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科学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幼儿园教师科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对科学素养及其结构的认识,探索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要求。

第一篇:幼儿园教师科学论文

谈幼儿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前操作”

摘 要: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教学前,应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操作”,才能更好地调整操作材料和操作条件,控制可能影响幼儿操作结果的一切不确定因素,让幼儿获得正确的经验,防止误导。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实例,阐述了“前操作”对幼儿园科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操作活动;难点;科学精神

科学操作活动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我们的任务除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材料,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手来以外,还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操作”,这教学准备中必不可少的。所谓“前操作”就是在组织教学活动前,由教师自己进行的操作验证活动。教师不能迷信参考材料,想当然地认定科学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前操作”,才能更好地调整操作材料和操作条件,控制可能影响幼儿操作结果的一切不确定因素,让幼儿获科正确的经验,防止误导。在设计组织中班科学活动《旋转的纸蜻蜓》的过程中,我们就通过多次的“前操作”,从材料的提供、探索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从而使整个活动不断完善。

一、根据幼儿能力,改良操作材料

很多科学操作活动,一开始看起来都是简单易学、幼儿能够掌握的,但真正实践时,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有时候,一些细微的改动,就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前操作”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改进操作的材料。

本次活动中的“纸蜻蜓”就是在民间玩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的,原来的做法是把一张长条形的纸剪开一半后折出翅膀。但是我们在前操作中发现,剪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考虑到中班幼儿的能力,就将制作方法改成了——将长纸条对折,然后折出两个翅膀,再在身体上别上一个回形针。这样的做法,既简单又统一了规格,是中班孩子可以掌握的。而在重叠部分别上回形针,一方面可以将纸的下半部分固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控制纸蜻蜓下落时的朝向,方便幼儿观察。而在探索“翅膀的方向与旋转方向的关系”问题时,教师选择了用已经制作好的、有颜色标记的纸蜻蜓来控制变量,这一设计也是在“前操作”时,通过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而产生的。

二、排除干扰因素,确定探索内容

科学操作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操作,是不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的。但是在普通操作条件下,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干扰幼儿的判断。“前操作”可以让我们事先发现并控制好这些因素,尽可能地减少其对实验的影响,或选择更恰当的探索角度。

“纸蜻蜓”这个玩具虽然材料简单,制作也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可探究点却有很多,如翅膀的大小、对称性、宽度以及自身重量等因素对旋转速度的影响等。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探索翅膀的不同状态对旋转速度的影响是最恰当、最直观也最易于方便总结梳理的。但是在“前操作”中,我们发现,对速度进行比较就必然要进行同步对比实验才能完成。这样的实验对成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但对于中班孩子来讲,难度就很高了,因为他们无法在操作中真正做到同步,时间上的些微差异,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同。因此,本活动排除了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放弃了让幼儿对速度进行比较,选取了“翅膀的折向”与“旋转的方向”这一具有绝对关系的内容作为探索点,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了解一些粗浅的知识,对纸蜻蜓产生研究的欲望。

三、针对操作难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次科学操作活动的难点有哪些?在哪里?这是只有通过“前操作”才能正确定位的,只有当教师将自己当作孩子一样去实践,才能体验孩子在操作中的实际问题,也才能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

在探索纸蜻蜓翅膀的角度对旋转的影响时,我们采用了让幼儿看流程图制作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操作出现一些问题(如两个翅膀折向同一方向等),而这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正好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出相关的经验。我们在提供给孩子制作的纸条上画上了一条线,这样做是为了控制变量,确保两个翅膀的大小一致,因为通过“前操作”我们知道,当两个翅膀不一样大小时,其旋转的状态是不同的。

