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2022-07-21

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和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是针对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通过对经典篇章的精读精讲,达到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因而是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但基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学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和变革。目前电子媒介的异军突起及由此而至的新媒体时代,使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嬗变的同时,也让教师的压力倍增。如何在学生热衷于泛娱乐化新媒体阅读的背景下,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熟读精思的重要性,并且能沉下心来乐于并善于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坚持“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 新媒体冲击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我所授的三个大学英语本科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

相比而论,大学英语作为面向大学非英语专业

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实践型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大学英语的“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大学英语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也让大学英语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大学英语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大学英语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2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大学英语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做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3 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大学英语课能“常教常新”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3.1 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我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大学英语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

2 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因此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大学英语课的热情。因此,我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我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身体语言”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 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身体语言”之间的区别。 3.2 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课,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综合性人才。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学英语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我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集体讨论、图文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

3 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学生尽享视听娱悦的同时,也令大学英语面临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两难境地。而如果能在实践中真正将大学英语变为“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那么或许可以突破这一教学中的瓶颈,使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二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 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 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 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 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 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 高于电子邮件

[1] 。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

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 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 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 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 。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 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 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 ,网络传播的全时性、 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 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 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 。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 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 [2] Kling,R.等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Policy Deliberations, AAAS.http//:www.slis.indiana.edu/TIS/readers/full-text/15-2%20kling.pdf,1999-2-9. [3] (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9 [4] 博 客 用 手 机 报 道 伦 敦 爆 炸 案 网 民 催 生 媒 体 革 命 http://bbs.ywsy.net/archiver/?tid-62678.html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下的围观

我是一名驻扎在微博已久的普通大学生,每天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不禁会思考,微博,这个拥有5亿多用户的网络平台,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微博,顾名思义,就是迷你博客.它作为现今新媒体的代表,具有即时共享,互动性强,快捷方便等等优点.但是,最不容小觑的,却是它的传播能力.让我们假设一下,一个人有10万粉丝,每个粉丝还有自己的粉丝,那这10万粉丝背后可能就有20万“粉丝的粉丝”.1条微博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可当它乘以10万,乘以10万,10万,10万,10万,再乘以10万,它的影响力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

一周前,有一条微博被转发了几十万次,微博内容是关于广州城管在执行事务时,将一名买水果的女商贩的双手反绑,并掐住她的脖子,强行压上警车,这时女商贩的孩子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吓得大哭不止.微博的配图是一张孩子泪眼模糊地抱住双手被反绑的母亲,不愿母亲离开的图片.

我相信在座有不少人对这件事有所耳闻.当时,这条微博一发出,就立即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一句“亲爱的孩子对不起,我们没能让你妈妈在你惊恐的时候给你一个拥抱”,瞬间点燃了围观群众的怒火,无数人转发微博,强烈谴责城管的暴力执法,对弱势的一方女商贩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而带V用户的转发和义正言辞的维护,更是火上添油, 群众滔天的愤怒几乎要溢出了电脑屏幕.

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目睹了整个事件经过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还原了事情的经过.城管原本是语言劝阻女商贩停止违法摆摊售卖,女商贩口头上答应了,可一转眼,她又成交了几单生意,在城管再次进行教育的时候,女商贩辱骂城管,并用水果砸向城管执法人员.两方起了冲突,于是就有了城管掐住女商贩脖子的一幕.

类似的事件不算少,就拿“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来说吧.其实这句话的原话是:“赶紧打120!救人要紧!没关系的!我爸是李刚!”单独抽取”我爸是李刚”,和把它放进完整的一句话中去看,意义天壤之别.

周立波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 人啊,越是知道的越模糊,愤怒就越具体. 微博,仅仅140字的内容,加上作者或者媒体的片面报道和舆论引导,围观群总的愤怒总能轻易被挑起.可是,我们到底都知道了什么,才使愤怒来得这样具体呢?不过是模糊的只言片语.

在城管掐脖事件中,城管当然有处理得不当的地方,但受到群众维护的商贩,她就没有过错吗?肯定是有的.

微博围观,从表面上看,是人们聚集起来造成舆论压力,促使事情得到公正的解决,可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借着围观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罢了.还是那句话,知道得越模糊,愤怒得越具体.围观群众无知的愤怒,往往只能给正确处理事件带来阻力,因为事情的真相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只是享受充当正义那一方的优越感.

新媒体时代下,围观是一种态度.我们应当以理性为轴,以良知为称杆,既要有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又不丢失寻求真相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转型期摩擦不断的公共社会中汇聚为一股积极健康的力量.

