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我心中的邓小平

2022-08-20

第一篇:毛概我心中的邓小平

《邓小平时期》-毛概读后感

关于《邓小平时代》的读书笔记

网络工程 139074247

艾孜孜·托合提

本书是年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傅高义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他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邓小平时代》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在仔细阅读后感慨颇多,对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自第一章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时任港督麦里浩(MacLehose),在会谈中,麦里浩大谈治理香港面临的诸多困难,邓小平听毕,只是淡然回应道“你如果觉得统治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统治中国试试。”

点评:邓小平的成功不仅与他的才能有关,更与他不畏权势、雷厉风行的性格有关。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金,一个铁腕人物。制同归于尽,遗憾的是,前半生都被党内激进派整的他,80岁后开始激进:1986年急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激起同年**;1987年急切提出全面价格改革,导致物价飞涨„„胡为前者埋单,赵为后者背锅。在历史的风浪中,他敢于成为弄潮儿,不畏惧任何风浪。

(摘自第二章家人相濡以沫)在江西安家之后,邓小平和卓琳每天6点半起床。战争年代邓小平每天做的头一件事是往头上浇一桶冷水,在江西时他用一块浸了冷水的小毛巾洗脸洗头,他认为这可以增强御寒能力。然后他跟卓琳一起,

在别人的监督下读一个小时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们接受再教育的一部分。邓小平不与当地干部谈政治,只有在听他们上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时除外。但是,据在江西最后两年的大多数时间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邓榕说:“他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在这一点上邓不像他的一些老同事,譬如1949至1958年任上海市长、1958至1972年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陈毅是邓小平在法国时的老友、淮海战役的同事,他被迫下放河南后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点评:邓小平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对于现实没有太多抱怨。越是不现实爱幻想的人越容易受现实打击,意志消沉。他为了中国的命运,他不在乎现实怎样。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未来,因为他已经预见了大乱之后时代对他的呼唤。在他接手国家之初,心中并没有改革开放的宏图远景,而只是想在毛泽东留下的烂摊子上,为中国社会做一点实事。这样看上去似乎让小平的光辉形象黯淡不少——在我们心中,伟人多少是应有些英雄主义情怀的。殊不知,邓小平的成功正源于此:他的理想很低,但技术高超。反之,毛泽东的问题,在于他的理想太高,但技术低劣,其结果就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那句著名的结论一样——“道德之长不能补技术之短”。

(摘自第二章邓小平反思的岁月1)邓朴方是邓小平五个子女中最后一个获准来江西的。1968年,邓朴方不堪红卫兵无休止的迫害而跳楼自尽,结果摔断了脊椎。由于父亲正在受批判,医院最初不敢给他治疗,结果导致病情恶化。后来他获准转到北医三院,医生发现他脊骨断裂,胸骨多处骨折,而且发着高烧。邓朴方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医生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没有做手术来避免严重瘫痪,这使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丧失了控制大小便的功能。他后来被转到北京大学校医院,但院方仍没有给他动手术改善病情。邓朴方的妹妹邓榕和邓楠搬到医院附近轮流看护他。1969年夏天邓榕获准去看望仍住在北京的父母时,把邓朴方的遭遇告诉了他们。据邓榕说,知道儿子邓朴方已经终身瘫痪后,卓琳哭了三天三夜,邓小平坐在一边一言不发,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点评:邓小平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难得温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自己的国家名声不佳,在其他国家,却被高度评价。邓小平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国这样脱胎换骨?大概是改变了执政党的基因,从一个残酷斗争的党,到一个可以内部谈判的党。这个转变,是以邓小平的自我牺牲为代价的。他牺牲自己,这还好说;牺牲他自己的党,自己的阶层,自己的同龄人,以及自己的学生,就不那么好说了。所有被牺牲的,都可能引起对他的广泛怨恨。不仅如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全权且堕入文革疯狂的国家,改革,意味着扩大自由的边界,同时,还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秩序,不重蹈十年**的覆辙。为此,他与他的对手,也与他的战友,在自由的边界上反复拉锯。就因为这个,他必然左右

