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2023-04-22

第一篇: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个人手中,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制约。 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民主集中制往往形同虚

设。

二是权力的行使与承担的责任相脱节。我国政府及政府内部的组织管理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系统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委员会集体领导制度。但往往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用人不当等问题,却没

有去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三是一些“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

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

逃避监督。

四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特别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对党政“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

五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便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担心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不敢监督;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影响自己的前程,不愿监督。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

六是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上级“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

七是群众不知情,无法开展监督。有的“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经过群众讨论,重大决策不与群众商量,使群众

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法监督。目前,对一些“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二、采取对策:

一是强化自我监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警钟长

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是强化上级监督。县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承担起对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主要责任。要建立健全上级

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与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定期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函询回复制度,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对那些长期拉帮结伙、工作平庸、群众意见大的“一把手”,上级组织部门要及时发出诫勉通知,限期改正。对没有改正甚

至出现新问题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界定权力范围。在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上,除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领导工作制度外,还应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严格限制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

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

四是强化党内监督。要把目前党内法规对罢免问题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制定操作性强的罢免程序,使罢免制度得以实施

和发挥作用。还比如,要建立同级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有实施同级监督的具体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要有不接受监督和放弃监督如何处理的具体规定,做到监督有条例,操作有细则,从而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

五是强化群众监督。首先,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舆论监督等。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拓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渠道,扩大领导干部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

把手”的升降去留拥有发言权。

六是强化财经监督。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一要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二要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

期内审计为主,由被动的事后审计改为主动地事前和事中审计。三要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把审计结论作为考核、

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七、强化责任追究。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情况,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对负有责任的“一把手”,提出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并严格实施。既要杜绝那种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谁都不负责任的现象,又要避免不分责任轻重,搞“一锅端”的做法,更要防止本末倒置,在责任追究上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切实使违法违纪的领

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

第二篇:一把手作风存在的问题

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党委书记 王玉忠

今年是“作风建设年”,按照县委大力倡导的“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团结务实、争创一流”的永顺精神,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六办工作法”、“目标倒逼法”和“公开承诺制”,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努力构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的要求,现我本着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就我个人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成天忙于具体事务,不注意挤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自觉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上级对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要求的少,没有规定硬性指标。平时有组织地举办各类培训学习次数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长此以往养成了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导致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二、思想工作有所放松

作为单位一把手,主抓干部队伍建设。由于平时只顾着落实上级的指示、任务,疏于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热衷于比待遇、比条件、比享受,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有的畏惧困难,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负责任;还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勇气。

三、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机关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由于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导致工作在低层次循环的状况。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给自己加压,反而想方没法推脱、减轻工作强度和难度。有时只图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工作标准。有时不会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分析实情,所以出不来老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意识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在这次作风整顿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不足之处,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迎头赶上,向县委、政府的要求看齐!

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镇长 黄启忠

最近,通过开展“作风集中整顿”、“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机关干部作风总体上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机关干部作风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下面,就我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工作因循守旧,习惯于照抄照搬,凭老方法想问题,用老方式解决问题;再就是精神面貌欠佳,学习中多少存有惰性,对市场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二、思想有时还是比较消极。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做决策眼界不宽,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敢闯不敢试,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二是工作精神不佳,斗争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要么只是按上级领导意愿办事,要么凭经验做事;三是工作中动力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安于现状,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缺乏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压力感。

三、工作不够务实。

主要表现在平时下队时间、次数较少,存在着“走读”的现象,当天去当天回,没有真正沉下去、住下来,了解群众疾苦、所需,搞好基层调研工作。

四、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开始参加工作时,抱着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努力,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的知识和年轻人的热情和高素质的服务体现到工作中去,可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惰性也随之增加了。在工作中进取心也不强了,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和自己份内的工作,不注重思考工作中的问题。

总之,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使全镇干部作风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镇没有出现进京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第三篇:对党政“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问题的思考

所谓“一把手”,是指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防止腐败的关键是监督。然而,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长期处在监督的“结合部”,出现“监督空档”。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原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戚火贵等,都是近年来被查处的“一把手”。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中,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一些全国颇具影响的腐败大案,不少是“一把手”所为。“一把手”位高权重,遇到的诱惑和考验也多。如果“一把手”腐败变质,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在扩大对外开放和面对经

“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对“一把手”赋权过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9页)“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选人失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上级忽视监督;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监督渠道不畅,监督权缺乏可靠保证;监督协调机制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合力;监督法规不健全,政务不公开;监督教育不到位,对权力监督认识不足等。

