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2022-08-05

第一篇: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城市生态环境学 期末复习资料1

1、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学P5 城市生态环境: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地质稳定性与地质安全性P39-P40

城市地质稳定性: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地震等活动对城市的影响程度。

城市地质安全性:主要是指现代地质作用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植被:城市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着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4、热岛效应P75和湿岛效应P86

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温差现象。

湿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水汽含量比郊区大的现象。

5、生态城市P300和城市生态化P308

生态城市:指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城市生态化: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优化,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填空

1. 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包括流量增加,流速增大

,径流系数增大,洪峰增高,峰现提前,历时缩短 ,径流污染负荷增加。

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环境质量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方面

3. 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面: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4.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加强环境管理。

5. 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①资源的承载能力②区域的生产能力③环境的缓冲能力④社会发展的稳定能力⑤管理的调节能力

6. 协调度可分为发展协调度和对比协调度两种。

7. 城市土地资源的特性包括区位条件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的集约性、需求扩大的稀缺性。 8. 绿地的功能分为环境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

9. 城市动物类群分为城市小型兽类动物、城市鸟类、城市有害昆虫、城市户养动物。 10. 水资源存在上的特点为循环不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利用上的特点为用途广泛,不可替代、既有利又有害、需求增长快、水的浪费严重、水污染日益加剧。 简答

1、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措施和对策P128:

⑴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⑵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⑶开源与节流结合,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⑷建全和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制。

2、城市自然保护的特点P151:

①侧重于对居民价值和利益的考虑;

③一般面积不大

②缺乏多样性、稀缺性、群落的完整性,不一定包含稀有生境和稀有种;

3、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对策P207:

主要原因:①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薄弱; ②不少城市缺少周密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③决策、措施不力;

④科技水平不高;

⑤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的污染控制能力较弱。 对策: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污染者负担

③加强环境管理

4、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P211:

通过有效的管理,规范人群的生态行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功能最佳,效率最高,建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人类栖境。

5、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P272:

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长期持续演进为依托,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影响城市世代发展的能力。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P265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可持续发展现实位向协调位、理想位推进的能力或者说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能力。

四、论述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环境同样具有经济价值,长期以来无偿地利用环境发展经济的现象将逐渐成为历史。P253

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才能持续。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要保护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力。P264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P274(途径) ㈠建立循环经济社会

⑴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⑵有利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⑶有利于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⑷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⑸有利于开发二次资源,发展替代产品,促进经济转型。 ㈡推行清洁生产

若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需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改变消费方式,以最高限度的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这就要求重新制定发展模式,提高能效,开发更清洁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改善污染治理技术,推行清洁生产。 ㈢倡导绿色消费

节俭消费,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②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层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④保护物种,万物共生。 ㈣建设生态住宅

生态住宅的建设原则:

⑴提倡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设计⑵大力开发利用再生能源⑶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㈤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支持,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㈥实施ISO14000认证

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有利于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于推动污染全过程控制,实施清洁生产;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稳定,减少环境灾害; 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班级:15城市管理 姓名:刁建良 学号:1517431020

论在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及相应的防护

措施

摘要:众所周知,城市灾害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城市灾害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如果说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阻挡的是不可抗因素,那么城市灾害中的人为原因就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了。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城市灾害的防治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这门学科对人类越来越重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本文将结合典型灾害案例全面分析城市灾害,从而得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灾害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必要性

1.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大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成为众多国家抵御城市灾害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严重。将预防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大众,通过社区构建城市灾害基层网络,提高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对各类灾害的应付能力,是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好保证。

2.国内外典型灾害案例及分析

2.1美国“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事件发生后,全美各地的军队均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虽然塔利班发表声明称恐怖事件与本·拉登无关,但美国政府仍然认定本·拉登是恐怖袭击事件头号嫌犯。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200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开始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6] 。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 2.2马航MH370 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是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航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 2.3核泄漏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 2.4地震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然而地震造成的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就近几年的日本熊本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再往前的唐山大地震都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城市灾害的人为原因

就上述所列举的几个城市灾害的案例来说,不乏人为所致和单纯的自然灾害。

3.1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这主要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采地下矿产资源而引起塌陷。

3.2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又称之为“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3风沙尘暴灾害

风沙尘暴都是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性自然现象,但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受风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是减少灾害的最佳途径。

3.4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 3.5传染病灾害

导致传染病的作用因素(1)城市环境变化(2)人类活动(3)现代医药的并发症(4)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化(5)公共卫生措施的变化

3.6城市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灾害包括车祸和航空灾难

4.城市灾害的防护措施 组建国家级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综合性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术性预案。各省、市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反应迅捷、高度协调的全天候联动整体。

(1)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度。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的基础上,构筑完整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城市灾害管理以及全国灾害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2)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研究制定或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府灾害管理工作问责制。

(3)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灾害行为反应状况评价”、“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评价”等指标,构成科学评价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操作系统,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4)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和普及教育。设立城市灾害管理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

(5)构造“预防为主”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渗透在教育、科研、监测、预警、媒体、社区等领域,实现灾害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6)构造“政府为首”的城市灾害管理协调机制。确定全社会统

一、家喻户晓的灾害报警、接警处置唯一电话号码,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灾害应急联动体系等。

(7)构造“动员为先”的城市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灾害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确保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全体动员。

(8)构造“志愿为伍”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聚合机制。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建立广泛的灾害响应志愿者队伍,形成抵御并缓解灾害损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9)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单元、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发展非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自助系统、形成社区安全自救和互救的实战演习。

