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复习梳理

2022-08-05

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梳理

城市生态学 重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生态平衡;

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2、环境影响评价;

又叫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3、城市景观;

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城市人口迁居;

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城市生态位:

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城市:

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

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城市地质灾害;

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12、城市林业;

指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

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14、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简单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光合细菌)B,消费者(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和寄生者、杂食者)C,还原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包括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城市“污水资源化”对策的主要内容;

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应实行“污水资源化”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除重金属以外,对致癌、致畸以及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进行厂内处理,不允许将此类物质直接排入农田。

(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制定分区的排水规则,根据污水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预处理。

(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并对输入土中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4)控制污泥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

(5)建立污水区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净化土壤。

(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为农业提供肥料,并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以帮助解决能源危机和消除对天然水的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具有两个功能,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1)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部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2)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能流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中去。

4、如何理解生态环境恶化?

(1)沙漠化;(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3)臭氧层流失;(4)自然灾害。

5、我国人口迁居的特点;

(1)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迁居呈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人口向郊区远距离扩散的郊区化。

(2)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居民无经济实力在住房市场中自由选择住房,因而,中国的人口迁居以被动的迁居为主,其中以单位分房占重要地位。

(3)单位分房中以户主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为主要依据,因而住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的迁居较为普遍。中国不存在西方城市因外来移民入侵和种族原因引起的迁居。

(4)影响人口迁居的因素在改革前后发生很大变化。

6、景观的内涵;

(1)美学上的意义,作为视觉没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对象。

(2)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

(3)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条件;

(1).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反射率小而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下垫面材料热容量,导热率较大,贮热多,提供给大气的热量较多,且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3).城市中的建筑物等不透水,降水也很快通过管网流失,地面蒸发小。

(4).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冬季。

(5).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散失。

8、本底的标准;

(1)相对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2)连通性。

(3)对动态的控制作用。

9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强化管理

10简述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

B,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C,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D,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E,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1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如何选择?

(1)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 价廉, 易成活, 有地方特点, 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 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 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 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植物种类, 也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本地缺少, 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

(3)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虽生长快但往往易衰老, 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慢生树虽生长缓慢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 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 搭配一部分慢生树种, 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 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生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4)常绿和落叶植物结合, 针叶和阔叶树结合。为达到景观要求的色彩效果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时间动态序列变化效果, 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植物的体态、外貌等, 并使之有机合理地搭配在一起。

(5)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如行道树的选择应该注重考虑以下特点:适应多种土壤, 耐干旱、耐瘠薄, 抗污染性强, 病虫害少,易繁殖, 易移栽, 耐修剪, 寿命长, 不易萌发根蘖,出芽早, 落叶晚, 绿化展叶期长落果少, 不飞絮, 无异香恶臭, 不妨碍街道环境卫生,枝繁叶茂, 冠幅较大,树形、叶形美观,尽可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总之,根据城市绿化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核心问题。一般应符合适用、美观和经济的原则,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并注意结合生产。

12、试述城市植被的概念及其特色;

概念: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特色:(1)植被生境的特化(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3)植被格局园林化(4)结构单一化(5)演替偏途化

13、一个主导产业应具备的特征;

(1)造福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2)与现行经济水平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

(3)影响面打,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14、对一个城市物质流的过程和城市物质代谢的动态及效应的辨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别地进行?

(1)自然物质流及其利用循环:主要指水、大气、土壤矿质元素的地质社会生物学循环

(2)农副产品流及其生物社会学循环:主要是食物与营养循环

(3)工业原料产品流及工业生产的物料投入产出平衡过程:主要指投入生产资料经生产加工到制成品的输出过程

(4)生活及生产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循环:主要指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有机废弃物、垃圾、粪便的再利用情况

15、什么是酸雨?简述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pH小于5.6的降水或降雪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含有大量的H+,而且还有高浓度具有酸化作用的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

(1)酸雨侵蚀树木叶子的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保卫细胞,引起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环境的敏感性下降;

(2)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叶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作用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4)叶和根的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5)树木从大气中滤留的颗粒状物质和气溶胶,随降水再从林冠淋洗下来,使滴落和茎流水酸度增加。

16、城市景观规划工作一般分哪几个景观层次?