如何才能对党政“一把手”实行有效的监督呢?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监督制思想是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所说的“巴黎公社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民监督制思想,一切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可由人民罢免。列宁提出,让人民监督系统同党和国家最高机关“享有相同的权利”。毛泽东则把“让人民监督政府”,作为跳出历史兴衰周期率的新道路。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群众监督的新思路:“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2页)综观一个多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长河,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人民民主监督制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南,也是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的指导思想。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是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权力运行的人民民主监督机制。首先,确立人民监督法,使人民监督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依据。其次,建立一套人民民主监督制度,使人民监督具有规范的系统的制度保证。这样,通过立法、制度等形式,赋予人民监督权,使它的权威性足以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明确监督对象。要切实扭转监督活动的对象对下不对上的倾向,明确监督活动的重点对象,首先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的“一把手”,其中包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要维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威信,又要切实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第二,提高监督权限。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要从根本上改变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的状况,就必须提高人民监督系统的权限,使它确实能对各级党政“一把手”实行铁面无私的监督。

第三,完善监督法律。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要使这些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与罢免权。建议当前加快三类立法步伐:一是制定人民监督法、新闻法,对滥用权力进行制约;二是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要求“一把手”等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的财产及各种收入公之于众;第三,制定《政务公开法》、《行政程序法》,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第四,严格执法。立法重要,执法更重要。要想解决“监督‘一把手’难”问题,不仅要解决完善监督法律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使任何犯法的人(包括“一把手”)不得逍遥法外。邓小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指出:“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2页)

第五,必须健全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制度。如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使它成为实行党内监督的重要场所;严格执行党章关于选举的规定,健全干部选举制度,任何干部的任期都不能是无限期的;健全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条例,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党员了解参与权和讨论表决权,党员的批评建议权和检举揭发权以及党员的申诉、辩护和控告权;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包括党委工作规则、议事规则、表决规则、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健全党内各项监督制度(如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等)。

第六,必须健全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重大创新,充分发挥其立法和监督两大功能。现在,立法功能受到重视,监督功能发挥不够。如果只有立法,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法律再多再好,等于无用。建议建立廉政报告制度。“一府两院”每年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同时,还要就“一府两院”领导成员(包括政府部门领导成员)的廉政情况写出专题报告,并附上这些干部的财产申报表,提起人大代表审议,廉政专题报告和财产申报表应向社会公布。

第七,强化上级对“一把手”的监督。上述六条措施,有些实施起来需要有个过程。在现阶段,上级组织和领导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是最具有效性,也最具权威性的。实行“一级抓一级”、“一把手”监督“一把手”的责任制,经常检查“一把手”用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下级“一把手”违法违纪后,要严格追究这样的干部是怎样被选拔的、考核的?严格追究上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上级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向人民作出交代。

第八,逐步转变监督功能。监督活动的主要功能,要从单纯的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监督范围从以违法乱纪现象为主,转向以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重大行为为主;监督方式以惩办为主,转向教育为主,强化“一把手”的自我监督。

强化对“一把手”监督问题的基础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体制性问题

通常认为监督“一把手”难的症结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对“一把手”赋权过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隐藏其中的理念问题,才是导致“一把手”监督难得根源。我想可以简要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性的定位和理解。关于人性,一直都有性善性恶的争论,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人定位的基调是人性善,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没有监督,而是一直强调以自我监督为核心,并辅之以领导监督、群众监督,并没有下定决心去从制度设计上让监督机制运行起来。

二、政府执政理念的问题。其实这个也是一直没有定论的问题,即管得多的政府是好政府,还是管得少的政府才算是好政府。不过毋庸臵疑的是,我们的政府在社会管理上不是因为管得太少,而是继续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思维,群众一有问题找政府,政府一遇问题也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政府具有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垄断优势,政府既然认为自己应该处理所有的问题,那么群众也不得不让政府去管。基于这种理念“一把手”若什么都想管,那么必然导致“权力寻租”。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因此防止权力寻租的根本解决办法不是加强监督,而是消除政府过多过滥的管理权。

三、关于社会正义问题。平等的社会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政治权力的运行应当由法律来规范。违反此原则

的修修补补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腐败的问题。预防腐败不在于惩治有多么严厉,而是要让任何腐败都没有漏网之鱼;面对同样的腐败行为,能得到同样的惩罚。

因此在解决权力腐败方面,可以依据一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假若我们在政府制度设计上也遵循亚当斯密设计市场经济时提出的理论“人人为自己,既是为大家”,不要求一个官员有很高的道德水平,而是要求他在自利的时候,怎么来为群众服务。听说美国驻外使馆是这么提供办公经费的,即把所有的办公经费预算精确之后都打入大使的个人账户,办公经费花完了大使自掏腰包,有结余就成为大使的私人财产。假如我们通过精算师的精算,并通过人代会表决,将办公经费打到每个人的个人账户上,政府不再实行办公费用报销制度,也不再追加预算,当每个人都花的是自己的钱的时候,自然知道怎么来节俭,也就不存在“三公开支”过高的问题,更不存在监督“三公开支”的问题。