参考文献:引言中的案例来自百度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的初级生产力最高。

A热带雨林B季雨林C常绿林D落叶林

2.初级生产是无机物转化为()的过程。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有机物

3.鸟类在繁殖季节时,常伴有鲜艳色彩的羽毛或美妙动听的鸣叫等,这属于()信息

传递方式。

A遗传B生物C物理D化学

4.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是真实系统的放大或缩小,但却具有和原型系统相似的形

状或具有某些相似的功能。

A实物B仿真C概念D数学

5.城市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

A城市建筑B城市噪音C城市垃圾D环境污染

6.城市能源种类很多,天然气属于()能源。

A矿物B自然C生物D可再生

7.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辨识包括系统结构组分辨识、功效辨识和()辨识。

A结构B边界C环境D过程

8.城市植物对光照要求较高,对()要求较低,更为耐旱。

A温度B水分C氮肥D土壤PH值

9.城市生态管理应遵循环境胁迫和环境()协调的原则。

A效益B承载力C利用D资源

10.城市生态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性。

A层次B持续C系统D均衡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及其()。

A体积B大小C空间格局D水平分布

12.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所有制成分等。

A知识B年龄C性别D自然

13.城市生态系统的正演替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

高方向的演化。

A明显B完整C简单D复杂

14.Witting等人曾按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把植物划分为极嫌城市植物、中度嫌城市

植物、中性城市植物、适生城市植物和()城市植物五类。

A中生B极适生C不适生D嫌

1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A生物B动物C食物网D消费者

16.城市生态评价一般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A)三方面着手进行。

A协调度B生产C消费D信息流

17.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这不仅涉及城市的美观,而且也涉及绿

地系统的(D)。

A外貌B结构C稳定D多样

18.城市生态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B)的生态系统。

A强大B薄弱C高D稳定

19.按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可将其大致分为(B)噪声、工厂噪声和生活噪声。

A喇叭B交通C航空D机械

20.城市植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覆盖率(D)。

A较高B高C中等D低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一词首先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2.城市形成与发展需要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____________因素等基本条件。

3.物种和群落多样性保护是通过不同__________类型的保护而实现的。

4.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

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系统。

5.城市生境制图是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把各种____________类型落实在地图上。

6.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这不仅涉及城市的美化,而且也涉及绿地

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7.城市水污染中的生物污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水体________________。

8.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________________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

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9.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________________平衡

状态。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信息传递。

11.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所以城市人口的发展限制或代替了其他___________的发展。

12._______________模型是通过进一步地改变系统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推测系统组分间

相互的动态关系。

13.按照潜在植被类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更能适应该地区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获得稳定的发展和有较高的效益。

14.几乎限于城市建成区内生长,在郊区只是偶尔见到极少数个体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城市植物。

1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机制的载体,所有生态系统都有趋向于恢复因突变事件造成破坏的机制。

16.组成生态系统的有生命的生物成分是指____________。

1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城市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________等。

18.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9.城市生态学是按____________划分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20.根据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工业

化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和____________城市阶段。

三、判断改错题

1.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度从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不断降低。()

2.城市热岛效应在各纬度地区均普遍存在。()

3. 城市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4. 城市环境规划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手段。()

5.自然能源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6.自然保护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终估算。()

7.按照使用性质、规模及位置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类型。()

8.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是先识别、分析生态危害然后再计算生态风险。()

9.“生态型”建筑能增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0.城市噪音不会损害城市建筑。()

11.城市规模(面积、人口及其密度等)对热岛强度亦有影响。()

12.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个体死亡。()

13.稳态机制指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4.水利和沙盘模型均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建的实物模型。()

15.生态工程具有竭力效仿大建筑工程的特点,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四、问答题

1.简述生态社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步骤。

3.简述建设城市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程序。

4.简述城市降水较多的原因。

5.简述城市人口容量的基本特征。

6.简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7.简述城市生境制图的概念及意义。

8.简述城市产业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9.简述城市生态规划的特点。

10.简述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1.试从生态学角度比较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自然能源的利弊。

12.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3.城市生态学研究基本原则有哪些?试述其中的三项原则。

14.试述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

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

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

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

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

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 环境承载力包括: 1) 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

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 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 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

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

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

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3.

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 4.

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

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 6.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 1) 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

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 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

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

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

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 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

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 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 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

形成和变化

3) 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 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

5) 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 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 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

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 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 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 1) 城市热岛效应 2) 城市阻障效应 3) 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

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 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2) 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

形成了园林化格局。 4) 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 5) 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

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 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 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 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 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 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 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职能机构

2)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 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

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1.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3)耐受性定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物质等)所构成的。

5.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两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6.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物质——生态群落来实现。

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8.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排斥的生物种和非生物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9.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制力和恢复力来实现的。

10. 生态系统学定义: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

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功能与能量流动的特征与速率)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5)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

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7)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等)的相互关系

8)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9)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10)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办法

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最小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4.城市生态系统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15.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16.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p108)看一下

17.城市生态规划概念: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间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18.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19.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

从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20.城市生态建设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三方面:

1)空间功能:环境提供了人类及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要求的

2)营养功能:这是广义上的营养,包含环境提供的人类及其它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3)调节功能:如森林游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

22.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23.环境污染(p210)

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

24.城市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5.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

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城市环境限制众多,矛盾集中

5)城市环境系统相当脆弱

6) 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

26.环境效应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27.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大气质量、水质、恶臭、噪声、固体废弃物、辐射、有毒物质等)、生物效应(植被、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的变化)、地学效应(土壤、地质、气候、水文的变化及自然灾害等)、资源效应(对周围资源、水资源、矿产、森林等的耗竭程度)、美学效应(景观、美感、视野、艺术及游乐价值等)。

28.城市人口容量的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9.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 (P257)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p279)

31.城市环境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二为城市环境专项规划

上一篇:餐厅服务员工作职责下一篇:餐厅各部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