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概念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护理学的概念范文

【护理差错的概念】

凡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由于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办事发生差错,对病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称为差错(事故与差错的区别主要时后果的差异,凡事故产生均造成不良后果)。

【护理差错参考标准】

1. 错抄、漏抄医嘱,影响病人治疗者。

2. 多服、漏服药(包括未服药到口),按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 3. 做药物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错做或漏做滴眼药、滴鼻药,冷热敷等临床处置者。

4. 发生Ⅱ度褥疮、Ⅱ度烫伤,经短期治疗痊愈,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5. 误发或漏发各种治疗饮食,对病情有一定影响者;手术病人应禁食而未禁食,以致拖延手术时间者。

6. 各种检查、手术遗漏皮肤准备或备皮划破多处,影响手术及检查者。 7. 医嘱不及时,以致影响治疗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8. 巡视病人不到位,病人出现坠床或跌倒,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8. 损坏血液、脑脊液、胸水、腹水等重要标本,或未按要求留取,未及时送检,未经查对采错标本或送错标本,以致影响检查结果者。

9. 对于手术器械、敷料等准备不全,以致延误手术时间,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手术标本丢失或未及时送检,增加病人痛苦,影响诊断者。

10. 供应室发错器械包或包内遗漏主要器械,影响检查、治疗者;发放无菌已过期的器械或器械清洗、灭菌不彻底,培养有细菌生长,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护理差错上报管理制度】

1、病房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由护士长或指定专人负责,各科室备有差错事故登记本,认真作好登记报告工作。

2. 发生事故差错时,责任者要立即向护士长报告差错事故的发生经过、原因和结果。护士长在24小时内口头或电话报告护理部,重大事故要立即报告护理部、科主任,并同时提交书面材料,护理部核实后,及时报院部。

3. 发生差错后,应立即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以减少和消除由于差错造成的不良后果。发生严重差错事故,应努力将差错事故造成对病人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并指定熟悉全面情况的专人负责与家属做好思想工作。有关该病人的标本、化验结果、药品、器械、病史记录等,应妥善保管,不得销毁或涂改。对疑似输液、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科内保管。 4. 实习生一旦发生差错,按差错的性质、发生原因及经过,带教老师和护生酌情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有护士执业证书在临床实习、进修时发生差错,一切后果自负。

5. 差错事故发生后,由护士长或指定专人填写差错事故登记本,当事人填写护理缺陷分析记录,记录发生缺陷、事故的经过,护士长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及今后的改进和预防措施。护士长经常检查,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并上报护理部。

6. 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护理部、科室根据差错事故的性质、情节、本人态度,结合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提出整改措施,强化护理安全教育,以使相关人员吸取教训。

7.对护理差错做到五个不放过:(1)未查清原因不放过。(2)未查清事情经过不放过 。(3)没有处理结果不放过。(4)当事人、科室护士未吸取教训不放过。(5)未订立防范措施不放过。

8.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经查实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9.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护士长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护理差错高危因素防范要点】

1.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高危因素作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2.高危环节控制:治疗、病人流动管理、工作交接、医护合作性环节、新药新技术应用环节。

3.高危人群培训:轮转护士、新职工;情绪状况不良、业务能力欠缺者;护患交流欠缺者。

4.高危时段警示:繁忙、下班前、交接班、节假日等。

5.高危意识防范:主观意识过强,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协作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6.科内安全隐患及差错情况在每月的护士长工作例会上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易引起差错事故的工作环境及时进行制度完善或流程改造。

7.各科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1)要求每位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护士长进行差错防范情景式提问、分析、评价、总结。

(2)护士长排班合理(人员资源充足、业务力量分配合理)。 (3)建议护士建立工作记录本,以防遗忘性差错。 (4)制订各部门差错事故防范预案。

第二篇:法理学的重要概念

★法的效力的概念:广义,指法的约束里和强制力,即凡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都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这是规范性法律檔的效力。狭义,仅指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檔的效力。

★法律体系的概念:是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结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责任的概念: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法律关系的概念: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的概念:1过错责任、是以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责任以其行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的一种责任。2无过错责任、是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认定的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这种责任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3公平责任、法无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因而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责任。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权利能力的概念:权利能力是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不具有权利能力,就意味着没有资格享有权利,甚至也没有资格承担义务。

★行为能力的概念:行为能力是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具有行为能力首先意味着法律允许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法律关系,行使自己的权利或履行自己的义务。

★法律创制的概念:法的创制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典编纂的概念: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法典的法的创制活动。

★法的遵守的概念:法的遵守通常简称为“守法”,是指各国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政党、团体等)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物和行为的活动。 ★法的执行的概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广义:指一切执行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谓之为“行政执法”。 ★法的适用的概念:法的适用,通常简称为“司法”,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的概念: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这是广义的法律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专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解释的概念: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

