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大家都说缺人才

2022-09-12

“煤化工人才我们缺得很, 煤化工人才紧俏得很啊!”一位陕西煤化工企业的老总一听记者问起煤化工人才, 在电话那头迫不及待地表明了态度。末了, 这位老总还不忘叮嘱记者, 要是有煤化工方面的优秀人才千万别忘了引荐给他。就在煤化工行业“超速”发展的同时, 像这样越来越难招到合适人才的化工企业却越来越多了。

管理人才不足技术大拿也缺

“我们刚刚投产了10万吨专用配方肥项目, 急需既懂生产技术又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煤化工人才, 而现在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 即使花重金也难以物色到适合的人。”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武对记者说。

王建武的困惑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煤化工蓬勃发展的西部地区, 煤化工企业的人才正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紧缺甚至断档的状况。化工英才网的招聘数据显示, 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对煤化工人才需求均十分旺盛。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新疆煤化工分公司、庆华新疆能源集团、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等, 对煤化工人才招聘都有大量需求。记者听说, 内蒙古一家企业为了招聘一名合适的煤化工工程师, 企业老总一个月跑了三趟北京, 结果还是空手而归;山西的一家企业用近3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博士, 就因为他搞的是煤化工研究。

英才网联旗下化工英才网运营总监代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阶段, 煤化工专业人才仍然处于稀缺状态。其主要表现为, 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且业务水平较好的专业人才不足。煤化工行业专人才本身就属稀缺类型, 从业者较少, 另外, 近几年国内煤化工的项目频频上马, 大大地加重了煤化工企业人才需求的难度指数。

煤化工人才的需求之热, 从高校煤化工专业就业率也可窥之一斑。作为地处煤化工大省、又在煤化工人才培养方面处于领先水平的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其煤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 有些与企业共建的订单班, 学员已经被预订到了3年之后。

企业究竟缺哪类人才呢?受访企业给出记者的答案很多:有的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领军人, 有的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 还有的缺乏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王建武说:“我们现在不缺管理者, 就缺业务熟练的操作工人, 那些有业务专长的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 稀缺的不行。”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耿宝云说, 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 换句话说, 就是毕业就能上岗的人非常缺。记者也了解到, 目前, 凡是到煤化工企业就业的人员, 都需企业自行培训1~3年, 方能熟练上岗操作。

代科告诉记者, 从全国范围看, 煤化工领域企业最紧缺的人才分别是项目带头人以及技术操作型人才, 像煤化工总工程师和操作工都是很热门的职位。英才网联旗下化工英才网数据便是很好的佐证。截至2012年12月, 煤化工总工程师、煤化工项目管理工程师、煤化工设备部长等类人才需求, 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均超过45%;甲醇专工、操作工等职位平均增长接近30%。

产业发展飞快人才培养缓慢

“近几年国内煤化工的项目频频上马, 大大增加了煤化工企业人才需求的难度。”代科说。王建武也将人才稀缺的首要原因, 归结为煤化工投资过热。他认为企业之所以缺乏技术性人才, 和化工产业的大发展、化工项目大建设都有极大关系。近几年凡是煤炭资源大省都在竞相发展现代煤化工, 在建、拟建以及处于规划阶段的煤制烯烃项目或者其他煤化工项目呈逐年上升势头, 这都导致人才需求过度。

相比起过热的投资, 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又如何呢?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资料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煤化工专业在校生共9067人。也就是说, 奔向万亿元产值的煤化工产业, 其后备人才却不足万人, 人才培养规模明显偏小。

不仅规模不够, 专业设置也相对滞后。在煤化工行业红火了几年之后, 2011年, 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15家高校才开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再看高职院校, 从2006年起, 全国先后共有50家学校开设了煤化工相关专业, 其中山西省在短短4年时间里, 设有煤化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校就增至8所。不过遗憾的是, 上述50家高职院校中有23家也是2011年才刚刚开设煤化工类专业。

