的选民参加投票方为有效,获得投票的半数以上选民赞同便可当选俄罗斯总统。 第三部分:议会的选举 英国议会: 美国议会: 法国议会:

第四编 公民基本权利总论 第一节 基本权利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权利的主体

(一)基本权利主体的一般理论:

1、一般主体:公民

2、特殊主体:法人与外国人

3、特定主体: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取得与消亡

1、始于生命?何谓生命? 案例:英国的联体婴儿分离案:

(二)终于生命?

(1)能否自己结束生命?――自杀的问题 (2)能否他人代为结束生命?――安乐死的问题 案例:美国的夏沃案

二、基本权利的效力

(一)基本权利的公法效力 1.对立法机关的效力 2.对行政机关的效力 3.对司法机关的效力

(二)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 1.“第三人效力说”的兴起 2.“第三人效力说”的法律争议

1.直接效力说 2.间接效力说

案例:日本1973年的三菱树脂案

三、进一步的思考:私法自治与基本权利保护 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适用的困难:

a.基本权利的性质、对象:主要拘束的是国家机关

b.基本权利与私法自治的关系:

1.问题的现实性: 2.解决问题的渠道:

通过民法中“公序良俗”等概括性条款的解释运用来达到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和要求

平等权

一、平等权的基本理论

(一)平等的历史意义

(二)平等权的性质

是一项基本原则,还是一项基本权利?

(三)平等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一)相关案例:

案例1: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

原理分析: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之所以倍受瞩目,是因为它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平等权”违宪审查中的“平等但隔离”原则。这是由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有色人种保护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公众观念所导致的,其主张被后来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所推翻。

案例2: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原理分析: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全面否定了1896年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所确定的“隔离但平等”原则,将平等权的保护从政治参与的平等扩展到了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案例3:1962年的西德媒介案

原理分析:作为联邦德国宪法法院审理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西德媒介案”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与各政党现实状况的平衡问题。根据机会平等原则,公有企业应当给予每个政党以平等宣传机会,公有企业不得拒绝为某些政党进行宣传,但在充分考虑政党实力不平衡的前提下,予以不同的时间分配是不违反宪法的。

三、平等权的司法审查:

在美国长期的司法审查实践中,形成的“三重审查标准”。 1. 合理审查标准 2. 严格审查标准 3. 中度审查标准

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一、 “少数人权利”的“少数人”包括哪些?

二、 “少数人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如何实现“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一、少数人的涵义

• 概念的模糊性:内涵和外延都相当模糊 • 概念的相对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对“少数人”的三种界定 A.凯博多蒂(Capotorti)的界定:

是那些数量上居于少数,政治上不处于支配地位,在人种、宗教和语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国民。 B.杰伊·西格勒的界定:

是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在肤色、宗教、语言、种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由于受到偏见、歧视或权利被剥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长期居于从属地位,国家应当给予积极援助的群体。

C.《欧洲保障少数人权利公约》的界定:

在数量上居于少数,在人种、宗教或语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它人的特征,含有维护他们

文化、传统、宗教或语言倾向的国民。 认定“少数人”的标准: A.客观要素:

群体特性、数量规模、群体的社会地位、国籍或公民身份、在该国领土范围内生活的时间 B.主观要素:

主观认同:土著民的自我认同→少数人群体?

主观认同的表达方式:明示表达——存续默示?

二、少数人的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A.享有、维护自己文化的权利: B.宗教信仰自由: C.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 D.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

三、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A.国际保护: B.国内保护: (1)禁止歧视原则:

各国宪法中关于平等(法国宪法、瑞士宪法)、禁止歧视(德国基本法、印度宪法、俄罗斯宪法)等规定

(2)确立少数人的宪法权利: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传统文化(越南宪法、加拿大宪法)的规定 (3)规定对少数人的积极保护措施:

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措施(加拿大宪法) 、少数民族建立教育机构的权利(印度宪法) 、以特殊法规保护少数民族(意大利宪法)

自由权

一、 人身自由

二、 表达自由

三、 宗教信仰自由

一、 人身自由

(一)人身自由的宪法保护

1.人身自由是公民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支配权,是举止行动的自由。

2.人身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成为人的与生据来的自由,是不可剥夺的。 3.作为一种宪法权利,人身自由是被规定入宪法并被宪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人身自由保护的基本要求:

1、 禁止对公民人身的奴役:

2、 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3、 对刑事被告人身自由的特殊保障:

(二)人身自由保护的拓展――住宅自由、迁徙自由: 1. 住宅自由保护的基本要求:

住宅自由保护的意义:

2. “住宅”保护范围的拓展:从传统的房屋拓展到流动住宅、临时居所

(三)人身自由的进一步延伸――妇女堕胎权的问题 案例:美国的罗伊诉韦德案

从1973年的“罗伊案”到1992年的“凯西案”,在近20年的时间里,随着法官构成的变化和社会潮流的转向,最高法院从最大限度保护妇女选择权的最初立场上后退了不少,认可了各州立法机构对堕胎的种种限制。从美国人有关妇女堕胎权的争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社会和道德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最后又成为一个司法问题的过程。

二、言论自由:

1.对新闻自由的挑战:诽谤还是舆论监督? 案例:《纽约时报》诉沙列文案(1964年) 思考:

1、 言论自由的真实性:

2、 政府官员接受舆论监督的义务:

3、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意义

2、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两难

案例:罗德尼·金诉洛杉矶市警察局案(1992年)

政治权利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罢免权

三、创制权

四、复决权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一) 选举权利的意义

(二)选举权利的性质

1、选举权的性质 (1)权利说: (2)义务说: (3)权利义务说:

2、被选举权的性质 (1)资格说 (2)消极权利说

(三)选举权利的资格条件

1、国籍条件及居住条件

2、年龄条件

3、精神状态条件

4、政治条件

5、财产条件

6、性别条件

7、教育程度条件

案例:美国总统选举的“世纪大战”――布什诉戈尔案 思考:

1. 美国总统的选举

2.总统选举与政党竞争

3.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二、罢免权

(一)罢免权的意义

(二)罢免权的行使

1.罢免权的主体:一般为公民

2.罢免权的对象:民意代表――对个人的罢免;对全体的罢免 3.罢免权的行使: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三、创制权

创制权――对于立法机关应当制定或修改之法律,当其不制定或不修改时,公民可以提出原则或建议,促使其制定修改的权利。 1.创制权的主体:

2.创制权的范围: 3.创制权的方式: 4.创制权的限制:

四、复决权

复决权――对有权机关决议的宪法或宪法修正案或法律案,公民享有的通过投票决定其是否最终生效的权利。

立法复决:对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废止的普通法案的复决; 立宪复决:对立宪机关通过的宪法或宪法修正案进行的复决。

1. 复决权的主体:依法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2. 复决权的对象:普通法案、宪法及其修正案 3. 复决权的方式: 4. 复决权的限制:

事例:欧盟宪法的全民复决

社会经济权利

一、财产权

(一)财产权:从近代向现代的发展

(二)财产权保障的宪法规范 1.一般保护条款:

2.社会义务条款: 3.征收征用条款:

二、劳动权

(一)劳动权的保障

1.劳动就业权。 2.公平获酬的权利。

3.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的权利。 4.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5.休息权。 6.享受社会保险权。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案例:针对德国《投资补助法》的宪法诉愿 (二)劳动权的限制

三、社会权

(一)社会权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社会权保护的全面考量

(1)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2)民主政治要求

(3)法院对于公共政策的考量能力 (4)社会权的不确定性

(三)社会保护的积极实践

从实践中看,南非法院已经开始了有利的尝试,试图实现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裁判性。而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

第四篇:中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之比较

《国际人权宪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比较

世界各国几乎均在本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权利,我国1982年制定的宪法也以专章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制定1982年宪法时,我国并未如现在接受人权的基本理念。其后,随着法治意识的不断加深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先后加入了多个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并根据国际条约承担相应的保护人权义务。本文按照宪法条文比较国际人权宪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理解二者有所裨益。

一、个人权利

1.生命权和健康权。

《宪法》对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规定:

一、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二、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

三、这种刑罚,非经合格法庭最後判决,不得执行。

四、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

五、对十八岁以下的人所犯的罪,不得判处死刑;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 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特别是对任何人均不得未经其自由同意而施以医药或科学试验。

2.平等权

《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六条 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於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理由的歧视。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八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受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此项权利包括维持或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礼拜、戒律、实践和教义来表明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二、任何人不得遭受足以损害他维持或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自由的强迫。

三、表示自己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仅只受法律所规定的以及为保障公共安全、秩序、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所必需的限制。

四、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父母和(如适用时)法定监护人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的自由。

4.人身自由

《宪法》 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二、任何被逮捕的人,在被逮捕时应被告知逮捕他的理由,并应被迅速告知对他提出的任何指控。

三、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但可规定释放时应保证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阶段出席审判,并在必要时报到听候执行判决。

四、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释放。

五、任何遭受非法逮捕或拘禁的受害者,有得到赔偿的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条规定:

一、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严的待遇。

二、(甲)除特殊情况外,被控告的人应与被判罪的人隔离开,并应给予适合於未判罪者身分的分别待遇;(乙)被控告的少年应与成年人分隔开,并应尽速予以判决。

三、监狱制度应包括以争取囚犯改造和社会复员为基本目的的待遇。少年罪犯应与成年人隔离开,并应给予适合其年龄及法律地位的待遇。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规定:任何人不得仅仅由於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