★法律推理的概念: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法律程序的概念: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诉讼结构的概念:指诉讼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方式和关系,即诉讼主体行为的安排、组织和关系所构成的诉讼关系模式。

★诉讼程序的概念:指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在其他参与人的配合下为解决案件争议依法定程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阶级分析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2价值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运用价值分析法的时候必须遵循生产力标准和人道主义标准,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3实证分析法,特点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的理论命题。以及,比较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

★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区别于其它事物和现象的征象和标志所在。 ★法的要素区分为3类:规则、原则、概念。1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定义的一般性规定。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则和准则。3法律概念是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律规则的种类:

一、权利规则、义务规则和复合规则。权利规则又称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义务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复合规则又称权利义务复合规则,是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双重属性的法律规则。

二、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又叫强制性规则。指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绝对肯定形式,不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任何一方任意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肯定形式,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单方面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

三、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明确的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无须再援用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没有明确地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规则来使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法律规则。

四、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调整性规则是对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授予权利或设定义务来调整相关行为的法律规则。构成性规则是以本规则的产生为基础而导致某些行为方式的出现,并对其加以调整的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的功能:1法律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3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法律、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和规章、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1法律汇编是指将规范性法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排列汇编成册的一项规范性法律系统化的整理归类活动。2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分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或者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法律创制活动。3法律清理是指有关国家立法机关或授权机关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或法律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进行审查、清理、整理等,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的特殊分类:1公法和私法、2普通法和平衡法、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法律效力的层次: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是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的法。

★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对象效力的范围有哪些?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4结合主义 ★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有哪些?1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是国家主权及主权所及的范围。2地区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是地区性法律的管辖空间。3有的法律、不但在国内有效,在特定条件下其效力。4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及于该条约和协定的缔结国和参加国,但缔结国和参加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有哪些?1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根据法律的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2法的终止效力,即法律通过明令被废止或被默契废止的形式,而终止其效力。3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法律体系的特点: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相近概念的区分:1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律体系着重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而法制体系则既包括静态的法律规范,更着重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法制体系包容着法律体系,而法律体系则组合在法制体系中。2法律体系同法学体系:a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而法律体系则是指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属于社会规范体系范畴。b由于法学体系属于思想范畴,而法律体系属于规范范畴,因而法学体系的内容和范围就比法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要大的多。c法律体系具有属国性,即它一般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表现形式,在该主权范围内发生效力;而法学体系则具有跨国性,多个不同的国家可能在法学体系方面具有相同性或相通性。3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a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渊源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b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范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法律部门的标准。c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内在内容。4法律体系与法系: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而法律体系则指的是一国内的由现行法律规范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的特点:1法律部门既是一个法学概念,也是组成法律体系的一种客观的基本要素。2在某一法律部门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这些子部门是法律部门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在法律部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3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而构成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基本要素则是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4同一法律制度可能由一个或几个法律部门中的具有相同或相近调整属性的法律法规所组成。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1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以整个法律体系为划分对象,划分结果必须囊括一国现行法律的全部内容,使法律体系中的所有法律都归属于某一法律部门。2均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法律规范的规模或数量之间保持大体上的均衡,不能使某些法律部门的内容(既规范)特别多,而有些法律部门的内容就特别少。3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主要的法律部门:1宪法法律部门,它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中心的、占主导作用的地位。2行政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3民商法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及商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4经济法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国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5劳动法法律部门: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6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以及其他防止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7刑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8诉讼法法律部门:是指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9军事法法律部门:是指关于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0国际法法律部门:是一个“特殊的”法律部门。 ★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3权利和义务通贯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4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是等值的。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是以权利和义务双重机制来指引人们的行为,调动社会关系的,并且是在权利和义务的互动中运行的。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从结构视角,任何类型的法(法律制度)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作为实体是从一般行为中分化出来的特殊行为,作为范畴是一个组合概念,“法律”是对“行为”的命定。

★法律行为的特征:1社会性,a、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的行为是社会的产物,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是从社会习得的。而不仅是自然的禀赋。b、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c、人的行为是社会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为。d、法律行为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形式或一个方面。e、受社会规范的制约。2法律性,是法律行为区别于一般社会性为的根本特征。a、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b、法律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c法律行为是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3可控性,法律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行为,既可以收到法律的控制,又能够受到个人的自我控制。a、法律意义上的行为都是有规律的。b、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4价值性,a、法律行为是基于行为人对该行为的意义的评价而作出的。b、法律行为是以需要为机制的,由行为人的需要所推动或引发。c、法律行为是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内在方面。1动机、2目的、3认知能力。