不讨好。保守派恨他太右,自由派讨厌他无情。邓小平不是神,他是一个想通过自我牺牲来完成自我救赎,通过自我救赎,来救赎他的党和他的国家的悲剧英雄。

(摘自第四章林彪坠机,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据邓榕说,父亲跟十大元帅中的九人都有来往,唯独林彪除外。毛泽东在1966年选定了林彪作为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以确保解放军对他的拥护,因为林彪自1959年取代彭德怀之后一直领导部队。但是尽管如此,毛泽东在1967年仍然私下说,如果林彪的身体不行了,他还是要让邓小平回来。

点评:这一点我觉得很惊讶,因为历史呈现出来的是毛是很排斥邓的。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那个变化无常的年代,一切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人的手里而不是制度的手中。人治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

(摘自第五章邓小平的缓慢复出)邓小平在信中强调说,他认可在1968年

6、7月的自我检讨中所说的所有内容。他再次检讨了1931年自己在广西离开红七军的错误,另外还承认自己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工作也有缺点,有时候不征求毛主席的意见。他在1960至1961年没有消除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他没有有效贯彻毛主席关于抓好在内地建立关系到国防的“三线工业”的工作的决定。他也没有在作报告前及时地向主席请示。邓小平承认,“文革”揭露他的错误是完全应该的。他在信中还试图打消毛泽东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担忧:他说自己绝不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翻案(“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点评:对于文革造成的灾难,有人认为错误源于毛泽东一人,而邓小平却认为是制度缺陷导致了这些问题,他曾说道“我们大家都有错”。在1969年到1973年被下放到江西的时候,邓就察觉到中国的问题不是源于个人,而是由于体制的深层缺陷——正是它造就了毛泽东、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其实我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缺陷导致中国的劫难。我佩服的是邓的忍耐力,古今成大事者都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

(摘自第六章毛让邓小平协助周恩来)半个世纪以前邓小平在法国时,就和他的上级周恩来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但是30年代初邓小平在赣南苏区又与毛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后来的岁月得到提拔,也因为他得到毛的赏识。周恩来在1973年处理着大量异常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使邓小平在这年春天成为周恩来的助手后获益匪浅。毛泽东在60年代曾因邓小平疏远自己亲近刘少奇而对他感到失望,所以他有理由怀疑,假如对邓小平委以重任,邓会不会像“文革”前的几年那样,不再那么听他的话,而是跟着周恩来走?他会不会批判“文革”,撤掉毛泽东任命的关键人物,让毛的错误任由历史评说?整个1973年,毛泽东一直紧盯着邓小平的表现。

点评:历史总是残忍的,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领导人真是而又不堪的一面。

这和中国国内写的相关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历史褪去外衣就是阴谋与斗争。

这本书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了变革与适应的问题,其核心是(邓小平)个人面对一场复杂且危机重重的革命所作出的回应。他的核心事业围绕着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体的巨大变革——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无可措手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今天的工业与制造业巨人。在书中,傅高义出色的让邓小平对中国的设想变得可信,让中国的迷局变得可解,让那些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1904-1997),并将重点放在邓小平掌管国家的时段(1979-1992),大致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邓小平个人经历和政治生涯的事实描述、二是对其决策和行为动因的推测与分析、三是对其功绩和事业的评价。

不管怎样,《邓小平时代》都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好书。在可读性上,它也许比不上那些带有小说般跌宕起伏色彩的畅销传记,在理论性上也自然不比纯粹的学术经典。但是,它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细致描绘,与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尊重。正像本书译者冯克利先生在译后记中写道的那样——“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仍处于邓小平时代。”

第二篇:我心中的毛泽东.——毛概

我心中的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年,这首歌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可见毛泽东就是人们心中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那种崇拜是如此的热烈,但那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因为毛泽东的一生确实是伟大的一生。

从记事开始,电视里也都是毛泽东的光辉形象,从进入学校开始,课本上总是有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几乎都只是在颂扬他的功却很少说到他的过。因此那是的我对毛泽东只有一个简单而模糊的概念——他是个伟人,仅此而已。但是在理性地认识毛泽东的一生,理性地学习毛泽东概论,理性地分析毛泽东一生的功与过之后,心中那颗“崇拜的种子”便开始慢慢地生根发芽,也慢慢地茁壮。