第四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指用报道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树立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典范,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民众价值观念的急遽变迁和多元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那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时,在报道路径、叙述视角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丰富、实时互动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到传统媒体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关注人性、贴近实际、弘扬时代精神、尊重受众心理诉求、重视底层意见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典型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形式。不仅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极为重要,而且对弘扬时代精神,褒奖社会先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形态多样化和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背景下,网民的碎片化认知与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推动了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向。新时期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依据“三贴近”原则即尊重个性、关注人性,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融入本职工作生活中。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的权利、利益、表达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也贯彻这一理念。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利益诉求,深入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使报道的典型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实层面的人。

一、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优秀美德

社会转型期,围家竞争力的提升、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号召力、软实力,典型人物往往是优秀美德的代表人物,在报道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导引、心理安抚的因子,借助典型人物报道来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洪战辉,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携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读书期间挣钱养家,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品学兼优,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感动无数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经济、科技贡献,然而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不一般的优秀品质,作为普通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典型。这充分说明了现如今媒体选择典型人物的标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人物的优秀品德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高扬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评论“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称赞沈

浩“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在基层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为数不少的干部愿意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大都市里服务齐全且方便,各种信息发达,工作交际的人群素质较高,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亲临国情一线,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产值不高的农业在一起。而沈浩的典型事迹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时代精神,对干部下基层了解国情.与百姓在一起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效果,《人民日报》文中如此写到:“一个甘愿扑在基层一心为民的干部,肯定是个好干部。”

三、增加更多人性、人情话题

在任长霞的通讯报道中,展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乃点睛之笔,让人顿感局长也是普通女性.是有灵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从而更为她的努力和卓然的业绩所打动。“杂交水稻”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媒体除了浓墨重笔报道他的不朽业绩和突出贡献外,“新闻l+l”节目也关注并报道了他买车的事情。靠自身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袁隆平家产过亿,光顾一次车展,欲买部汽车,一改过去科学家奉献一生、清贫一生.家里日常用具都成古董的形象,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大科学家买部高档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正常需求。

在抓住典型人物蕴含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展现从普通人成长为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新时期典型人物事迹报道,非常注重还原典型人物的个性、本色。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也曾经想把捡来的妹妹送回她亲身父母身边来减轻生活压力的描述。摒弃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对“高、大、全”模式的运用。深入采访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人性之美,使典型人物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多视角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真实一面,使受众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共鸣性。使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即时互动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使典型人物报道信息空前丰富,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图文并茂,动静互补,深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及时反映受众心声。表达受众情感,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全天候互动

人民网对待网民对典型人物的关注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论坛内容、形式的设置上,人民网不仅设立了典型人物事迹专题论坛,还特别地加入了让网友为典型人物送鲜花的传播环节,在网上列出了多种鲜花,如玫瑰、康乃馨、桂花„„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情感表达。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鲜花,写上真挚的情感寄语。发送在网页上,满足了网友对典型人物表达情感诉求的需要。同时,网络用普通读者、网友的情感心声引导广大群众,也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强化了舆论导向。

五、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到典型报道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这个多元的媒介,多元话语,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增强对典型报道 发挥舆论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符

合 时代的需求,准确把握典型宣传主题,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源多样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关注重点多元化,全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开始探索应用信息传播规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组合不同媒体,增强报道影响力,拓展报道深度。在众多媒体的不断实践和对受众心理、新闻规律的不断研究中,典型人物报道正逐渐克服过去平面化、样板化、单一化的形象,走向人性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形象建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挖掘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手段,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使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形式。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策略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体事业想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就应重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思想对其发展规律实施考量以及判断,以便将新媒体融入传统媒体,再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创设出可顺应现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媒体发展体系。文章将对“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营销策略加以探析。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0-0153-02

各种新型媒体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手段也大幅度增大,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由于时代发展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未来的媒体会以哪一种形态呈现以及发展,是无法准确预估的,所以十分有必要探寻出有效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可以有效结合。

1 “互联网+”概念论述

我国个别领域虽然于很早以前,便已经开始对互联网实施应用,而具体的“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时间却尚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

其中“互联网+”主要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并通过对其实施合理拓展的方式,将互联网的平台以及技术手段等更为深入的延伸、融入到其他各领域之中,进而推进各行业领域的发展进程,促进各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

当今时代下的“互联网+”陷入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形式,逐渐受到了各领域的重视以及应用,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互联网+”也在进行不断的进步以及完善,并力求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实效性作用[1]