二、外在方面、1行动、2手段、3结果。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必须遵守特定程序始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非要式行为则是无需具备特定形式或程序就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意志行为是行为者基于自己的意志取向而作出的、客观效果与其意志取向一致的行为。事实行为的特点是,其法律效果是出于行为者的期望和预想之外的。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即责任主体,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主体。2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3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存在两种情况下的关系,一是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这是两者关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另一种情况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构成条件。4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生的、财产的、对精神的(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5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归责原则包括:1责任法定原则。2因果联系原则。3责任相称原则。4责任自负原则。

★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环境。2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客体、权利与义务。

★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是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最基本的形态。法人是自然人的对称,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主要典型形态:1物、法律上说的物包括一切可以成为财产权利对象的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2行为、在法律关系客体的意义上,行为指的是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3智力结果、作为客体的智力成果指的是人们在智力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知识产权所指向的对象。4人身权利、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客体。

★法律事实的种类的常见划分方法:1事件和行为、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2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确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当该事物得到确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排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该事实被排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3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单一的法律事实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事实构成是法律事实的复数存在形式,是由数个事实同时出现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4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5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6在我国现行立法体制中,还应包括一种特殊类型的立法,即特别行政区立法。

★立法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立法首先应体现科学性原则。2适时性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4合宪性原则、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

★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审议。3法律议案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守法的主体:从法的应然角度讲,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所有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律拟制人)都应该成为守法的主体。

★守法的条件:1良好的法律的存在。2守法主体良好的法律意识。3良好的法律环境。 ★执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原则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亦称“依法行政”的原则。2公平合理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行政执法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对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3效率原则、是现代社会对行政执法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法的适用的特点:1职权法定性;在我国具体就是指法官和检察官,他们才是有资格享有和行使司法权的人员。2程序法定性。3裁决权威性。

★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司法法治原则、指在法的适用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既指依实体法司法,也要依程序法司法。2司法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律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3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4司法责任原则、指司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而应承担的一种责任制度。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源自法律的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制定法具有抽象性或原则性,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灵活的,法律解释是解决原则与灵活、一般与具体之间矛盾的方法,也是处理法律自身稳定统一与社会生活变化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器;那么法律解释则是这两方面之间的媒介。

★法律解释的意义:1是克服制定法抽象,遗漏和滞后等弊端的主要方法。2法律解释是连接立法历史背景与司法现实条件的桥梁,因此它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保持法律统一适用的需要。3法律解释是连接立法意图与司法目的的纽带。4法律解释的实质还可以从立法者与法官的权利关系进行阐述——法律解释是平衡和协调立法权与司法权的重要机制。

★辨证推理的特点:1辨证推理是法官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命题时所进行的选择过程。2辨证推理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因法律规定的复杂性所引起的疑难问题。 ★法律程序的意义:1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平等的前提。2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制衡的机制。3正当的法律程序是解纷效率的保证。4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5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法律权威的保障。

★诉讼结构的特点:1诉讼结构的主题主要是指控、辩解、裁判三方。2诉讼结构的内容是控、辩、判三方程序权利和义务。3诉讼结构主要存在于起诉和审理两个环节。4诉讼结构体现并受制于一定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

第三篇:法理学之法的概念4

法的概念

(四)

1、关于实然之法和应然之法是哪个学科的研究范畴?(单选题)

A、 法社会学

B、 法经济学

C、 法哲学

D、 法心理学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2、《联合国宪章》颁布于哪一年?(单选题)

A、 1942.0 B、 1943.0 C、 1944.0 D、 1945.0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3、《联合国宪章》的性质是?(单选题)

A、 国际条约

B、 国际法

C、 国家联合共约

D、 地区联合共约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4、下列能够说明法的现实属性的特征是:(单选题)

A、 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B、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

D、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5、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又称(单选题)

A、 法的本质

B、 法的目的

C、 法的价值

D、 法的功能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第四篇:病理学理论指导:异型性的概念

肿瘤的异型性反映了肿瘤组织成熟的程度(即分化程度,指肿瘤实质细胞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分化愈高的肿瘤,异型性愈小,良性肿瘤一般异型性不明显。分化愈差的肿瘤则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这是区别良、恶性肿瘤重要的组织学依据。

第五篇: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为此本文对中学物理概念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物理概念提出一些建议。

