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设计探析

2022-09-11

1 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思考

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城市风格特色。在城市设计上为了充分体现作品中富含有生态元素, 应该从城市景观和城市住区设计着手, 并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基础。

1.1 城市景观和住区设计

生态化的城市设计离不开城市景观设计以及住区设计, 因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特定设计的景观, 例如流水等来突出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元素。通过城市景观设计来突出生态城市的手法一般是采取合理地设计低层生态建筑, 做到城市空间的生态化。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为基础的社会生态系统。为此居住区设计要坚持生态设计原则:布局合理。综合考虑城市的地质特征及长远发展等条件, 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定位和发展规模;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生活垃圾;提高居住区绿化植物的覆盖率, 增加居住区绿地面积, 推广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1.2 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自然生存准则。因而, 绝大多数生态城市特别是南方生态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因为, 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 所以首先采取有效的保护原生态设计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来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实践。从多个工程实践经验验证,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 设计实例

2.1 工程概况

丽江雪山水城项目属于原名丽江玉龙生态度假区项目的一个部分, 规划用地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西南侧,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内, 用地西靠文华中村, 北部为开文村, 相隔30米现状路。东面是中心村和吉来村, 有规划道路相隔, 路暂未建成。南靠文笔海, 并且有堤坝相隔。本项目将成为吸引高端商务人流的商务旅游目的地, 为丽江提供MICE模式的综合发展空间, 形成文笔旅游生态度假版块, 为玉龙县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2.2 生态设计构思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关注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生活质量, 绿地系统与周边玉龙雪山、文笔海等自然景观充分融合, 创造世界最顶级居住区的环境品质。

注重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着重优化居住区的公建服务设施、交通系统组织设计, 注重人车分流, 减少交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优势, 合理融入居住区规划布局,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项目用地北望玉龙雪山, 西靠文峰寺, 东面与玉龙新县城及丽江古城联系便捷, 现状周边植被良好, 自然山体环绕, 整个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设计时将充分利用这些独具高原特色的自然风貌。

3 生态设计实施

3.1 总体规划的生态设计

规划方案可以用“二肺一心一轴”形容, 设计运用的大量的水面, 形成位于东西两侧的2个“蓝肺”, 用地中部的度假屋组团形成密度最低的“绿心”, 并且景观视线上做到了与玉龙雪山的联系, 完成了与高原山水环境的最大融合。区内由一条主要道路将所有功能组团串联, 由西到东布置了若干个低层住宅组团、度假公寓以及度假屋组团以及酒店设施。其中低层住宅采用3种组织形式, 一种为6-8户的连排形式, 一种采用8~12户围和的古城院落式, 另外还有4层的户型, 通过错位排列组合成丰富有趣的院落空间。南面用地有优美的文笔海景观资源, 分别布置了高级低层度假屋以及度假公寓区, 分时度假公寓区、湖岸五星级会议度假酒店, 在不破坏现有堤岸和保证退缩间距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利用湖景资源。其中高级低层度假公寓区正朝玉龙雪山方向, 其余度假屋在满足消防以及交通要求的基础上, 采用水岛的形式, 四面环水, 主要朝向也朝向玉龙雪山。湖景客房主要为南北向平行设计, 与公共部分围合成一个主庭院, 其中有布置有露天泳池, 亭台楼阁。

中部为岛岸度假住宅区, 采用独栋的超低密度设计, 组团四周环水, 打造舒适、私密的居住环境, 保证了每栋住宅的均好性。用地北侧布置2层的商业区, 建筑空间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况下, 充分采用古城商业街的肌理, 并且在商业街内形成一条内街, 布置以小溪、小广场和舞台, 并且在通向玉龙雪山的方向形成小尺度的商业广场。

3.2 绿地系统的生态设

本方案绿地系统规划遵循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区内以用地中部逾20公顷的人工湖为小区绿地景观, 结合用地南侧的文笔海及用地以北的玉龙雪山形成景观轴线。各建筑组团内以建筑布置形态形成大小各异, 错落有致的组团绿地。市政道路及小区路两侧均布置3~5米的绿化带。园林设计可结合各区的建筑设计风格和产品类型进行细化的设计, 通过树种选取及各类园林素材的搭配运用, 打造各具风情的居住组团环境。

园区的绿地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公共绿地, 占总用地13.17%。第二层面的前置绿地, 建筑退界后留出的绿地, 一般在3米至8米之间 (12~20米道路留3米、25米道路留5米、32米道路留8米) 。第三层面的地块相邻绿地, 规划相邻地块建筑退界后留出的绿地, 一律不得小于8米。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基于自然湿地边界特点, 不但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更能作为城市环境碳排放的吸收器, 从而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真正得到了城市设计的自然生态化效果。

3.3 交通系统的生态设计

绿色交通的运用:步行、电瓶车/有轨电车、专用车道将成为这座生态新城区居民的出行方式, 市内还布置有大量水网等, 可方便电瓶船行驶。规划区内设置七处码头, 通过便捷的航道连接, 形成区内独具特色的水上交通体系。文笔海岸设两处码头, 可乘坐游船出游文笔海。同时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中的基础设施都力求使用本地生产的设备, 从而减少了进口设备的运输过程, 有利于减小碳排放量。

摘要: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十分关心的问题, 本文对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进行新探析, 通过一个生态城市设计案例为基础, 提出如何规划设计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生态面貌, 并在案例中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基础来实现城市的生态设计, 以借此为同类生态城市设计提供较好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生态,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 姚飞兰.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 (中旬刊) , 2009 (10) :35~37.

[2] 张东, 陈新.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29 (4) :127~128.

[3] 杨涛.长沙天心生态新城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 2007 (12) :76~78.

上一篇:“自我效能”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下一篇:科教促进教学提高高校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