“七分功,三分过”,这是我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

带领党和人民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最伟大的功绩,毛泽东思想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他的功。

纵容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纵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纵容文化大革命,给许多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痛。——这是他的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伟人的毛泽东自然也无法避免错误。但是只要正确看待,哪怕留下了痛,又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呢?毛泽东晚年说:“对错三七开”,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评价,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晚年虽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但最终也回归“正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这些功与过。就因为大家的理解,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邓小平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等一些重要思想,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的来说,在我的心中,毛泽东有两种形象:睿智的毛泽东和糊涂的毛泽东。

睿智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一生是璀璨辉煌的,因为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的屈辱史。是他的高瞻远瞩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是他的雄谋大略铸就革命的胜利,是他的聪慧睿智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虽然中国的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不可否认是在他的带领下成就了这一切。

那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睿智呢?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比钢铁还要硬的人,为了求学,他独自一人挑着行李步行到湘乡;面对失学,他在图书馆苦读半载;国民受难,他奋笔疾书为民请命;代表大会上,他的提议一再被驳回,但依旧坚持自我;反围剿时,他的策略一再被忽视,但依旧保持自信。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步一步地艰辛努力下,他终于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毛泽东拥有可以“燎原”的力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烈动荡的旧中国,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主”。为了解救“苍茫大地”,毛泽东是一步一个坚实的政治脚印,慢慢地走向成功: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领导工人运动,发表独到的政治观点;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小领导者;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组织秋收起义;组织三湾改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最终成为中华儿女的领导者。在他的那些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践,真可谓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亲自指挥了第

一、

二、三次反“围剿”并取得了胜利,可惜在王明博古的“控制”下,毛泽东再次被忽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之后的反“围剿”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毛泽东使整个革命形势有个历史性的转变,他以他的“成功”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长征是最后的选择。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他的实际领导人地位,一切可是说是掌握在了毛泽东的手里。我们的革命命悬一线,但是在毛泽东的睿智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五岭逶迤、走出无边草地和千里雪山,最后是绝处逢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果断的放下两党恩怨,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最后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虽说抗日的胜利各国各界都功不可没,但是毛泽东无疑在这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之后延安整风,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灭敌,直到天安门上的开国大典,他都用他的睿智在谋划胜利。

毛泽东领导了前无古人、艰辛备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他跟随历史来引导历史,带领人民来解救人民,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让地球的东方巍然屹立起光耀世界的民族灯塔。晚年的毛泽东依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绝非寻常的胆识和魄力决定了一些让外国人为之“胆颤”的事情: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反击苏军入侵珍宝岛、争夺中印边界麦克马红线。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尊严、中国的骨气,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赢回来的,我们从此卸下了“东亚病夫”的牌子。

因为我是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所以我对旧社会没有多少认识,很难想象出当时国家一片混乱的局面,更是无法猜测毛泽东最真实的想法。我只能依靠这些事实,根据著名的毛泽东思想来感知毛泽东,来猜测他的想法,我想,他是一心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

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浓的乡音宣告新中国成立时,我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把一生都奉献给解放事业的人,用如铁的肩膀担负起中华五千年的重任,用宽阔的心胸容纳起中华民族的悲凉。他用铁一般的事实表达着对人民的忠诚,对国家热爱。

糊涂的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唱红了长城内外,唱红了昨天今天明天。毛泽东的出现时国人之幸,他给水深火热的国民带来了希望,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的毛泽东成为了国人生存的信念。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神仙也会犯错,更何况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晚年确实犯下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这是无法回避的,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毛泽东的过错无法避免地给中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给许多人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痛苦。

是因为年纪大了容易糊涂吗?可能吧。

晚年的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贸然的将阶级内部矛盾作为重点,导致了之后的阶级矛盾扩大化,最后导致了如“苏联大清洗”类似的后果。

之后,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左倾思想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后果。毛泽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去哪里了?我想是被急于求成的思想给掩盖了。