中学物理概念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一、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2.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3.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二、 “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三、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元素, 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就是要不断地形成物理概念, 如果概念模糊,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概念教学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 物理概念的教学始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中心地位,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物理难学, 所以探索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的主题。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而这些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要独立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有些困难, 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 以方便学生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 如问题支架、 实验支架、 图片支架、 多媒体支架等让学生感觉到用以往已有的知识概念无法解释新的物理现象时, 学生们就会急于了解新的知识, 体会到形成新的物理概念的意义,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 如在速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支架: (1) 一般来说, 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 在“龟兔赛跑 ” 的故事中, 我们能不能说还是兔子跑得快吗? 接着引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和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为速度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 就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 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有一定的对知识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 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 如实验探究、 理论、 推导等, 向学生阐明概念的形成过程, 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和纽带。 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支架, 来引导学生探究 (l) 压力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 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 这不仅会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物理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且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可以对物理知识有新的感悟,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学习效果较好。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 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 物理知识系统性不强等, 其根源都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物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 同时, 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蕴含有一定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在阐述它们的形成过程中, 学生也将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 如密度、 压强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控制变量法、 比值定义法; 匀速直线运动、 磁感应线、 光线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理想模型法; 重心、 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等效替代法等等, 这些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 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是概念教学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中概念的陈述语言十分精炼和准确, 概括程度非常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呈现物理概念时, 不但要准确, 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 并给于适当的说明, 以便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时应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 建立类比联系。 实践证明, 一个物理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讲得准确、 生动、 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 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性, 当学生第一次接受某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时, 教师如果讲解得模糊不清, 这将会影响他对概念的理解、 记忆和应用。 如密度、 功率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 “单位” 的含义; 在讲述压力的概念时要注意与重力概念的区别、 以及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等等通过加以比较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 这样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就不致于产生概念间的混淆, 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物理概念的多方面联系。另外, 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的表述不仅要具有科学性、 准确性而且还要有简明性。 教师应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完整的物理概念, 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说明了力的本质。 “力是作用。 ” 力是什么作用呢 ? 由“物体对物体的” 几个字揭示出力的本性。 有人认为有两个“物体” 不是重复吗?这里两个物体, 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 至少要有两个物 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物理概念是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 直观性是相对于抽象性而言的, 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 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直接反映。 直觉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 建立桥梁, 就能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基本属性。 因此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 还应给学生一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 建立物理模型, 这也是呈现概念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学物理概念, 不能只用一种方法。 教学物理概念的方法很多:

1、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人新概念如在引入“力” 的概念时, 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手提重物, 会感觉到肌肉紧张, 由此教师抽象出力的本质, 引入力的概念。 可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概念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体会深刻, 易于理解。

2、 用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呈现的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 并由此思考一些问题, 以引入新课。 这一方法也使学生带着清晰的感知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如在建立“功” 的概念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做功的演示: 用手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 使小车在手的推力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用手托起一个重物 , 使重物在托力的作用下上升一段高度; 用手拉斜面上的物体, 使其沿斜面移动一段距离。 这样, 学生很快理解了“功” 的含义。

3、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从讨论密度问题入手, 引出浮力的概念。 密度是物质制特性之一,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相同的物质不论体积、 形状如何, 其密度是相同的。 而相同的物质放在不同液体中所处的位置却不同, 有的悬浮, 有的漂浮, 有的下沉, 学生便会想到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不同, 那么浮力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由此可以引入新的概念, 这样容易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比较轻松、 自然。

4、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学生 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物理情景, 引起师生心理上的共鸣, 促进情感的交流。 如在引入“惯性” 概念时, 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 当汽车刹车、 加速、 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 通过分析引人“惯性” 概念, 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 列举出学生可能亲身体验到的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物理现象, 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 帮助他们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 5 、 用类比法引人概念如在引入“ 电压” 概念之前, 先讲清楚水流与水压的关系, 再通过类比的方法, 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从而引入“电压” 概念。 又如“功率” 的概念可与“速度 ” 概念进行类比。 用类比法引人概念形象生动、 学生易于理解。 6 、 通过问题引入概念如在引入“密度” 概念时, 可以先提出问题: “有人说铁比木头重, 这句话对吗?” 让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 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 有的说不一定, 但又讲不出道理; 有的则无法确定。 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 归纳出密度不仅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 还跟其体积有关。 指出: 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然后引入“密度” 概念。 通过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争辩,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7 、 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如在引入“大气压强” 的概念时, 可给学生先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 又如在引入“磁体” 的概念时, 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的故事。 通过物理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既能引起昕课学生的注意, 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 又能激发兴趣,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承前启后, 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但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 要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 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物理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 因此, 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 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 在对物理概念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 而且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概念的应用中, 又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形成自然记忆, 还可以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 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 有利于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 学生的巩固练习、 应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验证等, 此时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教师对题型设计要有典型性,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分解, 以降低习题的难度, 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变式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解题的技巧, 让学生领悟到应用物理知识的要点, 又要使学生练习的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物理概念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只有不断创新、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上一篇:护理见习小结范文下一篇:婚庆结婚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