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文学理论读后感

2023-03-13

第一篇:韦勒克文学理论读后感

《文学理论》韦勒克笔记摘录

《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包括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既有本体论上的意义,也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它与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两位作者深信“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因而他们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上。对文学研究做这样的区分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侧重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其理论预设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延续了数千年的“模仿说”与“再现说”,即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自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之后,“表现说”更多地进入了理论家与批评家的视野,但这种强调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观点,依然是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的。

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从古希腊罗马中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现实主义的各种文论,始终是围绕着模仿——再现——表现这条主线发展的,批评家的眼光总是围绕着文学的外部问题绕来绕去,唯独不太重视文学本身。

这种在古今中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侧重外部研究的文学理论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文学艺术不可能脱离与现实、生活、历史、时代的紧密联系,文学艺术也不可能没有教化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过分强调这类关系却掩盖和忽略了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理论研究,这就使文学丧失了文学性、艺术丧失了艺术性。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它们一反传统文论强调文学外部研究的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它们要求高度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 关于“内部研究”,既然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那么,本书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作者首先驳斥了文学艺术品是“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一切经验的总和”等观点,而主张把文学艺术品看做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结构”。 《文学理论》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三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既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又指出了它们的联系。 《文学理论》的第三个贡献是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民族文学”这几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所做的辩证分析。

第一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成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P3 须知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一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但它又与其他艺术作品有相通之处,如同每个人都具有与人类、与同性别、与同民族、同阶级、同职业等的人群共同的性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就所有戏剧、所有文学、所有艺术等进行概括,寻找它们的一般性。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P7-8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再说,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想法。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P12 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的。P14 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P15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P18

第四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不过,作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文学史的主要课题这样一种观念,看来是十分错误的。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也不等同于其创作意图;作为体现种种价值的系统,一件艺术品有它独特的生命。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P36

第三部分

文学的外部研究 引言 因此,有一派人士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第二派人士从人类组织化的生活中——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另有一派的观点与此相关,他们主要从人类精神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最后,还有一派人士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P73-74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 无论是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实际上妨碍了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打破了文学传记的连贯性而代之以隔离的、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也无视很简单的心理学方面的事实。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的生活,与人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P79-80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P83

第九章

文学和社会

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P102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P122

第二篇: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

《学术研究导引》课程论文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

导语:本文系云南大学中文系《学术研究导引》课程论文,该课程中学科导师张国庆及冯良方二位先生专一于学术研究之确定领域,冯良方先生为同学们做过《治风与学风》讲座,张国庆先生为同学们做过《和研一同学谈谈学习与治学》讲座,他们严谨而从容的治学态度及综合而恰当的治学方法于我影响颇深,明确了我的学习理念。宋家宏先生于十二月五日进行了《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学理区别》相关讲座,为在文学理论方面如一门外汉的我打开了一扇门。后在导师的推荐下大量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尤以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拜读最为深刻,于遐思中考虑再三,汇成课程小论文一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内容肤浅粗鄙,其不当处颇多,希盼老师指正。

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不再以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进行架构,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本书于总体上对文学进行理论探索,并专章论述了文学的评价问题,各章在分论相关文学问题时对文学批评问题也多有涉及,关注“文学性”,在批判“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时,提出了“透视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文学批评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作品本身。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 文学评价 透视主义

译者刘象愚先生在《文学理论》[1]总序

(二)中提及韦勒克,首先肯定了他是一位“20世纪西方十分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从总体上对文学进行了理论探索,论及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韦勒克《文学理论》在其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第四章论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时,认为他们三者完全是互相包容的。[2]所以,本篇课程小论文试图从《文学理论》第四部分“文学的内部研究”第十九章的“文学评价”入手,结合其他章节,论述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理论。

一、文学评价的定义

对于文学的评价定义,韦勒克首先区分了“价值”与“评价”,价值多指正面价值,它是文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评价有正面价值,也有反面价值。然后他指出“我们在估价某一事物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估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3],即文学评价要参照某种规范,运用一套标准,同时还要将评价对象与其他事物比照其价值。而我们应该参照什么规范,运用什么标准进行文学评价,则是文学评价的关键。

