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学

2024-05-10

城市生态规划学(共8篇)

篇1:城市生态规划学

一、如何理解和运用土地供给的自然弹性和经济弹性

定义: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土地管制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

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篇2: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蒲金超

学号:2011391111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尹光耀 学号:201139112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宋彦锦 学号:2011391113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史瑞祥 学号:201139111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徐银波 学号:2011391118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王立志 学号:2011391116

篇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探析

1.1 生态型城市。

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它是指, 在城市的建设中, 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 将社会发展, 经济和自然充分协调。利用自然资源, 物质和信息。从而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合理的布局。建立生态城市, 是解决目前城市化出现问题的一个最好办法, 只有建立生态城市, 才能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才能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好地生活环境。他是一种科学的建设模式。

1.2 城市的生态建设。

在建立生态型城市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按照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进行。运用科学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注重利益原有的生态资源, 建立良好的生态型城市。使自然和人类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建设合理的城市结构。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护生态文明, 我们在改造世界建造城市的同时, 应该减少因为改造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 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2 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应用生态学原理, 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在生态规划中, 我们要把城市、乡村、人类、和自然环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实现他们的和谐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得到共同的发展, 才可以实现。而我们建立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 就是咬是自然和人类生活共同协调发展。最终使城市发展达到可持续。

2.2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 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 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其目标是:2.2.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 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 并符合生态法则;2.2.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 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 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 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 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 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 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a.城市人类的健康;b.城市环境的持续;c.两者之间的和谐。

3.2 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在处理城市生活排出的污染物时, 我们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处理。还要加强对城市噪声污染的治理。实现城市环境的良好状态, 是人类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3.3 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 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 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 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 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 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 (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 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 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 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 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 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 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 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 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他是地球的净化机。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积极地修复。

4.3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先进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集散地。还应该有一部分空间作为紧张生活的缓冲。这部分地带可以用于休闲和绿化。我们不能只对城市中那些广场公园作出合理的规划, 而对城市周边的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 建立绿化带, 使这一地区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 更加整体。而且在与乡村的接壤地带增加合理的建设和规划, 对农从建设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篇4: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环保、低碳、生态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对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和低碳发展有科学地体现,要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点的方面加以着重考量,应该在规划设计科学化、绿色容积率规模化、生态规划设计精细化、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化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其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就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由于我国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

1.2.1生态城市具有流转作用。城市现代化的塞础设施为人类、物质、资源等的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当各类流达到快速流转时,就可以降低生产中的经济损耗,减少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1.2.2生态城市具有整合性。生态城市除了要有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还要能够在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不能为了谋求任何一方的发展不顾其他两方面存在。

1.2.3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具有国际性。全球对于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公认的标准,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率、污染率、管理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

1.2.4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生态环境、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中。生态城市主要给人类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而这种充满人类文明的文化气息恰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免因规划不合理,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失衡。

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則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3]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4).

篇5:城市生态规划

理想的生态城市

城市与和环境学院

07级资环3班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城市生态规划——理想的生态城市

摘要: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国内已有14省(区)百余座城市编制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他省份也逐步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其发展议程。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等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基本原理;建设规划;意义

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这就迫使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手段或方法来保护人类积聚的财富。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简单的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许多国家意识到开展城市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可以说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正是为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服务的,其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与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其中生态位原理是分析生态适宜度,探讨与自然和谐、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的理论依据;环境承载力原理则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城市生态支持子系统各环境要素规划及城市人口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依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则为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服务功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它与食物链原理共同决定着城市结构的稳定特征;食物链原理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在城市生态产业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最小因子定律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也是城市生态规划高于一般单项或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因,它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体现了城市生态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生态城市”正是在新世纪全球生态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认识;生态城市是人们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的路程进行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

“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因此,建树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有序调控人口自身的生产,势在必行。

(5)建设生态城市,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相依关系,即以发展带动社会稳定,以稳定促进城市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效的经济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只有坚持教育奠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生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抵御社会、自然危机;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法规体系建设,建树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规范,推进公众参与、公平竞争的民主和现代文明进程,才能和谐人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保障生态城市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因此,建构城市辖域不同层次需求的和谐型社会是以人为本、促进各项事业有序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