5.迁徙自由

《宪法》对迁徙自由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二条

一、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二、人人有自由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

三、上述权利,除法律所规定并为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且与本公约所承认的其他权利不抵触的限制外,应不受任何其他限制。

四、任何人进入其本国权利,不得任意加以剥夺。

6.人格尊严

《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规定:

一、任何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7.住宅

《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

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8. 通信自由

《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

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二、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宪法虽规定了个人权利,但其覆盖范围较小,规范也并不详尽,除去制定此部宪法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因素之外,也与历史因素有关。几千年来的法制发展中,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封建制法律占了大多数,没有经历过人权至上的革命洗礼,没有人权的理念指引,民众大多不会主动地追求今日我们所说的人权。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与此相关的先进理念才传入我国。

与之相比,当今的人权观念日益增加,人们追求法治的信心和决心也更胜从前。人权是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国家中的最基础的权利,其中个人权利又是人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权利,只有在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中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定,才能更好的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今后的立法中,可以借鉴人权宪章中的现有规定,对其进行完善。

二、社会权利

1.法律人格。

《宪法》对人的法律人格未作规定。

《宣言》第六条规定: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六条规定: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2.罢工自由

《宪法》对罢工自由未作规定。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规定: (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

3. 废除奴隶制度

《宪法》对废除奴隶制度未作规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

一、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二、任何人不应被强迫役使。

三、(甲)任何人不应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

4. 财产权

《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宣言》第十七条规定:

(一)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二)任何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

5.司法保护

《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

一、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确定他在一件诉讼案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

二、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三、在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以下的最低限度的保证:(甲)迅速以一种他懂得的语言详细地告知对他提出的指控的性质和原因;(乙)有相当时间和便利准备他的辩护并与他自己选择的律师联络。(丙)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丁)出席受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所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如果他没有法律援助,要通知他享有这种权利;在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案件中,为他指定法律援助,而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法律援助的案件中,不要他自己付费;(戊)讯问或业已讯问对他不利的证人,并使对他有利的证人在与对他不利的证人相同的条件下出庭和受讯问;(己)如他不懂或不会说法庭上所用的语言,能免费获得译员的援助;(庚)不被强迫作不利於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四、对少年的案件,在程序上应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的需要。

五、凡被判定有罪者,应有权由一个较高级法庭对其定罪及刑罚依法进行复审。

六、在一人按照最後决定已被判定犯刑事罪而其後根据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确实表明发生误审,他的定罪被推翻或被赦免的情况下,因这种定罪而受刑罚的人应依法得到赔偿,除非经证明当时不知道的事实的未被及时揭露完全是或部分是由於他自己的缘故。

七、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後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

6.申诉、控告、检举和赔偿请求权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宣言》第八条规定: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7. 劳动权和休息权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工作权,包括人人应有机会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谋生的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步骤来保障这一权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甲)最低限度给予所有工人以下列报酬:(1)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2)保证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得有符合本公约规定的过得去的生活;(乙)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丙)人人在其行业中有适当的提级的同等机会,除资历和能力的考虑外,不受其他考虑的限制; (丁)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 (甲)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有关工会的规章的限制。对这一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乙)工会有权建立全国性的协会或联合会,有权组织或参加国际工会组织;(丙)工会有权自由地进行工作,不受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

8.社会保障权

《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九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为他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包括足够的食物、衣著和住房 ,并能不断改进生活条件。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既确认人人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第十二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9. 教育权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份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认为,为了充份实现这一权利起见:(甲)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 (乙)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 ,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 ,应以一切适当方法,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丙)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丁)对那些未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基础教育 ,应尽可能加以鼓励或推进;(戊)各级学校的制度,应积极加以发展;适当的奖学金制度,应予设置;教员的物质条件,应不断加以改善。

三、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父母和(如适用时)法定监护人的下列自由: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非公立的但系符合于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的学校,并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

10. 文化权

《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规定: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 (甲)参加文化生活; (乙)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 (丙)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份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

三、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

11.男女平等

《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三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国承担保证男子和妇女在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方面有平等的权利。

12. 婚姻、家庭和儿童

《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条规定: 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

二、对母亲,在产前和产后的合理期间,应给以特别保护,在此期间,对有工作的母亲应给以给薪休假或有适当社会保障福利金的休假。

三、儿童和少年因予保护免受经济和社会的剥削。雇佣他们做对他们的道德或健康有害或对生命有危险的工作或做足以妨害他们正常发育的工作,依法应受惩罚。各国亦应规定限定的年龄,凡雇用这个年龄以下的童工,应予禁止和依法应受惩罚。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三条规定:

一、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

二、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女缔婚和成立家庭的权利应被承认。

三、只有经男女双方的自由的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缔婚。

四、本公约缔约各国应采取适当步骤以保证缔婚双方在缔婚、结婚期间和解除婚约时的权利和责任平等。在解除婚约的情况下,应为儿童规定必要的保护办法。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四条规定:

一、每一儿童应有权享受家庭、社会和国家为其未成年地位给予的必要保护措施,不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或出生而受任何歧视。

二、每一儿童出生後就立即加以登记,并应有一个名字。

三、每一儿童有权取得一个国籍。

从数量上看,《国际人权宪章》列举的人权似乎大大多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但单纯的数量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表述形式的不一,往往导致人权数量的不同。如我国宪法将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表述为一项权利,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则表述为二项权利,三个条款。另外我国宪法并没有写入迁徙自由,随着我国物质精神文化条件的提高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城市拥堵情况的加剧,把迁徙自由写入宪法是完全适合,合理的。

三、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宣言》第二十一条规定:

(一)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二)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三)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五条规定:(甲)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公共事务; (乙)在真正的定期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这种选举应是普遍的和平等的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以保证选举人的意志的自由表达;(丙)在一般的平等的条件下,参加本国公务。

2.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同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3.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宣言》第二十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一条规定: 和平集会的权利应被承认。对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需要而加的限制。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

一、人人有权享受与他人结社的自由,包括组织和参加工会以保护他的利益的权利。

二、对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法律所规定的限制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的限制。本条不应禁止对军队或警察成员的行使此项权利加以合法的限制。

4.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国际人权宪章》对此未作规定。

政治权利作为人权中具有地域性的权利,在人权宪章中不可能做出过多的规定,只因不同的国家其社会性质、宗教信仰、经济发达程度等各种因素皆不相同,所以无法在此类的国际条约中给出过多的限制。相对来说,我国宪法对政治权利的范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内容却并不详细。仅是笼统地规定公民享有哪几类权利,具体的内容放到单行法中去规范,例如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我国公民有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但是具体的集会、游行、示威等相关制度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规定。宪法仅仅规定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范围,但是具体的选举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加以规定。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的理想,中国虽然在维护和促进人权上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人权的基本内容,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行法律之规定。

第五篇:我看春晚

总觉得春节就像一个即将出嫁的少女一般,笼着轻纱,披着盖头,含着娇羞,非要等到坐在新婚的床前,娇滴滴地叫夫君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她才肯用那饱含了秋水般的双眼,默默地看着你,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除夕,守岁,看春晚,广告上似乎是这样喊的口号。可是,近些年来的除夕,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忙碌,很多人已渐渐淡化了;守岁则早已不见了它真实的含义;至于看春晚,曾经的我年年必看,可从08年后,春晚也变得越发不尽如人意了。如果说让全球华人期待了一年的春晚就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不看也罢。

我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同时,金钱与名声的诱惑力也是越来越强。很多曾经能称之为“星”的人上春晚似乎已背离了艺术的宗旨,或许在他们看来趁着春晚捞钱才是更重要的。还有更多称不上是“星”的人,也不知从哪个角落里蹦出来,到那个曾经被誉为荣誉与责任并存的舞台上,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如跳梁小丑一般瞎咋呼一下,然后再假装慈眉善目地拜个年,终于名利双收。春晚这个大舞台,曾经让亿万国人吃上了难以忘怀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而现今的我们,只得在综艺节目中回味多年前遗留下的经典,春晚,应该已经变成了浮云!

别了,曾在宋祖英嘴里唱响并流传多年的红歌;别了,白云与黑土那些令人捧腹的笑料生活;别了,郭东林令人开怀的小男人生活;别了,千手观音姑娘们为全国人民留下的心动与震颤。现在,还能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也就仅剩下了冯巩那句“亲爱的在座的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还有什么别的值得我们品味吗?老一辈艺术家口中引人深思的词藻早已淡去了,应该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潮流吧?浮云是神马,神马是浮云,更值得庆贺的是疯狂的“小月月”也在春晚上惊艳登场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作别了中国人的传统,作别了传承多年的春晚,我们的艺术与生活已经被网络给网络化了,再没指望流传些什么,也没想过回味些什么,我难以理解这些艺术的沦落,究竟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我们。

节日的气氛依然那么浓厚,街上的欢声笑语也从未有如此经久不息,四处都是火红的人们,火红的建筑,火红的日子。看着天边火红的朝霞,我总是觉得,也许,明年的春节或更令人振奋,也许,明年的春晚会让我们的经典得到传承。 盖章有效

上一篇:物流模拟实训范文下一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