在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的影响下,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想这是很多革命家不愿意提起的伤心往事,更是我们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是不得不提。在个人崇拜的侵蚀下,毛泽东应该是有点飘飘然吧,在加上妻子江青吹一吹枕边风,就更是不得了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更需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可是毛泽东被“两个务必”冲昏了头脑,“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抛到了一边。

这个时候,他对待开国功臣不再那么真诚,“想当初,他们吃一锅饭,喝一碗水,朱毛一家,可如今,见一面难了,时间短了,话也少了”,文革期间,被打为“黑司令”的朱德不得不这样感叹。唉,的确,毛泽东晚年在对待功臣上还不及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即便怕大权旁落,也还知道“杯酒释兵权”,让人家安享晚年。但是毛泽东却连安享晚年的起码权力也不给,新中国的功臣刘少奇含冤而死成千古奇冤。开国功臣及抗美援朝元勋彭德怀惨死,尸体生蛆也无人知晓。“八·一”南昌起义总司令贺龙生命垂危时不得不以嚼棉被充饥,接檐水解渴……虽说罪魁祸首直指“四人帮”,但不得不说毛泽东在这中间有着不小的作用,没有他的撑腰,他们哪敢这么嚣张?即使在这期间,毛泽东有觉察自己的错误,可也不愿意别人赤裸裸的揭开,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那么赤诚了,当邓小平纠正他的错误时,他竟然将他弃用,邓小平便不得不遭受“三起三落”。只能说毛泽东在这期间的错误承认没有丢弃“错误的根本”。

最后,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娶江青为妻是也是一个错误。毛泽东在晚年错娶江青为妻,一个妻子背离了革命,她无疑是毛泽东晚年犯错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她让毛泽东远离了毛泽东思想,甚至帮助她伤害“建国功臣”,她所参与的四人帮,无疑给毛主席制造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娶江青为妻确实毛主席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之一。

这个时期的毛泽东确实糊涂,但在弥留之际,毛泽东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功臣。

毛泽东留下的财富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财富。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精神,留下了他带领我们赢来的世界各国的尊敬。最重要的是他留下了无比重要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因此,现在《毛泽东思想》是每个学生的必修。我认为我们现在有许多问题,只要遵照毛泽东的两句话就可以得到启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虽然时代在发展,思想也应该要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会一直延续,因此,在它的指导下,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

当你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毛泽东的这句话:“一不怕苦,而不怕死。”

当你想要依靠别人,浑浑噩噩的时候,想想毛泽东的这句话:“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当你无法判定对错的时候,想想毛泽东的这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关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历史早有决断。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功绩也好是错误也罢,是睿智也好,是糊涂也罢,毋庸置疑,他做的任何事,出发点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是装着天下的芸芸众生。老是去争论毛泽东的是非对错,意义不大,因为历史不会重来,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的优良思想,从他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胡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毛泽东在历史上永远都将是一个闪耀的星星,无论他的对与错,都将被铭记。

第三篇:大学生毛概课论文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科学•••实践•••改革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姓名:XXXXXX

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

改革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作者:周瑞金《永远的邓小平》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于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邓小平》。影片是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讲起。影片的开头,是一声声“小平您好”,排山倒海的呼声,是当时人们对小平同志发出的内心最真诚的崇敬。 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后,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首先意识到了科教的重要性。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派人去看望陈景润的感人细节,听到了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言论。为了让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他于1977年8月4日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并听从了广大重要科学家的建议,不但推翻了“两个凡是”,还为众多在文革中被错判的冤案错案平反,让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系列的创举,源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大智大勇。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秩序混乱、问题成堆。在千头万绪中,他废除了“两个估计”,把恢复高考作为突破口。力排众议,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后农村的情况,也是相当严峻。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缺乏活力。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是为了整个共和国的命运,邓小平亲自来到农村实地考察。邓小平来到四川一个山村,在村头碰见一个赶着两只鸭子的老人,于是就问她:“老人家,为什么只养两只鸭子啊?”老人家回答说:“多了不让养,要犯错误的。”邓小平感慨道: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是资本主义,怪得很。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接下来邓小平看到了学大寨运动中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全面一刀切的种粮食;适龄儿童无学可上,

