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经济的建筑节能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前大部分院校仅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本文是以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专业群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技术经济的建筑节能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技术经济的建筑节能论文 篇1: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带动各行业的进步,在建筑行业,新型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创新,新设备的使用,都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同样给施工技术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元素比较多,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就无法达到工程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房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

【关键词】房屋建筑 ; 施工 ; 技术探讨

随着我国人口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批批新的房屋建筑替换了原有的建筑, 当今社会正在向着范围大、 规模大、体积大、高度大以及跨度大的房屋建筑的风格进行发展,所以对于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此来达到高质量的目标,就此本文深入分析研究了房屋建筑施工中相应的实用技术,从而保证房屋建筑的可靠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一、现阶段我国房屋建设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在现代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其对于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技术控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现代施工建筑过程中,运用新的施工技术管理理念,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使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是提高工程整体控制与管理的重要举措。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管理的目的,那就是通过相关的制度与手段对施工的成本、施工的进度进行科学化的控制与管理,进而提供建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运营与竞争能力,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并能够激流勇进。在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应该正确的认清自身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没有完善的管理模式,硬性与行政指令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还是占据主流地位。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1.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房屋建筑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不可逆的,因此,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二是固定性与生产的流动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固定在指定地点的土地上,工程项目全部施工完后,由施工单位就地移交给使用单位。三是单件性。每一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四是体积庞大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大量的工程材料、制品和设备构成的实体,体积庞大,房屋占有很大的

外部空间,因此只能露天进行生产,其质量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五是预约性。房屋工程产品不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可先生产后交易,它只能是在现场根据预定的条件进行生产,即先交易后生产。

2.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二是质量波动大。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

3. 质量隐蔽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

施工过程中, 由于工序交接多、 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四是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的终检(竣工)验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三、施工技术的介绍

1. 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

导致工程建设中形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混凝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自身的脆性和不平衡、混凝土结构混乱是主要的因素。其次还包括了: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模板变形的不均匀沉降等。具体表现为水泥在混凝土硬化期间释放出大量水化热,不断提升了内部温度,使得拉应力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在后期降温过程中,其他部分的约束使得混凝土内部又产生拉应力。

2. 房屋防渗技术

因墙体裂缝、外墙框架结构梁柱与砌体围护结构间裂缝引起的房屋外墙渗漏、门窗渗漏、门窗与外墙交接部位渗水、饰面块材渗漏等现象,不但影响房屋的功能和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并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外墙防渗漏质量控制不严格及防渗漏施

3. 房屋的节能技术

房屋建筑节能不仅保证房屋的基本功能,还能节约建筑施工的成本,节约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建筑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它是建设节能型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措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积极地应用各项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

4. 对于混凝土质量的保证

配比的准确性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而对于混凝土的现场控制则是对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的更为有效的保障,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弱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指企业在房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生产、建设技术进行的协调、指挥、控制以及组织等活动的总称,也就是对施工过程中各项应用技术进行具有科学性的管理,它也是对施工项目进行控制的必要手段。要想做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化施工技术人员的配置,使其充分了解自身所担负的建设任务以及需要掌握的施工技术,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确保施工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

2. 要抓住技術管理方面的基本工作,例如完善技术原始的记录以及相关的技术规程、技术信息、相应的计量工作与技术档案的管理等。

3. 要切实的执行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技术的复核制度,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制度,技术核定的管理制度以及建立施工日记的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的变更。

4. 强化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机构组织,明确担负的相应的技术管理责任,运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加强资料了搜集、记录与整理,并且向着建立全国统一建筑行业资料数据库的目标而努力,为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奠定数据资料上的基础,使施工技术管理更具时效性与实用性。

五、总结

房屋工程建设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大众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而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却对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更是对房屋建设质量有着至关影响,关系到大众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是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措施,真正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博,孙攀 . 房地产管理建设工程的几点构思 [A].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 [C].2010 年

[2] 姜斌 .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模式建构与分析 [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年

[3] 林敏 . 代建制项目管理方式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研究 [D]. 四川大学 .2005 年

作者:孙跃林

基于技术经济的建筑节能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

摘要:目前大部分院校仅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本文是以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专业群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颖,解月光.从英国ICT课程变革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基于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5-6).

[3]曹智.高职实践教学中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8).

[4]陈冰鸣.信息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鞍山学院学报,2010,(4).

[5]陈克香.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轻纺2013年12月第12期.

[6]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益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7]张舒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宏观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批准号DYB010824)[Z].