(1)城市总体景观

(2)城市区域景观

(3)城市局部景观

17、城市生物的次级生产过程具有哪几方面明显的特点。

(1)明显的依赖性

(2)明显的认为可调性

(3)社会性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

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

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

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

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

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 环境承载力包括: 1) 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

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 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 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

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

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

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3.

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 4.

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

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 6.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 1) 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

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 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

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

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

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 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

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 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 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

形成和变化

3) 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 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

5) 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 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 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

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 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 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 1) 城市热岛效应 2) 城市阻障效应 3) 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

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 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2) 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

形成了园林化格局。 4) 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 5) 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

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 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 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 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 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 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 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职能机构

2)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 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

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1.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3)耐受性定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物质等)所构成的。

5.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两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的。两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6.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物质——生态群落来实现。

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8.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排斥的生物种和非生物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9.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制力和恢复力来实现的。

10. 生态系统学定义: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

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功能与能量流动的特征与速率)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研究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5)研究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互关系

6)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7)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河流及海洋生态系统等)的相互关系

8)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9)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10)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办法

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最小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4.城市生态系统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15.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16.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p108)看一下

17.城市生态规划概念: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间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18.城市生态规划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规划: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19.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

从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20.城市生态建设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三方面:

1)空间功能:环境提供了人类及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要求的

2)营养功能:这是广义上的营养,包含环境提供的人类及其它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3)调节功能:如森林游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

22.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23.环境污染(p210)

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

24.城市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5.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

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城市环境限制众多,矛盾集中

5)城市环境系统相当脆弱

6) 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

26.环境效应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27.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大气质量、水质、恶臭、噪声、固体废弃物、辐射、有毒物质等)、生物效应(植被、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的变化)、地学效应(土壤、地质、气候、水文的变化及自然灾害等)、资源效应(对周围资源、水资源、矿产、森林等的耗竭程度)、美学效应(景观、美感、视野、艺术及游乐价值等)。

28.城市人口容量的概念: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9.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 (P257)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p279)

31.城市环境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二为城市环境专项规划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分章节 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2.城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城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

3.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城镇道路要占10%,提出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1885年包世臣提出这一比例关系为5:1.

4.田园城市规划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

5.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1.生态学2.城市学3.人类生态学。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7.城市生态位: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可分为生活生态位,生产生态位。

8.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1.生态位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环境承载力原理

9.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0.环境承载力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11.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例如淡水、土地、矿藏、生物等,也包括社会资源条件,例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和道路系统等。

现实的:只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承载能力

潜在的:指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或外部条件改善促进经济腹地资源的输入,从而提高本区的资源承载力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社会作用强度,它同样也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反应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12.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

(3)城市生态演替是一个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13.系统: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体。其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机制。

14.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

B,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C,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D,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E,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15.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6.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17.城市生态学基本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和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18.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

19.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城市生态学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经济学

20.中国古代城市生态学:城镇道路占10%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多不小于10:

1第二章

1.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2.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3.净化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3.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最低量定律,耐受性定律。

4.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无生命类:a,太阳辐射能 b,无机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等c,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核酸等

(二)生命类: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简单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光合细菌)B,消费者(异养生物,草食、肉食、杂食、寄生者)C,还原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包括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讲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6.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营养结构、生活结构

7.物质循环:水循环、气态循环、沉淀循环

8.结构元素:碳氢氧氮

9.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0.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11.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2.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13.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的总和。

14.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15.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6.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

17.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

18.生态系统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第三章

1城市: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按系统论的观点,这个综合体是城市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居民,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城市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生命和非生命)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城市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生物的初级生产:指植物光和作用的过程。次级生产: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社会性和人文可调性。 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各类工业产品,设施产品,服务性产品)和非物质生产(文化,绘画,戏剧等)

5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人。要维持其稳定,需要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2.环境的主要部分变为人德环境,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3.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大部分的能量是在非生物之间的变化和流转。

6现在的生态问题: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五大危机指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

7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流失,自然灾害。

8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两个功能,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部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能流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中去。

9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指能源在满足城市多种功能过程中在城市生态系统内外的传递、流通和耗散过程、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10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点?