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依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边规划的综合协同,这是城市辖域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系统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关联映像,又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演化状态。城市的产业结构总是依据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变化,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态既决定着城市经济和人口聚集的规模,又因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可持续支撑的潜力,进而亦带动着技术、文化、教育和就业结构的协同调整。因此,改善城市和泛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产品结构和与之相伴的技术支持结构的有序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和清洁型生产工艺的改造,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移,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和减轻环境的负荷压力;并籍助经济发展的反哺和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寻求和利用更多的可再生替代资源,积极治理“三废”污染,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的质量。“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不仅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来自土地的富有和对自然力的转化,而且经济的扩张空间、人口的聚集规模、景观和生态建设的潜力均需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其可开发利用的强度来支撑。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保障工业、交通和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住用地和基本农作耕地需求的同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地面积的增加,以及林地面积的扩大和林分结构的优化,以增强自然抗灾屏障和生态系统的消纳、调节功能;通过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区面积的适度扩大,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特有和濒危物种繁衍与历史文化名胜观览的同时,增强生态自养功能和陶冶人们的自然、文化情操。

地理空间的自然、人文特性和社会经济的承载、调控能力,均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产业和人口居住的格局,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协同有序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区位特征和依靠城市辖区内不同等级城镇规模、商贸和居住功能的调整,工业转型和格局的合理分布,以及建城区和工业园区内土地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园林、绿地及空间隔离林带的建设,旨在能持续主导其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且使各建城区、工商业组团和村镇居民点内经济发展、人居舒适、环境消纳和生态建设得以协同。

社会结构泛指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的制度性结构和人口、文化、消费类非制度结构。制度性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既依附于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力空间结构决定下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又调节、促

进诸生产力结构和人文类非制度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着地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控和稳定支持。

值得强调的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以上述几大结构为主,而不宜围绕状态来制定,否则会舍本求末、无所适从。究其根源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的内在结构决定状态的适存和规模,决定效率和公平,进而决定着系统的能量输出和演化。另则,所谓的量变和质变,事实上均取决于适应外部环境下系统结构的变化。亦就是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有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才能引起系统质的变更和量的变化。这如同建造楼房一样,建筑学家总是以特定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的房屋结构的设计为主体,进而链接楼房的功能单元、要素和材料的合理配置。楼房功能不同,其主体结构也相异。即使同一整体功能要求,但内在结构的技术设计不同,其功能的强弱和外观形象亦迥然有别。所不同的是,城市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功能要求的动态、复合、开放系统,制定其发展规划就是依据系统的主元结构现状、潜力、外部影响和需求,进行未来发展的优化设计和抉择。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只有通过设计和调整产业结构及与之相伴的技术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贫富问题的同时引致资源或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才能节约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合理设计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促进三大产业、城乡基本建设顺利发展的同时加强植被建设,以保障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设计、调控生产力和人居的城乡、局地格局,才能在促进经济、人居规模效应的同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减少面源污染,以有效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只有科学地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人文和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乡环境和满足人们的旅游观赏需求;只有优化经营结构、管理结构、贫富差异结构、人口和人力资本培育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社会调控结构,才能促进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地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以诸大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主,根据外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国家和省上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域内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资源、技术、人才的支持状况,调整城市辖域的内在结构,以扬长补短、增强整体发展功能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开始进入依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科学轨道。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从此,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它必须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当前,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同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并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城市规划的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黄肇义,杨东援.2001b.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黄光宇,陈勇.200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蒋志学.2000.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篇6:城市生态规划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篇7:城市生态规划学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研究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学科。因此,既需要学习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各类绿地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篇8:城市生态规划学

1 生态城市规划方向探讨

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国际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 纵观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向, 主要体现八个方面。一是生态城市要注重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能够从城市扩展与土地开发上, 强调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凑型发展; 二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在交通出行方式上倡导混合交通, 鼓励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所占比例, 改善步行交通条件; 三是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绿色空间、绿色通道、开放空间上,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四是注重城市能源低碳化, 在城市建筑材料、新能源使用上倡导低碳方向; 五是城市水资源利用, 要注重水文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强化对雨洪水、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 六是优化城市废弃物利用, 注重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分类处理, 提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七是在社会均衡性发展上, 注重人居环境、生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特别是城市服务功能的优化, 要满足城市生态化要求; 八是注重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科学性,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性、宜居性。

