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模式的建筑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大学生主导的校园营造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公民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自己动手改变身边的环境,校园营造这种学生参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方式开始兴起,一些由大学生主导的校园营造社团开始成立。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也将校园营造与课程设计、教师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推动了校园营造活动的开展。2017年暑假,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校园营造社团的主导下,来自全国32所高校的校园营造团体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至此“校园营造”一词正式出现,校园营造活动也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推广。但由于校园营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大高校参与校园营造的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营造作品的可持续性也呈现不同的结果。基于风景园林是对户外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专业,校园营造的过程管理属于风景园林管理范畴,也是营造作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对国内校园营造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成果有: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参与校园营造的高校学生从参与动机、方式、教育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校园营造参者大多数为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和环境艺术等空间规划和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通过社团或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自愿参与的人数达到50%;绝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肯定了参与校园营造活动对自身的教育作用;参与者们参与最多的以及最感兴趣的环节为前期设计,其次为施工,后期维护管理是大多数同学参与最少也最难坚持的工作,也是影响校园营造活动及作品可持续遇到的最大困难。2、对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5所大学9个营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从设计、施工和维护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北京大学校园营造以社团为主体,老师指导协助,设计作品和施工质量逐渐得到提升,同时越来越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并与多部门之间产生了顺畅的对话渠道,与复杂的利益主体之间(学生、校园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网络,保障了营造活动的持续推进,其作品也成为了校园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推动了北京大学基于海绵城市的校园改造行动。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这四所高校的校园营造项目是由教师或专家导师配合教学或科研的形式开展,作品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都较好,可持续发展度较高,对教学和科研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存在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差、多方参与的程度低、未纳入校园绿地的范畴等问题,在营造活动的推进、营造作品的维护管理方面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营造活动完全由社团主导,停留于短时效应,建成作品质量较低,无后期维护,可持续程度低。3、探讨了国内现阶段参与校园营造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社团模式,教学结合模式,科研结合模式。通过“参与式转译”理论模型分析三种模式各自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社团模式在初期需要注意项目选址,控制项目规模,加强设计创新,提高维护质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寻求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对话来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教学结合模式需要融入更多课程,重复利用场地构建可持续的循环结构,平衡教学关系,同时需注意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扩大影响。科研结合模式组建志愿者团队,增加收入来源,凝练和推广科研成果,扩大社会影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高校兴起的校园营造这一新兴事物展开研究,发现由于参与学生中以空间规划设计专业学生为主体,校园营造的设计和施工环节往往进展顺利,其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后期维护和管理上,这种问题也同样反映在专业教育中重设计表达轻可持续运营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较成功的校园营造案例的深入调研,提出了校园营造的三种主要模式和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当前大学生主导的校园营造的发展以及专业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高校校园营造;营造模式;可持续性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1.1.2 以大学生主导的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成立并发展壮大

1.1.3 现阶段高校校园营造重设计轻管理现象严重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校园营造

1.3.2 学生自治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大学生主导的校园营造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2.1 关于营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1.1 社区营造

2.1.2 关于校园营造的研究和实践

2.1.3 高校校园营造的产生和发展

2.2 “参与式转译”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2.2.1 “参与式转译”的理论支持:行动者网络中的转译

2.2.2 “参与式转译”的分析框架

2.2.3 “参与式转译”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大学生主导的国内高校校园营造调研

3.1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校园营造参与者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3.2.1 参与者基本信息

3.2.2 参与者对校园环境满意度及改变意识调研

3.2.3 参与校园营造基本情况调研

3.2.4 校园营造对参与者教育作用的主观感受调研

3.2.5 具体参与工作和参与后的主观感受调研

3.2.6 营造项目现状和后期维护情况调研

3.2.7 社会责任感提升和参与者看法调研

3.2.8 分析总结

3.2.9 调研结果评述

3.3 国内高校园营造优秀案例调查与分析

3.3.1 北京大学燕园营造社调研

3.3.2 同济大学校园营造调研

3.3.3 广州高校校园营造调研

3.3.4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营造调研

第四章 基于大学生主导的国内高校校园营造模式的参与式转译分析

4.1 国内高校校园营造模式现状

4.2 社团自治模式

4.2.1 发展概况

4.2.2 模式剖析

4.2.3 社团自治模式行动者网络的参与式转译分析

4.3 教学结合模式

4.3.1 发展概况

4.3.2 模式剖析

4.3.3 教学结合模式行动者网络的参与式转译分析

4.4 科研结合模式

4.4.1 发展概况

4.4.2 模式剖析

4.4.3 科研结合模式行动者网络的参与式转译分析

第五章 基于大学生主导的校园营造模式评价与建议

5.1 社团自治模式的评价与建议

5.1.1 模式优点

5.1.2 模式缺点

5.1.3 意见与建议

5.2 教学结合模式的评价与建议

5.2.1 模式优点

5.2.2 模式缺点

5.2.3 意见与建议

5.3 科研结合模式的评价与建议

5.3.1 模式优点

5.3.2 模式缺点

5.3.3 意见与建议

5.4 总结对比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1.1 调查研究

6.1.2 理论研究

6.2 讨论

6.2.1 研究的存在的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上一篇:网络传播现状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语文和文学比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