2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策略

2.1 优化传统模式及观念

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工作质量的主要途径为:改良思想观念,并树立起以时代发展需要为基础的融合理念,对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思维等实施有效分析,同时,将其与媒体的发展加以合理结合,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营销模式以及手段,使其可以良好的满足“互联网+”的现实发展需求,利用媒体融合的方式,扩增媒体的发展渠道以及空间。此外,也应重视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并通过对其进行高质量培训的方式,创设出一只素质较高的人才团队,进而有效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工作效率提升,同时,也应于内部实施实效性较高的制度制定以及优化工作,促进媒体企业的全方位发展,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我国媒体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其经济效益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

2.2 重视发挥“互动”与“分享”的作用

首先,传统媒体想要创设起良好的社交关系网,就需要着重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掌握,从本质意义上来讲,便是对自身面对用户群体的影响。例如,以某互联网企业为例,其于传统的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便可以比作为将媒体与互联网加以有效融合的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可于短期内,使得传统媒体用户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

其次,可以确立自身于互联网时代中的位置,究其原因为,基于新媒体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普通用户所具有的作用愈发重要起来。同时,随着用户自主意识的提升,每个用户个体均有可能在互联网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且其角色类型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变化。

2.3 展现自身优势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且将其比照新媒体而言,又缺少一定的即时传播性以及互动性。但与此同时,基于对近年来的新媒体特点实施的分析来看,其于传播内容中所具有的原创性以及真实性等,照比传统媒体而言,略微逊色。因此,传统媒体想要通过结合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有效发展,可以择选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性等的方式,促进自身传播内容的深度增加。

在实施具体的产品宣传工作时,可以适时的以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为基础,对产品实施有效以及创新的方式。例如,以某报纸为例,其所开发的手机客户端,自正式投入使用以后,通过对产品实施不断的优化、完善以及创新,并重视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方式,使其在大幅度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对促进自身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4 重视促进各方面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各相关领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中,在将“互联网+”与各类媒体事业进行结合时,应注意,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优先探寻出有效的方式,促进上述两者之间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同时,着重于提升人才培养、经营发展质量,以及注重应用多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此外,应以尽可能的满足现如今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为目标,重视在进行媒体融合各项工作时,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及内容等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日益旺盛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其的要求,而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得以使现如今的人们更好的与媒体间进行交流以及互动,媒体也可以更及时、便捷的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创设出完备的传播生态环境。

2.5 实施有效的跨产业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媒体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主动发展的方式。其中,通常情况下,新媒体于经营自身产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方法,将大量的受众者转变为实际的客户,究其原因为,新媒体创设时间较短,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较低。而传统媒体则不同,其根基深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以及公信力,因此,对于有效于互联网背景下,将自身优势良好的发挥出来,可以当作有效促进传统而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以某电视台为例,其所推出的某档电视购物节目,便是借助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用作与互联网购物加以合理融合的方式,通过采取有效的跨行业发展的方式,成功使得自身成为了电视购物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时,在实际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该电视台通过在合理的时机,创新出手机购物模式的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数量庞大的“手机一族”的实际购物需求,在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中,大幅度增加了自身的受众客户群,对推进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各有关媒体应在实施具体的跨行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应对传统媒体中的商家思想进行充分考量,也应合理的将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公信力以及影响力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良好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

2.6 提升媒体服务质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媒体,需要注重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的。所以,在实施媒体融合时,也需要尤其注重服务质量。首先,可以创设出独立的互动平台,并在结束完新产品的推广工作以后,实施高质量的用户回访工作,同时注重收集以及整理各类反馈信息,有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其次,应在实施媒体融合时,重?将其与其他各相关领域进行合理融合,特别是大数据以及互联网领域等,究其原因为可通过合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方式,掌握市场的实时变化情况以及各种客户需求等,有助于更好的优化以及创新自身的服务、工作模式。

通过高质量的实施上述工作,媒体企业便可以基本掌握各类用户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其与客户之间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对促进媒体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建立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需要重视提升新媒体建设思想推广工作质量,有助于推进新型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的建设进程。

3 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想要快速发展,并非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竞争,而是需要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明晰以及了解自身存在的发展缺陷和弊端等,有利于更好的创新自身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则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明晰自身不足,有助于促进自身传播信息的准确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卞珊珊,姚金鑫,王晓玲.就业困境下“互联网+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29-230.

[2]石喜爱,季良玉,程中华.“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2):64-71.

上一篇:学期培优辅差总结下一篇:学前班数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