教育落后。邓小平有了第一手资料,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刚刚上台不久的邓小平站了出来,提出了在广东搞特区,引进外资办实业的路子。伟大的改革开放终于拉开了序幕。在的改革中,邓小平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怎样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思想道路,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同志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代新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奋发向上、崇尚创新、人才辈出,因而更加充满希望。他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作风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邓小平在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白发苍苍,却依旧日理万机,立下丰功伟绩,却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结束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开创了新中国的辉煌,用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远见,带领中国走出自强不息的足音。而最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只是微微一笑,对着他的人民,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说,“ 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第四篇:邓小平的语言风格

邓小平的语言风格 序号:476索引号:J0870--2009-00067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2009-3-17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邓小平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十分突出:一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种一是一,二是二,从不讲大话、空话、假话的语言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二是简洁明了。这并不是说邓小平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说简洁的比例远远超过长篇大论。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在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中,还有一些如善打比喻、巧用双关、否定之否定等方式。

简洁明了

邓小平的语言很有特色,简洁有力,抓住要害,不冗长烦琐,简短的几个字可以概括很多的内容。有人计算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在武汉火车站的讲话,总的意思是反对文山会海,只用了200余字。著名作家刘白羽在《再道一声小平您好》中写道:“在一个大规模的会议上,我发现小平同志与旁人的不同之处,在整个过程中,他只讲了两次话,而且话讲得精炼、简短,会也就开的短,但他的每句话就像一颗子弹,那样有力,直中目标。”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他开会一般不作记录,平时也很少记笔记,发言时最多一个纸条记几个数字,但凡落笔都在文件上面。

邓小平的语言简洁,与长期战争生活有关。那时不可能有时间去作长篇报告、写长篇文章。比如,在谈到长征时,他用了“跟着走”三个字;谈抗战时的感受,用“吃苦”两个字;谈解放战争,用“最舒畅”三个字;谈“文革”之前的十年工作,用“最忙”两个字;谈“文革”,用“最大的灾难”五个字;得知林彪摔死后,用“林彪不亡,天理不容”八个字;谈到自己的三落三起时,用“忍耐”两个字;谈世界问题,用“东西、南北”四个字;谈精简军队的问题,用“肿、散、骄、奢、惰”五个字……邓小平还经常用自己起草1975年四届人大5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经历,告诫领导同志用语要简洁。

直截了当

性格与谈吐有紧密的联系,不同性格的人,在言谈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邓小平的性格中具有“敢”字当头的独特特点,因而在说话和语言表达方式上,不论是个别交谈还是面对多人讲话、大会作报告,总是那么开门见山,开诚布公,直言不讳。邓小平一生坚持实事求是,在人格上表现为坦率、光明磊落。在涉及原则问题,涉及党的纪律、国家利益这些问题上,他从来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敢于仗义执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

截了当。

在解放战争初期,邓小平对部队指战员讲话,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在和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谈话中,指出,“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庐山会议的时候,有人劝他少说话,他回答,“我可不是那种两面派的人”。在联合国大会上,他代表中国政府表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谈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回答美国总统的建议,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不需要传教士”。谈中央顾问委员会的任务,他说,“大问题是接班人问题”。对“文化大革命”定性,他指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谈与苏联的关系,他用八个字概括,“结束过去,开辟未来”。1989年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与任务,他说,“我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至少不能说是失败的”,“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谈到对自己的评价,他说,“我自己能够„四六开‟就不错了”……

用数字说话

毛泽东曾教导全党同志,做工作要“胸中有数”。邓小平在谈话中,往往用数字反映他对情况的把握与判断。数字是极其简洁的语言,但其蕴含的内容却很丰富。这与邓小平一贯的作风相吻合。比如,“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数字也为与邓小平有关的很多历史作了精当的总结,如“三落三起”、“三步走”、“翻两番”,等等。邓小平在谈到大西南解放初期的问题时,用改造90万原国民党军人、发动6000万基本群众、提高60万人部队质量来说明。谈到“基本路线不动摇”,他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善打比喻,巧用双关