韦勒克认为“文学的本质、效用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我们在判断某一事物价值时,必须以它是什么和能做什么为依据;我们在评价它时,必须把它与那些同它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加以比较”。[4]所以我们进行文学评价依据的就是“文学自身性质的等级”。在对文学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弄清楚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结构、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效用等文学自身性质,然后才能确定文学评价的对象及范围,通过文

1 《学术研究导引》课程论文

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进而对文学进行评价。因而文学评论就涉及了韦勒克文学理论的其他方面,我们只能层层推进,才能获得对文学评价的准确定义。

在文学本质论一章中,韦勒克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5]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整体,反对简单地把文学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而采用“材料”和“结构”重新定义文学的结构,即“一切与美学没什么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一切需要美学效果的因素称为‘结构’”[6]文学作品就可以看成“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他基本认同英伽登的文学分层理论,把文学分为声音的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和“世界”的层面(包含表现的事物层面和“形而上性质”的层面),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观照文学作品,可以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等其他艺术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外部研究,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谐音、节奏、格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叙述模式、类型等进行文学的内部研究,但韦勒克始终认为文学研究的根本是“文学性”,外部研究不能脱离文学作品,只有外部研究服务于文学作品时才可以称作文学研究,否则则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它的起点是文学作品,终点也仍然是文学作品,至于走内部研究或是外部研究的道路,都是可以的。因此文学评价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但不能脱离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的价值、结构、符号三者不能分离,好的文学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整体评价。

在理清了文学自身性质,明确了文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之后,文学的评论还有一个评论者的问题。韦勒克在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一章中论到:“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个经验的客体’,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接近它,但它又不等同于任何经验。”[7]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必然涉及评论者的个人经验,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评论,只有有能力的读者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因此,在最后,韦勒克得出一段总结性质的文字:“对诗的评价,就是任何有能力的鉴赏者对结构性的呈现于诗中的审美价值的性质及其关系的经验和认识,文学的多种价值时潜在地存在与文学结构之中的,只有当读者遇到必要的条件是才能在观照它们的时认识它们并实际上评价它们。”[8]也就是说,文学评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结构、符号系统进行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审美观照,判断其价值。

二、文学评价标准

对于文学的评价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义,那么上文中涉及的文学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韦勒克在“文学的评价”一章在对现有的一些文学评价标准(如形式主义的评论标准,艾略特的评论标准)作出分析评价后,提出了他的一个评论标准——作品的审美价值。

首先韦勒克对形式主义文学评论标准提出了疑问:纯粹以形式主义的标准去对文学作充分的评价时可能的吗?形式主义的评论标准就是“新奇和惊异”,即陌生化标准,然而这一标准是一种相对主义的标准,因为没有任何作品可以保持常新。而读者的阅读也是相对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勒特,对一部作品的重读,有的会发现新的意义,产生新的联想;而有的则不会。

那是否可以像艾略特所建议的那样,以审美标准批判文学的文学性而以超审美标准批判文学的伟大性?韦勒克认为这种文学评论是分为两步进行的,先判断它是不是文学,然后再评论它是不是好的文学。他反对这样机械地将作品分为形式和内容两部分。他论述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9]这又一次论述了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有层

2 《学术研究导引》课程论文

次的整体结构,旨在说明艾略特的这种二元标准是不对的,它割裂了文学的整体性。但韦勒克对于艾略特的另一种评价标准却十分肯定。他赞同艾略特说的诗中必须呈现批评家能够接受的那种连贯的、成熟的和经验事实之上的世界观的评论标准。他认为连贯性无疑是一个审美的标准,成熟是一个心理学的标准,而“经验真理”则是要求把艺术和现实做比较。同时,他还对艾略特的标准进行了补充:艺术作品的成熟指的是它的包容性、明细的复杂性、冷嘲和紧张性等,在作品与现实的比较关系中,我们的判断应该是以生动、强度、模式对照、广度或深度、静态的或动态的等美学属于来表达。

