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中国茶产业范文

中国茶产业或呈现的趋势

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茶产业走过了纷纷扰扰的一年,从农残风波到地理商标之争,从“绿变红”猛闹到茶业电商萌动„„中国茶有太多的时刻未及分辨,就被市场的洪流推到舞台上,留下一连串意味深长的思考。值此2013开年之际,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深耕中国茶产业的第11个年头里,让我们谨以一份审慎、客观且深怀期待的心情,大胆对2013年的中国茶业略作展望。中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居世界首位,这已不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焦灼,全国8000万的涉茶人口,正呼唤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等手段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中国茶业的未来创新,绝不仅止于茶叶本身的品种、工艺等方面的微调,它将是全方位、多渠道、各个层面的趋势引领,也因此茶叶深加工的逐步深入,将成为各种企业、各种机构、各地组织全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国内茶叶深加工领域仅采用不到我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就创造了约3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已开发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包括茶粉、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浓缩汁、茶化妆品、茶日用品、茶服装等等,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了市场赞许。

中国茶叶的深加工是一项重大命题,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增值的关键环节。今后,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投资,将从大规模建立茶叶提取物(如茶粉)工厂,转移到建立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各种天然药物、功能保健品及个人生活护理品的开发上来,也会出现相当部分叫得响、出得去且站得住的强势品牌与企业。以往在中国茶叶的营销方式上,我们的多数茶企业习惯了花大钱建立品牌连锁店,举办各式各样耗资甚巨的推介会、巡回展以及争相邀请明星代言人等形式。不能否认,这些手段在品牌建立的初期确有一定效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一种更多元、更经济、更紧密互为依托的营销模式即将来临,在中国茶叶的一二三产业链之间,将会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体现出抱团、协作、理性、创新的特点。因此,无论是茶叶资源大省贵州借力茅台门店整合黔茶出山,还是安溪从铁观音基地起步打造茶叶风光旅游带,都只是表明中国茶正开始多角度思维,迎合趋势、巧妙借力,将成为2013中国茶产业亮点不断的原因。在新的一年,各种外部资本进入茶行业的脚步还会进一步加快,各类型茶叶市场、经销店的洗牌速度也将大大加快,而茶知识、茶营销类的培训或将持续走热,市场将培养真正理性的消费者和出色专业的茶业营销队伍。

由于在以往,大众茶市场经常成为陈茶、劣质茶大量倾销的领域,因此品牌茶企对这一环节的重塑,将大力提振中国茶叶市场的信心,让老百姓喝得起茶、放心喝茶,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发追求。在此风尚的影响下,2013年的中国茶叶市场将出现主流茶企力推适合平民价位的商超专供产品、各种名茶低姿态登陆电商亮相以及茶叶产品包装瘦身追求环保等趋势,消费者的满意度将被真正重视。

第二篇:中国茶产业市场研究报告

2007年07月27日 08:08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当前,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自去年以来,福建乌龙茶、云南马帮普洱茶先后千里进京献茶,均引起了较大的影响。这表明,中国茶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

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茶业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去年,浙江省农业厅在北京宣武区的马连道茶城向首都消费者推介浙江名优绿茶。在这次集体推介中,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松阳银猴等浙江省十大名茶全都在内,羊岩勾青、长兴紫笋茶等浙江众多名优绿茶也都一起前往。为了顺利落实此事,3月中旬,浙江省农业厅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宣武区区长到杭州,商谈浙江茶叶进京事宜。自去年以来,福建乌龙茶、云南马帮普洱茶先后千里进京献茶,均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茶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单一”走向“多元”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调查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

以北方地区为例,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茶市,以往一提起茶,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花茶。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花茶的消费一直占据着北方茶叶消费份额的90%以上。而现在,这个比重已下降到不足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迅速成为北方地区的消费新宠,增长势头迅猛。尤其是绿茶,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20%。

与此同时,名优茶的发展也呈跳跃式发展。据统计,在20年前,国内名优茶的市场总容量不过万吨,而现在,名优茶的市场销量已超过20万吨。业内人士指出,包括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在内,在2002年前后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的名优茶,因每年产量有限,在未来几年内,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有机茶热成为近几年茶消费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有机茶成为大众茶消费中的新宠。最先打出“有机”概念的“更香茶叶”成为该领域的一道风景。据悉,“更香茶叶”目前销售收入额已超亿元,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拥有近50家连锁店。在日前揭晓的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中,更香有机茶与卡夫食品、蒙牛、茅台酒、EMS等九大国内外知名品牌一起当选。