邓小平长期从事政治工作,而他的工作对象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太高的工人、农民或工农子弟兵。因此,借用人人熟知的事物打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就成为邓小平语言的一大特点。如将游击队脱离群众的行为比喻为“裸体跳舞”,把触及大的领导的问题比喻为“摸老虎屁股”,把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的做法比喻为“当收发室”,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日本在一些技术领域的合作比做“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再比如,谈到植树造林自己所起的作用时,说“我哪是带头,我是担心当了尾巴”;把法律文件的起草比喻为“成套设备”;谈改革开放要胆子大一些,比喻为“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把精简机构比喻为“拆庙搬菩萨”、“消肿”;在严厉打击犯罪时,将大的问题比喻为“就是老虎里头最大的东北虎也要管”;把价格改革比喻为“过关斩将”;谈到在台湾实施“一国两制”时,比喻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某些时候,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

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双关语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在一次登黄山时,邓小平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指自己不仅政治合格,身体也合格,可以为国家工作。“已经是春天了,冷不到哪里去。”这是邓小平在1972年从江西回北京的路上,晚上散步后警卫让他回房间时的回答,不仅是指自然气候,也指政治气候。1992年南方谈话的时候,邓小平说“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以此表明他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

语气委婉,幽默风趣

大部分时间,邓小平是不需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但在一些特殊场合、特殊情况下,他用语委婉:

一、对上级。比如毛泽东要他对“文化大革命”作“三七开”的结论,邓小平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委婉表达了不作结论的答复。

二、在外交场合。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针对中国一些人不承认自己落后,他委婉指出,“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

三、其他情况。聂卫平得了“棋圣”的称号,邓小平委婉指出,“圣人不好当,你还是当百姓好”。

运用幽默语言,邓小平自然是行家里手。他的幽默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涵深意,不落俗套,许多幽默段子广为流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长久的印象。在从重庆回北京的飞机上,子女问他:在重庆大家叫你首长,到北京叫什么?邓小平用谐音回答:“在重庆叫首长(手掌),到北京叫脚掌。”在四川考察的时候,农民问:你们从哪来、到哪去?邓小平回答:“我们从上头来,到下头去。”邓小平听说一个唱“样板戏”的钱姓演员把自己的姓改了,戏称为“连„钱‟也不要了”;把自己家乡的干部称为“父母官”;对陈香梅谈廖承志,称“你的舅父有„气管炎‟,你可晓得”;“文化大革命”初期劝吴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1992年视察南方,在深圳植物园与工作人员谈到移植四川植物时,邓小平回答:“这也属知识产权问题呀,我是四川人,要你们赔偿。”

否定的艺术

在谈话中,邓小平讲究否定的艺术,很少使用直接否定,在坚持正确观点的同时,通常用说理的办法来达到否定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氛围。在谈到三峡工程时,他说,“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在谈到中国与日本的岛屿争执时,指出,“下一代总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而没有直接回答岛屿的归属问题,避免了外交场合的尴尬。邓小平的女儿说红七军军长李明瑞能打胜仗,邓小平回答,“我是政委,我和他在一起呀”,从另一个侧面肯定自己也是打胜仗的。对把食堂与社会主义挂钩的说法,邓小平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语言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得好,可以达到治病救人、加强团结、完成工作的目的;批评得不好,有可能走向反面。在一次整风动员会上,邓小平对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这样阐释的: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要反对那种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态度。当然,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治病救人;对于别人的批评尤应虚心采纳,作为自己反省的参考,即使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点感想,也是可贵的。

一次谈统一战线问题,邓小平指出:“光要阶级路线不要统一战线,不仅错误,而且荒唐。”对警卫员违反纪律受到处分一事,邓小平说:“正因为你跟我,才更要对你严。”对秦基伟在解放郑州初期没有在领导岗位工作而去看戏,邓小平严厉指出:“这还了得,通报全野战军批评。”对部队到大别山初期违反纪律的情况,邓小平说:“纪律不好,群众为什么要拥护你呢?”在西南主政时期,部分干部说完不成征粮任务,邓小平批评:“再完不成征粮任务,我要跟你们算总账。”邓小平对自己也是很严格的。比如,1954年2月他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时说:“拿我来说,缺点是很多的,也是常常要犯的。”在得知黄华没有针对在香港是否驻军作过表态时,他公开道歉:“我错怪了他。”谈1989年**的教训时,他说:“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他还说过:“我的一大失误,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针锋相对与巧妙批驳