韦勒克还批判了19世纪以前多以作家的等级地位来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有对现代过分的、不必要的相对主义提出反对,同时要避免时代主义。提出通过分析作品的审美结构、符号系统来寻求作品的审美价值。他在文中论述到“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文学批评家真能把自己降为一个否定有审美规范存在的时代主义者,或者真去依附那种所谓‘固定等级’的极为贫乏而学究气十足的绝对主义”。他强调文学评论的标准是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然而,韦勒克又反问自己这种价值到底在那里呢?是在诗中?在诗的读者?还是在诗与读者之间?如前文所引到的,“文学的价值时潜在地存在于文学结构之中的,只有当读者遇到必要的条件时才能在观照它们时认识它们并实评价它们。” 即一方面,文学作品的价值客观地存在于“决定性结构”之中;另一方面,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获得其现实实现。所以,文学评论的标准就是从文学“决定性结构”中体验到的审美价值。

三、文学评价方法

在讨论过文学评价的定义、标准之后,就是怎样运用这个标准了,即文学评论的方法。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多次提到“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方法,同样,这也是韦勒克认为解决现代文学评论问题的一种方法。

韦勒克首次提到“透视主义”是在论述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者关系中,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中提出的,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随意性,把文学史降为一系列散乱的、不连续的残编断简,也反对绝对主义的固定性,趋奉当代风尚或设定一些抽象的、非文学的理想。“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反过来又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可以称为‘透视主义’的观点。”“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众多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着,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10]根据透视主义方法,在文学评论中,我们应该从整体上观照一部作品,纵观这一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在历史上的一系列解释和批评,探求它的全部意义。

然而,“‘透视主义’并不表示对价值随心所欲的解释和对个人怪诞思想的颂扬,而是表明从各种不同的、可以界定和批评的观点认识客体的过程。结构、符号和价值形成了这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开。”[11]所以,透视主义虽然可以多角度多方面观照文学作品,但仍强调其客观的确定性,而这个确定性就由作品的结构、符号和价值确定。韦勒克在文学的存在方式中也论到“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美的认识一个客体的性质,但我们却无法否认一个客体,尽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它。我们总是抓住其中某些“决定性结构”,这就使我们认知一个客体的行动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创造或者主观的区分,而是认知现实加给我们的某些标准的行动。因此在使用透视主义方法时,除了需要整体上多角度把握作品,横向上,观照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在历史上的一系列评价,纵向上,观照作品多层次意义,还需要抓住作品的“决定性结构”,作品的“永久”价值。

3 《学术研究导引》课程论文

同时,在具体运用“透视主义”评论方法时,韦勒克还提醒我们应该注意“评判的”批评和“印象的”批评、意义的阐释和价值的判断、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的融合,不能将上述每组中的二者对立起来。

注释:

[1][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3][4][5][6][7][8][9][10][11][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美)雷内·韦勒克(ReneWellek)著,张金言译.批评的概念[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3] (英)艾略特(Eliot,T.S.)著,李赋宁译注.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4] 余燕萍.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支宇.文学批评的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支宇.文学批评的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 凌英菲. 新时期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再版及其研究情况[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7 期74页

4

第三篇:看《德赛克·巴莱》观后感

前言:我们的族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看《德赛克·巴莱》观后感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遍《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勇士”。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

看第一遍《德赛克·巴莱》的是感动,是惭愧,是对“男人”含义的新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晚才知道去看这部电影。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领悟了什么才叫生活的强者!欧洲人看《勇敢的心》。中国人看这个。中国男人更要看这个。现在这部电影已经储藏在我的电脑了,要当我感到自己受伤、脆弱、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常拿出翻看,勉励自己继续奋斗!

这部电影以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雾社事件为背景,讲述的是在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骁勇善战的赛德克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为一场误会,赛德克族种下与日本军警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开始生活在

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之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更知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诚如电影中所说:一个好的猎人要学会安静等待!当看到那些血性男儿把倭寇像牲畜一样猎杀,心中的畅快难以言表!不管是文明也好,野蛮也罢,一个男人,一个民族都要活出一个魂!壮哉,赛德克;壮哉,中华民族! 赛德克全族人浴血捍卫自己的文明,并且他们最终都在彩虹桥上相聚,我只想说,这个时代需要赛德克。“如果文明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的族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这是多么豪迈的英烈之气!这是无法战胜的民族之魂!为你喝彩,塞德克·巴莱! 换想当前的黄岩岛局势,我们堂堂的14亿人居然不敢对一个小小的菲律宾强硬,做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羞辱!塞德克·巴莱!为你喝彩这是多么豪迈的英烈之气!这是无法战胜的民族之魂!要记住已远去的历史,保留中华民族的真正魂。我支持这样的好电影!