在“前操作”中我们还知道,探索发现翅膀的折向与纸蜻蜓旋转方向的关系问题,是本活动的难点。其难就难在观察对象是快速转动而非静止的,并且难以表述,在此我们需要解决“速度”和“表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先用不同颜色的点来帮助幼儿区分方向,同时也便于他们表达。再通过播放慢进的视频,让现代教育设备发挥其辅助功能,使孩子能清楚明了地看到其旋转情况。而后,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纸蜻蜓的旋转,使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身体的感受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旋转的方向有更感性的认识,印象也更深刻一些。在对比的时候,先让幼儿看模拟两个不同转向纸蜻蜓的同伴旋转的情况,把纸蜻蜓的旋转情况放大、放慢,使幼儿很容易就发现其不同,再看纸蜻蜓的不同,这样,幼儿的关注点就集中了。最后用图示的方法对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形成概念,难点也就解决了。

总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才能树立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方法,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前操作”,不只是一次准备,更是一种态度,是教师的科学观念的体现,也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西湾幼儿园富华分园)

作者:郑瑜

第二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之我见

【摘要】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对科学素养及其结构的认识,探索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要求。

【关键词】科学;科学素养;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公民科学素养日益提上国家战略发展的日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水平及其在国际竞争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国民素质,尤其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中国科协公布的2001年中国公众(18~69)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仅仅是美国10年前的1/6[1];中国科协2003年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2],目前我国公民达到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为1.98﹪,比2001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国家和实体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美国17%(2000年),欧盟5%(1992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以上数据均由“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提供)。据联合国等权威机构统计,瑞典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人均申请专利数量等很多指标均排名世界前列,国民科学素质更是位居全球第一。由此可知,当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仍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一、科学素养及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科学”,来源于拉丁文“Scire”,后逐步演化为“Scientia”,意思就是“知识”、“学问”。而英文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的简称,特指“自然科学”。英国《新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按照自然界的次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把科学定义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79年版)把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从以上中西方对科学的定义来看,欧洲注重科学的认识过程,是动态的,而我国则把科学界定为知识体系,是静态的。这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观,在科学教育中,欧洲国家注重儿童的科学探索,强调做;而中国则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的理解,早在20多年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先驱刘默耕先生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提出“科学不仅仅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成果,还是探索自然的程序和经历”。这种对科学的理解突破了把科学视为客观真理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也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纵观科学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使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人文价值。然而在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的分裂、人自身的分裂。生态失衡、人际关系异化就是由于对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们过分地剥削、控制自然,过于关心认知、把握对象,严重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科学、应自觉到科学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注科学的人文价值。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所说,科学没有意识到它的社会作用,没有意识到指导它的理解方式的隐藏的原则,也就是说,科学没有意识到它缺乏自我意识,意在警告今天的人们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向了一个极端[3]。

因此笔者认为,科学就是在发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用基本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一种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是一个不断地增强人们自觉意识,促进科学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科学的本质在于质疑、发现、探索。素养,在《辞海》里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这里强调素养是人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精神、观念或态度上动态的过程。英语“literacy”:由拉丁语Litteratus演化而来,就是有文化,产生于西塞罗时代的拉丁语,原意并非指一个人有读写拉丁语能力,而是表示有学问。在现代语境中,“Literacy”通常指读写能力,偏重于结果。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提出的。科学素养的英文对应词有两个:Scientific Literacy 和Science Literacy。前者指的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后者指的是一种短期的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它的重点在于获得知识、技能而非抽象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与中文科学素养对应的是“ScientificLiteracy”。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科学素养理解为“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1980年,美国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权威人士耶格(R.E.Yager)写了一篇名为《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教育在综合中的趋向》的文章,提出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具有的特征,主要从科学、技术、社会的角度来看科学素养。1983年,Jon Miller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度[4]:(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1996年,美国的Pella和他的同事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5]:(1)概念性知识——科学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2)科学理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科学的伦理——科学价值标准,或科学研究中的行为规范;(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课程委员会(Committee on Curriculum Studies)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下列特征:(1)当他与人或环境相处时,他会运用科学概念、过程、技术和价值进行实际事物的抉择;(2)他了解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依赖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3)他能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意见的不同;(4)他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5)他了解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祉的限度和功能;(6)他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7)他知道科学起源于人类,并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之后,知识会改变;(8)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能够称赞别人的科学成就;(9)他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10)他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念,所以他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11)他一生都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科学知识。[6]