在谈话中,邓小平一般是与人为善的,但对不友好的谈话对象,以及敌对的谈判对手,却往往会抓住对方逻辑上的漏洞予以巧妙的反击,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达到说理的目的。比如,有人把打乒乓球和毛泽东思想挂钩,邓小平批驳道:“打赢了,是毛泽东思想胜利了,打输了呢?”针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的问题,邓小平反问:“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邓小平批驳“四人帮”贫穷的社会主义论,指出:“哪里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比较有名的“针锋相对”有五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莫斯科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论战,苏方提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不听自己的,理由是苏方援助过这些国家。邓小平回答,“你援助人家,人家也援助你”。第二次是与江青等人的斗争,邓小平自己说是“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第三次是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第四次是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这次的火药味可能比不上法拉奇的那一次,但对年过八旬的邓小平来讲,这既是智力的较量也是精力的较量。他最终赢得了胜利。第五次是与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围绕香港回归问题的交锋。邓小平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用治权换主权的提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设身处地与妙对赞扬

在谈话中,能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问题,是保持谈话气氛,达到谈话目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邓小平特别善于这样做,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比如在江西劳动期间,邓小平主动和工人沟通,让他们称自己为“老邓”;到鞍山钢铁厂视察的时候,厂领导对以前批判过邓小平的事感到惭愧,邓小平安慰,“这不是你们的错”;对深圳好的投资环境,邓小平说,“要是我是外商的话,我也会在这里投资的”,以此鼓励当地的干部群众。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邓小平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来自人民的赞扬,他实事求是的回答,既委婉又得体。有人强调邓小平在二野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没有刘,哪有邓?”对意大利记者的称赞,回答:“革命者还能不做事?”对群众感谢自己,邓小平说:“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应该感谢党中央。标语上写得清楚,是因为政策好。”邓小平客观评价自己:“荣誉太高了是个负担”,“可以写我是集体的一分子”。

创造性语言

邓小平勤于动脑独立思考,不怕闯“禁区”,还表现在他敢于说前人或别人没说过的话,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论断上。被收入到《邓小平文选》中的许多理论观点,都是他首次提出并进行科学阐发的,完全体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高峰、中峰与低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是实事求是派”,“不当„头头‟”,“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雄心壮志”,等等。

情真意切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爱。因此,他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赞美是真诚的,对党和国家、对同志和亲人的感情是真挚的。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比如,“希望能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邓小平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当做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曾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与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文革”时,在江西劳动期间,邓小平为子女的问题七次向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反映了他对子女、家人真切的爱。谈到毛泽东,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在谈到因难产而去世的第一位妻子时,他说,“张锡媛是少有的漂亮”。

此外,善用肢体语言也是邓小平的特色之一。单就握手而言,他就有四

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解放战争时期和1975年,他分别开过两次“不握手会议”;1989年,中苏高层会晤中的“只握手,不拥抱”;1992年,他又主动提出要和年轻人握一握手,因为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

第五篇:邓小平的经典妙语

伟大的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以其超常的智慧和卓越的思想,常常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艺术,委婉中凸现伟人的睿智,诙谐的同时给人以启迪,风趣中包涵着哲理。

1、1974年,邓小平在联大发言后,于休息室碰到了苏外长葛罗米克。这位高出邓小平半截的大个子,手臂自然横过去摸着邓小平的头,讨好地说:‚小平同志,你刚才的发言好极了,只可惜个子太矮了!‛邓小平也把手臂横着扫过去,正了摸到葛罗米克的屁股上,不冷不热地说:‚这是那里的话呢!‛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葛罗米克显得十分尴尬。