这段历史或许早已被人淡忘,莫那鲁道或许没人能记起,但是这股精神却浸透在山河大地之中,世代永存!面对这部惊世之作,我掩卷沉思,我不得不拿自己与这位大英雄悄悄的做个对比,虽然没有可

比性,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男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信仰。最重要的是不能愧对自己的生命与灵魂!

第四篇:巩留县提克阿热克乡提克阿热克小学

中队活动

一、说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今天我所讲授的《鲜艳的红领巾》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中的第一课,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的安排,这一课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重要意义,体会少先队活动的乐趣,激发对红领巾的热爱,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特点介于感知和具体形象之间。根据以上分析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后,设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尊敬队旗、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2、了解红领巾的来历,知道革命英雄的故事,并从祖辈和父辈儿时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鼓励,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红领巾的来历,知道革命英雄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思品教学研究证明: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思想素质的关键,因而,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道德识形成的规律,以“启发式“教 学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 育 理 论 为 指 导,采 用 猜一猜、忆一忆、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促使良好品质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猜一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课的开头,我设计了一个猜谜语:小小红三角,天天跟你跑,你若猜不着,胸前瞧一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猜谜语这一环节,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顺利的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活动二:忆一忆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孩子进入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孩子回忆入队的心情,然后通过多媒体回看入队时的相片,将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接下来通过老师讲的故事再一次的激发孩子热爱红领巾,珍惜红领巾,而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在向孩子渗透加入少先队只是一个开始,只要努力以后还会加入共青团、入党。让孩子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同时这个环节也在引导孩子讲出自己为了加入少先队而做出的努力。

活动三: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知道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再通过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英雄人物或看过的有关战争年代

3 的影片等,明白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它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红领巾感到自豪,我们应该为少先队员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资源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没有高深的道理,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受到激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回归生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活动四:演一演。 情景一: 星期一的早晨,小红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上学,她看到同学小芳没戴红领巾,好奇地问:“你怎么没戴红领巾呀?”小芳却说:“到了校门口如有检查的在戴也不迟。” 情景二:

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小刚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而小明却总和同桌说悄悄话。 情景三:

放学了,小玲回到家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在学校积极地参加劳动。 问题设计:说一说你赞同谁的做法?并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平时在学习中、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对待红领巾的?

通过师生讨论,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红领巾理念,并引导学生明白: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我们要爱护红领巾,以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光添彩。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爱惜红领巾,为自己胸前的红领巾争光,让红领巾因为你更加鲜艳。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此环节通过讨论、表演引导学生明白光荣的标志要用正确的行动去维护,为自己是红领巾的一员而骄傲。)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4 低年级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仅处在萌芽状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具体形象相辅助才能顺利进行,据此,我在小结时放弃了老套的语言式表达,而是采用形象直观的行动,这样学生在乐意接受中出发情感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鲜艳的红领巾 高兴 激动 自豪 增光添彩

(板书是对所学知识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好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五篇:提克阿热克小学双语比赛总结

提克阿热克乡提克阿热克小学 “双语”口语大赛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学生汉语交际的能力,展示汉语教育教学成果,我校5月18日举行汉语口语大赛。

此次比赛以“爱祖国、爱家乡、讲团结”为主题,参赛选手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知识问答等方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双语”表达能力和文艺才展示。在比赛过程中,各位选手精神饱满,激情满怀,用标准、流利的汉语和优美的歌舞,唱响了“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虽然,这次大赛已经圆满结束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选手没有充分准备,回答问题不及时。还有才艺展示没有双语特色,特别单调。

经过比赛一年级一班的曙合拉同学荣获第一名。四年级一班的阿克朱力、六年级一班的孜比拉同学荣获第二名。三年级一般的巧丽盘、四年级一班的比比努尔同学获第三名。

举办本次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用“双语”的能力,同时教育和培养各族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提克阿热克小学 汉语教研组 2012年5月20日

上一篇:网络销售员的岗位职责下一篇:物流模拟实训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