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主要问题表现

生态城市建设重在规划和布局,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市水资源、大气环境、城市森林植被等环境面临突出的问题, 城市人居生活环境与生态协调不和谐。其问题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不科学、绿地建设不足。无论是在城市功能布局还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上,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结构不合理,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 片状森林植被缺失, 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二是生态城市绿植种类单一, 缺乏生物多样性。面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与当前生态植被单一化形成突出问题, 植物孤立种植, 缺乏空间上的群落分布, 如乔木、灌木、草丛相搭配的植被结构较少, 弱化了城市园林生态效益。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科学性、可持续性。很多生态城市在建设中过于引进外来树种, 忽视对本地域植物的应用, 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化的成本, 另一方面外来树种的不适应,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难以发挥优势; 同时, 对本地生态文化重视不足, 缺乏应有的生态文化底蕴, 各地生态城市建设千篇一律, 难以突显地域特色。四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公共绿地建设不足, 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如在道路绿化上, 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 不利于生态群落的均衡化, 也增加了治理费用; 城市区域空间绿化风格同质化; 城市居住区绿化率不足等。

3 优化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 从顶层设计上融入全局观, 科学统筹、合理规划, 以集中有效资源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 1) 设计合理的城市生态特征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中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指标体系, 必须要立足城市发展实际, 在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指导下来突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生态城市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密度的增加, 也不是单一的扩大绿植覆盖面积, 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不仅有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城市生产结构目标, 还包括城市生态理论中的人与经济、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文等关系问题。因此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时, 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细化各项生态城市指标, 并从生态城市建设阶段化发展, 融入初级阶段、过度阶段、高级阶段的不同指标体系。

( 2) 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生态城市规划与发展是渐进的, 长期的。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来说, 要涵盖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多项制度的建立, 因此要从城市治理上, 从相关制度保障措施的制定上来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方向, 科学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内容, 遵循生态规划规律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是多重的, 而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也是多重的, 因此要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上, 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出发点, 从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上, 融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环境发展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规划等内容, 要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 兼顾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间的协调, 只有从三者的协同发展中, 才能推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如针对城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 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促进环保类企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及行为, 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营造生态文明环境。

( 3) 注重城市建筑与规划生态量度发展。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推进了城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对于城市建筑工程设计上, 要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中, 融入更多的绿色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 将植物绿化与建筑工程融合在一起, 强调建筑工程自身使用功能的同时, 拓宽了城市建筑物的绿化景观, 既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又能够实现生态降温。如在建筑绿色设计中, 将建筑与绿化来改善城市空间质量, 降低环境污染。从推进建筑规划与设计生态量度建设上, 结合地域城市绿色容积率要求, 设计师可以遵照城市整体规划、绿化效果要求, 来完成城市建筑科学绿化设计, 融入地块预设绿化功能区域, 拓宽建筑结构绿化范围, 增强建筑绿化与城市绿化的衔接与融合。

( 4) 切实推进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 关键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变革。一要注重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 突出生态城市规划在整个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要融入科学发展观, 要注重生态平衡、效益平衡; 二要注重规划主体问题, 要从城市各部门协同上进行归一化, 特别是各行政机构、职能之间的协同, 要将生态规划纳入到整个生态城市编制、实施主体中; 三要完善城市规划范围, 要注重对生态城市与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划分,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四是要规范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及程序, 要从公共政策导向上, 注重公众参与,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五要注重生态城市规划保障工作, 要从社会机制、经济机制、政治机制协同上提供项目监督、管理和执行。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要从城市空间轮廓线上进行规划, 优化各街道景观的协同问题; 对于城市园林规划, 要注重城市广场、城市花园, 以及沿河、沿江绿化带建设, 融入现代生活理念、保护人文环境。

4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趋向, 在实现城市生态保护过程中, 要解决好现有城区与生态城区建设的衔接与过度问题, 要强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 要注重生态优先, 对区域规划融入多层次、多尺度的处理, 要强化顶层设计、生态城市指标建设与完善, 为实现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型。党的十八大以来, 对于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以及新常态下城市发展规划要坚持健康、协调、可持续目标。为此, 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及生态城市规划方向入手, 来渗透多种生态理论来完善生态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问题,发展方向,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浩.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国范式”[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12) .

[2]贾培义, 秦芳.面向现实的生态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 2015 (06) .

[3]岳超.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究[J].安徽建筑, 2015 (05) .

上一篇:镇长挂牌仪式讲话稿下一篇: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