加拿大大西洋省1995年编制的科学课程中列出了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六大特征[6]:(1)理解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及技术的性质;(2)运用科学知识、运用认知和技术的技能对自然界进行调查、解决问题和做出有见解的决定;(3)能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概念和原则;(4)理解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5)具有科学的态度,并对科学技术持正面态度;(6)对科学技术职业感兴趣,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另外,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01年编著的《科学素养的基准》还强调了科学世界观对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应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入手。

综观以上对科学素养概念及其结构的界定,各国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各有所侧重,但科学素养是随着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笔者认为,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基本知识理解自然世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读写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的思考及对科学的自觉意识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核心因素:科学观、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行为、科学实践能力。

基于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各有所侧重,并且随着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应以发展的、历史的、开放的观点看待和关注科学素养,关注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外,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教育目标以及幼儿时期独特的特性,基于对科学素养结构的认识、时代发展的要求,突显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职业特征,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前提

科学世界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前提。作为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于2001年编著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7]中指出:(1)科学是可被认知的。(2)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3)科学知识的持久性。(4)科学不能为所有人提供完整答案。(5)科学需要探索。(6)科学需要证据。(7)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8)科学解释和预见。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验证。对人们已接受的科学原理提出种种解释,力求弄懂观察到的现象。(9)科学不仰仗权威。这九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科学世界观的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一定意义上,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人文价值。然而在今天,正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们过分地剥削、控制自然,过于关心认知、把握对象,造成生态失衡、人际关系异化。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科学、应自觉到科学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注科学的人文价值。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自己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科学精神是人类对世界特别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实事求是;热爱真理,对科学执着、坚毅;民主、合作;善于创新。胡锦涛在2007年两会期间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创新一词来源于Innovate和Innovation。韦氏词典里解释为:(1)引入新概念、新东西;(2)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程良道等人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人们对创造活动所持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创新已是各领域大力弘扬的理念,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愈来愈要求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时就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他还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要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水平。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 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幼儿的科学教育充满活力,而且对推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态度是重要的科学品质之一,主要包括对科学的诚实、对已有科学知识的质疑和对不同科学文化的尊重。第一,诚实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基础,每个教师都应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科学、对待操作活动及科学实验结果,并向儿童灌输诚实的重要性。第二,教师应崇尚科学而不迷信权威。已有的科学知识是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但它不是绝对真理,作为幼儿教师应思想开放,对前人思想提出质疑,在不断探索中创新。第三,认识自己的科学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科学文化,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对待科学以诚实为其根本、以质疑为其核心,从而不断地影响、培养幼儿正确地科学态度,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科学活动的核心能力。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地捕捉到幼儿对问题的发现,洞察到幼儿探索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引导幼儿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不断激发幼儿探究的热情,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及对科学持久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告诉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有意义的科学探索,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好奇、探究热情将对其以后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幼儿学会思考是关键的。美国科学家谢尔曼曾说,“科学不仅是学说,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他认为,要教孩子做科学式的思考,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并不在于教孩子想“什么”,而是在于教他们“怎么想”——用合乎科学的方式。这给幼儿教师以启示:教孩子想什么只是给了他一时的知识,教孩子学会思考却给了他终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要会思考,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在科学教育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备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知识涵盖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等各种学科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不仅应具备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知识综合性能力,更应清楚信息时代,知识是不断更新的,需要不断地建构。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五)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一次成功的科学教育活动在于科学教育活动成功的设计与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精心设计等于活动成功了一半,那么下一步就是活动的成功组织。因此,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很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总之,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精神文化特点,也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与众不同的科学素养。因此,关注、重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它蕴含着整个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协会.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聚焦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N].科技日报,

2004-05-20.

