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2022-12-07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大学生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时,始终遵循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具有时代性、融合性和实践性三个显著特征。时代性是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培养方式等,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此需要始终与国家的大致方针保持一致,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状态中。融合性是指法治意识的培养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不同类型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当下,法治教育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单纯的法治教育是不存在的,不重视这种融合性特点,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性是指是指法治意识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生活、工作和各类活动中,始终秉承法律意识,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法治意识培养价值和意义的彰显。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法治意识的重要性,都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对与自身关联性较大的法律关注度较高。而且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体力和精力充沛,思维较为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乐于通过学习运用法治意识去解决问题。在对取得成绩予以积极肯定的同时,也要对存在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法治意识,但是在具体的认知程度上还有待提升,比如很多学生就对“权利”和“义务”、“偷”和“借”等实际问题的认识上混淆不清。同时,仅仅具有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诚如法学家铂尔曼所言:“法治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所以法治作为一种特殊的统治工具、一种规则与秩序、一种追求和信仰,是应该得到敬畏的。显然,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大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但是真正遇到问题后,往往都是最后才想起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高校校园里还经常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所以虽然高校法治教育和学生法治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与理想状态有着较大的差距,还需要从多个渠道入手,继续予以巩固和完善。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的成因

在对现状进行全面的审视后,则要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方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完善路径。结合实际来看,造成该现状的成因包含学校、学生、社会和家庭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方面。虽然多数学校都认识到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比如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要方式,虽然课程本身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一门课程,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多数学校的法治教育也都局限于课堂,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很少组织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陷入了仅会“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其次是学生方面。当下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为主,但是也正是这种对专业性的突出,让很多学生认为法治与自己距离遥远,既然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而且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以理论讲述为主,多数学生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是盲目相信自己或过份依赖别人,法律反而成为了最后的选择。

再次是社会方面。受到历史等方面影响,传统的“人治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缺少民主性和法治性,让公民的地位较为被动,法律的权威性也经常面临挑战,对整体的法治环境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传媒的异军突起,更为一些不良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大学生是最主要的网络群体,加之心智发育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最后是家庭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家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家长都是缺乏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在对子女的培养上也力不从心。而且还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多数家长都是重智而轻德轻法的,为了升学、就业等,多数家长都要求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化课和特长的学习方面。很多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办,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最后是整个家庭中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很多家长看来,自己是一家之主,子女在生活和的学习中,只需要遵照自己的命令即可,这对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是没有丝毫的益处的。

四、新时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

(一)优化高校法治教育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还是要以高校作为主阵地,所以要对高校法治教育予以全面的优化。首先是加强高校法治意识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领导要认识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并对学生个人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起着决定性影响。要依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在全校营造出一个法治的氛围和环境,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各类法治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其次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最常见的授课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自身的主动性无从发挥,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对此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建设等多个环节入手,对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教学方法为例,完全可以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如对话式教学法,这就是一种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师生可以在平等、民主的探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再次是加强教学实践。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法治意识价值和意义。对此应依托于校内的法律组织和社团,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如法律知识讲座、法律援助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是法治意识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虽然当下的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存有不足,但是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需要对该课程有充分的重视,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形成法治意识,真正树立起法治信仰。其次,大学生要善于利用新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堂这个主阵地之外,大学生还要主动探索更多新的学习方式。当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新媒体等,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大学生也应该利用这些新技术,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进行探索。比如可以订阅一些法治公众号、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法治类节目等,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和扩展。再次,大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教育。在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初步树立起法治意识后,大学生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或者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是针对某一段学习经历,从法治的思维来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感悟。再遇到新的问题时,也就会自觉地用法律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加强社会法治意识环境建设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都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多个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社会法治意识环境建设。首先,要提升法治意识宣传教育。要通过多方参与普法、对教育对象和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健全普法教育评估、考核、激励机制等路径,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宣传效果。其次,要在整个社会营造起一个法治的氛围。良好法治环境包含三个标准:第一是有法可依、法律完备。这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法治社会的“根”之所在。要充分做到立法的前瞻性、实际性和科学性。第二是执法严格、司法公正。法律判决如果不能落实到实处,也就是去了公信力和严肃性,所以必须要做到严格执法,发挥出法律应有的效力。第三是机制完善、监督到位。要通过职责和权利的明确划分,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要以这个标准为目标,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在此基础上,要对舆论有足够的重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完全可以摆脱传统媒介的限制,所带来的后果也愈加难以控制。所以要重视并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大众传媒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严于律己,并接受社会各界和民众的监督,真正在反映舆论、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发挥正能量。

(四)重视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决不能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追求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长命令的执行者,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为他们法治意识的培养打好基础。其次,家庭环境应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尽管家人存在血缘关系,但是仍然要有一定的规则性,引导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思维,今后进入大学校门后,能够自觉认可和接受一些规章制度,而不是反感和抵触,这对于法治校园和社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是家长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们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做到遵法守法,并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参加社区的选举和被选举活动等,让孩子认识到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也可以针对一些热点现象进行法理分析,引导他们学会通过法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家庭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基于基础性地位,理应得到广大家长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法治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升,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时代和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要求高校法治教育也要始终走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与渔”,相比于法律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来说,法治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高校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并借助多方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

【相关链接】

当前很多大学生思想比较陈旧,认为法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无关,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都视而不见,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对于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够。除了法学院的学生对于当前国家的各类法律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之外,很多其他学院的学生对于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并不到位。例如:对于宪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了解,对于当前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法律法规其实和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關,如果在大学期间适当学习法律法规,自然对大学生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摘要: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该群体是否具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强弱,将对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要对高校法治教育现状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明确问题成因,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和解决路径,全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并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景艳.以“法治文化育人”为契机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J].法制博览.2018(04).

[2] 李海军.高校大学生法治文化现状与特点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4).

[3] 张立,陈思,刘望道.高校法治文化传播路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15).

上一篇:博弈论在数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天然气净化装置泄漏原因分析及防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