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有轨电车运营效率的方案

2022-09-13

1 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在国务院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多重因素推动下, 我国的大连、天津、上海、苏州、南京、淮安等城市, 均开通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在国内,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现状下, 现代有轨电车一般会在二三线城市做为城市的骨干交通模式, 线路几乎全部穿过市中心。在一线城市发展中的区县, 也有成为区县级的骨干交通模式。

例如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 是国内首条横穿主城区的现代制式的有轨电车。线路全长20.07公里, 沿线共设23个车站, 5个地下通道, 1座车辆基地。全线一共有49个平交路口, 其运行效率整体较好。该条有轨电车线路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的无触网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2 优化方案

现代有轨电车往往贯穿城市核心区域, 从线路走向来看, 沿线有景区、医院、学校、商业区、居民区等, 平交路口较多, 电车运营效率永远是电车运营管理单位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方案浅谈优化运营效率, 可从四个方面提升优化:

2.1 采用智能交通信号系统提升平交路口的通行效率

现代有轨电车在现今高速发展的轨道交通状态下, 作为一种新兴的轨道交通方式, 其运营的效率取决于平交路口的智能交通对平交路口混合交通的处理, 国内目前使用智能交通的淮安、苏州等地, 从运营使用验证来看,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有轨电车路口通行效率、缩短等待时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智能交通系统用来实现有轨电车经过某些平交路口优先通过的功能。信号优先系统与ATS系统联动, 调度员在ATS上将路口有轨电车信号开通“信号优先”时, 各路口交通信号的实时调整是基于绿灯延长、红灯缩短、插入相位三种方法, 列车在轨行区运行时不断触发感应环线, 通过环线给路口智能交通机柜发送请求数据, 根据电车与路口的距离, 实时的压缩红灯或者延长绿灯, 而且应在保证相交道口相位的最小绿灯、保证相位间的安全绿灯间隔的前提下实现。

2.2 优化沿线公交线路

2.2.1 优化调整思路

有轨电车主要服务于城区主要客流走廊, 在有轨电车未形成线网运营时, 客流吸引范围有限, 城市公共交通仍将以常规公交为主, 有轨电车依托常规公交补给客流。现阶段公交线路调整目的是扩大有轨电车的吸引范围, 重点解决客流走廊和主要客流集散点的交通出行问题。接驳公交作为有轨电车线网的补充, 其线路主要是垂直或相交于有轨电车线路, 以弥补有轨电车线路服务的盲点, 同时减少公交线路与有轨电车的重复班次设置, 避免资源浪费。

2.2.2 优化调整的方法

结合有轨电车沿线公交线路分布, 在满足沿线站点和区域市民公交出行需求的前提下, 在初期减少与有轨电车直接形成竞争的公交线路班次, 远期截断部分与有轨电车产生客流竞争的公交线路, 优化调整部分公交线路走向, 新辟部分公交线路向有轨电车提供接驳客流, 实现常规公交与有轨电车的有效衔接。

2.3 提升线路安全保障措施

电车线路的通行效率受安全管理、沿线横穿轨行区、社会机动车辆占用轨行区等因素影响较多, 对电车运行效率、运行安全都带来极大影响, 提升效率的首要前提是提升线路运行安全。

2.3.1 安全管理

良好的有轨电车系统安全同样需要高效合理的管理进行保障。管理又可分为社会交通配合管理、电车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高质量的社会交通配合管理可以传递准确明晰的交通指示信息, 减少误判, 同时也减少了乱穿马路、闯红灯、随意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强化有轨电车运营管理可以保障调度准确、列车设备维护及时、驾驶员技术纯熟;有效的宣传培训, 可以提升市民对有轨电车运行特点及行车安全的认识, 加强安检工作可以有效防止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上车。与地铁系统的封闭式管理不同, 有轨电车的安全管理需要市政、交管、运营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因此, 建立完善的联合管理体系也是提升中国有轨电车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发展途径。

2.3.2 硬件设备隔离

对沿线轨行区两侧加装防护栏, 实行封闭式隔离, 规避轨行区域行人横穿, 减少电车司机因避让而产生的频繁制动, 提升区间运行速度, 压缩区间运行时间。总体提升旅行速度。

加强防撞护栏, 可有效的避免社会车辆事故侵限时占用轨行区域。受混合路权影响及社会车辆不可预测的事故因素, 长期存在社会车辆事故中断行车的因素, 在车流量较高的路段, 加装重型防撞护栏, 可有效的避免社会车辆事故占用轨行区, 影响区间通行效率。

2.4 提升乘客进出站、上下客的效率

运行效率除了受区间时间影响外, 还受停站时间的约束, 列车停站时间作为运营时刻表的主要技术参数, 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 乘客上下车时间, 在整个停站环节中属于相对不可控的因素, 与上下车人数、列车满载率状况和站台布局等相关, 是制约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2.4.1 站台布局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

站台布局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上下车客流动态的影响。不同车站站台设备如扶梯、楼梯、站台钢结构的分布不同, 都将对上下车时间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 候车区域越宽敞, 上下车效率越高。由于下车过程大部分乘客均会提前准备下车, 下车效率略高于上车效率, 但是当候车区域狭窄时, 乘客“抢上”的现象更加突出, 过早进入混行阶段将降低下车乘客的效率。

解决措施:站台划分专门的上车、下车功能区, 实行上车门上车、下车门下车, 合理规避混上混下的现象;站台的布局因合理考虑上下行路幅的宽度, 划分不同的站台形式, 对路幅叫紧张的区域划分错侧式或错开岛式, 路幅叫宽裕的设置标准岛式或标准侧式的站台形式。

2.4.2 列车满载率状况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

列车满载率状况将对乘客上下车过程中造成较大阻力, 当车内有少量剩余空座时, 上车乘客会为了想乘坐座位而加快上车速度, 从而减少单位乘客上车时间。而当车内比较拥挤时, 上车及下车乘客相互之间影响较大, 上下均受阻, 从而造成单位乘客上下车时间增加。

解决措施:

将列车门设置上车、下车功能模块, 车内设置乘务员, 循环进行车内引导, 将即将要下车的乘客合理引导至下车门处, 避免上下客冲突。提前做好下车准备, 解决下车时间。在较大客流站台实行站前人工管控, 设置站务人员, 添设移动售检票机器, 让进站客流提前购票进入站台, 并引导至上车门区域候车。站台管控和车内管控配合引导, 节约上车、下车时间。

摘要:现代有轨电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形式, 以其节能环保、快捷舒适、运能适中、建设周期短等优势, 逐渐受到了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青睐。运营管理单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电车运营效率, 提升有轨电车运营效率应从沿线信号优先设置、优化沿线公交线路、提升线路安全保障措施、提升乘客进出站上下客的效率。

关键词:运行效率,智能交通,进出站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铮现代有轨电车平交路口优先控制策略研究

[2] 李俊铖地铁乘客上下车时间分析及建模

上一篇:法学教育视阈下的参与式教学法分析下一篇:高校人事管理应转入战略性管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