另外,功能性保健茶也成为茶消费的新趋势。在北京的几家超市和茶叶连锁店,各种花样的保健茶都占据显赫的位置。销售人员介绍,青睐这些保健茶的大多为时尚女性和中老年顾客,主要目的很明确,要么美容润颜,要么强身健体,销售势头很不错。专家指出,新兴的保健茶在保持传统茶香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加入了诸如玫瑰、金银花、决明子等保健中药材,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的要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名茶”走向“名牌”

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据悉,在浙江省内较有影响的龙井茶确实为数不少,比如狮峰龙井、大佛龙井、龙冠龙井、卢正浩龙井等等,而其他各类牌号的龙井也有数十种之多。为了维护自身品牌,各家在营销上都颇下功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属的杭州龙冠实业公司是“龙冠”西湖龙井的拥有方,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副研究员坦言:为了让消费者明白、放心地消费,“龙冠”的做法是在继续强化“龙冠”这一大品牌的基础上,同时推出注明原产地的系列品牌产品,如龙冠西湖龙井、龙冠钱塘龙井等,以满足消费者。

从“小国”走向“大国”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现在还不是“饮茶大国”,还有很多国人不经常饮茶。尽管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但现在,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为0.4千克,还不到世界人均0.5千克的消费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茶产业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抛开国际市场不算,光国内的茶叶消费也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从“饮料”走向“文化”

近些年,包括旭日升、娃哈哈、康师傅、统

一、三得利等在内的知名品牌纷纷涉足茶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雀巢等一批外资饮料巨头也先后进入茶饮行业。据悉,茶饮料市场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简捷、方便的特点吸引了一批消费者,同时也为我国中、低档茶叶找到了一条出路。不过,专家指出,茶饮料业还需要不断加以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如今的茶叶早已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已经形成一个横贯

一、

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茶叶景区旅游、茶文化交流以及各种以茶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等,都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新亮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礼仪必将得到广泛传播。

第三篇: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时间:2012年9月7日-11日 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2011年9月举办的第十五届投洽会展览面积达6.5万平方米,大会同期举办了旅游、地产交易、节能环保、创业连锁和品牌茶叶等5个专业展,共有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18名境外人士和47565名国内客商参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投洽会,启动“金钥匙”为大会开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澳门中联办主任白志健,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等中央部门负责人,以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福建省省长苏树林,青海省省长骆惠宁等共79位副部(省)级以上领导和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萨摩亚副总理福诺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尤姆凯拉,沃尔玛全球高级副总裁陈耀昌等430多位外国政府高官、国际组织负责人、商协会负责人、跨国公司高管、国际知名学者等出席了本届投洽会。共有境内外298家媒体的1478名记者参会采访报道。

【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

“2011中国品牌茶叶展览会”(简称“品牌茶展”)首次作为投洽会的主题专业展,于第十五届投洽会上成功举办,70家境内外品牌茶企到会参展,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借助“投洽会”万商云集的机会,首届品牌茶展得到参展茶企的充分肯定。

“2012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展会期间还将举办茶产业投资论坛和系列配套活动。

展区规划:规划展览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参展茶企200家。分设国际名茶展区、品牌乌龙茶展区、中华名茶展区(含台湾名茶展区)、紫砂文化展区和综合茶产业展区。

展示内容:

1、茶叶产品: 六大茶类 (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浓缩茶、果味茶、保健茶、茶饮料等)、茶食品、茶保健品等;

2、茶具产品: 紫砂工艺品、茶具、根雕、茶盘、瓷器等;

3、茶叶包装: 茶包装及包装设计、制作印刷、金属制罐等;

4、茶叶加工与检测设备: 采茶机、茶园耕作机、茶叶罐装机、茶叶保鲜机、茶叶烘干机、茶叶除湿机、茶叶检测机等。

5、茶文化:茶艺、茶文学、茶馆、茶会所、茶文化旅游等。

6、媒体及其他:杂志、报刊、网站、茶叶市场、金融机构等。

2011品牌茶展部分参展商:

安溪铁观音集团、日春茶业、云南龙润茶、中闽魏氏、山国饮艺、武夷星、茶圣居、感德龙馨、名茶小镇、东方武夷、三和茗茶、富源茶业、坪山名茶、三好茶博汇、恒品茶业、坦洋工夫、南方佳木、御道茶业、夷茗园、安徽福峰茶叶、岩传茶叶、茗茶小镇、恒福茶业等。

展位价格:国际标准展位:人民币12000元/个;光地:人民币1200元/㎡(36㎡起租)

第四篇:朝闻通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指定媒体发稿机构

朝闻通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指定媒体发稿机构

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紫砂、陶瓷、茶具用品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历经十余年卓越发展沉淀,现已成为最俱影响力的行业盛会。本届展会特邀朝闻通成为其官方指定新闻发稿平台。作为此次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合作媒体,朝闻通力争全面的将此次展会信息与用户进行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到最新的资讯,促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展会。

关于朝闻通

朝闻通-商业新闻传播、监测平台隶属于北京朝闻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为企业提供全国文本、图片和多媒体新闻稿发布和信息监测的机构。同时携手朝闻天下新闻网,为包括金融、财经、农工、地产、能源、时尚、旅游、展会、法律等多门类的机构提供新闻发布、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商业新闻编译、商业信息监控服务。

超过国内外24000家媒体和10,000余名的记者、覆盖五大类平面媒体(日报、晚报、商报、都市报、晨报)、专业及行业媒体、全国性网络媒体、地方信息港、专业网络门户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势。

关于第十二中国(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紫砂、陶瓷、茶具用品展

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WTECHIN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众多权威机构联合北京海名汇博会展有限公司主办组织,以“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拓展茶贸易、推动茶发展”的宗旨,展会展出面积20000平方米,500家展商、参观观众达5万多人次,WTECHINA目前成为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历程的晴雨表。

WTECHINA涵盖茶叶行业全产业链;品类齐全、种类繁多;我们欢迎行业龙头企业和地方品牌产品参与,同时通过主办单位邀请海外茶叶主产国和消费国的参展采购。整个展会活动内容丰富招商推介、名茶评选、专家讲座、茶艺表演、名品表彰、高峰论坛于一体,使企业充分获得展示自身文化、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营销渠道、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机遇,还将成为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市场、深度挖掘、横向拓展潜在客户的最佳窗口,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的实现。本届展会将在总结、秉承往届优势之外,从展会规格、规模、效益、影响力几大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并组织多项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为参展商带来更多的效益。

第五篇:茶产业考察报告

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扶持茶产业超常发展

——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产业考察报告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县质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市质监局食品科、标准化科和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茶叶办、县苦丁茶办等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一直强化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致力于*****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努力,于2010年和2011年,“*****茶”和“*****红茶”分别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快我县“*****红茶”和“*****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促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6月9日—12日,我局局长****、食品股股长***在市质监局的组织下,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学习“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64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2001年4月23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

质检总局呈报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2002年3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茶园总面积12.96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300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茶叶企业269家,获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企215家,5万多名涉茶人员。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茶业产值从1998年的4880万元到2008年的8.07亿元再至2011年的14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7亿多元,其中茶叶税收就达4亿多元。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茶叶企业达30多家(其中1家茶叶企业产值超1亿元),涉茶企业和人员成为了该项保护工作的最大受益主体,武夷山市的经济也从岩茶的高附加值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武夷山市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制定完善产业标准。“武夷岩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茶叶标准化工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发布并修订了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使标准的内容更加结合武夷岩茶实际,让“武夷岩茶大红袍”更加光彩夺目。

二是广泛推行标准化种植。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建立绿色壁垒,要求所有茶园、茶农采用绿色、有机、无公

害施肥,用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的禁用农药。指导茶企与茶农开展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种植活动,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

三是制作标准样品。为保证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特征,确保企业有统一的武夷岩茶参照物,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品质监控,制定了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

(二)加强环节监管,打造金字招牌

市政府出台了《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企业在武夷岩茶的产品包装物上加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通过严把“四关”,使受保护的武夷岩茶的“护身符”发挥特有作用。

一是严把地理标志申请关。对提出申请的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到企业和茶山现场,从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产品品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和企业申请理由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需经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

二是严把产品出厂检验关。对凡是不能按规定标准自行进行出厂检验的企业,必须签订委托检验协议进行出厂前检验,符合出厂标准后参加评审,评审后的合格产品按照规定必须加贴武夷岩茶专用标志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严把专用标志使用关。市政府在市质监局成立专门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专用标志的申领