二、政府的职责是办理社会公益事业。在经济学说中讲讲述经济活动外部性大大超过个人私利,或外部性为负值的经济活动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情。不久前我们请来的上海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就讲过,对于西部地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自治区政府也应该将这两点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首要的指标。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收缩自己的职责范围,专注于经济制度层面的设计,而对具体经济运行、社会活动少做或不做指导,这样就能最

大限度的杜绝权力寻租。比如说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若能够培植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并由第三方机构搜集证据,提交执法部门,由执法部门进行不设上限的罚款,并将处罚金的一半或更多奖励给第三方机构,这样就避免在这方面的权钱交易,也更能节省政府监督的成本,且更有效率。

三、众所周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但是我们习惯上为了国家安全考虑,总是对很多事情保密,所以国家安全就成了政府藏污纳垢的保护伞。实际上人民的支持才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该信任自己的人民,不要对行政运行处处保密、处处设防。若能够建立机制将财政运营完全公开,就会对一把手的行为起非常大的约束作用。

四、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监督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使纪检监察机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让监督主体不再因人、财、物权受制于“一把手”,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执纪,秉公执法。从监督体制改革入手,变“以块为主,以条为辅”,为“以条为主,以块为辅”的监督体制,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关排除各种权力的干扰,以权制权,杜绝专权,使“一把手”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得到有效的制衡,避免滥用权力。

第五篇: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文章标题: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要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建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是必要的,但不能片面强调这种监督形式,因为这种监督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管体制,还未能有效地解决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表现为近年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居高不下,存在着对少数一把

手腐败过程中“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于监督,事后基本不能监督”的弊端。对此,中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一把手杜世成等问题能暴露,也说明了巡视制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大权管小权的监督,一种临时性的事后监督,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对此,笔者结合完善巡视制度来谈谈如何加强监督一把手的问题。巡视者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巡视者(巡视组)与被巡视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且是大权管小权的监督。在这一点上二者不可倒置,否则巡视工作就无从谈起。当然,双方也有相同之处。如出发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最终目的的一致性是巡视双方统一的基石,决定了巡视双方不存在根本性冲突,不应该出现对抗。同时权力授受关系是相同的,如中央巡视组是党中央委派的,负有监督的使命,而省里党政一把手也是党中央任命的,担负着发展当地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重任。因此,巡视双方都要对中央负责,处理好履行巡视职能与维护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的关系。巡视者是监督者,但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要明确到一个地方进行巡视,不是为了来挑毛病、找岔子,更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巡视者一定要维护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权威,给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维护工作大局的稳定,使他们能够放手开展工作。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使当地党政负责人缩手缩脚。被巡视单位的一把手是被监督者,但不要把巡视看作同自己过不去,把自己置于监督的对立面,排斥监督,而要看到开展巡视既是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又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展开。因此,要把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本地区党的建设的大事来对待,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积极投入,做好工作,协助巡视组完成好巡视工作任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吃过所谓“钦差大臣”的亏。因此,在巡视工作中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同时既要受到监督制约又要受到保护支持。实际上,对一方面的监督制约,就是对另一方面的保护支持。反之亦然。如在保护支持上,巡视者有“四可”的权限,即为了解被巡视方的情况,巡视者可列席有关会议,可与有关人员谈话,可召集有关座谈会,可查阅有关文件和材料。又如监督制约,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巡视者要做到“四不”,即不干预被巡视地方或单位的日常工作,不承办具体案件,不处理具体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这些规定表明,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必须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而决不能另搞一套。处理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的关系巡视工作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但总的说来巡视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因此,在监督一把手的巡视过程中,要搞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工作的衔接。如巡视中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对存在偏差的纠正有效地抑制事态的恶化,为巡视后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巡视工作的关键所在。又如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落实整改问题,同时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把事后监督转化为事前、事中监督,使以后的各项工作少走弯路,这是巡视工作的目的所在。巡视中的根本任务是要了解和掌握巡视对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被巡视对象确有问题而发现不了,那就谈不上对一把手的监督了。当然,巡视中的工作不仅是发现问题,还包括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重大问题,包括重要案件的线索、涉及一把手个人的较大问题等。对此,巡视组要严守纪律,及时报上级有关方面,绝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另一类为一般问题,这时巡视组应与被巡视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如发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存在明显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又如对有明显违背原则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再如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提醒。总之,对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一般性问题,巡视组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干部打招呼,这样,会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如何运用其成果,抓整改落实的问题。否则,即使巡视前做的准备再充分,巡视中发现问题再准确,也都将前功尽弃。巡视工作结束后,在监督一把手问题上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汇报工作时,将一把手作为重点汇报对象。对了解到的相关问题与意见建议,要及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向有关部

上一篇:医保年度考核准备材料下一篇: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