(1)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要维持稳定性,必须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人工环境的加进,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从外系统输入,废物不能完全分解,需通过环保解决。)

(4)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面也具有明显的特点(自然生态系统靠生物的新陈代谢,城市生态系统在非生物间变换、流转)。

111972年6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环境问题被公认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12五大危机: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

13十大环境问题:

(1)沙漠化日益严重;

(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

(3)野生动物、植物大量灭绝;

(4)人口剧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

(5)饮水资源越来越少;

(6)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

(7)海洋、河水污染严重,人体健康状况恶化;

(8)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作物受到损害;

(9)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0)酸雨现象正在发展。

14气温上升带来的影响:海平面上升、降水带北移

15城市三性:系统性、聚集性、中心性

第四章

1城市化的含义:

(1.工业化导致人口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等上层建筑的形成

(5.集聚程度达到成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数量,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城市人口性比,性比=女人个体数 | 男人个体数

(4.城市人口密度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是现代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5.城市人口分布

3城市人口的分类:

(1.按服务结构: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

(2.按职业结构: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3.按文化结构。又称人口智力结构,有文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

(4按民族结构分:56个民族的人口。

4人口迁居: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移动。

5人口迁居的原因:

(1.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迁居者的需求,文化心理)

(2.外界的影响(社区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住房政策) 6中国城市化水平 48%

7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城市人口社会结构

8人口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人对女人的比例或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女人对男人的比例

10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随即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散式分布

11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等作用下的超级群分布格局。

12城市人口服务结构: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

第五章

1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2人工环境:指人类正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又称次生环境。

3城市水环境的特点:有限性,系统性,自净能力有限。

4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城市的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5城市植被: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6城市植被的特色: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铺装的地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成份,同时,污染的大气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改变了光热等气候条件,使植被处于完全特化的生境中。

(2.植被区系成份的特化。种类组成较原生植被为少,人类引进的植物比例较多,外来种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化的标志之一,

(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下,大多是园林化的格局。城市园林的研究是城市植被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4.结构单一化。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趋于单一化。

(5.演替偏途化。其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或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是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质结构物约占陆地表面的5%。

8从基岩覆盖的关系看,世界上的城市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城市位于古老地台之上。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占地面积较大,多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之中

9平流层:逆温层

10大气污染:降尘(d>10); 飘尘(<10),粒径在0.25—10之间为云尘;粉尘(1—100)

11何谓酸雨?有何危害?

pH小于5.6的降水或降雪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含有大量的H+,而且还有高浓度具有酸化作用的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

(1)酸雨侵蚀树木叶子的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保卫细胞,引起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环境的敏感性下降;

(2)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叶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作用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4)叶和根的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5)树木从大气中滤留的颗粒状物质和气溶胶,随降水再从林冠淋洗下来,使滴落和茎流水酸度增加。 12城市大气层:城市边界层、城市覆盖层、市尾烟气层

13不同于周边气候的城市气候是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城市具有明显的下垫面,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特性与自然地标不同,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

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

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的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14何谓城市“热岛效应”?怎样引起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它是环境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工业密集所引起的。

15城市热岛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第一,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道路材料容易吸热,而且道路窄,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二,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得多,吸收热量多。而且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蒸腾吸热少。

第四,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冬季。

16简述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对策(关于水方面的理论知识,书上好少。找不到具体答案)

答: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应实行“污水资源化”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除重金属以外,对致癌、致畸以及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进行厂内处理,不允许将此类物质直接排入农田。