[3][法] Edgar Morin,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Miller J.D.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alus, 1983,12,(2).

[5]Laugsksch. Scientific Literacy:AConceptualOverview[J].Science Education,2000,(1).

[6]王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9,(2).

[7]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8][英]W.C.Dampier,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美]Steven Shapin,徐国强,等译.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10]夏禹龙.科学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Michael Shermer,邓文华译.孩子的第一本科学书[M].台湾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13]欧阳钟仁.科学教育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

[14]王素菊.浅析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中国科技论坛,2007,(3).

[15]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6]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7]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 1999.

[18]郑祥福,洪伟. 科学的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9]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与促进方案[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8.

作者简介:王素菊(1975-),女,北京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王素菊

第三篇:探究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摘 要:语言作为一种沟通所用的渠道,往往带着个人的情感与个人主见,但是语言作为教育活动中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活动中,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不能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感受授予学生知识。所以,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学语言的良好发展会推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语言;艺术性;科学性

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用到的一种教授知识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语言进行知识表达,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幼儿的领悟和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这种语言具有便捷性与专业性的特点,与文字传授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具有与平常语言不同的特点,它具有独特的专业性,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因此必须要重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幼儿思想的健康发展。

当然,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表面形式述说沟通的教

授,语言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动作教育,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引起幼儿的模仿,因此,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必须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其说话必须要有规范性和素质性,不能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情感,必须表现出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艺术性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个人行为上的端庄文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幼儿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行为动作带有不适合幼儿学习的动作时,就会让幼儿学习到不好的动作行为了,所以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必须要有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主要表现为行为动作上的文艺、规范等一些特点。

年龄阶段的不同铸造教师教学语言的不同。幼儿的发展具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一样的特点,在幼儿时期对于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对于模仿事物具有极其强大的模仿能力,还有对语言知识有着强大的吸收能力,在此时期幼儿就好像一杯纯净的水一样,你放入什么颜色,墨水就会表现为什么颜色,所以在这段时期的幼儿是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幼儿传授知识时必须要严谨科学,符合生活实际,以实际生活结合知识进行传授知识。这样让孩子不但学习更多知识,还可以为以后发展打下优良的基础。

幼儿的身心发育铸造不同的教育语言,在幼儿身心发育还不完整的阶段,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例如,在读写的时候要发音准确,因为幼儿在这个阶段各部分的器官发育还不完善,

在读写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发音标准,所以教师必须要纠正其错误,让幼儿在一开始就应该接受正确的教育,感受正确的词语发音,为以后的语言正确性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接受能力是成长以后的几倍,在这时候幼儿的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极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个人行为必须要规范,这样才能让幼儿学习到好的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语言发展离不开词汇知识的积累、语句的运用,正如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营养的需求一样,所以教师要对幼儿教学注重知识的丰富性,在幼儿生活圈子不断变大的同时,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语言都会出现在幼儿的世界里,所以教师必须纠正幼儿对不同语言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上要注重科学性,用语的准确性,还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一些判断问题上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语言坚定,教师在表达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要讲究技巧,语言流畅,发音标准,不带地方方言,这样才会培养出行为举止温文尔雅的小孩子。

语言要具有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主要是指行为举止这一种无形的语言,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用到口述教学,还要运用到行为动作教学,这种行为语言不仅排除枯燥的语言口述,还包括丰富化和形象化了的语言精彩,让幼儿学习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到语言信息,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感染力,丰富了语言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幼儿教学语言中必须要严谨个人行为举止,克制自身的个人意向,影响幼儿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时刻,对于语言渴望的时期教师就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作为一名教师,就是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让幼儿学习,而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所做的都会完整地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做出严格的要求,这不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培育出有素养的学生,为中华崛起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蔡倩.幼儿园新手教师教学语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编辑 孙玲娟

作者:徐南

上一篇:大一会计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智能机器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