统一到该办公室领取。市政府在质监局建立了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引进先进的数码防伪技术,制作专用防伪监控标贴。企业产品经检验合格后还需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评审等级后,才能领取相应数量的防伪标贴。数码防伪监控中心将企业信息录制成语音电话,输入信息防伪平台,控制到每个最小包装单元进行质量控制。

四是严把市场监督管理关。成立由质监部门牵头,工商、公安、茶业局等单位组成的武夷岩茶专职打假队伍,采取不间断巡逻等有效措施,加强打假工作,维护武夷岩茶的品牌形象,提高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茶农参与”的方式,以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新的经济模式与市场紧密连接,并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使茶产业的市场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

二是提升品牌效益。“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形象的逐步确立,得益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不断推进品牌战略,让“武夷山大红袍”旗帜更加鲜艳。“武夷山大红袍”被农业部中国品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首批名牌农产品,成为福建省

唯一上榜的茶品牌。

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由于品牌优势,加贴有防伪标识的武夷岩茶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提高了价格。从而让茶叶标准化产业链上的茶企和茶农受益更大。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包装、运输、印刷等相关产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

二、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武夷山市加强“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迅速,在短短的1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成为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地区之一。武夷山市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发展茶叶产业,贵在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持之以恒 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与旅游并重,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抓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所谓“不变”,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届领导班子,始终把“茶叶”当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成立了茶叶评价体系促进会,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土地流转等方面扶持茶叶产业发展。所谓“变”,就是根据茶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发展

思路,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使“武夷岩茶”品牌效益不断被放大。

(二)发展茶叶产业,胜在品牌营销,龙头扶持,市场开拓 武夷山市为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开展多层次、多地域、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展初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后期以企业为主)。通过举办茶叶展、拍卖会、交流会、论坛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公司对新产品开发,带动其余中小企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使得公司产值达1亿元以上,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三)发展茶叶产业,重在做大基地,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在市场和品牌的共同推动下,武夷山市引导茶企和茶农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证+专营店+维权岗”的经营模式,通过承租、承包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茶园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建成了无公害茶园面积5.96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绿色茶园面积1.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万亩。同时,武夷山市及时制定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文本和标准样品,确保了“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统一。严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市场准入和使用及监管,组建了省级茶叶检验检测

中心,加强“武夷岩茶”的检验检测与监管,净化了市场秩序。

(四)发展茶叶产业,巧在挖掘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内涵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以及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武夷茶独特的技术脱颖而出,出现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是乌龙茶的代表,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其独特品质。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挖掘和展示了武夷岩茶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推动了茶文化、茶旅游、茶经济的互动共荣。该市把茶文化景观与旅游结合起来,建有茶文化博览馆、生态观光茶园、茶叶生产基地观光等旅游景点。市政府斥巨资邀请张艺谋、王潮歌等著名导演,打造“印象大红袍”场景剧,更好的发掘了大红袍茶文化内涵,宣传了大红袍茶品牌,彰显了茶文化特色,提升了茶文化内涵。

三、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茶的悠久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早在唐代就是四川的重点产茶区之一。*****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县茶叶产量达到6221吨,产值达3.66亿元。现*****境内主要生产苦丁茶、红茶及绿茶。

“*****茶”属木犀科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Blum.]。之前,曾称为木樨科紫茎女贞、序梗女贞。*****苦丁茶作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经过10余年的研发、培育、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苦丁茶目前已实现全国四个第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市场份额第一,产值第一。

“*****红茶”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汛将茶采,*****茶叶销华夏”赞语。*****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主要出口原苏联、英国等欧洲国家。“*****红茶”在保持“川红”色、香、味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红茶科技,创新了制作方法,使产品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天然花香、果香彰显;汤色金黄,滋味鲜醇,回味悠长。

2010年和2011年,“*****苦丁茶”和“*****红茶”先后获国家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苦丁茶”和“*****红茶”分别获得了证明商标称号。我县的“*****苦丁茶”和“*****红茶”与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相比,我们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取得了证明商标称号。但我们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与武夷山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3月23日,县政府出台了《“*****红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县的“*****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证明商标保护工作已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缓慢。武夷山市通过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值得