(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制定分区的排水规则,根据污水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预处理。

(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并对输入土中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4)控制污泥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

(5)建立污水区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净化土壤。

(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为农业提供肥料,并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以帮助解决能源危机和消除对天然水的污染。

17建筑施工噪音的特点: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

第七章

1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在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核心

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1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走廊(作用: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性质: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3本底。

3如何区分本底和斑块:

(1.相对面积。当一种景观要素类型在一个景观中占的面积(总面积的50%以上)最广时,即应该认为它是该景观的本底,否则就要考虑其它标准。

(2.连接度。当一个景观要素完全连通并将其它要素包围时,则可将它视为本底。当然,本底也不是完全连通的,也可能分成若干块。

(3.对动态的控制作用。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则为本底。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对一个景观计算其相对面积和连通性水平,若某一景观要素的面积远远超过任何其它要素,就为本底。若有几个景观类型所占面积相似,则可将连通性最高的要素类型视为本底。若根据以上两个标准还不能确定,则必须进行野外调查,估计出哪个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更大些,以此来确定本底。

4.何谓景观、景观要素?两者有何区别?

景观指“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景观要素: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则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

5.板块按起源分: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6.走廊双重性质: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7.城市景观规划,工作领域覆盖到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的细部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城市局部景观

第八章

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2.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3类。

3.环境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人工环境调查和污染源调查

4.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环境污染评价2.自然环境评价3.美学评价4.社会环境质量评价

5.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强化管理

第九章

1.输入能量主要形态:

一、以生物的形态输入的各种主、副食品。

二、以化石能源或此生能源形态输入的能量。

2.简述大城市郊区有哪些优势?

答:大城市郊区由于同时具备城市和农村双方多种生产和资源要素中的优势,并且左右逢源地将双重优势迭加、重组和互补,因此呈现单纯的城市和单纯的农村所不可比拟的双重优势。这些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以个方面。

(1)环抱大中城市,引进科技十分便捷。

(2)城郊濒临城市,大多具有立体交通网和现代通讯网。

(3)接受市区经济辐射,极易获取集聚效应。

(4)以城市为市场,促进了郊区农副业发展。

(5)郊区劳动力充足价廉,素质相对较高。

(6)郊区腹地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阔天地。

(7)信托城市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8)城郊经济一般具有灵活的市场经济机制。

(9)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宽畅。

第五篇:梳理城市规划理论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在于具有自己独立的核心理论。

第三,在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更加复杂,不但面临着和美国规划界相似的理论—实践关系问题,而且由于大部分所谓的“现代规划理论”源于西方,中国规划界还面临着西方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建立中国自己的规划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完全解决(如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实践关系问题)。 作为起点,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一些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尽可能理出规划理论的主干、演变及当代发展的趋势。 1.“城市规划理论”的多重定义

“城市规划理论”一词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规划理论”应该分成“城市理论”(urban theory)和“规划理论”(planning thory)两部分,两者是不同的理论。

归根结底,城市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学、经济学在城市问题中的应用,而不是这些社会科学本身。而且城市理论关注城市问题的机理,一般也不讨论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方案(如具体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

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则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因此规划理论不仅研究城市这个客体,更着重于研究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目的是以规划理论来指导具体的规划方案。

法因斯坦特别反对把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完全分隔,她认为规划无法脱离其工作背景即具体的城市,脱离了城市,规划就没有了工作对象(Fainstein,2005)。 规划理论本身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规划学科自身的理论,以及为了编制各种规划而对规划编制对象的理论研究。荷兰规划教授法吕迪(Faludi,1973)指出:对规划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规划是“功能性”(function)的,这样的规划是已知工作目标,规划师在给定目标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做规划”;另一种规划是“规范性”(nomative)的,目的是在理性选择的框架内,为规划工作自身制定目标,即“为何做规划”。与此对应,规划理论也有两种,“功能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alnning),“规范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第一种功能性规划理论即“规划中的理论”关注的是在目标给定以后,如何为落实目标而提出规划建议,中心是不同功能的具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及方法(例如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的原则及方法)。“规划中的理论”指导着具体的规划工作,所以其内容比较密切地反映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第二种是规范性规划理论,研究规划工作的自身,包括规划行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目标、社会功能、工作程序等,中心是规划这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法吕迪把它称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它受到哲学、社会学的极大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文科学属性,但由于比较抽象,往往和具体城市问题有脱节。 2 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目的