2、 早在1960年,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苏共的欢迎宴会上,赫鲁晓夫挑衅道:‚邓小平同志,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那个霍查老爱自搞一套,弄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是不团结,中国应该有个态度才对!‛很明显,这是用阿尔巴尼亚影射中共不听苏共指挥。邓小平心若明镜,不慌不忙地回敬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个小党,但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你们应该好好尊重人家才对,不应该随便向人家施压,你们是老大哥吗!‛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赫鲁晓夫顿时张口结舌,一时语塞。

过了一会儿,赫鲁晓夫将话题冷不防转到高岗上来:‚高岗是我们的朋友,你们清除了他,就是对我们不友好。你们不是喜欢莫洛托夫吗?我们把他给你们好了!‛邓小平针锋相对:‚高岗是我们党内

的事,莫洛托夫是你们党内的事,在这种场合你把这些拿出来,不合适吧?‛赫鲁晓夫很被动,不再吭声。

3、1979年12月,邓小平与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方举行会谈。席间当大平正方问及中国现代化建设时,小平略加思考回答说:‚我们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一语平天下!当时,恶梦初醒,现代化建设究竟该怎么走?要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心里都没有谱,即使到本世纪末达到了人均1000美元的目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是十分落后的,只能是个‚小康‛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幽默含蓄的回答是正确的,既封住了西方一些评论家的口,又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奋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4、 还有一次在井冈山宾馆看电影《红灯记》,当由浩亮扮演的李玉和手提红灯出场时,邓小平对身边同志说:‚那个浩亮,不姓浩,姓钱!叫钱浩梁,文化大革命他不要钱了!‛周围的同志们一听,‚哄‛地一声全都笑了起来。

5、1987年,邓小平在与香港基本法(1997-10)起草成员座谈时,大家关心他的身体,都说不吸烟,邓小平却笑着说:‚你们都是好人,我有三个坏习惯:一个是抽烟,一个是喝酒,还有一个最不符合西方生活方式的,就是要有一个痰盂‛。说着,他发现脚下的痰盂不见了,于是笑着说‚准是服务员为我守秘密,放到背后了。‛大家哈哈大笑,服务员拿过痰盂放回前边,会议在十分亲切、轻松的氛围下开始了。

6、曾会晤过邓小平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1974年再次见到邓小平时,惊奇地说:‚你看来完全没有改变!你的长寿秘密是什么?‛小

平笑着回答:‚我没有什么秘密,我向来都是乐观的。‛接下来他又诙谐地补充道:‚天塌下来,我也不愁,因为还有高个子顶着呢!‛

7、 小平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准备写一本书《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问父亲:‚长征时您都干些什么工作?‛没想到邓小平居然只用三个字来回答:‚跟着走。‛——多么幽默风趣地概括!

8、1968年10月,邓小平被撤销一切职务,保留党籍。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

9、加拿大第15任总理特鲁多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0年10月13日,他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83年他再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友好会晤。他问邓小平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10、1962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时,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一句四川的俗语:“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8年后,四川的一位画家曾经给邓小平画了一副黄猫黑猫图,以此来表达对这位老人一生坚持的信念的赞美。邓小平欣然接受了这片心意。

11、一次,菲律宾总统谈到南沙群岛,意思是应该属于菲律宾,

说‚南沙群岛离菲律宾很近‛,邓小平听后,说了一句:‚是,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菲总统哑口无言。

12、和英国谈香港回归,英设置障碍,邓小平说:‚谈成要收回,谈不成也要收回,要捣乱,换方式收回。‛给撒切尔上了一课。

13、外国记者怎样评价江青,邓小平说:‚零分以下‛。

14、邓小平同志爱打桥牌,后来比较稳定的搭档是王汉斌、丁关根和王大明,邓小平曾风趣地对王大明说:‚王汉斌干脆就叫大王,你就叫二王。‛

15/在从重庆回北京的飞机上,子女问他:在重庆大家叫你首长,到北京叫什么?邓小平用谐音回答:‚在重庆叫首长(手掌),到北京叫脚掌。‛

16/在四川考察的时候,农民问:你们从哪来、到哪去?邓小平回答:“我们从上头来,到下头去。”

上一篇:煤矿安监处管理制度下一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