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干部培训之我见

2022-09-11

企业统计干部培训是培养统计人才的重要基础工作。采取什么样的培训形式, 开展怎样的教育方法, 是企业统计部门和负责统计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倾心研究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 提出对企业统计干部培训工作的一些看法。

1 企业统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铜的采、选、冶、加工为主体, 发电、机械加工、建筑安装、水泥生产、汽车运输、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相配套的大型铜联合企业, 是我国主要产铜基地这一。其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 2001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 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 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6采矿555万吨、矿产铜3万吨、粗铜8.2万吨、精炼铜1 0万吨、硫酸25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企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我集团公司统计人员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统计干部的培养计划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建立了集团公司和各二级单位两级培训工作网络, 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培训体系, 在培养统计人才, 壮大统计队伍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统计培训工作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单位与单位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统计人员80%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单位。从数字分析来看, 统计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分布不平衡, 制约着统计工作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我们积极推动统计人员参加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在内的学历教育以及多种统计业务培训, 但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发展很不适应, 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 (1) 内在因素。一是干部培训工作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培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能站在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统计培训工作。二是培训的目的不十分明确。统计培训工作是针对某一项业务和知识的提高而进行的培训。有的单位往往只注重完成任务程序而忽视培训的效果, 缺乏培训工作的主观性和创新意识;三是培训的方法单一、形式落后。在培训方法上比较陈旧, 还是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员听, 授课形式不够生动, 讲的内容和实际脱节, 效果不佳。四是培训的重点不突出, 结合企业实际的内容较少。那么, 解决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就很难实现, 源头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很难保障。 (2) 外在环境。一是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大部分的二级单位没有配备专门的统计机构, 一般都是挂靠在其他科室, 表现在组织上的不重视。二是培训的教材滞后, 往往一套教材延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其内容不变, 有些不用的指标仍在培训教材上使用, 达不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学员感到很茫然, 统计培训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2 做好企业统计干部培训的主要做法

组织统计干部集中培训,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实际, 以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最佳。

(1)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科定位, 企业统计专业人员应具备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统计科学、计算机应用及实践知识等, 与此相适应, 课程体系同样可划分为六大模块, 其中每一个模块又包括若干门课程。针对以往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压缩单位课程的学时;增加选修课, 减少必修课;增加了具有跨学科、相关性的课程。课程体系与能力素质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对应关系如下表。

(2) 强化实践教学活动, 加强横向联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教学。为此要增加了实验课比重, 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可组织学员到各二级单位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1) 单题实验。单题实验主要依托专业课进行统计方法的同步训练, 重点训练学员的动手能力, 将学员分组下派到有条件的二级单位, 让学员带者题目去实践。2) 综合性实验。就是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将研究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设计、数据的搜集、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整理、数据解释与分析结合。学员要沿着“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或类似的路径进行综合实验, 形成由简单到综合, 由参与到自主设计实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3) 真题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员参与某个单位的具体统计工作, 还要让学员真正参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3 建立完善的统计干部培训管理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和网络。要成立培训机构和配备专职培训管理人员, 至少也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 可挂靠在其他处室;规模较大的二级单位可根据需要配备兼职的培训工作负责人。这样就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培训机构和组织网络, 统计培训的规划就能顺利的实施。 (2) 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计算机平台对统计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统计人员数据库。全集团公司统计人员按单位名称、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历次培训及继续教育情况等分别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 (3) 对统计单位的宏观管理, 主要掌握单位应配备的统计人员数、实际配备统计人员数, 每年统计人员的变动情况等。因此, 对于新走上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要掌握在培训的范围。另外单位统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也作为宏观管理的内容, 纳入数据库。 (4) 动态管理, 分类指导。通过数据库可以了解某些单位统计工作的综合情况, 分别对待。对于统计力量薄弱的, 可以根据单位的要求进行点对点的专业培训, 可由二级单位出场地、定培训人员、决定培训内容, 集团公司统计培训部门出师资, 帮助二级单位完成培训任务。解决二级单位在培训资金和时间上的不足, 提高全集团公司的统计水平和统计人员素质, 保证了全公司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对企业统计人员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围绕培养目标提出了培训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培养企业统计人才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统计培训,培养模式,课题实践

上一篇: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整合分析下一篇:次级债券市场约束的经济学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