“纯规划理论”的核心恰恰是强调规划目标及价值观问题。然而,对于规划教育界来说,培育规划师必须包括三个内容: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及职业道德(ethics),首要问题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因此“规划的理论“十分重要。

弗理德曼认为,规划的理论“第一个任务是在规划中融入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文哲学,并探寻它对规划实践的影响。这是规划理论的哲学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帮助规划实践适应现实世界中尺度、复杂性及时间的约束„„我称其为规划理论的适应任务。第三个任务是将其他领域产生的理念和知识转化到我们自己的领域,使他们易于获得、并有益于规划及其实践。我称其为规划理论的转译任务。

为什么要研究规划理论?康奈尔大学的著名规划理论学者J·福里斯特(J.Forester)被问到为什么进行规划理论研究时,他的答复是:第一,为了反对、纠正传统规划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例如对待种族及男女不平等问题的缺陷。第二,在学术层面讨论重要的规划实质性问题,例如土地利用中的价值观问题。第三,改变某些规划实践——有些问题在实践中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在理论上却无法解释这些办法;也有些问题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在实践中却无法实施。它们都需要重新研究,重构理论基础。第四,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及城市空间以改进规划理论。他提出:“城市规划是重新构筑希望,而不仅仅是解决城市问题。”(Planning 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hope,not just for solving problems)解决具体城市问题需要“规划中的理论”,而重构希望则依靠“规划的理论”。 3 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西方规划理论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前现代规划时期;现代规划理论时期(第一代);现代规划理论修正时期(第二代);后现代规划理论时期(第三代)。

在现实中,理论的演变是多向性的、渐变的、前后重叠覆盖的,而不是线性的、突变的、前后隔离断裂的。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并没有明确的代际区划或“代沟”。

广为流传的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Jacobs,1961),极力维护城市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其实是规划领域最早的后现代主义著作,标志着规划范式离开现代主义的根本转变。 新一代的规划工作并非完全替代了老一代的规划工作,理论演变也不是简单的新中心“点”对于老中心“点”的替代关系,而是中心“点”扩展到“面”的扩展关系:规划理论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关注的中心点也在渐渐转移。 以集体理性客服个体理性的缺点。

规范的联络性规划为规划制定了一套具有排外性的规范,导致无法解释现实中真正的规划工作。事实上理解规划需要懂得广阔的现实、理解多样化的城市运作机制,而不仅仅是交流。 狭义的联络性规划过于强调“只有规划师所作的联络工作才能够对城市发展起作用”,忽视了其他更强势的社会机构、组织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天真的联络性规划把规划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可以脱离更加强大的社会机构的影响,仅仅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公平,却忽视了现实政府的强大影响。 联络性规划客观上将规划师同相关的政治力量分离出来,导致不恰当地提升了规划师的重要性,误导人们对社区破坏原因的认识。事实上规划师仅仅为他们背后的权力服务,规划师不是决策者。

事实上很多被当作理智的东西,其实只是被权威宣扬、并再三重复而看起来合理的东西。如果未能证明制度转型可以产生实质性成果,就不可能引发群众广泛地参与变革的热情。 当代国际规划理论研究无疑仍然以美国为首,英国规划只有霍尔及希利两位受到关注,其他西方国家的恩规划理论优化(除了法吕迪(Faludi)在美国几乎无人提及,X论发展中国家的规划理论及实践。

上一篇:出生医学证明公证书下一篇:城市综合体项目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