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要有超常规的思路与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我县历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包括茶叶产业在内的农业工作,但多年来我县的茶叶产业徘徊不前,武夷山市发展茶叶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思路是做大产业的关键。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理念来谋划茶叶产业的发展。

1.树立加快扶持龙头企业的理念

我县有****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县******茶叶公司等我县的红茶、绿茶及**茶龙头企业。县政府应重点对接帮扶这些企业,促进上述龙头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生产技术等,提高我县红茶、**茶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夏秋茶的产出效益和综合利用率,并依靠他们带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2.树立将产品变品牌的理念

我县的“*****茶”和“*****红茶”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还取得了证明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同时使用,企业按照程序申报使用,建立“*****茶”和“*****红茶”统一品牌。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宣传,倾力打造、培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3.树立市场带动茶场的理念

尊重经济规律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茶企有发展,茶

叶市场才能繁荣,茶农种茶采茶才有积极性,才能做大茶叶基地。一是要依托市场促销售,在产茶大镇的**镇、**镇建立鲜叶和毛茶交易为一体的茶叶市场。在县城*****镇建设一个以“*****茶”和“*****红茶”为主,汇集具有我县特色的***、****、*****粉条、****等土特产品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博园(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县外销售市场,出台激励措施,培育一批茶叶销售经纪人专业队伍。三是要开发茶叶多元化产品,实施茶叶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茶叶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加快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糖果等产品。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深加工,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办法 1.要全力以赴做响品牌

要加强宣传推介,以“绿色、品牌、文化”为主线,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宣传,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茶”和“*****红茶”茶品牌形象无处不在。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在知名电视、网络媒体和公路沿线推出“*****茶”和“*****红茶”广告;把宣传茶叶与宣传*****结合起来。在县内主要路口、宾招接待、景点等场所展示*****茶”和“*****红茶”;对外公务接待一律使用“*****茶”和“*****红茶”标志的茶叶(具)、餐具、礼品盒等;组织企业和合作社积极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统一

布展、布馆,突出*****形象;举办高规格的茶文化节、茶王赛,邀请茶专家与艺术家传授技艺等各种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我县茶叶品牌。

2.要坚持不懈做大基地

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全县宜茶地点、面积,科学规划基地布局,坚持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实行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的开发模式,建立标准化生态有机良种茶园。弘扬春风精神,应用春风经验,在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优质茶园,实行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3.要千方百计做活文化

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大力挖掘我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结合我县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以*****、***、****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和农家乐,体验采茶、制茶过程,突出品好茶、泡温泉、观绿景;以*****镇为重点,建设“茶馆一条街”,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的合作,开办茶艺班,培育茶文艺表演队;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举办茶文化节,收集、整理、宣传与茶叶相关的传统、传说、传奇故事,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发表文学作品等形式进行挖掘、宣传,不断注入我县茶叶品牌文化底蕴。

(三)要有超常规的服务平台 1.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内育本地良种和外引外地良种相结合,在重点镇乡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选优培育*****茶和*****红茶优良品种,培育我县自己的当家品种,保证我县茶叶特有品质,为我县发展茶园提供优质良种茶苗。同时,引进适宜我县生长,与我县本地品种相似的外地优良品种,进一步实现外地良种本地化,保证我县优质良种茶苗的供应。

2.建立科研推广体系

对接科研院校,成立我县茶叶研究机构,开展茶叶良种、茶技术、茶文化、茶艺术、茶品牌推介的研究和推广,开发茶叶新产品、新包装。结合有关部门培训工程,强化茶叶技术培训和示范,提高茶产业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

3.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积极引导鼓励茶叶企业申领QS证,对茶叶企业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导、鼓励茶企争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涵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规范农资供应,实行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确保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进而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在现有的*****县产品监督质量检验所的基础上,引进人才与先进仪器设备,建立*****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产品质量检验出具更加详尽、更加权威、更加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检验检测优势。

4.建立防伪专用平台

组建“*****茶”和“*****红茶”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平台。可以借鉴武夷山市的经验,抽调全县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在质监局设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码防伪监控中心,负责受理“*****茶”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专用标志发放、专用标志使用过程监管和市场打假等工作。

5.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县政府对取得生产许可证、通过ISO9000、ISO22000、HACCP认证、有机茶、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和通报表彰。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上一篇:医院志愿者范文下一篇:自动化排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