[8]罗昱开.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3)

作者:王永

基于技术经济的建筑节能论文 篇3:

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

摘要:根据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学生生源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通过加强实践实训和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建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以专业群为基础的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增。同时,各高校相继开办了此类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量新型设备的应用和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的不断扩招,对口单招和单独招生等不同的招生方式的共同影响,造成高职进校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逐渐降低,给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当前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生源现状,制订了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几点具体工作。

一、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高职理论水平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高职毕业生应适应现实的生产环境,并能够在实践一线的技术工作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准确及时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需求,掌握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是高职教育的首要工作。经常性的教师外出考察调研积累了大量的本行业的就业和技术发展信息,通过学校持续不断地聘请知名职教专家做专题报告,丰富和提高了教师的认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已有十多年,培养了数百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工作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工作体会,反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通过调研和学习,明晰了本专业的现状,统一了教师的思想,认为高职毕业生应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应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进校生的现状则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二、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和实训室建设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和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对已有知识、技能、态度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由于近年来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入学新生的基础知识较以往学生有所下降,带来在专业课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降低。对毕业生的信息分析发现,刚毕业的学生感到进入工作岗位要适应一段时间,甚至要重新培训,这就要求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加强。而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是毕业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和提高。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实训室建设,先后建起了建筑设备实训中心、制冷维修实训室、空调安装实训室、给排水实训室、安装工程造价实训室等十多个专业实训室,供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设备安装施工技能。并通过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有了这些硬件做支撑,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的落实。

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实训较少,学生在企业“适应期”较长等问题。在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由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订和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设置,共同研讨专业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取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共为一个专业群,设置了“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方向平台课”和“专业拓展平台课”。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并完善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師们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学时和教学目标,邀请校内外专家座谈,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反映到课程改革中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被打破,多年来通过对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专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专业课程体系得到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版了十余套相关的教材,二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进行空调工程技术课程的国家级资源库建设。这些成果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

四、专业课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专业课学时安排中,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现场实训教学部分。将原来先学理论,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方式,改为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分组实训增加了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和沟通,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为完成项目配合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6周的施工安装实习,即学生以一个现场工人的身份,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施工安装训练。将学生在校内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拿到施工现场,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巩固。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企业班,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使学生尽早融入生产一线实际,通过把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引进来,成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扬建班”、“天勤班”和“正通班”等企业班级,在这样的班级中,引入企业文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企业教师不但讲授工程技术,还讲授现场的沟通协调和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班的学生优先安排去企业实习和工作,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取得企业颁发的奖学金。顶岗实习是在全部在校理论教学课程学习后进行的一次实际训练,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以一个技术员的身份到生产一线去锻炼提高。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年提高,在招聘中一般要求具备实际工作经验,为此,在时间安排上,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让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和在实习单位工作的同时,联系工作单位,最好能够在工作单位实习,这样,供需双方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得到了实际锻炼,用人单位考察了学生。从近几年的实习情况分析,有好多学生就是在毕业实习时被用人单位录用。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和全面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就是将设计施工图变成实际工程的过程,首先应当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本专业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要求独立完成,图纸应采用计算制图,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CAD制图能力,为将来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运行管理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好基础。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分别安排了7周和15周。

六、合理设置选修课,增加学生知识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学科互相渗透,建筑设备工程技术行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从当今就业情况出发,从许多课程中遴选出了建筑设备自动控制、暖通空调新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燃气供应工程等8门课作为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要求学生完成168学时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开设了文学欣赏、大学美育等素质教育选修课,由学生在其中选修到少5门,至少完成120学时的学习。

七、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尚应加强的几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相结合的手段,在近两年提高教师队伍中的高级职称比例。为了使课堂教学更贴合实际,每年聘请在生产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名任专业课或选修课的教师。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一定时间的实际锻炼。每年选派1~2名教师赴国内外进行访问学者项目。

2.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继续加大实训室建设,完善各种实训设备。现已着手建设江苏省建筑设备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逐步开放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更多地接触实际,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践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立完成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完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建立课程网页,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教学過程中,要不断完善这些资源,随时更新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现今正积极参与的国家资源库建设,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整合汇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划,要实现培养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学习高职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以来,对教学设施的不断投入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不断实践与创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信息,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和实训室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得到锻炼,成为建筑设备工程行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滕业方.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3-15.

[2]叶曲伟,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39-141.

[3]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33-36.

作者:苏长满

上一篇:新时期石油化工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论文