“煤化工人才培养实际是滞后的, 这是煤化工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说。在现行体制下, 行业发展与教育存在脱节, 因此, 在煤化工产业红火了好几年之后, 地方教育部门才注意到了人才缺乏的问题, 有关高职院校才开始增设煤化工专业。

在相关专业以数量级方式增长的同时, 煤化工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保障吗?记者从资料数据中发现, 形形色色的院校都开设了煤化工专业, 比如师范类院校、机械类院校等, 这些学校是否有培养新型煤化工人才的教育资源, 不禁让人心存疑问。对此, 任耀生表示, 在煤化工专业发展红火的同时, 也出了一些乱象, 的确存在有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也增设煤化工专业的情况。“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煤化工特别是新型煤化工, 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 对设备装置有着特殊的限定, 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的院校既无相关专业师资又无实习实训条件就获批开办了煤化工专业。”任耀生说。

耿宝云则告诉记者, 据他了解, 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有若干所学校并不具备办学条件但也增设了煤化工专业。“这样就造成了, 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学生到了企业之后, 企业还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再培养, 这也会让企业觉得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耿宝云说。

“各大专院校开设的煤化工专业还是传统的‘大路货’, 没有适应市场所需。培养出来的人我们不能很快用的上。”不少企业人士都对人才培养显得并不满意。对此, 耿宝云说, 由于缺乏行业指导, 国家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学校方面对于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难度, 新型煤化工技术问世时间不长, 又属于保密技术, 很多学校的老师连装置都还没见过, 因此, 提升专业培养水平尚需时间。“我们学校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一套煤制甲醇实训设备, 这已经是向前迈了一大步了。”耿宝云说。

煤化工人才的流动性大也是造成企业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受地域限制, 而煤化工企业大多数设在煤炭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又远离城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宁可挣钱少一些, 也愿意到一线、二线城市就业, 不愿到偏远地方工作。”王建武说, “有的学生来了几年, 一旦学到了一些技术很快就跳槽走了。”

化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沈磊表示, 目前在煤化工企业熟练技术人员非常抢手, 转调到其他新建企业或筹备化工项目, 有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薪酬也会水涨船高。“以最紧缺的操作工为例, 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 比较抢手, 流动性比较大, 稳定性不强, 也是导致企业用人需求紧张的重要因素。”代科说。

没有灵丹妙药大家都得努力

如何破解煤化工人才短缺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个系统工程。

从国家层面, 国家应严格控制煤化工规模的审批, 科学合理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高等院校要细化煤化工专业, 加快适应市场所需的煤化工人才培养;加快制定煤化工人才到边远地区就业的鼓励政策, 实现煤化工人才就业的科学化。

从企业层面, 王建武认为, 企业如何能留住人才是破解用人难题的关键。他表示, 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做文章:首先是薪酬留人, 提供化工人才所满意的薪酬福利, 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组成方面;其次是感情留人, 要让人才劳有所得、居有住所、学有所教、出行方便, 也就是提供合理的薪资, 解决职工住房、子女上学、就业、医疗、出行等后顾之忧, 让员工安居乐业;再次是发展留人, 为人才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提供较大的提升和发展平台。要让员工一方面有晋升的机会, 比如, 一名副操, 经过三年的锻炼能够胜任主操岗位, 即可进行晋升;或者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班组长或基层管理者。另一方面有技术提升的机遇, 组织内外部培训, 开展劳动竞赛或技能比武, 提高技术人才奖励标准, 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技术技能。

从教育层面, 任耀生建议, 国家应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 将资金和政策向专业配套、专业优势强的院校倾斜, 鼓励有煤化工人才培养实力的学校扩大规模, 跟上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脚步。促进校企合作也是解决煤化工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之一。耿宝云告诉记者, 目前他们学校已经开始通过建设化工职教集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来提高学生实训环境。同时把老师送到大型煤化工企业去培训, 并且请企业的人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的论证, 今后, 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更加完善, 出台一些鼓励校企合作的明确的权威性的政策。

“我觉得人才缺乏只是暂时性的, 希望企业有耐心, 也有更大的责任心, 能够选择信任的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耿宝云说, 也许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解决困难大家都得出把力。

上一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